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来,无论是学生的厌学、教学中一味地追求高智商,亦或是德育工作的不灵验,都表露出眼下的教育正走上了一条“唯理性主义教育”的歧路。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的信息化都向我们显示了教育的世界趋势: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的培养呢?我在实际工作中做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语文堂课的情感教学目标
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包括三个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个方面最后均指向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育的终极或最后目标。
在备课阶段,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本内容设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比如利用课本,向他们介绍各种各样的职业,使他们认识并体验到每一种职业都是必要的和伟大的,形成一定的敬业精神;防止并矫正学业不良和学业失败者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社会人格态度;帮助他们进一步发展自己的道德感等等。
2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是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1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样,不仅会给师生的情感带来强烈的冲击,而且师生的情感也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一种共鸣。如果师生之间没有心灵沟通,缺乏情感共鸣,就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1.1联系热点、焦点,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课教学应重视科学性,兼顾不同层次及年级学生的水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逻辑结构,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正确对待,将有助于学生学得有劲、学得主动。
2.1.2要把语文知识讲懂
语文教学中情感理解的知识较多,尽量讲清楚道理的来龙去脉,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同时做到以理服人,注重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并参透知识。长此以往,提升了知识的可信度,使学生不仅心服口服,进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情感角度出发,严肃认真地对待语文课,并且真正将其看作一门科学。
2.1.3要带领体验作品情感
情感的培养仅依靠命令行不通,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就要热爱并关心学生,让学生充满希望,这是德育实效发挥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这也是对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较好的阐述。
当然,这也要求语文教师自己有丰富的情感,面对着教材,能很快进入角色,深入到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情感中,并通过自身体验,融为自己的真情實感,然后以教师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并始终突出其主体作用,会使学生对语文课的德育内涵有深刻的体验,从而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高尚的社会理想及远大的科学志向。
2.2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新课堂教学中提得最亮的口号。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
首先,自主探究,放手质疑。“只要教师给学生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索中显示自己的才华。”比如:初学一篇课文老师可让学生自学生字,看看你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把它记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这样来使学生的自由探究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学生充分自探之后,采取汇报成果的方式谈自己的所获和所疑。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要快速反应,恰当处理,对于学生谈得不够深的问题要抓住契机主动出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于学生各别性的问题,教师要经过整理制定出下一环节的学习任务,做到以学定教。
其次,可以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在讨论中展示自我,得到锻炼,共同提高,以促进道德态度与科学精神的结合,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深刻的学习体验,从对学习结果的体验发展到对学习目的的体验,防止他们产生的一些庸俗的美感,同时,用高尚的问题作品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熏陶他们。
总之,在发展学生智商的同时,依靠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很大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厌学状况,使他们的智力活动保持兴奋状态,让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敖敦.论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 (6)
[2]刘理.让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教育科学研究,2002(3)
[3]鱼霞.情感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4]朱小蔓.情境教育与人的情感性素质.课程·教材·教法,1999(1)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的培养呢?我在实际工作中做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语文堂课的情感教学目标
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包括三个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个方面最后均指向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育的终极或最后目标。
在备课阶段,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本内容设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比如利用课本,向他们介绍各种各样的职业,使他们认识并体验到每一种职业都是必要的和伟大的,形成一定的敬业精神;防止并矫正学业不良和学业失败者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社会人格态度;帮助他们进一步发展自己的道德感等等。
2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是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1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样,不仅会给师生的情感带来强烈的冲击,而且师生的情感也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一种共鸣。如果师生之间没有心灵沟通,缺乏情感共鸣,就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1.1联系热点、焦点,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课教学应重视科学性,兼顾不同层次及年级学生的水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逻辑结构,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正确对待,将有助于学生学得有劲、学得主动。
2.1.2要把语文知识讲懂
语文教学中情感理解的知识较多,尽量讲清楚道理的来龙去脉,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同时做到以理服人,注重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并参透知识。长此以往,提升了知识的可信度,使学生不仅心服口服,进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情感角度出发,严肃认真地对待语文课,并且真正将其看作一门科学。
2.1.3要带领体验作品情感
情感的培养仅依靠命令行不通,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就要热爱并关心学生,让学生充满希望,这是德育实效发挥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这也是对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较好的阐述。
当然,这也要求语文教师自己有丰富的情感,面对着教材,能很快进入角色,深入到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情感中,并通过自身体验,融为自己的真情實感,然后以教师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并始终突出其主体作用,会使学生对语文课的德育内涵有深刻的体验,从而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高尚的社会理想及远大的科学志向。
2.2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新课堂教学中提得最亮的口号。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
首先,自主探究,放手质疑。“只要教师给学生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索中显示自己的才华。”比如:初学一篇课文老师可让学生自学生字,看看你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把它记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这样来使学生的自由探究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学生充分自探之后,采取汇报成果的方式谈自己的所获和所疑。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要快速反应,恰当处理,对于学生谈得不够深的问题要抓住契机主动出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于学生各别性的问题,教师要经过整理制定出下一环节的学习任务,做到以学定教。
其次,可以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在讨论中展示自我,得到锻炼,共同提高,以促进道德态度与科学精神的结合,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深刻的学习体验,从对学习结果的体验发展到对学习目的的体验,防止他们产生的一些庸俗的美感,同时,用高尚的问题作品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熏陶他们。
总之,在发展学生智商的同时,依靠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很大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厌学状况,使他们的智力活动保持兴奋状态,让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敖敦.论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 (6)
[2]刘理.让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教育科学研究,2002(3)
[3]鱼霞.情感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4]朱小蔓.情境教育与人的情感性素质.课程·教材·教法,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