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小而美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su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微广播剧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得以迅猛发展,本文以济南文艺广播出品的微广播系列剧《市井小院936》为例,通过对其创作过程的探寻,试图进一步发掘微广播剧具有共通性的本质所在。
  关键词:微广播剧 创作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0-0141-02
  一、微剧演变
  广播剧作为适应电台播出、符合并满足受众收听习惯和需求的声音文艺作品形式,早在20世纪30-40年代,以赛珍珠、邓乐夫为代表的剧作家,就先后创作了《中国事件》《胜利进行曲》等英语广播剧。这些广播剧的雏形作品,在当时,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强有力地声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科技改变生活。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强势冲击,受众对于广播剧的需求,呈现出碎片化、即时性和自主性收听的特点,不断处于“危剧”窘境下的广播剧,却迎来了重大机遇,这时候“微剧”形式出现了。
  2011年,“微剧”这一概念被全新提出,“微广播剧,即微型广播剧,又称微剧。顾名思义就是有完整策划、完整故事情节、有演员角色对话以及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传统广播剧的微缩版。时长十分钟以内,一般是三、五分钟,适合在微信、手機终端、网络等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是一种在短时间休闲状态下收听的声音产品”。[1]传统意义上费时费力的广播剧步入微时代,更易制作、更快播出、更贴地气、更好互动、也更加有趣好听。微剧开始适应现代人的收听习惯。
  济南文艺广播推出的400集微型广播系列剧《市井小院936》,是以发生在寻常百姓身边的故事为主线,通过一个普通市井小院的日常生活,于柴米油盐酱醋茶中,萃取和咂摸出城市生活斑斓色彩的那一抹味道。
  二、微剧大义
  济南文艺广播的广播剧转型是从“小剧”开始的。“小”即“微”,是与传统广播中“大”剧比较而言,制作流程更快捷,参与人数更少,品质浓缩,小而不碎,小而不水。
  (一)时长的设定
  我们对1000名不同年龄段的听众做了市场调研,发现大多数的听众还是习惯车载收听,出行的平均用时大概为20至40分钟,听觉舒适区的时长大约为20分钟,综合考量之后,《市井小院936》的播出时间长度设定为10分钟。
  小,不代表受众市场小,而是针对收听人群做细分,直接面对有效听众;美,则是通过细节的细微处理,让听众舒适收听。从主题、内容的选择,到声音的演绎,再到音乐效果的运用,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打造出最佳的收听体验。从习惯于制作时间长、收听时间长的传统广播剧,到个性化、生活化的微型广播剧的尝试,一点点“量身定制”,满足现代人碎片化的收听需求。
  (二)主题的选择
  微剧,虽然定为“微型”剧,但本质还是广播剧,所以不管内容长短、主题大小、人物多寡,“剧”之根本还是在于内容本身。
  《市井小院936》是日播系列剧,每天一个主题,一周无重复。高频次的播出就要求我们在关注平凡生活之余,也要关注社会热点话题。
  1.热点的社会话题
  时效性是广播的显著特点之一,微型广播剧也应具备这一特性。
  微剧制作周期短,便于及时关注热点话题,而“剧”的形式让其在传播过程中更生动、更立体、更易接受,与新闻报道相比,更具人情味。
  例如,在学雷锋日,我们制作播出的微剧《学习雷锋好榜样》,通过老人、青年和孩子对雷锋精神的不同认识和看法,弘扬了社会正气,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巧妙的剧情设计,幽默的语言,精心的制作,让人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教育。
  2.有趣的生活题材
  市井生活,是《市井小院936》的创作基调。
  “美好的生活是由一个个看似平常、简单的日子串联起来的”,[2]虽不是巨大的震撼和惊喜,但那些生活里的小小幸运和快乐,却如同山涧流淌的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的内心。通过微剧的形式来记录并重现这些流淌在生活里的美好瞬间,除去那稍纵即逝的遗憾,留在心里的是荡漾开来的感动。
  例如,冬季时节制作播出的《羽绒服》一集,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和简单的人物关系,用朴实的人物语言,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了真挚朴素的情感和浓浓的亲情。
  (三)人物的设计
  10分钟的时间里,要把故事说完整,把微剧做好听,就要求在人物的设置上,力避繁复。《市井小院936》的主角设计为三位,且个个性格明朗。风华正茂的张小妹,古灵精怪有点“二”;人生赢家的李大姐,为人朴实热心,说话一针见血;“单身狗”的宋大哥,性本善却又偏偏爱占小便宜。每一位主人公都是这样的平凡普通,他们的身上有你我都有的优点,也有你我都避免不了的缺点,但真实就是他们最好的名片。张小妹、李大姐、宋大哥虽然出现在广播剧里,但他们生动得就像你身边的邻居街坊。《市井小院936》一经播出,那夹杂着浓郁的市井气息和现代都市生活风格的味道,立刻博得了听众的赞誉。
  随着剧集的增加,为了展示丰富的故事情节,主角之外我们又追加设计了几位配角。“留守儿童”小石头,刚上一年级的小可爱,却总有金句频出,大人们纠结的事情,在小石头那里就这么简简单单、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萌萌小朋友嘴里的直白大道理,翻转差距让小石头格外惹人爱。
  除了小石头,市井小院里还住着张小妹的爷爷张大爷,偶尔来看张大爷的小妹姑姑张小丽,来跟张大爷叙旧的儿时女同学胡姬花……小院就是一个小圈子,映射着我们真实的日常生活,一个个人物串联起来的其实就是我们实实在在的“朋友圈”。都说平易近人,文艺创作贴近了生活,听众觉得不假,自然愿意靠近它,愿意为好剧埋单。
  (四)音乐的运用
  人物、内容、声音齐全,接下来就该考虑广播剧的另一重要因素——音乐的运用。微剧虽然播出时间短,但是在录制过程中我们却丝毫不敢偷懒,一个环节都不能少,一道工序都不能省。自然音响效果基本为同期声,或专门录制,剧小也要良心制作,为的就是听觉体验上的真实、舒适。   在烘托气氛、展示人物内心活动时,音乐的衬托作用功不可没,所以制作者在音乐选择上也严格把关,除了传统音效里经常出现的短音乐,当下流行音乐也要适当的加入。经典音乐的择机使用,也使得剧情更丰富多彩。音效使用恰当,增添了画面感,有意为之并打造出无意识的视觉效果,“听得出”的广播剧若能“看得见”,会更具吸引力。
  例如,在世界水日播出的《没有水的日子》一集里,主持人旁白之外运用了大量的音乐。自然音响的使用让剧情更立体,空间感、环境感的真实性大大提升了听众的感受度,如脚步声、水声、摔门声等,都是在录制现场同期采集,风声、雨声则是后期专人专门收集而来。在代表焦急情绪时,我们使用了快节奏的钢琴曲以增加紧张的效果;在久旱逢甘露时,运用了舒缓、清新的田园音乐以表达身心畅快呼吸的舒适感;中插时主角的自述则用流行歌曲《遇见爱》来衬托,营造了一种轻松自在、洒脱自然地行走在大街小巷的既视感。
  10分钟的微剧,音乐的使用时长大都不会超过1分钟,有的甚至仅仅两三秒钟,但就是这短短的音乐,所占的分量却并不小,其中,时尚音乐的融入还会提升小剧的亲切感与时代感。微剧音乐既可以代替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又可以达到场景转换的效果。
  三、微剧时代
  《市井小院936》系列剧获得第八届中国广播剧专家奖系列剧金奖,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一是在微剧的选题时,发挥其短平快的优势,紧跟社会热点,迅速做出反应,进一步提高了微剧的时效性,拉近了与听众的感情距离。
  二是更多元的运用新媒体技术为微剧服务,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传播微剧,线上的互动与线下的活动相结合,为微剧、为广播剧、为广播电台积攒更多的人气。
  三是在今后的创作中,可以尝试让听众加入微剧的创作与录制过程中,使受众的主体性拓展为广阔的微剧发展空间,让办“看得见”的广播理念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殷满仓.融媒体时代微广播剧发展探究[N].人民网,2015-10-23.
  [2]小确幸:源自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作者信息不详.
  [3]付艳阳.微广播剧的特点与写作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7,(16):88.
  [4]张洁意.移动互联时代微广播的发展[J].青年记者,2017,(21):89-90.
  [5]朱怡.微剧不微:微广播剧的创作要点[J].视听界,2017,(04):118-120.
  [6]殷满仓.融媒体时代微广播剧发展探究[J].今传媒,2015,23(10):137-139.
  [7]孙钦敏,朱莹.微型广播剧的声音设计[J].西部广播电视,2015,(08):95-96.
  [8]张琼妹.“微剧”给广播帶来的变革[J].记者摇篮,2013,(07):64-65.
  [9]李旭东.广播微剧艺术特征初探[J].视听纵横,2013,(03):100-101.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古元从艺的经历过程和作品风格的转变,探究其作品在通过木刻技法及融合人文时代精神的精妙表达。另就《烧旧地契》进行深入解读并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综合分析画面的视觉性和精神人文性的传达。  关键词:古元 《燒旧地契》 木刻  中图分类号:J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6-0034-02  一、作者介绍及风格探析  作为解放区的版画艺术家,古元在
期刊
摘要:对“美丽乡村”的正确认识,是合理规划配置乡村景观设计、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首先通过讨论了“美丽乡村”内涵、建设的原则,得出建设的方法,并以商洛市山阳县板庙村为例,详细介绍了“美丽乡村”在实际建设过程当中的营建策略,表达出“乡村景观建设应以构建适宜的乡村生活空间为重,尊重乡村原有肌理风貌、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注重乡村生态建设”的规划设计观点。  关键词:美丽
期刊
摘要:学术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知识的维度和广度,决定了我们能否在学术实践中认清事物的本质。中国音乐史的研究也是如此,对各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的学术成果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会发现音乐史研究从最初的文献到文献,再从文献逐渐走向田野,从音乐本体史料的分析到音乐外围史料的分析,从单一论证法到多重证据法,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交叉,都是随着学术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不断调整。学术实践的不
期刊
摘要:根据花儿流传的实际情况,学术界普遍将花儿划分为洮岷花儿和河湟花儿。河湟花儿又可以称为“河州花儿”,本文主要以河湟花儿会中最具特点的“老爷山花儿会”为研究对象。老爷山花儿会作为河湟花儿的重要载体,不仅仅是一场音乐盛会,还更是一项民俗活动。笔者通过对老爷山花儿会进行田野调查与对其国家级传承人马得林先生进行采访,并且对学界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兹从河湟花儿会的来源及历史联系、河湟花儿会的活动形式、河湟
期刊
摘要:门德尔松的谐谑曲情感丰富、节奏鲜明、速度轻盈,饱含着作曲家热情奔放的气息。Op.16 No.4作为其谐谑曲的代表作品,旋律欢快、节奏律动,曲中带有一种无忧无虑、悠然自得的情感,给人以一种连续和运动的起伏。本文从创作特征的旋律、节奏、和声、曲式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对演奏中力度和音色变化、特殊音型弹奏及踏板的应用展开论述,以期能对门德尔松谐谑曲作品的演奏者有所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门德尔松
期刊
摘要:通过对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音乐与舞蹈系的调研,进一步了解冬不拉专业在新疆的教学现状。此次调研主要针对该校冬不拉专业教师情况、教学大纲、教材使用、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同时也发现了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并计划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完善。  关键词:冬不拉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哈萨克族 民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0-0103-0
期刊
摘要:广西是歌的海洋,十二个世居民族的山歌、小调、风俗歌灿若繁星。新中国成立后,广西的声乐作品突破原有的自然传承模式逐渐走向专业创作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广西声乐作品的创作主要是在原有的民歌基础上,加以整理创编而成。一批广西词作家、曲作家以及声乐表演艺术家等音乐人,他们在收集整理、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并在创作上加以继承与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贡献。这一时期广西声
期刊
摘要: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如何在新形式发展中落实地方院校“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研讨热点,在《和声学》课程的实行非标准答案考试的改革是一项有益的探索。本文首先对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形式下《和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地方院校转型发展下《和声学》课程改革的意义,最后论述了《和声学》非标准答案考试涵义、理论基础和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涉及的内容。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我们知道演员主要的任务就是创造出活生生有血有肉且形象鲜明生动的人物,在塑造人物的过程当中,演员都会做大量的案头工作,来帮助我们体验理解和体现角色。在作案头工作的时候,准确的把握人物及人物关系是演员在创造角色时不容忽视并且必须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的。任何一部戏中,它所反映的生活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只能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关系展现出来。人物不是独立存在的,他和其他的角色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
期刊
摘要:侗族大歌被誉为“天籁之音”,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侗族舞蹈与丰富的侗族大歌相比却“相形见绌”,无论从舞蹈的种类还是从舞蹈的语汇上均显“凤毛麟角”。侗族舞蹈《侗娃学歌》针对侗族舞蹈“不够丰富”这一现状,积极从侗族大歌中的“天籁之音”中去“捕捉”和“冥想”侗族舞蹈语汇和动律,为丰富侗族舞蹈语汇和动律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侗族大歌 侗族舞蹈 《侗娃学歌》  中图分类号:J72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