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
第一,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属。第三,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第四,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4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时。就海峡两岸和平发展提出的四点建议
中央关于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和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加强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上来,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把环境保护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二)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三)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四)制定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五)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六)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环境问题;(七)进一步增加环保投入;(八)不断加强环保监管能力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包括生态环境建设,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现在看来,全面小康的经济目标,经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而要达到小康社会对环境的要求难度很大。今后,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人口继续增加,污染物产生量还会不断增多,生态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环境问题还会更加突出。如果到那时,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但人居环境恶化了,那就不能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因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同时,把单位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明显降下来,在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4月17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我国目前的教育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职业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面向各个阶层,面向人人的。只有把职业教育办好,才可能真正使其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我们目前有两个目标:一是使国家富强起来,人民富裕起来;二是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设的成果。要让人人享受教育,让更多的人掌握知识和技能。
——4月23日,温家宝总理到重庆第二财贸学校调查了解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时指出
“台独”的阴霾并没有从台海上空散去。今年以来,台湾当局领导人为了一己之私,逆潮流而动,执意推行激进“台独”路线,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蓄意在台湾内部和两岸之间挑起新的对抗与冲突,直至公然背信弃诺,强行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这是对国际社会普遍坚持的一个中国原则和台海和平稳定的严重挑衅,是在走向“台独”的道路上迈出的危险一步。事实表明,台湾当局领导人企图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冒险性、危险性在上升。对于这种危险性,我们必须有充分的估计。为了维护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我们绝不会容忍“台独”。
4月14日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的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演讲
中国的发展,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属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结合的发展,这就是全面发属是统筹城市和乡村、沿海和内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就是协调发展;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本国策,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會为目标的发展,这就是可持续发展。
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提出的一项重要政治主张。我们所倡导的和谐世界,是和而不同的世界;我们承认亚洲和整个世界的多元性,承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利益的差异性,主张在多样性中和谐共处、在差异性中求同存异。
——4月2日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博鳌亚洲论坛2006年年会上发表演讲
干部队伍清正廉洁、团结向上,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要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切实加强党风廉政教育,促进领导干部增强党性修养和廉洁从政意识,规范从政行为。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自觉做到明是非、知廉耻、晓荣辱,做一个心地清净、品行端正的人,心系群众、乐于奉献的人,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人。
——4月6日至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关官正到湖南考察工作时强调
你要想当好官,要想当好一把手,必须好好支持环保工作,别搞污染。如果造成了污染,还想进步,那是不可能的。我们每年至少有三项工作,第一是考核,看你有没有污染;第二是通报;第三是曝光。
今年年初,我们和监察部联合发布了《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今年要对完成任务好的表彰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环境质量恶化、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追究责任。还要坚决查处一批国家行政机关人员环境违法行为,让那些漠视环境法律法规的领导干部付出应有的代价。
——4月17日国务院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责编:陈 惠)
第一,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属。第三,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第四,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4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时。就海峡两岸和平发展提出的四点建议
中央关于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和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加强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上来,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把环境保护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二)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三)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四)制定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五)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六)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环境问题;(七)进一步增加环保投入;(八)不断加强环保监管能力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包括生态环境建设,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现在看来,全面小康的经济目标,经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而要达到小康社会对环境的要求难度很大。今后,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人口继续增加,污染物产生量还会不断增多,生态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环境问题还会更加突出。如果到那时,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但人居环境恶化了,那就不能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因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同时,把单位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明显降下来,在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4月17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我国目前的教育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职业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面向各个阶层,面向人人的。只有把职业教育办好,才可能真正使其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我们目前有两个目标:一是使国家富强起来,人民富裕起来;二是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设的成果。要让人人享受教育,让更多的人掌握知识和技能。
——4月23日,温家宝总理到重庆第二财贸学校调查了解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时指出
“台独”的阴霾并没有从台海上空散去。今年以来,台湾当局领导人为了一己之私,逆潮流而动,执意推行激进“台独”路线,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蓄意在台湾内部和两岸之间挑起新的对抗与冲突,直至公然背信弃诺,强行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这是对国际社会普遍坚持的一个中国原则和台海和平稳定的严重挑衅,是在走向“台独”的道路上迈出的危险一步。事实表明,台湾当局领导人企图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冒险性、危险性在上升。对于这种危险性,我们必须有充分的估计。为了维护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我们绝不会容忍“台独”。
4月14日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的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演讲
中国的发展,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属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结合的发展,这就是全面发属是统筹城市和乡村、沿海和内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就是协调发展;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本国策,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會为目标的发展,这就是可持续发展。
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提出的一项重要政治主张。我们所倡导的和谐世界,是和而不同的世界;我们承认亚洲和整个世界的多元性,承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利益的差异性,主张在多样性中和谐共处、在差异性中求同存异。
——4月2日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博鳌亚洲论坛2006年年会上发表演讲
干部队伍清正廉洁、团结向上,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要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切实加强党风廉政教育,促进领导干部增强党性修养和廉洁从政意识,规范从政行为。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自觉做到明是非、知廉耻、晓荣辱,做一个心地清净、品行端正的人,心系群众、乐于奉献的人,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人。
——4月6日至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关官正到湖南考察工作时强调
你要想当好官,要想当好一把手,必须好好支持环保工作,别搞污染。如果造成了污染,还想进步,那是不可能的。我们每年至少有三项工作,第一是考核,看你有没有污染;第二是通报;第三是曝光。
今年年初,我们和监察部联合发布了《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今年要对完成任务好的表彰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环境质量恶化、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追究责任。还要坚决查处一批国家行政机关人员环境违法行为,让那些漠视环境法律法规的领导干部付出应有的代价。
——4月17日国务院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责编:陈 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