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历史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学生成为历史学家,而是要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体会历史的价值,利用历史课程引领自身的发展。鉴于此,我们摸索出了“自学-探究-训练”的教学模式并予以精细化操作,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以专题形式呈现,就是从精细化的角度入手,从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而不再是传统的通史。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传统的知识灌输法介绍历史知识势必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对历史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把历史知识与当今社会生活相联系,把历史同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相联系,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把专业的知识简单化,才能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的引入环节中,我校一位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的文学素养撰写了小诗《我和你》,内容如下:“我和你,距离很近,一衣带水;却又相距最远,遥不可及。我和你,文化相通,血脉相连,但又兵戎相见,生灵涂炭……”学生在这样的感触中,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诗中的“我和你”指的就是“中国和日本”,并产生了这样的探究欲望:“为什么相距很近却遥不可及”、“为什么血脉相连又兵戎相见?”如此很自然地就进入了对新课的学习。
在人教版历史必修1《鸦片战争》的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情况,没有机械地照本宣科,而是把相关教材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材料,以“自学-探究-训练”这三步作为这节课的线索,进行精细化预设:第一步,学生自学基本的历史事实(即课本的相关知识);第二步,结合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双方国情的对比,说明鸦片战争不可避免以及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探讨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三步,主要是留下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道光皇帝、林则徐或当时的一个普通民众,你对这场战争有怎样的感受和反思?”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或探讨为主,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能够准确地组织好教材中的资料和额外提供的材料,这节课就是一节活用教材的课,也是一节很活跃的课,因此成了一节很有效率的课。
我们一定要有耐心,要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用渊博的知识和独到的方法给学生做好引导、给出框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取一些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学到知识的学生,一方面享受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怎样学习历史,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步协调发展。比如笔者在讲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的难点“三公九卿制”的时候,利用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充分理解“三公”的职能以及三公九卿制在当时设置的主要目的和重要作用。
“自学-探究-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精细化就是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勤于动手动脑,我们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历史名人的典型事例,祖国及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巨大的发展变化等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追求意识积极自觉地投身到历史学习中。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不仅能轻松地接受历史知识,而且能懂得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自学-探究-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精细化就是要联系实际、联系现实,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找出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联系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新生事物,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比如,在学习“宋代人们的衣食住行”时,可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现在的哪些风俗习惯宋代已经有了等。在学习“海峡两岸的关系”时,可以介绍今天大陆和台湾的发展,也可以介绍一下台湾几个党派的领导人,让学生开阔视野,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自学-探究-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精细化实施的关键在教师,我们应从以下三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是提高理论修养。做一位合格的历史教师,应该站在理论和现实结合的高度观察以往的历史过程,给历史事件以合乎客观实际的评价,并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系统地掌握史学理论,不断地用当今史学研究理论成果充实自己。二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如语言表达、板书、板图、动手操作能力等;另一方面,在讲课时要用准确的、形象的、逼真的、生动的、幽默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再现历史人物和曲折多变的历史事件。三是提高掌握各种教学手段的能力。主要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利用网上资源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同时还需掌握政治、地理及科技、经济、法律等知识,主动地实现学科之间知识的自然交叉和综合。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以专题形式呈现,就是从精细化的角度入手,从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而不再是传统的通史。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传统的知识灌输法介绍历史知识势必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对历史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把历史知识与当今社会生活相联系,把历史同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相联系,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把专业的知识简单化,才能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的引入环节中,我校一位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的文学素养撰写了小诗《我和你》,内容如下:“我和你,距离很近,一衣带水;却又相距最远,遥不可及。我和你,文化相通,血脉相连,但又兵戎相见,生灵涂炭……”学生在这样的感触中,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诗中的“我和你”指的就是“中国和日本”,并产生了这样的探究欲望:“为什么相距很近却遥不可及”、“为什么血脉相连又兵戎相见?”如此很自然地就进入了对新课的学习。
在人教版历史必修1《鸦片战争》的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情况,没有机械地照本宣科,而是把相关教材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材料,以“自学-探究-训练”这三步作为这节课的线索,进行精细化预设:第一步,学生自学基本的历史事实(即课本的相关知识);第二步,结合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双方国情的对比,说明鸦片战争不可避免以及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探讨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三步,主要是留下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道光皇帝、林则徐或当时的一个普通民众,你对这场战争有怎样的感受和反思?”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或探讨为主,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能够准确地组织好教材中的资料和额外提供的材料,这节课就是一节活用教材的课,也是一节很活跃的课,因此成了一节很有效率的课。
我们一定要有耐心,要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用渊博的知识和独到的方法给学生做好引导、给出框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取一些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学到知识的学生,一方面享受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怎样学习历史,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步协调发展。比如笔者在讲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的难点“三公九卿制”的时候,利用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充分理解“三公”的职能以及三公九卿制在当时设置的主要目的和重要作用。
“自学-探究-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精细化就是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勤于动手动脑,我们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历史名人的典型事例,祖国及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巨大的发展变化等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追求意识积极自觉地投身到历史学习中。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不仅能轻松地接受历史知识,而且能懂得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自学-探究-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精细化就是要联系实际、联系现实,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找出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联系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新生事物,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比如,在学习“宋代人们的衣食住行”时,可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现在的哪些风俗习惯宋代已经有了等。在学习“海峡两岸的关系”时,可以介绍今天大陆和台湾的发展,也可以介绍一下台湾几个党派的领导人,让学生开阔视野,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自学-探究-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精细化实施的关键在教师,我们应从以下三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是提高理论修养。做一位合格的历史教师,应该站在理论和现实结合的高度观察以往的历史过程,给历史事件以合乎客观实际的评价,并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系统地掌握史学理论,不断地用当今史学研究理论成果充实自己。二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如语言表达、板书、板图、动手操作能力等;另一方面,在讲课时要用准确的、形象的、逼真的、生动的、幽默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再现历史人物和曲折多变的历史事件。三是提高掌握各种教学手段的能力。主要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利用网上资源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同时还需掌握政治、地理及科技、经济、法律等知识,主动地实现学科之间知识的自然交叉和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