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甘肃地区的人口素质问题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di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口素质和物质基础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促进,如果人口素质不能与物质基础设施相适应的话,这些基础设施就如同堆积在一起的钢铁、水泥,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甘肃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提高人口素质开始,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加速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甘肃地区;人口素质;现代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037-03
  
  西部开发是一项事关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长期性举措,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应是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甘肃省作为西部地区的大省之一,其现代化建设的脚步更不能有所滞后,为此,甘肃省各有关部门正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进行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这是甘肃现代化建设不应缺少的步调。但在为甘肃省的发展打下物质基础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人口素质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更为重要的基础,如果能为甘肃培养出代代新人,将会从根本上为甘肃及西部地区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也只有人口素质得到提高,该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才能有所发展。
  一、甘肃地区人口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人口现状
  根据2009年全省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参考省公安厅、省人口委人口年报数据,省、市两级统计部门分别对各市、县2009年主要人口数据进行了科学评估与推算。通报如下:
  全省2009年末常住人口为 2 635.46万人,其中:男性为1 351.46万人,占51.28%;女性为1 284.00万人,占48.72%;0—14岁的人口为548.44万人,占20.81%;15—64岁的人口为1 885.93万人,占71.56%;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01.09万人,占7.63%。全年出生35.1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3.32‰;死亡17.69万人,人口死亡率为6.71‰;自然增长率为6.61‰。城镇人口860.48万人,城镇化率为32,65‰。
  1.文化素质调查
  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中(调查抽样比为0.900‰),甘肃省6岁及以上人口为22 562人,其中未上过学的人数为3 866人,小学毕业的为7 765人,初中毕业的为7 277人,高中毕业的为2 790人,大专毕业的为864人。
  同样,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中(调查抽样比为0.900‰),甘肃省15岁及以上人口为19 023人,男性为9 503人,女性为9 519人;其中文盲人口为3 677人,男性1 145人,女性为2 532人;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9.33%,其中男性比例为12.04%,女性比例为26.60%。
  2.身体素质调查
  对该省城乡居民两周患病和慢性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在调查的13 584人口中,两周内有1 576人次患病;城乡合计两周患病率为116.0‰,其中男性为103.0‰,女性为129.3‰。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两周患病率高于农村,城乡分别为119.9‰和113.0‰。其中城市男性为106.3‰,女性为133.2‰;农村男性为100.6‰,女性为126.2‰。
  调查显示:调查人口中患慢性病的人数为1 597,其中城市854,农村743;患病人次数1 965,其中城市1 106,农村859。按患病人数计算慢性病患病率为117.6‰,其中城市慢性病患病率为145.7‰,农村慢性病患病率为96.2‰。按患病人数计算男性慢性病患病率为106.6‰,其中城市男性慢性病患病率为137.1‰,农村男性慢性病患病率为84.4‰。按患病人数计算女性慢性病患病率为128.7‰,其中城市女性慢性病患病率为154.1‰,农村女性慢性病患病率为108.6‰。
  (二)人口素质特征分析
  通过对近十年甘肃总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及自增率(见上表)的对比分析,甘肃地区人口规模在扩大,但是增长速度趋缓。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逐步深入,西部地区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东部沿海地区的吸引力更强,加快了中西部人才流动的频率,所以导致甘肃地区出现了人口增长速度趋缓的局面。
  1.人口规模扩大,增长速度趋缓
  
  
  
  
  
  
  
  
  
  
  
  
  2.文化素质提高,文盲人口减少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和中、东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甘肃地区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人口文化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为西部开发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储备。在1997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中(抽样比为1.016%),统计甘肃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为18 375人,文盲人数为4 919人,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是26.77%。在对6岁及以上人口的抽样调查中(抽样比为1.016%),6岁及以上人口为22 835人,未上过学的为5 258人,小学毕业的为8 905人,初中毕业的为5 962人,高中毕业的为2 233人,大专毕业的为377人。随着政策的实施、社会环境的宽松,甘肃省在1997年到2007年这十年中,人民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文盲人数大量减少,但是,受到地区限制,文盲仍然大量存在,制约着甘肃及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等的发展。
  3.农村人口多,城镇人口少
  城镇人口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甘肃地区农村人口多,是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结果。由于甘肃地区工业化、信息化、科技化水平低,众多的人口只能从事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2007年年末各地区人口数普查中,甘肃地区总人口数为2 61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27万,占总人口的31.59%,已经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94%);乡村人口为1 790万,占总人口的68.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5.06%。甘肃省各地、市、区应依据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生产力现状等基础资源,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制定科学合理的市镇发展规划。在不影响工业技术进步和城镇负荷的前提下,加大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力度,加快人口城镇化的进程,这不仅是发挥城镇中心、辐射、调控功能,加快开发步伐的需要,而且也是城镇更多吸纳农村人口,保护环境的需要;同时,也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的需要。
  二、人口素质问题对甘肃现代化制约的原因分析
  (一)人口观念陈旧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地域等因素的影响,甘肃地区人口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积淀深厚,与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一是甘肃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地域交通等因素为甘肃的贫穷落后找到了合理的理由,不从主观上找原因,只强调客观条件。思想观念陈旧,发展意识不强,行动缺乏进取,经济必然落后。因此,思想认识上的落后比经济落后更可怕。二是自我封闭,观念落后。缺乏研究和创新,看问题、想事情、干工作,仅凭着早已过时的老经验,以不变应万变,缺乏敢试、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和革除传统弊端的勇气。干事业需承担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特别是贫困山区民族地区部分群众“外边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补助”的观念还很严重。三是按部就班,效率低下。当今世界已步入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正在奋力追赶补工业化的课,而甘肃地区仍有不少人眼界不宽,还抱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计划经济依依不舍,对工业化、城市化认识不深,研究不透,政策和措施跟不上。
  (二)人口素质低
  建国以来,尽管国家大力帮助西部地区发展社会经济,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主、客观因素,甘肃地区还相对落后,人口身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一是贫困率高。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甘肃的贫困人口一直较多。1995年国定的592个贫困县中,甘肃有41个,占全国的近7%。省内贫困人口全部集中在农村,贫困程度较深。据1993年统计,甘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少于500的有863万人,少于300元的有33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0.4%。近年来,这一比例减幅不大。“八五”期间甘肃GDP占全国的0.38%,而人口增加量占同期全国人口增加量的2.7%;“九五”期间同比例反差更大。这说明,人口增长过快,削弱了地区经济增长的成效,是甘肃近年来人均CDP值增长缓慢,在全国位次持续后移的影响因素之一。贫困问题将会在较长的一段时期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二是人口死亡率高。甘肃地区人口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大都居住生活在地势较高地区,交通不便,医疗保健事业不发达,地方病发病率较高,通婚圈较小等造成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率较高。在2007年国家人口统计数据中,甘肃地区人口死亡率为6.65‰,比北京的4.92‰高1.73个千分点。因此,要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开展优生优育教育,扩大通婚圈和禁止近亲结婚。同时,创造条件,普及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提高西部人口的健康素质。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过40多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总的来说,甘肃经济发展一直还徘徊在高速、低效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之中,产业结构现状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结构性矛盾在省内某些区域、某些行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已极为迫切。
  按照三次产业划分,2007年,甘肃第一产业即从事农业人口为748.2万人,占在业人口总数的54.4%;第二产业即工业、建筑业人口为198.3万人,占14.4%;第三产业即除一、二产业以外的在业人口为427.9万人,占31.1%。人口的产业结构分布顺序为一、三、二模式。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一是从事种植业人口比重高。甘肃地区农业人口高度密集在种植业不仅浪费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而且也制约了农业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从事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低。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低,折射出工业化水平还相对落后。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推进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今后甘肃地区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改善经济落后面貌。甘肃地区从事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人数仅有34.7万人,占在业人口的0.18%。科研部门人员少,不能承担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任,又如何完成利用科技创新能力,支撑西部大开发的使命。因此,今后要大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只有科技的不断振兴,才能为甘肃大开发提供不谒的动力。
  三、提高人口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一)甘肃的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增长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现代化不需要伴随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相反还要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而且要提高人口素质和调整人口结构。从物质再生产角度看,如果甘肃人口生育水平得到有效控制,社会则可因出生率的下降和出生人数的减少,每年节约相当一笔未成年人口抚养费而增加积累,支援经济建设和科教事业的发展。甘肃居民的人均经济实力和家庭财产也可逐渐地增多,从而缩小与发达城市之间的差距。
  (二)甘肃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提高人口素质
  从主观上分析,甘肃的现代化建设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但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把培养、改制、吸引人才等工作放在首位。
  1.培养高素质人才
  “甘肃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已成为共识,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制高点,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其数量和质量决定着西部地区在国内外竞争的地位。甘肃地区各省市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高素质人才计划,完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制度的作用,选拔、培养和使用一大批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在重要领域,关键岗位施展才能。
  2.改革用人机制
  甘肃地区不仅人才总量少,而且结构分布不合理。人才分布结构表现为“四多四少”,即行政机关多,生产一线少;国有单位多,非国有单位少;社会领域多,经济领域少;城镇集聚多,农村分布少。用人机制不活还表现为“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和“平均主义”、“大锅饭”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是核心,有了好的用人机制,就能够激励人才的创新精神。所以,应努力营造人才“多向选择、自主择业”,企业“按需选人、竞争择优”的供需双赢环境。
  3.吸引高素质人才
  西部地区总体上讲,区位优势差,创业环境劣,生活条件苦,吸引人才能力弱。然而,甘肃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各类人才相匹配。面对人才总量不足的现状,要实施“筑巢引凤”工程,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来人才。一要抢先。充分认识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在吸引外来人才时,要突出一个“抢”字,要舍得投入,谁抢先吸引到大量高、精、尖人才,谁就能创造社会经济发展的奇迹。二要留住。吸引外来人才要建设硬环境,更要建设软环境。要通过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环境,让到西部的外来人才都感受到,大开发的事业需要他们,丰厚的待遇吸引他们,纯朴的西部人喜爱他们,宽松的政策利于他们。三要服务。要构建吸引外来人才的“绿色通道”,对引进人才的工作条件、家属安置、住房配备、子女入学、户口迁移等各方面提供优质快捷高效的服务。
  (4)培养未来人力资源,加强甘肃教育事业
  开发甘肃,科技为本;振兴科技,教育为本。只有普及教育,才能为甘肃的科技振兴,为甘肃的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定的基础。西部的教育事业还相对落后,除国家投入外,省市各级政府要继续增加教育投入,“宁可少盖几座写字楼,也要多盖几所学校”,“宁可少摆几桌席,也要多帮几个贫困孩子上学”。要提倡适用市场机制办学,鼓励个人、合资办教育。也要鼓励和欢迎国外和中东部地区投资西部办学。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在普及9年义务教育,杜绝新文盲产生的基础上,要站在面向西部现代化的高度,创造条件,及早推行普及12年义务教育。同时,也要加快中等专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扩大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招生人数,特别是少数民族和女性人口的招生人数,提高其文化素质,增强西部人力资源积聚的能量。
  现代化建设与人口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各种人口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对现代化建设发挥着各自和综合影响,充分认识和运用各种人口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关注人口素质问题,也就是关注所有的社会经济问题,关注我们未来的生存与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它不仅可以极大地促进甘肃人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使甘肃的现代化发展尽快的与中、东部接轨,与世界接轨。
  
  参考文献:
  [1] 吴鹏森,王先俊,张奇才.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2] 武康平,费淳璐.西部经济增长的方式与途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 朱尼,袁红.西部开发中的人口问题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3,(5).
  [4] 赵曦.21世纪中国西部发展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7] 刘勐.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教育,2003,(9).
  [8] 张菊霞,李志强.西部地区人口现状与法律调整[J].甘肃科技纵横,2007,(2).
  [9] 金文俊.突破人力资源瓶颈——提高甘肃人口素质的思考[J].西北人口,2005,(4).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11] 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http://www.gsjsw.gov.cn/.
其他文献
摘要:继续扩大沿边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水平,是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鉴于此,我们对云南河口边境口岸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结果认为,云南河口沿边开放要上一个台阶,需要打造一个平台力争六个提升:打造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平台;着力提升当地政府制度创新力;提升河口县域经济自生能力;提升出口产品结构;提升边境旅游业对经济的牵
期刊
摘要: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国人民六十年的奋斗历史,实质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高举这面旗帜,在不断深化“结合”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在中国坚持、发展和实践马列主义的辉煌历史。  关键词:探索;觉醒;建国六十周年;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206-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六十年
期刊
摘要:在全球资源共享、资讯发达的全球化语境下,本土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产生碰撞与融合。为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知识。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重新构建。课题试图将多元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尊重、宽容的精神气质,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全球化;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要: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以保护传承文化、丰富旅游开发、以旅游开发促进文化保护。潮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应倡导科学发展观,推广保护性旅游开发新理念;加强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同步宣传教育;健全保护与开发机制;打造潮汕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开发潮剧文化旅游产品。  关键词:潮汕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
期刊
摘要:通过运用计量方法,对湖南省的加工贸易与县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湖南省县域加工贸易额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带动县域经济上升0.01%。而由于湖南省县域加工贸易起步较晚、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不高等诸多原因,其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相比于全国和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仍然偏小。  关键词:加工贸易;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县域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
期刊
摘要:农民合作组织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金融机构和农民之间的交易成本,是未来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农民合作组织是当前规避农村金融风险的理想载体。农民合作组织的金融中介功能应定位于资源聚集、降低交易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规避和管理等方面。  关键词:农民合作组织;金融功能;金融中介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俄罗斯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及收入的增加,俄罗斯人民向往领略中国古老而文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于俄罗斯旅游者来说,黑龙江省在旅游时间、价格、具有北疆特色的旅游资源产品上占有优势。因此,黑龙江省应该在了解俄罗斯来华边境游客的旅游需求偏好的前提下,开发旅游供给产品,使其偏好达到效用的最大化。  关键词:旅游需求;旅游供给;俄罗斯;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
期刊
摘要:外汇储备的增长通过外汇占款引起基础货币的增长,增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影响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因此,对我国2000—2009年相关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建立协整方程以及误差修正模型,证明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对基础货币的投放有显著影响,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给内生性;外汇储备;基础货币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
期刊
摘要:以城区经济综合竞争力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分析方法,对成都市一二圈层的11个区(县)2005—2007年的经济发展态势进行定量分析;并以成华区为研究重点,结合定性分析,可得出结论:要缩小与兄弟城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速度,就必须从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入手,在构建区域特色产业体系的同时,加强区域形象宣传,培育可持续发展实力。  关键词:成华区;经济综合竞争力;主成分分析;城区品
期刊
摘要: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中提出要发展培育10个特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那么,就应解决制定该发展策略的依据是什么,哪些因素决定了中国的会计审计行业应该是更集中一些还是更分散一些的问题。鉴于我国审计行业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因此,研究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审计行业的市场结构对于中国会计审计行业的发展和体制改革就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审计市场;结构;中美  中图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