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 本文从铅山纸业的光辉历史入手,分析了铅山纸业的困顿现状及其成因,并对如何恢复铅山纸业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 铅山纸业;光辉历史;困顿现状
[作者简介]严琦(1978—),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林芸(1970—),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江西南昌330088)
本文系2010年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招标课题“江右商帮老字号品牌文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纸张承载了人类悠悠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了厚重的传统文化,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国造纸术始于西汉,东汉蔡伦加以改进。改进后的纤维薄片更适合于书写,原材料也较易获得,取代了之前笨重的竹简和昂贵的丝帛。传统的造纸业制作工期长,对工艺要求高,所以各地零散的造纸作坊并不多见,而是形成地区性产业,如益州的黄白麻纸、宣州的宣纸、杭州的藤纸等。江西的造纸业以铅山纸业名满天下。高安、上饶、玉山诸地也有土纸生产,但生产规模小,产品销量少,品牌名气低。1988年《高安县志》记载:“清代以前华林柏树就有小规模表芯草纸生产。有100余户从事土纸生产,年生产土纸五万担左右。”清同治《高安县志》写到:“纸靛皆出他处,惟染色稍工皆地所应有,不足云产。”因此本文着重研究铅山的纸业发展。
一、铅山纸业的光辉历史
铅山纸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江西造纸史》里记载,在唐宪宗元和元年铅山南部山区就出现了连四纸。到元代,铅山纸业已名满天下。到明朝,铅山的造纸业与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并为江南五大手工业区。《明史•铅书》称:“铅山惟纸利天下。”
到清朝,图书事业迅猛发展,铅山纸业达到空前繁荣。在其鼎盛时期,全县生产连四纸的纸槽在1400张以上,县里40%的人口从事纸业,仅河口一地的纸行、纸号就多达百家以上。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关通商,大量西洋廉价机制纸涌入,再加上河口河运优势的丧失,铅山纸业开始萎缩。至民国初期,欧战爆发,洋纸进口锐减,铅山的造纸业有所恢复,当时每年外销的连四纸约有二十万件,石塘一地仅关山纸一项的贸易额就达银元100万以上。民国19至24年,革命武装战争连绵不断,当地造纸业受战事牵连而受重创,停业者大半,纸槽剧减至100张左右。 抗日战争后,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南昌、九江等地的不少纸商迁往铅山,当地的纸张贸易出现畸形繁荣,1937年河口镇输出的各项纸张达18550吨。抗战胜利后,铅山的造纸业又渐萎缩。解放初期,铅山纸业再度复兴,其连四纸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举行的纸张交流会上获得金奖。文革时期,造纸业再度低迷,并最终走向衰败。
历史上铅山纸业的主产地有石塘、陈坊、湖坊、英将、车盘、长港等村镇,生产的纸张品种繁多。清同治《铅山县志》记载:“其料皆以米叶、嫩竹渍之、捣之、蒸之、曝之而成,粗细不同,名色各异。细洁而白者,有连四、毛边、贡川、京川、上关;白之次者有毛六、毛八、大则、中则、黑关;细洁而黄者有厂黄、南宫;黄之次者有黄尖、黄表;粗而适用则有大筐、小筐、放西、放帘、九连、帽壳,统谓之毛纸,邑各乡皆出。”品种达26种之多,其中以连四纸最为著名。
连四纸,亦称为“连史纸”,敦厚而无筋膜,质地洁白柔软,防虫耐热,久不变色,因其“妍妙辉光”被誉为千年寿纸,是毛笔书写纸中的上品。旧时,凡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多用之。明代的《十七史》、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即用此纸印刷。百官所用奏本纸、名刺,文人墨客间相互馈赠,甚至皇帝御赐用纸,皆以此纸为上品。它留存了诸多鸿篇巨制、名贵典籍,在无数文人笔下流转徜徉,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无愧为“连史”之称。
造纸业在铅山的繁荣得利于它的自然环境与地理优势。铅山南部山区产毛竹、水竹、苦竹等各种竹,为造纸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料。山泉溪水终年不断,保证了充足的水源。而毛冬瓜、鸭屎柴、南脑等手工造纸所需的植物纸药,以及石灰等漂白用的原料到处都有。另外,铅山被称为“八省码头”,是江南丝绸之路。
二、铅山纸业的困顿现状
文革后,铅山造纸业走向低迷,并最终衰败。现在,上等毛边纸找不到市场,村民所做的纸只剩下民间用于收谱、祭祀、丧葬、上坟等的一般毛边纸。而铅山纸业的精品连四纸,则于1992年随着最后一张连四纸槽在天柱乡浆源村歇业而彻底停产。如今,连四纸的生产技艺濒临失传,掌握此工艺的民间艺人从鼎盛时期的两万余人锐减至不足十人。2006年5月,连四纸制作工艺入选国务院“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亟需人们的传承与光大。
铅山纸业的衰败,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也与其自身的特性密切相关。本文归纳如下:
第一,洋纸抢占中国市场。鸦片战争后,大量洋纸随之涌入,冲击着中国的纸业市场。洋纸不仅价格低廉,而且纸张光洁有韧性,不易破损,这些优点使得洋纸非常迅速地占领了中国市场。
第二,战争频繁,导致纸张需求减少。鸦片战争后,中国本土战事不断,历经外国殖民侵略、中国革命、封建复辟、军阀割据纷争、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等,中国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唯求生存。纸张市场需求急剧减少,生产必然遭受重挫。
第三,铅山交通优势的丧失。近现代交通业迅猛发展,打破了以往运输主要依靠河运的运输格局。铅山的河口镇失去了其“八省码头”的地位,往日繁忙的河道码头现在寂寥空旷,曾经人声鼎沸的河口九街十三弄如今破败不堪。失去交通优势的铅山纸业也随之衰败。
第四,铅山纸的生产制约。铅山纸业生产技术落后,周期长,产量低,成本大,售价高。在文化普及的当代,即便是铅山最鼎盛时期的纸张产量也远远达不到印刷量的需求。在机械化生产的现代社会,这无疑会使竞争力下降。
第五,铅山纸的本身特性。铅山纸业适应中国传统毛笔书写的要求,纤维柔软,吸墨性能好。可是它却不能适应近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原来的优点现在成了缺点,书写滞笔,容易划破。
值得庆幸的是,铅山纸业的精粹——连四纸濒临失传的严峻事实已引起相关部门和有关学者的重视,并得到了一些企业的支持。复旦大学手工造纸科学研究课题组到铅山县考察手工造纸,认为铅山的手工造纸作坊是原始造纸工艺的活化石。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江西省政府选派手工艺人现场演示连四纸的制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铅山县何米记连史纸业有限公司依托百年老字号“何米记”,按照最原始的生产技艺,在民间老师傅的指导下,生产出了连史纸,抢救了濒临失传的手工艺。江西含珠实业有限公司筹建了“千寿纸坊”,投入数百万元,致力于传承连史纸这一活化石。
虽然得到如此多的关注与支持,但迄今为止,铅山纸业并未形成一个健全的产业链,没有取得广泛的社会效益与良好的企业收益,总体发展状态不容乐观。
三、振兴铅山纸业的若干建议
本课题组认为,作为我省传统手工艺的精粹,连史纸应该也必须传承下去,不能让古老的技艺在这一代人手中销声匿迹。要恢复连史纸的生产,再现铅山造纸行业的兴盛,需要排除万难,找准方向,我们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引进机器生产,缩短生产周期。传统优良纸张的生产周期过长,而且制作工艺繁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引进机器生产是必然趋势。
第二,参考宣纸的经营理念,把铅山纸业做大做强。经济发达的社会自然会产生对高质量高价位产品的需求,安徽的宣纸是很好的例证。可借鉴宣纸制作公司的经营理念,对铅山纸业作出正确的市场定位,发展以连史纸为拳头产品的纸业产销链,力争把铅山纸业做大做强。
第三,开发新品种。铅山纸业原有的26个品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前人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逐步研制而出。因此,在注重保护传统优质纸张生产的同时,也要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开发制作出新品种,以适应机器印刷和硬笔书写的要求。
第四,减少环境污染,保持可持续发展。为减少生产周期,会用到工业漂白剂等化工原料。因此在处理废水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只有保证了原材料的供应,水源的干净与充足,才能够把造纸这一行业持续发展下去。
在机制纸占统治地位的市场中,要真正恢复铅山纸业,把连史纸推向市场,与宣纸抢占市场份额,是一条漫长而艰巨的道路。当地政府要与相关企业达成共识,认真地把造纸视为一个产业,共同努力,结合本地优势,借鉴传统工艺,生产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式纸张,才能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高安县志[M].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据清张鹏翥等修,熊松之等纂.清同治十年刊本影印.
[2]《江西省商业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西省商业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8.
[3]铅山县志[M].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据清张廷珩等修,华祝三等纂.清同治十二年刊本影印.
[4]王安春.明代江西广信的造纸业[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
[责任编辑:李志敏]
[关键词] 铅山纸业;光辉历史;困顿现状
[作者简介]严琦(1978—),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林芸(1970—),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江西南昌330088)
本文系2010年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招标课题“江右商帮老字号品牌文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纸张承载了人类悠悠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了厚重的传统文化,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国造纸术始于西汉,东汉蔡伦加以改进。改进后的纤维薄片更适合于书写,原材料也较易获得,取代了之前笨重的竹简和昂贵的丝帛。传统的造纸业制作工期长,对工艺要求高,所以各地零散的造纸作坊并不多见,而是形成地区性产业,如益州的黄白麻纸、宣州的宣纸、杭州的藤纸等。江西的造纸业以铅山纸业名满天下。高安、上饶、玉山诸地也有土纸生产,但生产规模小,产品销量少,品牌名气低。1988年《高安县志》记载:“清代以前华林柏树就有小规模表芯草纸生产。有100余户从事土纸生产,年生产土纸五万担左右。”清同治《高安县志》写到:“纸靛皆出他处,惟染色稍工皆地所应有,不足云产。”因此本文着重研究铅山的纸业发展。
一、铅山纸业的光辉历史
铅山纸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江西造纸史》里记载,在唐宪宗元和元年铅山南部山区就出现了连四纸。到元代,铅山纸业已名满天下。到明朝,铅山的造纸业与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并为江南五大手工业区。《明史•铅书》称:“铅山惟纸利天下。”
到清朝,图书事业迅猛发展,铅山纸业达到空前繁荣。在其鼎盛时期,全县生产连四纸的纸槽在1400张以上,县里40%的人口从事纸业,仅河口一地的纸行、纸号就多达百家以上。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关通商,大量西洋廉价机制纸涌入,再加上河口河运优势的丧失,铅山纸业开始萎缩。至民国初期,欧战爆发,洋纸进口锐减,铅山的造纸业有所恢复,当时每年外销的连四纸约有二十万件,石塘一地仅关山纸一项的贸易额就达银元100万以上。民国19至24年,革命武装战争连绵不断,当地造纸业受战事牵连而受重创,停业者大半,纸槽剧减至100张左右。 抗日战争后,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南昌、九江等地的不少纸商迁往铅山,当地的纸张贸易出现畸形繁荣,1937年河口镇输出的各项纸张达18550吨。抗战胜利后,铅山的造纸业又渐萎缩。解放初期,铅山纸业再度复兴,其连四纸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举行的纸张交流会上获得金奖。文革时期,造纸业再度低迷,并最终走向衰败。
历史上铅山纸业的主产地有石塘、陈坊、湖坊、英将、车盘、长港等村镇,生产的纸张品种繁多。清同治《铅山县志》记载:“其料皆以米叶、嫩竹渍之、捣之、蒸之、曝之而成,粗细不同,名色各异。细洁而白者,有连四、毛边、贡川、京川、上关;白之次者有毛六、毛八、大则、中则、黑关;细洁而黄者有厂黄、南宫;黄之次者有黄尖、黄表;粗而适用则有大筐、小筐、放西、放帘、九连、帽壳,统谓之毛纸,邑各乡皆出。”品种达26种之多,其中以连四纸最为著名。
连四纸,亦称为“连史纸”,敦厚而无筋膜,质地洁白柔软,防虫耐热,久不变色,因其“妍妙辉光”被誉为千年寿纸,是毛笔书写纸中的上品。旧时,凡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多用之。明代的《十七史》、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即用此纸印刷。百官所用奏本纸、名刺,文人墨客间相互馈赠,甚至皇帝御赐用纸,皆以此纸为上品。它留存了诸多鸿篇巨制、名贵典籍,在无数文人笔下流转徜徉,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无愧为“连史”之称。
造纸业在铅山的繁荣得利于它的自然环境与地理优势。铅山南部山区产毛竹、水竹、苦竹等各种竹,为造纸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料。山泉溪水终年不断,保证了充足的水源。而毛冬瓜、鸭屎柴、南脑等手工造纸所需的植物纸药,以及石灰等漂白用的原料到处都有。另外,铅山被称为“八省码头”,是江南丝绸之路。
二、铅山纸业的困顿现状
文革后,铅山造纸业走向低迷,并最终衰败。现在,上等毛边纸找不到市场,村民所做的纸只剩下民间用于收谱、祭祀、丧葬、上坟等的一般毛边纸。而铅山纸业的精品连四纸,则于1992年随着最后一张连四纸槽在天柱乡浆源村歇业而彻底停产。如今,连四纸的生产技艺濒临失传,掌握此工艺的民间艺人从鼎盛时期的两万余人锐减至不足十人。2006年5月,连四纸制作工艺入选国务院“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亟需人们的传承与光大。
铅山纸业的衰败,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也与其自身的特性密切相关。本文归纳如下:
第一,洋纸抢占中国市场。鸦片战争后,大量洋纸随之涌入,冲击着中国的纸业市场。洋纸不仅价格低廉,而且纸张光洁有韧性,不易破损,这些优点使得洋纸非常迅速地占领了中国市场。
第二,战争频繁,导致纸张需求减少。鸦片战争后,中国本土战事不断,历经外国殖民侵略、中国革命、封建复辟、军阀割据纷争、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等,中国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唯求生存。纸张市场需求急剧减少,生产必然遭受重挫。
第三,铅山交通优势的丧失。近现代交通业迅猛发展,打破了以往运输主要依靠河运的运输格局。铅山的河口镇失去了其“八省码头”的地位,往日繁忙的河道码头现在寂寥空旷,曾经人声鼎沸的河口九街十三弄如今破败不堪。失去交通优势的铅山纸业也随之衰败。
第四,铅山纸的生产制约。铅山纸业生产技术落后,周期长,产量低,成本大,售价高。在文化普及的当代,即便是铅山最鼎盛时期的纸张产量也远远达不到印刷量的需求。在机械化生产的现代社会,这无疑会使竞争力下降。
第五,铅山纸的本身特性。铅山纸业适应中国传统毛笔书写的要求,纤维柔软,吸墨性能好。可是它却不能适应近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原来的优点现在成了缺点,书写滞笔,容易划破。
值得庆幸的是,铅山纸业的精粹——连四纸濒临失传的严峻事实已引起相关部门和有关学者的重视,并得到了一些企业的支持。复旦大学手工造纸科学研究课题组到铅山县考察手工造纸,认为铅山的手工造纸作坊是原始造纸工艺的活化石。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江西省政府选派手工艺人现场演示连四纸的制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铅山县何米记连史纸业有限公司依托百年老字号“何米记”,按照最原始的生产技艺,在民间老师傅的指导下,生产出了连史纸,抢救了濒临失传的手工艺。江西含珠实业有限公司筹建了“千寿纸坊”,投入数百万元,致力于传承连史纸这一活化石。
虽然得到如此多的关注与支持,但迄今为止,铅山纸业并未形成一个健全的产业链,没有取得广泛的社会效益与良好的企业收益,总体发展状态不容乐观。
三、振兴铅山纸业的若干建议
本课题组认为,作为我省传统手工艺的精粹,连史纸应该也必须传承下去,不能让古老的技艺在这一代人手中销声匿迹。要恢复连史纸的生产,再现铅山造纸行业的兴盛,需要排除万难,找准方向,我们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引进机器生产,缩短生产周期。传统优良纸张的生产周期过长,而且制作工艺繁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引进机器生产是必然趋势。
第二,参考宣纸的经营理念,把铅山纸业做大做强。经济发达的社会自然会产生对高质量高价位产品的需求,安徽的宣纸是很好的例证。可借鉴宣纸制作公司的经营理念,对铅山纸业作出正确的市场定位,发展以连史纸为拳头产品的纸业产销链,力争把铅山纸业做大做强。
第三,开发新品种。铅山纸业原有的26个品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前人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逐步研制而出。因此,在注重保护传统优质纸张生产的同时,也要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开发制作出新品种,以适应机器印刷和硬笔书写的要求。
第四,减少环境污染,保持可持续发展。为减少生产周期,会用到工业漂白剂等化工原料。因此在处理废水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只有保证了原材料的供应,水源的干净与充足,才能够把造纸这一行业持续发展下去。
在机制纸占统治地位的市场中,要真正恢复铅山纸业,把连史纸推向市场,与宣纸抢占市场份额,是一条漫长而艰巨的道路。当地政府要与相关企业达成共识,认真地把造纸视为一个产业,共同努力,结合本地优势,借鉴传统工艺,生产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式纸张,才能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高安县志[M].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据清张鹏翥等修,熊松之等纂.清同治十年刊本影印.
[2]《江西省商业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西省商业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8.
[3]铅山县志[M].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据清张廷珩等修,华祝三等纂.清同治十二年刊本影印.
[4]王安春.明代江西广信的造纸业[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
[责任编辑:李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