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优化影响课堂效率的几个关键环节——学生的预习、教师的课堂精讲、课后的知识归纳总结等,通过图形、符号、关键词等要素的组合运用,将各知识点的层级关系进行梳理,并运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流畅性;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通过教师的发掘和引导,培养学生思维导独特性;通过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思维导图;预习;优化认知结构;
知识的整理和梳理;课堂教学思维导图是一种图文结合的大脑思维训练工具,它善于用关键词将知识点简要地提炼出来,用简单的线条、数字、符号、图形,将各个知识点的联系结合起来,将学习者的思维过程系统再现。它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的教育应用被认为有助于教师和学习者在思考过程中,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创造性地探索、修正和总结某一学习问题的想法。它的应用有助于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维导图使教师和学习者,通过有助于视觉感官刺激的关键词、颜色和联想意向,增强记忆力,进而有助于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一、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环节中的优势分析
初中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是知识零散,各知识点间纵横交错,环环相扣,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和纷繁复杂的记忆要求。在初中化学自主学习课堂引入思维导图工具,以图、文、符有机结合的方式展示教学目标、将需要自主学习的各知识点的联系从传统的链状结构变为网状结构,提升了層次性,强化了整体性;在解题过程中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寻找解题题眼和解题方向,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课后黄金三分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提升,再次将各知识点充分建立起联系式,引导学生形成对化学知识宏观上和整体上的把握,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思维导图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课前进行思维导图式预习——课堂上以思维导图方式明确学习目标——交流探讨预习内容——教师点讲精讲,答疑解惑——练习巩固——反馈交流——再次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整理梳理。本文仅就思维导图式预习和学习目标展示、教师的精讲点讲及课后的三分钟整理进行简要说明。
1.利用思维导图展示教学目标,突出目标的整体性和层次性。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展示主要以教师口授或文字罗列方式为主,师生每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就会自然而然地顺延到下一个目标。这种目标展示的方式,其缺点是形式单一、字多图少,不利于学生提取关键词,不利于记忆及重现,且各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结点和层次性不够,无法建立发散性思维。在目标展示环节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导入,既能够保持传统目标的优势,还能够帮助学生从开课伊始建立学习任务的整体概念,目标清晰、刺激性强、容易重现。
如: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第三课时《氧气的制取》(人教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气体制取的一般方法,包括选取的药品、仪器及装置、实验步骤、气体的收集方法、检验方法、验满方法、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七大方面。此外,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为此后系统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这些看似零散无序的知识,实则相互之间有着融会贯通、纵横交错的联系。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七连珠”式的思维导图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做到有的放矢。具体操作为:①准备一张a4白纸,在居中的位置用亮丽的色彩笔画出中央图形及主题——“氧气的制取”;②在中央图形四周画上七个分支,分别在这七个分支上写上制取气体需要考虑的六个方面关键词:药品、仪器及装置图、实验步骤、气体收集方法、气体检验方法、气体的验满方法、操作注意事项等;③各环之间存在因果、并列、对比等联系的,可运用虚线连接起来。
利用思维导图的放射性展示目标可以将学习目标层层铺开,从开课伊始即产生了放射思维意识,建立了整体概念和局部概念,避免在学习过程中顾此失彼。为改进学生思维方式,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起了良好的开端。
2.运用思维导图建构认知结构,优化学生认知过程。建构主义学者认为:知识是新知识进行同化、顺应的过程。同化新知识,需要对知识进行上位、下位和并列关系的梳理,才能纳入旧知识体系。在新课教学中,通过对复杂概念和原理进行分解和逐个剖析,加强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有意识的将容易混淆的进行比较,精确掌握概念;学会从个别特征和具体事实中概括出事物共同特征,或把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结合成为某个整体的能力,学会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能力。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形成直观的知识网络,便于提取。尤其是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只需要在原有的导图分支上形成一个新发散点,即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构建过程。
例如:在学习初中化学人教版《第八单元、课题3 金属的保护和利用》一节中,基本知识点有:铁生锈条件的实验探究、防锈原理、防锈方法等。这一知识的形成方式与《燃烧与灭火》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利用了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探究反应条件,通过绘制三角图来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利用了破坏条件来表现灭火原理和防锈原理。那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导图中指导学生建立两个图形的微调和变换,形成系统的习方法,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3.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小结,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思维导图的拟编过程就是自己的外化心理的运作过程、编辑过程,也就是围绕问题的焦点信息对自己以前积累的信息及新的触媒信息进行重新认识与重组、嫁接的心理活动过程” ①。每节课的最后三分钟,常被誉为“黄金三分钟”,是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消化、整理的关键时间。此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补充,能够将学生学到的零散知识、缺漏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和补充,并将其结构化,起到了很好的串联和修补作用,此环节可誉为“串珍珠”。章节知识以“整串珍珠”的形式呈现并固定在学生的脑海里。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梳理能力和查缺补漏能力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具体做法是:学生之间以相互提问的方式,将课堂教学流程进行“过电影”,重新梳理课堂重难点知识,只需在思维导图的枝节上标注出符号,即可将课堂的流程和重难点知识显示下来,便于学生相互提问及查缺补漏。
高效的课堂源于对学生认知心理及认知规律的顺应,教师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运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创设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多向度思维空间,才能实现教与学的高效双向互动。思维导图以图为载体,积左右脑潜能之开发,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构建合理的思维空间,改善学生思维品质,符合高效课堂的构建元素。
【关键词】思维导图;预习;优化认知结构;
知识的整理和梳理;课堂教学思维导图是一种图文结合的大脑思维训练工具,它善于用关键词将知识点简要地提炼出来,用简单的线条、数字、符号、图形,将各个知识点的联系结合起来,将学习者的思维过程系统再现。它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的教育应用被认为有助于教师和学习者在思考过程中,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创造性地探索、修正和总结某一学习问题的想法。它的应用有助于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维导图使教师和学习者,通过有助于视觉感官刺激的关键词、颜色和联想意向,增强记忆力,进而有助于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一、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环节中的优势分析
初中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是知识零散,各知识点间纵横交错,环环相扣,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和纷繁复杂的记忆要求。在初中化学自主学习课堂引入思维导图工具,以图、文、符有机结合的方式展示教学目标、将需要自主学习的各知识点的联系从传统的链状结构变为网状结构,提升了層次性,强化了整体性;在解题过程中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寻找解题题眼和解题方向,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课后黄金三分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提升,再次将各知识点充分建立起联系式,引导学生形成对化学知识宏观上和整体上的把握,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思维导图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课前进行思维导图式预习——课堂上以思维导图方式明确学习目标——交流探讨预习内容——教师点讲精讲,答疑解惑——练习巩固——反馈交流——再次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整理梳理。本文仅就思维导图式预习和学习目标展示、教师的精讲点讲及课后的三分钟整理进行简要说明。
1.利用思维导图展示教学目标,突出目标的整体性和层次性。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展示主要以教师口授或文字罗列方式为主,师生每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就会自然而然地顺延到下一个目标。这种目标展示的方式,其缺点是形式单一、字多图少,不利于学生提取关键词,不利于记忆及重现,且各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结点和层次性不够,无法建立发散性思维。在目标展示环节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导入,既能够保持传统目标的优势,还能够帮助学生从开课伊始建立学习任务的整体概念,目标清晰、刺激性强、容易重现。
如: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第三课时《氧气的制取》(人教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气体制取的一般方法,包括选取的药品、仪器及装置、实验步骤、气体的收集方法、检验方法、验满方法、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七大方面。此外,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为此后系统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这些看似零散无序的知识,实则相互之间有着融会贯通、纵横交错的联系。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七连珠”式的思维导图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做到有的放矢。具体操作为:①准备一张a4白纸,在居中的位置用亮丽的色彩笔画出中央图形及主题——“氧气的制取”;②在中央图形四周画上七个分支,分别在这七个分支上写上制取气体需要考虑的六个方面关键词:药品、仪器及装置图、实验步骤、气体收集方法、气体检验方法、气体的验满方法、操作注意事项等;③各环之间存在因果、并列、对比等联系的,可运用虚线连接起来。
利用思维导图的放射性展示目标可以将学习目标层层铺开,从开课伊始即产生了放射思维意识,建立了整体概念和局部概念,避免在学习过程中顾此失彼。为改进学生思维方式,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起了良好的开端。
2.运用思维导图建构认知结构,优化学生认知过程。建构主义学者认为:知识是新知识进行同化、顺应的过程。同化新知识,需要对知识进行上位、下位和并列关系的梳理,才能纳入旧知识体系。在新课教学中,通过对复杂概念和原理进行分解和逐个剖析,加强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有意识的将容易混淆的进行比较,精确掌握概念;学会从个别特征和具体事实中概括出事物共同特征,或把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结合成为某个整体的能力,学会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能力。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形成直观的知识网络,便于提取。尤其是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只需要在原有的导图分支上形成一个新发散点,即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构建过程。
例如:在学习初中化学人教版《第八单元、课题3 金属的保护和利用》一节中,基本知识点有:铁生锈条件的实验探究、防锈原理、防锈方法等。这一知识的形成方式与《燃烧与灭火》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利用了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探究反应条件,通过绘制三角图来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利用了破坏条件来表现灭火原理和防锈原理。那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导图中指导学生建立两个图形的微调和变换,形成系统的习方法,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3.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小结,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思维导图的拟编过程就是自己的外化心理的运作过程、编辑过程,也就是围绕问题的焦点信息对自己以前积累的信息及新的触媒信息进行重新认识与重组、嫁接的心理活动过程” ①。每节课的最后三分钟,常被誉为“黄金三分钟”,是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消化、整理的关键时间。此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补充,能够将学生学到的零散知识、缺漏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和补充,并将其结构化,起到了很好的串联和修补作用,此环节可誉为“串珍珠”。章节知识以“整串珍珠”的形式呈现并固定在学生的脑海里。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梳理能力和查缺补漏能力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具体做法是:学生之间以相互提问的方式,将课堂教学流程进行“过电影”,重新梳理课堂重难点知识,只需在思维导图的枝节上标注出符号,即可将课堂的流程和重难点知识显示下来,便于学生相互提问及查缺补漏。
高效的课堂源于对学生认知心理及认知规律的顺应,教师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运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创设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多向度思维空间,才能实现教与学的高效双向互动。思维导图以图为载体,积左右脑潜能之开发,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构建合理的思维空间,改善学生思维品质,符合高效课堂的构建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