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探讨了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并采用回归分析法实证检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虚拟社区的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独立影响知识共享行为,当进一步探讨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时,发现系统质量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響变弱,这主要是因为激励机制的竞争。无论是单独还是共同作用,激励机制中的社会激励和活动激励对知识共享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而系统质量中的服务质量和激励机制中的物质激励均不具有显著影响。该研究表明为了促进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虚拟社区应当在保证系统质量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尤其是社会激励和活动激励。
【关键词】系统质量 激励制度 知识共享 实证研究
一、文献综述及假设的提出
(一)系统质量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个体搜集、筛选、交换及获取信息的有效工具。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大,以共享数据、共同研究和交流信息为目的的虚拟社区已经成为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
基于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虚拟社区的设计和开发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为了确保虚拟社区的效率和各种资源的充分运用,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研究。Davis等人(1989)尝试建立概念模型(如技术接受模型),以助于解释为什么用户愿意使用信息系统。Gupta和Kim(2008)从虚拟社区的承诺的观点出发研究社区成员对虚拟社区的认可。这些研究有助于突出信息技术在成功系统利用率中的贡献,但增加了忽视其他可能是更重要的动机的风险。
为了衡量信息系统的质量, DeLone和McLean(2003)改进的模型由系统质量,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的使用,用户满意度和净效益6个变量构成。在前文研究基础上,用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三个维度来衡量虚拟社区系统质量。
(二)激励机制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可以得出目前对知识共享激励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四个视角。
首先,处于激励理论主流的是委托代理理论。张克英等(2008)通过对非对称信息状态下知识共享激励的研究,分析了知识共享主体,揭示了组织知识共享的过程,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模式;邓玉林(2007)通过对风险成本和风险偏好的分析,讨论了员工风险偏好与企业激励强度的关系。再次是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激励机制研究中。Itoh(2004)对激励机制进行了创新,引入了关注委托人净收入,并且具有同情和嫉妒偏好的代理人理论;李训(2008)把公平偏好引出到委托代理模型中,通过分析委托人雇佣公平偏好下的最优激励机制,得出代理人公平偏好利于委托人只是一种特殊形式。受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启发,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考虑的激励机制。Greenberg 和 Liebman(1990)建议将激励分为三类:物质激励、社会激励和活动活动。Wasko&Faraj(2000)研究发现知识共享者的精神激励较物质激励更能发挥作用。聂规划和陈晓莉(2006)在研究知识绩效考核机制基础上,通过物质激励(薪酬、福利)和非物质激励(个人成就、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来促进知识共享。
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借鉴Greenberg 和 Liebman的研究将虚拟社区的激励形式分为3类,从物质、社会及活动三个方面来验证激励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的影响。
(三)知识共享行为
对于知识共享,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IPE(2003)指出,知识共享是一个贡献和索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自愿将自己的知识转化成别人能理解,吸收和利用的东西。Aalst(2009)进一步区分知识共享为知识建构和知识创造,表明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输。
过去的研究中采用不同的措施测量知识共享。从资源的角度,Usoro(2007)从三个层面检验在线知识共享行为,包括知识分享行为的频率,知识共享的有用性,知识共享的方向、重点以及频率。吴和Sukoco(2010)将知识共享行为分为两个方面:消费和生产合作。为了检验虚拟社区的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我们采用频率、时间长度、自愿性和复杂的问题及社区成员间的不同主题的参与度来衡量知识共享行为。
(四)假设提出
为了建设一个知识共享行为活跃的虚拟社区,我们从虚拟社区建设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两方面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进行研究。基于上面的文献综述,本文提出一下假说:
H1:虚拟社区成员感知的系统质量显著影响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
H2:虚拟社区提供的激励机制显著影响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
H3:虚拟社区成员感知的系统质量和虚拟社区提供的激励机制共同对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计
虚拟社区设计的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最终都会在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中体现出来,主要体现为社区成员知识共享的频率、时间长度、自愿性和复杂的问题及社区成员间的不同主题的参与度。根据前人的研究结论:系统质量用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三个维度来衡量,激励形式也概括为物质、社会及活动三种。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可以用以下模型描述。
上述模型可以表达为以下方程式:
其中,因变量Y为知识共享行为,自变量x1、x2、x3分别代表系统质量三个维度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x4、x5、x6分别代表激励机制的物质、社会及活动的三种激励形式。
(二)研究样本
在本研究中,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虚拟社区“西电睿思”的成员为对象获取样本数据。“西电睿思”建立于2009年,是一个面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的以资源共享为主,包括论坛在内诸多功能的集娱乐、学习、资源交流为一体的平台,至今为止“西电睿思”的注册用户已超过4万人。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回263份有效回复。 三、分析结果
(一)样本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为了保证测量的质量,在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前,我们检验了问卷信息的可靠性与有效性。首先将问卷的整体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得到Cronbach's α值为0.7315,大于0.7,表明该调查问卷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同时对问卷结果进行KMO测度和Bartlett 球体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7481,处于可接受范围,Bartlett 球体检验结果Sig=0.00<0.01,表明本研究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如表4-2.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主成份分析,得到结果的描述性如表4-3所示。
(二)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假设H1至H3,本文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对模型进行分析。
首先对方程1进行回归分析,验证系统质量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R2为0.214,表明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对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假设H1成立。在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因素中系统质量x1和信息质量x2对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尤其是信息质量,而服务质量x3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很小且不显著。
为了验证虚拟社区激励机制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对方程2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方程2中调整的R2为0.429,表明虚拟社区的激励机制对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假设H2成立。在虚拟社区激励机制的3中激励方式中,社会激励x5和活动激励x6对促进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有显著的影响,而物质奖励x4的影响很小,表明社会激励和活动激励更有利于激发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
在方程3的回归分析中,我们验证了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共同影响,结果列示在表4-4中。结果显示虚拟社区激励机制中的社会激励x5和活动激励x6在P<0.001水平上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其他因素除信息质量x2在P<0.05水平上显著外均不显著,对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很小。故假设H3不成立。这表明当对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测试对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的共同影响时,激励机制对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的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掩盖了系统质量对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
四、结论
本文研究了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与社区成员知识共享的关系,结果表明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单独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具有显著的影响,当2个维度的6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时,只有2种激励方式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具有显著影响。在比较两个维度单独和共同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时,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不再明显,系统质量x1和信息质量x2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由显著变为不显著;不论单独还是共同作用,服务质量x3和物质奖励x4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都很小。
本文的研究中证实了:在个体自愿加入一个虚拟社区以获取或分享知识的情况下,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独立影响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但由于社区成员个体和知识共享行为的复杂性因素,在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的检验中加入激励机制,系统质量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不再明显,意味着只要一个虚拟社区提供了足够的功能,以及准确、完整和有用的信息,不应对系统投入过多的时间与资本。此外,本文还证实了社会激励和活动激励比物质激励对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更强的影响,。无论是单独还是共同作用,社会激励和活动激励对知识共享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这与非正式的个人知识互动主要是基于社会交往是相一致的,这意味着要促进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必须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促进成员之间的各种互动,以及提供各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问题,为社区成员间的知识交流和技能的提升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张克英,郭伟,孙晓华.知识型组织的知识共享激励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08,27(9):92-95.
[2]李训,曹国华.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激励机制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22(2):107-111.
[3]徐美凤, 叶继元.學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
[4]孙康,杜荣.实名制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 2010.
作者简介:
宋玲玉,女,1989,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研究及企业管理。
赵文平,男,1963,硕士,教授,研究方向组织理论创新、会计理论研究及企业管理。
李腊梅,女,1988,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研究及企业管理。
【关键词】系统质量 激励制度 知识共享 实证研究
一、文献综述及假设的提出
(一)系统质量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个体搜集、筛选、交换及获取信息的有效工具。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大,以共享数据、共同研究和交流信息为目的的虚拟社区已经成为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
基于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虚拟社区的设计和开发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为了确保虚拟社区的效率和各种资源的充分运用,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研究。Davis等人(1989)尝试建立概念模型(如技术接受模型),以助于解释为什么用户愿意使用信息系统。Gupta和Kim(2008)从虚拟社区的承诺的观点出发研究社区成员对虚拟社区的认可。这些研究有助于突出信息技术在成功系统利用率中的贡献,但增加了忽视其他可能是更重要的动机的风险。
为了衡量信息系统的质量, DeLone和McLean(2003)改进的模型由系统质量,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的使用,用户满意度和净效益6个变量构成。在前文研究基础上,用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三个维度来衡量虚拟社区系统质量。
(二)激励机制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可以得出目前对知识共享激励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四个视角。
首先,处于激励理论主流的是委托代理理论。张克英等(2008)通过对非对称信息状态下知识共享激励的研究,分析了知识共享主体,揭示了组织知识共享的过程,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模式;邓玉林(2007)通过对风险成本和风险偏好的分析,讨论了员工风险偏好与企业激励强度的关系。再次是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激励机制研究中。Itoh(2004)对激励机制进行了创新,引入了关注委托人净收入,并且具有同情和嫉妒偏好的代理人理论;李训(2008)把公平偏好引出到委托代理模型中,通过分析委托人雇佣公平偏好下的最优激励机制,得出代理人公平偏好利于委托人只是一种特殊形式。受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启发,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考虑的激励机制。Greenberg 和 Liebman(1990)建议将激励分为三类:物质激励、社会激励和活动活动。Wasko&Faraj(2000)研究发现知识共享者的精神激励较物质激励更能发挥作用。聂规划和陈晓莉(2006)在研究知识绩效考核机制基础上,通过物质激励(薪酬、福利)和非物质激励(个人成就、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来促进知识共享。
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借鉴Greenberg 和 Liebman的研究将虚拟社区的激励形式分为3类,从物质、社会及活动三个方面来验证激励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的影响。
(三)知识共享行为
对于知识共享,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IPE(2003)指出,知识共享是一个贡献和索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自愿将自己的知识转化成别人能理解,吸收和利用的东西。Aalst(2009)进一步区分知识共享为知识建构和知识创造,表明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输。
过去的研究中采用不同的措施测量知识共享。从资源的角度,Usoro(2007)从三个层面检验在线知识共享行为,包括知识分享行为的频率,知识共享的有用性,知识共享的方向、重点以及频率。吴和Sukoco(2010)将知识共享行为分为两个方面:消费和生产合作。为了检验虚拟社区的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我们采用频率、时间长度、自愿性和复杂的问题及社区成员间的不同主题的参与度来衡量知识共享行为。
(四)假设提出
为了建设一个知识共享行为活跃的虚拟社区,我们从虚拟社区建设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两方面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进行研究。基于上面的文献综述,本文提出一下假说:
H1:虚拟社区成员感知的系统质量显著影响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
H2:虚拟社区提供的激励机制显著影响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
H3:虚拟社区成员感知的系统质量和虚拟社区提供的激励机制共同对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计
虚拟社区设计的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最终都会在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中体现出来,主要体现为社区成员知识共享的频率、时间长度、自愿性和复杂的问题及社区成员间的不同主题的参与度。根据前人的研究结论:系统质量用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三个维度来衡量,激励形式也概括为物质、社会及活动三种。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可以用以下模型描述。
上述模型可以表达为以下方程式:
其中,因变量Y为知识共享行为,自变量x1、x2、x3分别代表系统质量三个维度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x4、x5、x6分别代表激励机制的物质、社会及活动的三种激励形式。
(二)研究样本
在本研究中,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虚拟社区“西电睿思”的成员为对象获取样本数据。“西电睿思”建立于2009年,是一个面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的以资源共享为主,包括论坛在内诸多功能的集娱乐、学习、资源交流为一体的平台,至今为止“西电睿思”的注册用户已超过4万人。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回263份有效回复。 三、分析结果
(一)样本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为了保证测量的质量,在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前,我们检验了问卷信息的可靠性与有效性。首先将问卷的整体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得到Cronbach's α值为0.7315,大于0.7,表明该调查问卷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同时对问卷结果进行KMO测度和Bartlett 球体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7481,处于可接受范围,Bartlett 球体检验结果Sig=0.00<0.01,表明本研究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如表4-2.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主成份分析,得到结果的描述性如表4-3所示。
(二)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假设H1至H3,本文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对模型进行分析。
首先对方程1进行回归分析,验证系统质量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R2为0.214,表明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对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假设H1成立。在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因素中系统质量x1和信息质量x2对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尤其是信息质量,而服务质量x3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很小且不显著。
为了验证虚拟社区激励机制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对方程2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方程2中调整的R2为0.429,表明虚拟社区的激励机制对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假设H2成立。在虚拟社区激励机制的3中激励方式中,社会激励x5和活动激励x6对促进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有显著的影响,而物质奖励x4的影响很小,表明社会激励和活动激励更有利于激发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
在方程3的回归分析中,我们验证了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共同影响,结果列示在表4-4中。结果显示虚拟社区激励机制中的社会激励x5和活动激励x6在P<0.001水平上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其他因素除信息质量x2在P<0.05水平上显著外均不显著,对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很小。故假设H3不成立。这表明当对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测试对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的共同影响时,激励机制对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的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掩盖了系统质量对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
四、结论
本文研究了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与社区成员知识共享的关系,结果表明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单独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具有显著的影响,当2个维度的6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时,只有2种激励方式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具有显著影响。在比较两个维度单独和共同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时,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不再明显,系统质量x1和信息质量x2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由显著变为不显著;不论单独还是共同作用,服务质量x3和物质奖励x4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都很小。
本文的研究中证实了:在个体自愿加入一个虚拟社区以获取或分享知识的情况下,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和激励机制独立影响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但由于社区成员个体和知识共享行为的复杂性因素,在虚拟社区系统质量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的检验中加入激励机制,系统质量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不再明显,意味着只要一个虚拟社区提供了足够的功能,以及准确、完整和有用的信息,不应对系统投入过多的时间与资本。此外,本文还证实了社会激励和活动激励比物质激励对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更强的影响,。无论是单独还是共同作用,社会激励和活动激励对知识共享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这与非正式的个人知识互动主要是基于社会交往是相一致的,这意味着要促进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必须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促进成员之间的各种互动,以及提供各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问题,为社区成员间的知识交流和技能的提升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张克英,郭伟,孙晓华.知识型组织的知识共享激励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08,27(9):92-95.
[2]李训,曹国华.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激励机制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22(2):107-111.
[3]徐美凤, 叶继元.學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
[4]孙康,杜荣.实名制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 2010.
作者简介:
宋玲玉,女,1989,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研究及企业管理。
赵文平,男,1963,硕士,教授,研究方向组织理论创新、会计理论研究及企业管理。
李腊梅,女,1988,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研究及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