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县林下土蜂养殖产业探析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介绍了发展林下经济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景宁县林下土蜂养殖的发展优势、经济效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林下经济;土蜂养殖;景宁县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6-0113-02
  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出的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采集业。近年来,景宁县为加快现代化林业建设进程,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大力实施林下养殖立体经营模式,有效地破解了林业经营周期长、见效慢的困境。
  1 基本情况
  1.1 森林资源 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浙江省南端,北纬27o38′42″~28o10′82″,东经119o13′40″~119o58′19″,东邻青田、文成县,南衔泰顺和福建省寿宁县,西枕庆元县,龙泉市,北毗云和县莲都区,全县土地总面积1949.98km2,属“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区县。属浙南中山区,地形复杂,海拔高低悬殊,地势呈西南向东北斜,境内谷深坡陡,源短流急;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中林业用的面积161598.67hm2,竹林面积16210.87hm2,立竹量3993.9万株,森林面积15.166万hm2,森林覆盖率80.85%,活立木蓄积量934.3万m3。森林山地植被主要有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并随海拔差异和地形变化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森林种群落和森林景观,森林群落类型多样,生态系统完整,具有发展森林休闲养生的极优越条件。境内古树名木众多,森林植被类型多样。空气环境质量良好,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95%以上,农村山地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1.2 生态环境 景宁畲族自治县生态环境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国前5位,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6%以上,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2014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指数位列全省第4位。该县成功创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浙江省生态县、浙江省森林城市和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畲乡滨水休闲长廊还获评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全县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0个、市级以上生态村254个。
  1.3 气候条件 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亚热带南部,属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5oC,年降雨量1620mm,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土蜂生长发育。
  2 发展优势
  景宁畲族自治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林下经济养蜂业的发展具备相对丰富的林地资源、物种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等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拥有森林面积15.166万hm2,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9.9万hm2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养蜂业成为近年来景宁畲族自治县农民转型的主要共识,着力从主要依靠林木向主要依靠特有资源转变,由主要依靠种稻谷、种菜等种植业性收入向主要依靠创业性收入转变。一方面是山区群众守着绿水青山找出路,另一方面为突破土蜂产业瓶颈,引蜂入山,这是景宁县委、县政府精心谋划的一本“致富经”,结合林下蜜蜂养殖优势,在九龙、家地、梅岐等乡掀起“甜蜜热潮”。山区农民外出人口多,居住相对分散,人均蜜粉资源面积较大,发展土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针对这一优势,景宁实施了“十箱万元助”低收入农户增收计划,依托乡镇人民政府,遴选辖区范围内有一定的蜜源、可以发展土蜂养殖的低收入农户,采取“统一蜂种、统一蜂具、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模式,为低收入家庭带来稳定的收入支撑,乡村振兴的林下经济养蜂业在景宁畲族自治縣大地上得到真正体现。
  3 主要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 景宁畲族自治县政府成立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府办、林业局、农办、财政局、农业局、民宗局、移民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负责项目实施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各乡镇要充分发挥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等职能,按区域特色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
  3.2 制订发展规划 根据自然条件、区位情况、林地资源、市场需求等情况,结合“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及扶贫开发要求等,制订林下养殖业发展规划,优选林下养殖业发展模式,确定一批林下养殖业发展项目,创新林下经济发展机制,按照比较优势和差异化竞争原则,尊重农民意愿,突出特色,合理确定发展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近年来,围绕“新山区”建设,景宁畲族自治县坚持生态立县,守住一方青山绿水,努力使良好的生态资源变成强大的发展潜力。针对县情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为目标,遵循林业产业生态化、林业生态产业化的思路,景宁畲族自治县着力发展具有明显区域优势的林下经济的养殖土蜂等林业特色主导产业,全力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步伐,推进产业化进程,努力把林业产业建设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富民产业。
  3.3 提高科技支撑 加大主导产品和优势品种的科技研发,总结和创新林下养殖业发展模式,制定林下经济技术规范,加强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科技水平;加快良种选育、模式整合、培育示范、产品加工等先进实用技术转化推广;引导生产无公害、绿色、生态、有机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和美景宁建设。针对山区部分贫困户资金不足的问题,政府还统一采购了400个蜂箱,免费向农户发放,通过“线上、线下吆喝”帮助蜂蜜走出大山,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同时,成立土蜂养殖协会,为农民免费培训养土蜂技术及组织土蜂养殖户到外地参观学习。
  3.4 组织管理 县林业局会同县农办、财政局、农业局、民宗局、移民办等部门对林业养殖业发展项目进行监督管理。乡镇政府负责项目计划申报的初审推荐和项目初验;县林业局和相关部门负责项目计划申报的审核、拟立项公示、计划下达和对乡镇初验结果的抽查复核以及验收结果公示等工作;县财政局负责下达项目资金安排和补助资金文件。   4 初步成效
  2016年九龙、家地、梅岐3个乡镇通过“十箱万元”扶贫模式,共对接扶持农户60多户,新增饲养土蜂1200群,为低收入家庭带来稳定的收入支撑。例如九龙乡高沈村位于大山深处,距离景宁县城68km,总人口仅123人,长期以来,该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以劳务输出为主,而如今,已经培育出的3000余箱蜂蜜,已经让村民初尝甜头;景宁九龙乡高沈村花果山土蜂养殖合作社,2016年的养蜂收入将突破20多万元,同村的沈献荣就是在花果山土蜂养殖合作社带领帮助下走上了养蜂之路,现在他养殖120箱土蜂,估计能有7万~8万元收入。目前全乡养蜂总量达4300余箱,年生产销售蜂蜜1.5万kg左右,主要销往丽水、温州、杭州等地,实现产值300余万元,占全县养蜂总量的60%以上。此外,景宁还鼓励蜂农结合养生和生态休闲旅游,依托生態环境优势抓项目,推动旅游产业由白天游向全天游转变、由季节游向四季游转变、由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变、由浅层游向深层游转变的成功之作,促进蜂业经营从“卖产品”向“卖文化”“卖健康”转变,实现养蜂业与旅游文化、养生文化互动发展,拓展养蜂业的休闲旅游文化功能。在引导农民养蜂业的同时,当地政府职能部门还构建了鼎元电子销售中心、山麓土特产品销售中心、龙昇林产品购物中心3个销售主平台,建立起产销一体化模式,使林副产品很好地实现了与市场的直接对接。当前,一件件林下经济的养土蜂产业如雨后春笋、一个个林下经济的养土蜂产业项目如百花竞放,整个畲乡景宁林区的林下经济的养土蜂产业形势如火如荼。
  5 发展计划
  景宁畲族自治县已建成家地、九龙2个“土蜂之乡”,以及梅岐乡“十箱万元”助农增收试点,还有红星街道绿草蜜蜂基地,培育了一批土蜂养殖户,促进了农户增收,全县中蜂有6180箱,产值达700多万元,带动200多户蜂农增收。景宁畲族自治县高度重视土蜂产业发展,统筹安排2017—2019年度“两山(一类)”项目资金600万元,分3年扶持土蜂产业发展,通过资金扶持,预计到2019年底,该土蜂养殖数量将达到2万箱。并引导农民向更广的领域、更精的高附加值产品转移,努力确保全民创业的科学、有序、规范化发展。
  6 结语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全面融入丽水市绿色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优化森林发展空间,增强森林发展动能,丰富“景宁600”品牌产品体系,在不断增强生态优势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发展,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养土蜂模式,促进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围绕“培育新引擎,建设大花园”,当地将把民族、生态2张金名片擦得更亮,把林下经济养蜂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战略产业,在资源优势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共增中,从而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秀霞,马春江.宁南山区林下养蜂发展模式探析——以西吉县林下土蜂养殖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2016,57(9):57-59.
  [2]李旭涛.蜜蜂在林下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与方式探析[J].中国蜂业,2012(4):45-46.
  [3]邹燕珍.新时期发展林下经济的模式探讨[J].科学种养,2015(12).
  [4]宁久丽.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8):12.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开展不同带状整地方式对油松生长及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带状整地方式在树木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等方面都高于对照不整地处理,生物量也高于对照处理;在林木经济效益方面,虽然带状整地费用支出较多,但是在林木费上要高出对照处理,并且林木质量也有较大提高,品质优于对照处理。  关键词:带状整地;油松;生长;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
该文将中药药理学与前沿教学模式相结合,充分发挥了中药药理学的特点和优势,对高校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文化融入以及人文素质的综合培养。设置的中药药理学翻转课堂教学,让学
摘 要:为了解“肥力奇”牌有机肥料在冬季辣椒上施用的效果,采用大区示范对比试验设计,以常规农家肥为CK。结果表明:在施用高钾(15-5-20)复合肥2250kg/hm2的基础上,该有机肥料极显著地提高株高,增加单株挂果数,也显著提高单果重,产量达37934.66kg/hm2,纯收益为111964.78元/hm2,分别比CK增加3126.01kg、10053.64元,比CK增产和增收8.98%和9.
摘 要:以32年生杉木大径材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20cm、25cm、30cm 3个不同胸径杉木单株不同径级根生物量及其垂直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杉木胸径的增长,杉木单株根系总生物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杉木粗根总生物量表现为胸径30cm>25cm>20cm,杉木大根总生物量表现为胸径20cm>30cm>25cm,杉木中根总生物量表现为胸径25cm>20cm>30cm,小根及细根总生物量均表现为3
摘 要:该文介绍了塞罕坝客源市场现状,并对客源市场进行定位,预测客源市场。在此基础上对塞罕坝发展进行了定位分析,并提出了发展策略。  关键词:塞罕坝;旅游市场;分析;定位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5-0101-02  1 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塞罕坝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北京、天津等周边城市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出游动机也更加明显,
摘 要:该研究分析了现有杉木林采用等高线带状间伐后套种千年桐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改建后林分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形成了线状斑块结构,提高了物种多样性,增加了林分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带状更新的7年生千年桐生长发育良好,千年桐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分别达到6.7cm和7.8m,平均单株产桐果量4.45kg,改建后的杉木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分别增加10.9%和13.7%,有利于培育杉木较高径级的林木。经方差分析
摘 要:农林院校的大学生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一农林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行为在总体上而言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但是在生态文明认知程度、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等方面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因而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这一平台,加大对大学生生
以米楮林为试验树种,按照弱度(1800株/hm2)、中度(1500株/hm2)和强度(1200株/hm2)三种抚育强度为试验组,天然米楮林作为对照(CK),检测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存储量,筛选出适合人促米楮林的抚育强度。结果表明:在0~25cm土壤层,弱度抚育强度(1800株/hm2)土壤的容重为1.28 g/cm3,有机碳密度为21.82g/kg,有机碳存储量为21.82g/kg
摘 要:针对当前许多种植户化肥使用过量、肥料利用不合理等现状,该文就开辟有机肥源、合理施肥、减量施肥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重点提出按需精准施肥、增苗减肥技术、优化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及推广种养综合模式等若干技术路径,着力发展绿色生态有机水稻生产技术,致力于实现稻米转型升级,农业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稻生产;化肥减量;路径;马鞍山市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