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语“狐死首丘”出自《楚辞·哀郢》,亦见《礼记·檀弓上》’孔颖达疏日:“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之处。虽狼狈而死,意犹向此丘,是有仁恩之心也。”此说影响甚大,元代陈潞《礼记集说》即承此说:“狐虽微兽,丘其所窟藏之地,是亦生而乐于此矣,故及死而犹正其首以向丘,不忘其本也。”这种看法在今天几成定论,王力、郭锡良、殷国光、沈祥源等各家,在他们所主编的高校《古代汉语》教材里,都将“首”字解为动词,取“头向着”之义。照此看来,“狐死首丘”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狐狸将死,头要朝向山丘”,《现代汉语词典》《辞源》等辞书都是这般解释。但是,在历史上,人们对“首”的理解并非全都如此。朱熹《楚辞集注》“首丘,谓以首枕丘而死,不忘其所自生也。”则是用“以首枕”释“首”。明人汪瑗《楚辞集解》辑是说。
其实这里的“首”并非用作动词,它是“首个,第一个”之义,用作定语。“首丘”即“(生活过的)第一座山丘”。理据如下:
首先看曹操《却东西门行》:“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乐府诗集》卷三十七)其中,“狐死归首丘”一句,“首丘”前有动词“归”,由“归”的词性和语义特征可以断定,其后的“首丘”必是表处所的词语,当为偏正词组。类似者如:
(1)岂徒然哉!终假道自归首丘之义也。(《南史》卷十六)
(2)今年七十有二矣,将归首丘,素愿乃酬,岂非平生一快事哉!(《广东通志》卷六十)
(3)蓟门日惨,潞渚风凄。灵其遄归,首丘是依。呜乎哀哉!(明·王立道《具茨集·文集》卷七)
再看《晋书》卷一百十一:“呻与评等数十骑奔于昌黎。坚遣郭庆追及呻于高阳,坚将巨武执咋,将缚之,玮曰:‘汝何小人而缚天子!’武曰:‘我粱山巨武,受诏缚贼,何谓天子邪!’遂送呻于坚。坚诘其奔状,呻曰:‘狐死首丘,欲归死于先人坟墓耳。”’不难发现,“狐死首丘”与“欲归死于先人坟墓耳”是一种类比关系,“狐死首丘”亦即“狐归死于首丘”,“首丘”也当解为偏正词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明代杨尔增《两晋秘史》第二三九回所述同一事件看得更明白:“坚曰:‘吾以兵到此,汝何不降,反逃走乎?’燕王日韦曰:‘狐死首丘,吾欲效之,归死于先人之坟墓耳!”’“狐死首丘”与“归死于先人之坟墓”之间更加入了“吾欲效之”,充分说明了二者的类同关系。
实际上,古人常常把归葬与首丘连言,这里再略举数例:
(4)遗言:“山东士人利便近,皆鼻两都,吾族未尝迁,当归鼻滏阳,正首丘之义。”(《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四)
(5)使归骨于旧庐。慰首丘之余恋。(沈括《长兴集》卷四)
(6)……迁工部尚书。俄再上表愿归故乡,以遂首丘之志,改太子少保致仕,归淄州别墅。(《宋史》卷四百三十一)
下面我们进一步从语法语用方面讨论。
《札记·檀弓上》.“大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郑玄注:“正丘首,正首丘也。”《说文解字·犬部》:“狐:袄兽也,鬼所乘之,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可见,“首丘”也作“丘首”,如果“首”字是动词的话,“丘首”就是一种宾动语序。而先秦时代的汉语基本上是采用动宾语序的。只有代词宾语可以有条件地前置(参见王力《汉语史稿》第413页,中华书局2004年版),“丘首”显然没有宾语前置的条件。另一方面,众所周知,先秦时代偏正词组的语序比较灵活。《诗经·廊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中河”即“河中”;《诗经·郑风·将仲子》“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树桑”即“桑树”;《尚书·虞书·尧典》“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帝尧”即“尧帝”。这样看来,释“首丘”为偏正词组合乎当时的语序规则。
在句法上,“狐死首丘”中的“首丘”可以分析为处所宾语。表处所的名词性词语用作宾语在古汉语中很常见,例如:
(7)将使田孟诸而遣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8)秦师过周北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陈胜鼻砀,谥日隐王。(《史记·陈涉世家》)
(10)沛公军灞上。(《史记·项羽本纪》)
(11)晋初,尝有一人误坠穴中。(《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七)
(12)其妻卧石榻上,重茵累席,珍食盈前。(《唐五代传奇集·补江总白猿传》)
从语用上看,无论《哀郢》还是《檀弓》,其语境都宜于解“首丘”为“(生活过的)首个土丘”。《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鸟儿要飞回到故乡,狐狸也要死在自己出生的土丘。《檀弓》“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恰似“狐死正丘首”。
当然,上述各种理解的差异都是字面上的,对于“以喻人怀念故乡”的宏旨并无大的出入。可是,从感情上说,死时回到故土毕竟要甚于朝向故土,而且也更能够反映华夏民族固有的“叶落归根”的故土情结。在此,唯愿我们的新解可以恢复历史的本真。借以追回先民们原汁原味的语言风貌。
其实这里的“首”并非用作动词,它是“首个,第一个”之义,用作定语。“首丘”即“(生活过的)第一座山丘”。理据如下:
首先看曹操《却东西门行》:“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乐府诗集》卷三十七)其中,“狐死归首丘”一句,“首丘”前有动词“归”,由“归”的词性和语义特征可以断定,其后的“首丘”必是表处所的词语,当为偏正词组。类似者如:
(1)岂徒然哉!终假道自归首丘之义也。(《南史》卷十六)
(2)今年七十有二矣,将归首丘,素愿乃酬,岂非平生一快事哉!(《广东通志》卷六十)
(3)蓟门日惨,潞渚风凄。灵其遄归,首丘是依。呜乎哀哉!(明·王立道《具茨集·文集》卷七)
再看《晋书》卷一百十一:“呻与评等数十骑奔于昌黎。坚遣郭庆追及呻于高阳,坚将巨武执咋,将缚之,玮曰:‘汝何小人而缚天子!’武曰:‘我粱山巨武,受诏缚贼,何谓天子邪!’遂送呻于坚。坚诘其奔状,呻曰:‘狐死首丘,欲归死于先人坟墓耳。”’不难发现,“狐死首丘”与“欲归死于先人坟墓耳”是一种类比关系,“狐死首丘”亦即“狐归死于首丘”,“首丘”也当解为偏正词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明代杨尔增《两晋秘史》第二三九回所述同一事件看得更明白:“坚曰:‘吾以兵到此,汝何不降,反逃走乎?’燕王日韦曰:‘狐死首丘,吾欲效之,归死于先人之坟墓耳!”’“狐死首丘”与“归死于先人之坟墓”之间更加入了“吾欲效之”,充分说明了二者的类同关系。
实际上,古人常常把归葬与首丘连言,这里再略举数例:
(4)遗言:“山东士人利便近,皆鼻两都,吾族未尝迁,当归鼻滏阳,正首丘之义。”(《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四)
(5)使归骨于旧庐。慰首丘之余恋。(沈括《长兴集》卷四)
(6)……迁工部尚书。俄再上表愿归故乡,以遂首丘之志,改太子少保致仕,归淄州别墅。(《宋史》卷四百三十一)
下面我们进一步从语法语用方面讨论。
《札记·檀弓上》.“大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郑玄注:“正丘首,正首丘也。”《说文解字·犬部》:“狐:袄兽也,鬼所乘之,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可见,“首丘”也作“丘首”,如果“首”字是动词的话,“丘首”就是一种宾动语序。而先秦时代的汉语基本上是采用动宾语序的。只有代词宾语可以有条件地前置(参见王力《汉语史稿》第413页,中华书局2004年版),“丘首”显然没有宾语前置的条件。另一方面,众所周知,先秦时代偏正词组的语序比较灵活。《诗经·廊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中河”即“河中”;《诗经·郑风·将仲子》“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树桑”即“桑树”;《尚书·虞书·尧典》“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帝尧”即“尧帝”。这样看来,释“首丘”为偏正词组合乎当时的语序规则。
在句法上,“狐死首丘”中的“首丘”可以分析为处所宾语。表处所的名词性词语用作宾语在古汉语中很常见,例如:
(7)将使田孟诸而遣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8)秦师过周北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陈胜鼻砀,谥日隐王。(《史记·陈涉世家》)
(10)沛公军灞上。(《史记·项羽本纪》)
(11)晋初,尝有一人误坠穴中。(《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七)
(12)其妻卧石榻上,重茵累席,珍食盈前。(《唐五代传奇集·补江总白猿传》)
从语用上看,无论《哀郢》还是《檀弓》,其语境都宜于解“首丘”为“(生活过的)首个土丘”。《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鸟儿要飞回到故乡,狐狸也要死在自己出生的土丘。《檀弓》“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恰似“狐死正丘首”。
当然,上述各种理解的差异都是字面上的,对于“以喻人怀念故乡”的宏旨并无大的出入。可是,从感情上说,死时回到故土毕竟要甚于朝向故土,而且也更能够反映华夏民族固有的“叶落归根”的故土情结。在此,唯愿我们的新解可以恢复历史的本真。借以追回先民们原汁原味的语言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