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旅行,旅行有一种流动的感觉,那种感觉好像你在一个流动的载体中间,穿越时间和空间,对应的环境和事物也是流动的。跟你形成了一个互动的关系,这是旅行的魅力。
——朱哲琴
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有令世界惊叹的自然风光,还有各民族灿烂的音乐风貌和歌唱技艺以及独到的乐器,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多优美的音乐,当人们的视线还没有到达它身上的时候,就已经不存在了,同时那些流传着动人乐音的荒僻山区和村寨也在随着音乐的消亡而慢慢消逝。朱哲琴因演唱歌曲“阿姐鼓”而享誉世界,在多年的艺术探索生涯中,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多次成为她创作灵感的来源。2009年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中国亲善大使,朱哲琴发起了“世界看见”UNDP·DADAWA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2009年她花了四个月时间在中国西部的贵州,云南内蒙古,西藏新疆等五个区域旅行,采集少数民族音乐完成了她在担任亲善大使之后发起的“世界听见民族音乐寻访之旅”。
棉麻质地的衣服,全身都很素,质朴亲和如同邻家女孩,很难把她与明星联系在一起。在采访过程中她喜欢笑,眼睛很深,很大,很黑,像一潭水,有一种让你读不懂的神秘感。朱哲琴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个旅行家,当时所有人,包括邻居的小孩都笑话她二十多年后她当了旅行家,去了全世界,然后她在做《阿姐鼓》的时候,跟唱片发行人说我们要出一张全世界出版的专辑,对方哈哈大笑,说她是盆地狂想症,因为她当时做这张唱片的时候是在四川,如今朱哲琴又有了新的梦想,这些梦想她也在一一实现。
OUTDOOR:您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西部旅行?
朱哲琴:我第一次到西部是在1991年,我从城市走到大山,开始在大山里旅行。从那一刻开始我就觉得自己的内心,非常渴望和自然沟通和对话。它会让你产生另外的一种力量,让你重新去看这个世界。
OUTDOOR:音乐之旅是计划了很久吗?一开始是怎么形成的?
朱哲琴:这个项目不像其他的公益项目,比如环保,也不是地震以后救人,在一般人的认知上,它不是现在的主旋律。2005年的时候,我曾想去内蒙古拍摄“长调歌王”哈扎布,但拍摄还未成行,这一年哈扎布就因病去世了。前两年西藏哲蚌寺的翁则诵经大师的去世,让我感觉到深深的遗憾,低音诵经从声音现象来看可以说是全世界之最,能用低音诵经的经师越来越少。这些遗憾促使我尽快行动起来,寻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民族音乐,这也是“世界听见·民族音乐寻访之旅”成行的重要推动力。
OUTDOOR:2009年的音乐之旅,对您个人来说收获是什么?
朱哲琴:过去大家只有通过我的音乐作品了解我,或者从舞台上,这是惟一的渠道,我不经常参加活动与派对。那时候,我也是一个很个人的艺术家,我的精神世界,我知道实现你心目中的理想是有距离的。不管你到任何一个世界,任何一方水土,任何一个时代,文化,我从小就相信,我就要构筑一个我自己的世界,外部的世界,客观的世界不是你所完全希望的,但是你可以在你的内心,在精神领域构筑自己的世界,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原来是在我自己的世界,艺术的世界,构筑我自己的一个乐园,非常享受这个世界,我一点都不觉得孤独,有些人形容我非常孤独,但我认为恰恰相反。
OUTDOOR:您用了十年的时间,到世界各地旅行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最难忘的旅行?
朱哲琴:在非洲,我看到很多布什曼(音译)人被围起来,生活就像在做表演,布什曼人已经不允许有这样的一种生活形态了,他们只是一群被圈养起来的,像展览一样的被人看,看他们怎么生活,怎么狩猎,实际上这个族群已经慢慢消失了,我在非洲就看到好多好多这样的情况。
2007年我在恒河边上的时候,有一个刹那,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念,我在恒河边上看到一个火葬场。在恒河体验那些真实的生命经历的时候,你知道,那些追悼会也好,那些迎接生命的方式也好,那些都是很外在的形式,是我们赋予的,实际上,生命的本质就是从一个细胞开始,又回到一抹灰烬,然后就消失在宇宙的分子啊。我受到很大的刺激,啊,难道活着就是这样?那时候,我觉得我怎么能够接受,从来我从文学中接受的,从阅读中吸取到的,都是生命很不凡,很伟大,那时候我觉得很难过,好,我觉得生命就是这么轻薄,如果它的本质是这样,那我一定要在我经历它的时候,值回票价,我一定要在我经历它的时候,创造我的生活。
OUTDOOR:您是如何成为200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中国亲善大使呢?
朱哲琴:2007年底,UNDP就跟我透露过,他们希望邀请我当中国亲善大使。其实我当时从恒河回来,我在西藏和云南一些区域,帮助整理一些寺庙诵经系统的东西,我在2007年在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当了一年的访问艺术家,研究东方的音乐。我帮这些区域去整理的时候,UNDP觉得我是非常适合的一个人选,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那时候我觉得,接受这个任务是我个人很大的一个突破,我从一个很个人化的身份,在某一个时间,至少在两年的时间里,转化成为一个公众人物,对我个人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OUTDOOR:亲善大使有具体的工作吗?
朱哲琴:我的工作就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发展,这是基于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在2006年签订的一个协议,希望联合国帮助民族区域,以文化资源带动经济发展,这样一个大前提下,他们觉得需要这样一个公众人物。去推动这个事情。我觉得就是一个缘分,到那时候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事情,它改变了我在2009年的生活轨迹。
OUTDOOR:旅行对您的音乐创作会有帮助吗?
朱哲琴: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我们1995年的时候出版了专辑,当然现在有很多原生态的东西,但当时都是流行音乐,都在学港台,我要去做那些的时候,人家都说那么土的东西,到最后很多人喜欢,这种开拓总要有人去做。现在都知道发展民族文化资源,但是实际上没有很好的例子,包括旅游开发,手工业的开发,不是人们不想做,而是不知道怎么去做,甚至是出手很低,把事做坏了,所以我觉得现在是需要有人去做事情。
OUTDOOR:音乐之旅,同行的有很多工作伙伴,对这样的旅行,您本人适应吗?
朱哲琴:我觉得我原来是不喜欢的,但这次又是我张罗的事情,我觉得我的角色就反过来了,我是一个有明确目标方向就会态度很坚决的人。
我们很幸运,这个团队三个月的旅行中也有换过人,但是大家非常开心,我们的团队非常的和睦,非常享受,而且二十几岁的人,没有去过那么多民族区域,那些孩子很兴奋、很感动,我们其实有时候工作没日没夜的,没有抱怨,有时候我们工作到半夜三点。
OUTDOOR:中国民间音乐对您最大的吸引是什么?
朱哲琴:我就觉得中国有那么多宝贝,这么
——朱哲琴
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有令世界惊叹的自然风光,还有各民族灿烂的音乐风貌和歌唱技艺以及独到的乐器,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多优美的音乐,当人们的视线还没有到达它身上的时候,就已经不存在了,同时那些流传着动人乐音的荒僻山区和村寨也在随着音乐的消亡而慢慢消逝。朱哲琴因演唱歌曲“阿姐鼓”而享誉世界,在多年的艺术探索生涯中,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多次成为她创作灵感的来源。2009年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中国亲善大使,朱哲琴发起了“世界看见”UNDP·DADAWA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2009年她花了四个月时间在中国西部的贵州,云南内蒙古,西藏新疆等五个区域旅行,采集少数民族音乐完成了她在担任亲善大使之后发起的“世界听见民族音乐寻访之旅”。
棉麻质地的衣服,全身都很素,质朴亲和如同邻家女孩,很难把她与明星联系在一起。在采访过程中她喜欢笑,眼睛很深,很大,很黑,像一潭水,有一种让你读不懂的神秘感。朱哲琴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个旅行家,当时所有人,包括邻居的小孩都笑话她二十多年后她当了旅行家,去了全世界,然后她在做《阿姐鼓》的时候,跟唱片发行人说我们要出一张全世界出版的专辑,对方哈哈大笑,说她是盆地狂想症,因为她当时做这张唱片的时候是在四川,如今朱哲琴又有了新的梦想,这些梦想她也在一一实现。
OUTDOOR:您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西部旅行?
朱哲琴:我第一次到西部是在1991年,我从城市走到大山,开始在大山里旅行。从那一刻开始我就觉得自己的内心,非常渴望和自然沟通和对话。它会让你产生另外的一种力量,让你重新去看这个世界。
OUTDOOR:音乐之旅是计划了很久吗?一开始是怎么形成的?
朱哲琴:这个项目不像其他的公益项目,比如环保,也不是地震以后救人,在一般人的认知上,它不是现在的主旋律。2005年的时候,我曾想去内蒙古拍摄“长调歌王”哈扎布,但拍摄还未成行,这一年哈扎布就因病去世了。前两年西藏哲蚌寺的翁则诵经大师的去世,让我感觉到深深的遗憾,低音诵经从声音现象来看可以说是全世界之最,能用低音诵经的经师越来越少。这些遗憾促使我尽快行动起来,寻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民族音乐,这也是“世界听见·民族音乐寻访之旅”成行的重要推动力。
OUTDOOR:2009年的音乐之旅,对您个人来说收获是什么?
朱哲琴:过去大家只有通过我的音乐作品了解我,或者从舞台上,这是惟一的渠道,我不经常参加活动与派对。那时候,我也是一个很个人的艺术家,我的精神世界,我知道实现你心目中的理想是有距离的。不管你到任何一个世界,任何一方水土,任何一个时代,文化,我从小就相信,我就要构筑一个我自己的世界,外部的世界,客观的世界不是你所完全希望的,但是你可以在你的内心,在精神领域构筑自己的世界,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原来是在我自己的世界,艺术的世界,构筑我自己的一个乐园,非常享受这个世界,我一点都不觉得孤独,有些人形容我非常孤独,但我认为恰恰相反。
OUTDOOR:您用了十年的时间,到世界各地旅行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最难忘的旅行?
朱哲琴:在非洲,我看到很多布什曼(音译)人被围起来,生活就像在做表演,布什曼人已经不允许有这样的一种生活形态了,他们只是一群被圈养起来的,像展览一样的被人看,看他们怎么生活,怎么狩猎,实际上这个族群已经慢慢消失了,我在非洲就看到好多好多这样的情况。
2007年我在恒河边上的时候,有一个刹那,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念,我在恒河边上看到一个火葬场。在恒河体验那些真实的生命经历的时候,你知道,那些追悼会也好,那些迎接生命的方式也好,那些都是很外在的形式,是我们赋予的,实际上,生命的本质就是从一个细胞开始,又回到一抹灰烬,然后就消失在宇宙的分子啊。我受到很大的刺激,啊,难道活着就是这样?那时候,我觉得我怎么能够接受,从来我从文学中接受的,从阅读中吸取到的,都是生命很不凡,很伟大,那时候我觉得很难过,好,我觉得生命就是这么轻薄,如果它的本质是这样,那我一定要在我经历它的时候,值回票价,我一定要在我经历它的时候,创造我的生活。
OUTDOOR:您是如何成为200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中国亲善大使呢?
朱哲琴:2007年底,UNDP就跟我透露过,他们希望邀请我当中国亲善大使。其实我当时从恒河回来,我在西藏和云南一些区域,帮助整理一些寺庙诵经系统的东西,我在2007年在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当了一年的访问艺术家,研究东方的音乐。我帮这些区域去整理的时候,UNDP觉得我是非常适合的一个人选,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那时候我觉得,接受这个任务是我个人很大的一个突破,我从一个很个人化的身份,在某一个时间,至少在两年的时间里,转化成为一个公众人物,对我个人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OUTDOOR:亲善大使有具体的工作吗?
朱哲琴:我的工作就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发展,这是基于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在2006年签订的一个协议,希望联合国帮助民族区域,以文化资源带动经济发展,这样一个大前提下,他们觉得需要这样一个公众人物。去推动这个事情。我觉得就是一个缘分,到那时候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事情,它改变了我在2009年的生活轨迹。
OUTDOOR:旅行对您的音乐创作会有帮助吗?
朱哲琴: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我们1995年的时候出版了专辑,当然现在有很多原生态的东西,但当时都是流行音乐,都在学港台,我要去做那些的时候,人家都说那么土的东西,到最后很多人喜欢,这种开拓总要有人去做。现在都知道发展民族文化资源,但是实际上没有很好的例子,包括旅游开发,手工业的开发,不是人们不想做,而是不知道怎么去做,甚至是出手很低,把事做坏了,所以我觉得现在是需要有人去做事情。
OUTDOOR:音乐之旅,同行的有很多工作伙伴,对这样的旅行,您本人适应吗?
朱哲琴:我觉得我原来是不喜欢的,但这次又是我张罗的事情,我觉得我的角色就反过来了,我是一个有明确目标方向就会态度很坚决的人。
我们很幸运,这个团队三个月的旅行中也有换过人,但是大家非常开心,我们的团队非常的和睦,非常享受,而且二十几岁的人,没有去过那么多民族区域,那些孩子很兴奋、很感动,我们其实有时候工作没日没夜的,没有抱怨,有时候我们工作到半夜三点。
OUTDOOR:中国民间音乐对您最大的吸引是什么?
朱哲琴:我就觉得中国有那么多宝贝,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