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本文重点对乳腺癌患者甲状腺疾病的筛查与诊治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我院自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接受甲状腺彩超检查的25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同一时期内所收治的接受甲状腺彩超检查的25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之间的甲状腺结节发生率、TI-RADS分级≥4类结节发生率以及甲状腺功能。结果:对照组甲状腺结节发生率为为16%,T1-RADS分结≥4的结节发生率为8%,明显低于观察组,且观察组的T3、T4、FT3、FT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结论:乳腺癌患者的甲状腺结节发生率较高,说明乳腺癌和甲状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乳腺癌细胞代谢活动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甲状腺病情。
【关键词】乳腺癌;甲状腺疾病;筛查与诊治
众所周知,乳腺癌和甲状腺疾病在女性群体中的发病率尤为高,二者皆对女性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影响。乳腺癌和甲状腺疾病均受到内分泌功能变化的影响,运用甲状腺激素了药物治疗乳腺癌可以达到控制病情的效果,在临床治疗中,有必要加强对乳腺癌患者甲状腺疾病的诊治,本文分别将我院自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接受甲状腺彩超检查的乳腺癌患者和正常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对乳腺癌患者甲状腺疾病的筛查和诊治进行研究,以为相关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接受甲状腺彩超检查的25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同一时期内所收治的接受甲状腺彩超检查的25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女性,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在36岁~47岁之间,平均年龄(42.07±0.2)岁;观察组年龄37-48岁,平均年龄(43.06±0.1)岁。
1.2方法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首先实施颈部彩超检查,重点检查甲状腺及区域淋巴结。同时对两组患者入院时以及治疗期间的甲状腺功能进行检查,检查指标包括T3、T4、FT3、FT4等。
1.3观察指标
甲状腺结节TI-RADS分类:0类:需结合其它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进一步评估。1类:无结节,不存在恶性风险,不需要干预治疗。2类:以囊性或实性为主,属于良性结节,不存在恶行风险,需观察。3类:以实性为主,恶性风险在5%以下,经治疗后要及时随访。4类:恶性风险5%-85%,可采用穿刺活检的治疗手段,经治疗后要定期随访。5类:具有四种以上恶性征象,恶性风险高达85%以上,且治疗手段首选手术。6类:经病理证实发现,甲状腺发生恶性病变。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甲状腺结节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甲状腺结节发生率为16%,T1-RADS分结≥4的结节发生率为8%,明显低于观察组,具体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的比较
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甲状腺的检查结果发现,观察组的T3、T4、FT3、FT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具体如表2所示。
3讨论
近两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乳腺癌发生率明显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需要在乳腺癌的治疗和预防工作上加大力度。
甲状腺疾病也是女性常见病,同属于激素反应性器官,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提升和乳腺癌发病风险由很大的关系,而且甲状腺激素有促进乳腺癌加重的可能性。导致乳腺癌和甲状腺疾病同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1)促甲状腺激素对基因转录的诱导或抑制,可能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癌等疾病的发生;(2)雌激素对于甲状腺疾病的發生有一定促进作用,故临床上常建议对雌激素依赖的乳腺癌患者能做常规检查甲状腺癌;(3)甲状腺和乳房的摄碘能力较弱,和低碘摄入地区相比,高碘摄入地区的乳腺癌及甲状腺疾病发生率明显要小。(4)甲状腺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的乳腺癌发病率较高,目前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已经被视为乳腺癌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乳腺癌患者和甲状腺患者均应做好另一种疾病的筛查工作。
在本文研究中,将25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并甲状腺彩超检查的25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甲状腺结节发生率、TI-RADS分级≥4类结节发生率以及甲状腺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经过检查后发现,对照组甲状腺结节发生率为为16%,T1-RADS分结≥4的结节发生率为8%,明显低于观察组,且观察组的T3、T4、FT3、FT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说明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结节发生均与乳腺癌发病关系密切,通过药物治疗来降低甲状腺激素,这可能也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辅助临床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乳腺癌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较高,但在临床实际治疗中表征不明显,易被漏诊。因此,乳腺癌甲状腺患者在出院后,应及时安排人员对其进行随访,并在随访期间要求患者定期做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彩超检查,便于尽早发现乳腺癌患者伴发的甲状腺疾病,以达到改善乳腺癌预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伟刚,田保国,王艳,等.乳腺癌与甲状腺疾病关系研究进展[J].肿瘤研究与临床,2020,032(003):206-209.
[2]杨海波,高晋南,宋宛芝.单纯乳腺癌与乳腺癌合并甲状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19,41(8):624-627.
[3]褚福涛,解云涛.甲状腺疾病与乳腺癌风险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9,19(05):71-76.
【关键词】乳腺癌;甲状腺疾病;筛查与诊治
众所周知,乳腺癌和甲状腺疾病在女性群体中的发病率尤为高,二者皆对女性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影响。乳腺癌和甲状腺疾病均受到内分泌功能变化的影响,运用甲状腺激素了药物治疗乳腺癌可以达到控制病情的效果,在临床治疗中,有必要加强对乳腺癌患者甲状腺疾病的诊治,本文分别将我院自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接受甲状腺彩超检查的乳腺癌患者和正常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对乳腺癌患者甲状腺疾病的筛查和诊治进行研究,以为相关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接受甲状腺彩超检查的25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同一时期内所收治的接受甲状腺彩超检查的25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女性,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在36岁~47岁之间,平均年龄(42.07±0.2)岁;观察组年龄37-48岁,平均年龄(43.06±0.1)岁。
1.2方法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首先实施颈部彩超检查,重点检查甲状腺及区域淋巴结。同时对两组患者入院时以及治疗期间的甲状腺功能进行检查,检查指标包括T3、T4、FT3、FT4等。
1.3观察指标
甲状腺结节TI-RADS分类:0类:需结合其它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进一步评估。1类:无结节,不存在恶性风险,不需要干预治疗。2类:以囊性或实性为主,属于良性结节,不存在恶行风险,需观察。3类:以实性为主,恶性风险在5%以下,经治疗后要及时随访。4类:恶性风险5%-85%,可采用穿刺活检的治疗手段,经治疗后要定期随访。5类:具有四种以上恶性征象,恶性风险高达85%以上,且治疗手段首选手术。6类:经病理证实发现,甲状腺发生恶性病变。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甲状腺结节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甲状腺结节发生率为16%,T1-RADS分结≥4的结节发生率为8%,明显低于观察组,具体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的比较
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甲状腺的检查结果发现,观察组的T3、T4、FT3、FT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具体如表2所示。
3讨论
近两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乳腺癌发生率明显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需要在乳腺癌的治疗和预防工作上加大力度。
甲状腺疾病也是女性常见病,同属于激素反应性器官,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提升和乳腺癌发病风险由很大的关系,而且甲状腺激素有促进乳腺癌加重的可能性。导致乳腺癌和甲状腺疾病同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1)促甲状腺激素对基因转录的诱导或抑制,可能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癌等疾病的发生;(2)雌激素对于甲状腺疾病的發生有一定促进作用,故临床上常建议对雌激素依赖的乳腺癌患者能做常规检查甲状腺癌;(3)甲状腺和乳房的摄碘能力较弱,和低碘摄入地区相比,高碘摄入地区的乳腺癌及甲状腺疾病发生率明显要小。(4)甲状腺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的乳腺癌发病率较高,目前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已经被视为乳腺癌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乳腺癌患者和甲状腺患者均应做好另一种疾病的筛查工作。
在本文研究中,将25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并甲状腺彩超检查的25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甲状腺结节发生率、TI-RADS分级≥4类结节发生率以及甲状腺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经过检查后发现,对照组甲状腺结节发生率为为16%,T1-RADS分结≥4的结节发生率为8%,明显低于观察组,且观察组的T3、T4、FT3、FT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说明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结节发生均与乳腺癌发病关系密切,通过药物治疗来降低甲状腺激素,这可能也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辅助临床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乳腺癌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较高,但在临床实际治疗中表征不明显,易被漏诊。因此,乳腺癌甲状腺患者在出院后,应及时安排人员对其进行随访,并在随访期间要求患者定期做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彩超检查,便于尽早发现乳腺癌患者伴发的甲状腺疾病,以达到改善乳腺癌预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伟刚,田保国,王艳,等.乳腺癌与甲状腺疾病关系研究进展[J].肿瘤研究与临床,2020,032(003):206-209.
[2]杨海波,高晋南,宋宛芝.单纯乳腺癌与乳腺癌合并甲状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19,41(8):624-627.
[3]褚福涛,解云涛.甲状腺疾病与乳腺癌风险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9,19(05):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