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生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的形式,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农村小学数学师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旨在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感知,增长技能,愉快发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真正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师生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其内涵包括了两点:互动性和交往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推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也就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组织形式的一个亮点。我们农村小学课堂同时在接受新课改的洗礼,“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渗透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但经过调查发现,在我们农村小学课堂,大多数的合作学习只是有其形式却无实质,老师大都是在没有给学生明确责任、没有给学生进行分工,甚至是没有给学生问题的情况下,随意地叫学生交流、合作,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按照老师的教学预设,应付式、被动式的进行“讨论”,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合作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学生没有合作的欲望,没有好奇心的驱使,没有思维的探险,没有批判性的质疑,既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更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这样的合作探究有作用吗?在此情况下我们学校提出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行为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并在中国教育部课题立项评审中被批准立项。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对师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的手段、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师行为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提高教学效益,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一线的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有效策略,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我们学校积极探究校本教研新模式,把课题的重心下移至校本教研,利用校区的常规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带动和引领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同时借助常规教研工作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真正做到常规教研课题化,课题研究常规化。
课题开题以来,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投身到课堂中师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中去,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行为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探索,总结有如下几点。
一、师生合作学习要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师生合作学习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师生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新课程理念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必须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产生需要合作学习的欲望,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中心学校举办的公开课上,笔者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就是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方式的探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情况教师教授学生新知识的时候,都是自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些什么,要掌握些什么。而这节课中笔者不是自己说,是让学生说,问他们想学些什么?在学生自主思考、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把各组的意见综合起来,形成班级的综合意见。学生们经过讨论达成了一致。他们都想了解以下四点:①百分数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学百分数?②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③怎样去写百分数?④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不同?这样一来,学习目标明确了,教师知道怎样去上好这节课了,学生呢?因为老师是引领自己去探讨自己想要学到的东西,所以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
二、教师要合理地组织好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能使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所收获。我们教师在进行分组时,要正确处理好异质学生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4~6人为宜。在组成小组成员时,一些学优生出于对小组荣誉的考虑或者个人表现欲望强烈,会拒绝或排斥学困生,或者不给学困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学困生变得更加胆小怯弱,自卑心理增强。此时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给学困生建立起“我能行”的信念,提高学生的自信度和自尊心。同时,教师要激发学优生与学困生间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鼓励学优生对学困生提供帮助,学会会尊重他人,让他们懂得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享受体验自身价值的快乐,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习惯。组分好后,要对组内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和合作的成果;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向全班作出汇报。其余组员,可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各尽其责、各司其职,让他们感觉到每次合作学习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能轻松自如地组织小组合作,不用担心组内有学生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唯我独尊了。通过这种合理分组、合理分工模式的探讨,原先那种因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讨论起来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合作基本上是学优生的一言堂,整个合作学习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在合作中学优生得不到任何提高,学困生合作得自卑思想包袱越来越重的现象没有了,每一个参与合作学习的学生不仅有所收获,而且在收获的同时,分享到了集体的快乐。
三、正确把握师生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因为不是什么学习的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就成了画蛇添足。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如当学生对探究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但仅凭个人操作无法完成的时候;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我思考,探索有困难的时候;解决一个问题,方法多样的时候;完成一件事答案多样性的时候;回答一个问题,回答不全面或者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这些都是值得进行合作学习的有效时机,教师如果正确地把握住了这些时机,去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就是有效的。
如在我校一位课题教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堂课中,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就是一大亮点,这节课中既有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又有师生间的合作学习,合作都是选择在学生需要合作的时候进行。当教师要求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的纸折成1/4,学生折的方法不一样,种数不一样多时,教师就把学生分成4个一组,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再由各组向班级汇报,班级共享成果,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既引进了良性的竞争机制,又达到了成果共享的目的。
四、培养师生良好的合作行为
良好的合作行为既是合作学习开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合作学习所追求的一种教学目标。合作学习过程中,因为学生都是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合作,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都不尽相同,所以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交流,每个学生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论自己的见解,敢于向别人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同时也要乐于回答别人不懂你懂的问题。这也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敢于求助,乐于帮助的习惯。在一次探索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修活动中,我校一位课题教师在执教《6、5、4、3、2、加几》一课时,原来教学安排中,例题5+8的计算是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再让小组交流,通过试教,发现没有明显的有效效果。针对这一情况,这位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在合作方法上改为先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这样做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开阔了思路,活跃了课堂气氛。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个集体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专心地听别人发言,尊重别人的发言,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但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建议和接纳行为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养成良好的建议和接纳习惯。以上这些良好的合作行为需要教师对学生悉心的培养。
总之,师生合作学习的模式与方法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探讨,合作学习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显得更为突出,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但不管是怎样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是有效的、实效的,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促进者。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师生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其内涵包括了两点:互动性和交往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推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也就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组织形式的一个亮点。我们农村小学课堂同时在接受新课改的洗礼,“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渗透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但经过调查发现,在我们农村小学课堂,大多数的合作学习只是有其形式却无实质,老师大都是在没有给学生明确责任、没有给学生进行分工,甚至是没有给学生问题的情况下,随意地叫学生交流、合作,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按照老师的教学预设,应付式、被动式的进行“讨论”,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合作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学生没有合作的欲望,没有好奇心的驱使,没有思维的探险,没有批判性的质疑,既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更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这样的合作探究有作用吗?在此情况下我们学校提出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行为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并在中国教育部课题立项评审中被批准立项。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对师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的手段、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师行为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提高教学效益,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一线的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有效策略,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我们学校积极探究校本教研新模式,把课题的重心下移至校本教研,利用校区的常规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带动和引领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同时借助常规教研工作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真正做到常规教研课题化,课题研究常规化。
课题开题以来,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投身到课堂中师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中去,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行为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探索,总结有如下几点。
一、师生合作学习要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师生合作学习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师生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新课程理念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必须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产生需要合作学习的欲望,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中心学校举办的公开课上,笔者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就是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方式的探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情况教师教授学生新知识的时候,都是自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些什么,要掌握些什么。而这节课中笔者不是自己说,是让学生说,问他们想学些什么?在学生自主思考、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把各组的意见综合起来,形成班级的综合意见。学生们经过讨论达成了一致。他们都想了解以下四点:①百分数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学百分数?②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③怎样去写百分数?④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不同?这样一来,学习目标明确了,教师知道怎样去上好这节课了,学生呢?因为老师是引领自己去探讨自己想要学到的东西,所以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
二、教师要合理地组织好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能使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所收获。我们教师在进行分组时,要正确处理好异质学生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4~6人为宜。在组成小组成员时,一些学优生出于对小组荣誉的考虑或者个人表现欲望强烈,会拒绝或排斥学困生,或者不给学困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学困生变得更加胆小怯弱,自卑心理增强。此时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给学困生建立起“我能行”的信念,提高学生的自信度和自尊心。同时,教师要激发学优生与学困生间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鼓励学优生对学困生提供帮助,学会会尊重他人,让他们懂得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享受体验自身价值的快乐,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习惯。组分好后,要对组内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和合作的成果;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向全班作出汇报。其余组员,可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各尽其责、各司其职,让他们感觉到每次合作学习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能轻松自如地组织小组合作,不用担心组内有学生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唯我独尊了。通过这种合理分组、合理分工模式的探讨,原先那种因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讨论起来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合作基本上是学优生的一言堂,整个合作学习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在合作中学优生得不到任何提高,学困生合作得自卑思想包袱越来越重的现象没有了,每一个参与合作学习的学生不仅有所收获,而且在收获的同时,分享到了集体的快乐。
三、正确把握师生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因为不是什么学习的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就成了画蛇添足。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如当学生对探究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但仅凭个人操作无法完成的时候;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我思考,探索有困难的时候;解决一个问题,方法多样的时候;完成一件事答案多样性的时候;回答一个问题,回答不全面或者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这些都是值得进行合作学习的有效时机,教师如果正确地把握住了这些时机,去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就是有效的。
如在我校一位课题教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堂课中,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就是一大亮点,这节课中既有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又有师生间的合作学习,合作都是选择在学生需要合作的时候进行。当教师要求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的纸折成1/4,学生折的方法不一样,种数不一样多时,教师就把学生分成4个一组,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再由各组向班级汇报,班级共享成果,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既引进了良性的竞争机制,又达到了成果共享的目的。
四、培养师生良好的合作行为
良好的合作行为既是合作学习开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合作学习所追求的一种教学目标。合作学习过程中,因为学生都是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合作,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都不尽相同,所以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交流,每个学生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论自己的见解,敢于向别人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同时也要乐于回答别人不懂你懂的问题。这也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敢于求助,乐于帮助的习惯。在一次探索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修活动中,我校一位课题教师在执教《6、5、4、3、2、加几》一课时,原来教学安排中,例题5+8的计算是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再让小组交流,通过试教,发现没有明显的有效效果。针对这一情况,这位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在合作方法上改为先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这样做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开阔了思路,活跃了课堂气氛。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个集体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专心地听别人发言,尊重别人的发言,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但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建议和接纳行为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养成良好的建议和接纳习惯。以上这些良好的合作行为需要教师对学生悉心的培养。
总之,师生合作学习的模式与方法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探讨,合作学习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显得更为突出,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但不管是怎样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是有效的、实效的,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促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