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以后“相由心生”吗?

来源 :家庭科学·新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HO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友“姍姗”在QQ上与心理师聊起了一件事,她说:前阵子,我从朋友的微信中看到一则转载的小故事。说有一次林肯亲自面试一位应聘者,后来他没录用那个人。幕僚问他原因,他说:“我不喜欢他的长相!”幕僚非常不解地问道:“难道一个人天生长得不好看,也是他的错吗?”林肯回答说:“一个人40岁以前的脸是父母决定的,但40岁以后的脸却是自己决定的。一个人要为自己40岁以后的长相负责。”看了这则小故事后,我们科室的同事都在那里议论,大家将信将疑。
  俗话说“相由心生”,是不是心情不好,脸部肌肉就会僵硬,长期下来变得脸色阴暗,而乐观的人看上去脸部更柔和?再过个几年,我也快40岁了,我希望自己不要老得太快太难看,如果从现在开始,我天天像个开心果,是不是将来就更好看呢,呵呵。既然林肯总统都这么认为,我想应该有道理。心理老师,你是怎么看的?
  心理变化对相貌确实有影响
  “相由心生”,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应该是一种相关性,但不能说是必然性。从医学上来看,人的心理变化就是一种情绪的变化,而情绪会影响人的神经递质(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激素),反过来,神经递质浓度的变化也会影响人的情绪,是一种相互影响的作用。
  通俗地讲,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肌肉也会长期处于收缩状态,其面部表情看上去阴沉冷漠;如果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会有“焦虑面容”;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哪怕笑起来也是“皮笑肉不笑”。所以有人说,宽厚的人多半一脸福相,性情柔顺的人面相柔和善美,心胸狭隘的人大多尖嘴猴腮。
  的确,一个人的心理变化对人的相貌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能反过来说这个人相貌如此,就对他(她)的心理状况下结论,有些人虽然长相比较凶,但内心善良。
  知足常乐是年轻的源泉
  林肯总统的这则小故事,之所以被大家广泛转载,其原因是大家都不希望自己在40岁以后变丑变老。不过,心理学家提倡顺从自然,如果你总是害怕自己变老,那么,这种想法很快就会从你的皱纹和苍老的表情上凸显出来,你就会变成你想像中最害怕的摸样。
  奥利弗·霍尔姆斯80岁的时候,依然精神焕发,童心未泯。人们向他求教永葆青春的秘诀,他说:“要保持愉快的态度,要对自己满意,我从来没有感觉到愿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躁动、野心、不满和忧虑,所有这些都会使皱纹爬上额头。皱纹不会出现在微笑的脸庞上,微笑是年轻的自信,自我满足是年轻的源泉。”可见,要永葆青春,得有自我满意的心境。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就不会有心理障碍,他们能接受自己,也能悦纳他人,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
  这其实和我们平时说的情绪管理有一定的关系。情绪本身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是负面情绪往往会引发破坏性的行为,如果任其发展,就容易失控。所以,健康的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不过悲、过喜、过忧、过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那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信任和友爱。
  按照这样健康的心理为人处世,内心自然是放松宽厚的,那么,即使过了40岁,你也会发现自己的相貌容光焕发,神清气爽。
其他文献
选择“丑”作为论文研究切入点,走进李碧华的小说艺术世界,窥视李碧华的精神探索与艺术追求。 李碧华在小说中以敏锐的目光和犀利又细腻的笔触审视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
和余素政聊天,最喜欢听她的爽朗笑声,脸上一对时隐时现的甜甜酒窝,平添了这位台湾女画家的亲和力。不像一些艺术家那样神秘莫测,欣赏余素政的画作,就同与她本人交流一样,美好
期刊
关于[CO2]升高和降水变化等多因子共同作用对植物的影响报道较少,制约着人们对植物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认识和预测。玉米(Zea mays)作为重要的C4植物,受[CO2]和降水影响显著
这是一幅写生风景画,画面是绿色田野,田野尽头有被早起的风推搡着扭扭摆摆舞进,不再宁静的天幕中的朦胧村庄、大树和苇草。那时早起的风也同样拂扰着我的脸颊,送来阵阵清新的
配电线路保护对低压配电设备性能及使用寿命的保证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要做好配电线路的保护工作,首先就一定要做好对低压保护电气的选择工作。文章首先对配电线路保护的意义及
对话批评(Dialogic Criticism)是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批评方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批评范式,虽然没有像英美新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批评范式那样形成自己的批评流派,却是一种
孙如静来自河南大学,是我院较早引进的高学历绘画专业人才之一。在我们学院从事油画专业教学和创作多年中,无论是专业基础方面,还是创作能力方面,确实体现出一个科班的绘画研
期刊
二十世纪末全球性新一轮城市化运动兴起,中国城市化进程也逐渐加快,与此同时文学对城市的关注与书写成为迄今为止方兴未艾络绎不绝的现象。王安忆与池莉是当代文坛各具特色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