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时期,是歌里唱的那样“16岁的花季,17岁的雨季”,也是诗中写的那样“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虽然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但若谈论起“少年强,中国强”,“少年梦,中国梦”时,心中依然会大气磅礴,荡气回肠。一个国家,青年是它的希望,是它的未来,是“衣服上的第一粒扣子”,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力军。
我们谈起五四青年运动时,会想起1919年,当春的乐章悄然爬上枝头时,一群爱国青年自愿走上街头,为洗国耻,振臂高呼,这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第一次向全国呐喊。新中国建立后,有用青春筑起钢铁长城的王进喜,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歌唱着青春,赞誉着青春。
可是有那么一个年代,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很少被提及。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一代青年,上山下乡,将青春交付给了祖国,用热情感化着大地。他们经历过没有硝烟的战争,血肉之躯因为磨难而坚强,心因为被打磨而更加坚定。他们吃过苦,流过血,可谓成长的蜕变。最终,他们破茧而出,在改革开放时挺身而出,肩负起历史的重任。现在他们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成为了科学家、工程师、领导者,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顶梁柱。当我提笔之时,不是要再一次歌颂他们的光辉事迹,而是作为旁观者,透过历史的旋涡,走进那个荒凉的年代,感受一个青年从迷茫到成长的蜕变。
目光所及,一个17、18岁的少年,以地为席,躺在一方黄土上,嘴里叼着一截秸秆,目光望向黄土上方的一片天。天是厚重又深远的,风似乎是静止的,空气中弥漫着沙土的味道。那位少年一定在思索着什么,从他紧锁的眉头和抿着的嘴角可以看出,一定有什么在困扰着他。可没过多久,他突然像想通了什么,拍地而起,一溜烟欢快地小跑,消失在一片黄土之后。那身影才有了17、18岁少年该有的模样。
镜头转换,在田埂边,借着劳作的间歇,十几个青年围着一个小伙子。乍看过去,他穿着普通,一身黄土,只是个子出众些,没什么不同。听他说话,倒不像个毛头小伙子,而有着少见的沉着和稳重。他在说什么?那腔调,那表情倒是生动,娓娓道来,隐约可以听见“北京”、“周总理”等字眼。旁边的一伙子听得一愣一愣的,那嘴巴张得好像能塞进一个鸡蛋。后面两个个头矮的小伙子伸长了脖子,生怕遗漏了一个字。
时光流逝,七年青春,人生中有多少个七年?!他劳动,他读书,他改革,他奋斗!他深入他们之中去,他是他们中的一员。他带着黄土地的一方民众,凡事走在前面,打井、办沼气、办铁业社、打淤地坝、种烤烟、办代销店。所有的老乡在回忆那段时光的时候,泛着黄土的苦涩里竟品出一丝甜。他们记得他的好,在他们心里,他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是老乡口中竞相传颂的“平生”,是个能拍着他们肩膀,给他们讲实话,办实事的有为青年。
忽然之间,我竟然感受到了一份沉静中的悸动,仿佛有颗嫩芽倔强地在黄土之间生根发芽。一年又一年,仿佛在不经意间,他就长成了参天大树。可哪有那么不经意?在风雨之间,在烈日当头,他孤傲又坚定,淡定又执着。他生于黄土,心系这方水土。虽然这不是肥沃的土地,不是温和的气候,但这里是他长成的地方。他顶天立地,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努力把枝丫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你说他的心有多大?他仰望天空,天有多大,他的心就有多大。也许,有一天,他会走出这方黄土,奔向更广阔的天地。但他的根在这里生长过,渗透了这方水土的朴实、坚强和奋斗精神。不用质疑,他受这方水土的恩育,未来他会以成倍的果实回馈这方水土。令人惊叹的是,他不仅仅是棵栋梁之才,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导航者。也许,在他漫漫地长征路上,这段黄土漫天的岁月不值一提,但正是这段岁月奠定了他的巨大成长。他会感恩这段岁月的沉淀,会铭记那时那地的贫穷与困顿。正是贫困,正是艰难,才有了奋勇向前的动力和决心。
我们是80后,90后,甚至是00后,我们是吃着巧克力,玩着电子游戏,行走在虚拟的网络与现实间的一代。有人说,我们是没有经历过磨难的一代,我们是娇生惯养的一代,我们是没有忧患意识的一代。可是,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我们读过历史,心系祖国,仰望科学与未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也许我们是不重要的那一个,也许是历史会遗忘的那一个。但正是有着千千万万的我们,有着我们这样的小草和花朵,祖国才会繁荣昌盛。我们是生活在新时代下的年青人,需要记住中国复兴之路的起伏和跌宕。也需要忆苦思甜,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果实。更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革命前辈致敬,向改革前驱学习,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当年的黄土地已经被绿色覆盖,太阳透过树枝,照在这方净土之上,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被温暖的!我仿佛看到了那棵领头的參天大树,在阳光下闪耀……
(作者单位:合肥通用职业技术学院)
我们谈起五四青年运动时,会想起1919年,当春的乐章悄然爬上枝头时,一群爱国青年自愿走上街头,为洗国耻,振臂高呼,这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第一次向全国呐喊。新中国建立后,有用青春筑起钢铁长城的王进喜,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歌唱着青春,赞誉着青春。
可是有那么一个年代,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很少被提及。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一代青年,上山下乡,将青春交付给了祖国,用热情感化着大地。他们经历过没有硝烟的战争,血肉之躯因为磨难而坚强,心因为被打磨而更加坚定。他们吃过苦,流过血,可谓成长的蜕变。最终,他们破茧而出,在改革开放时挺身而出,肩负起历史的重任。现在他们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成为了科学家、工程师、领导者,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顶梁柱。当我提笔之时,不是要再一次歌颂他们的光辉事迹,而是作为旁观者,透过历史的旋涡,走进那个荒凉的年代,感受一个青年从迷茫到成长的蜕变。
目光所及,一个17、18岁的少年,以地为席,躺在一方黄土上,嘴里叼着一截秸秆,目光望向黄土上方的一片天。天是厚重又深远的,风似乎是静止的,空气中弥漫着沙土的味道。那位少年一定在思索着什么,从他紧锁的眉头和抿着的嘴角可以看出,一定有什么在困扰着他。可没过多久,他突然像想通了什么,拍地而起,一溜烟欢快地小跑,消失在一片黄土之后。那身影才有了17、18岁少年该有的模样。
镜头转换,在田埂边,借着劳作的间歇,十几个青年围着一个小伙子。乍看过去,他穿着普通,一身黄土,只是个子出众些,没什么不同。听他说话,倒不像个毛头小伙子,而有着少见的沉着和稳重。他在说什么?那腔调,那表情倒是生动,娓娓道来,隐约可以听见“北京”、“周总理”等字眼。旁边的一伙子听得一愣一愣的,那嘴巴张得好像能塞进一个鸡蛋。后面两个个头矮的小伙子伸长了脖子,生怕遗漏了一个字。
时光流逝,七年青春,人生中有多少个七年?!他劳动,他读书,他改革,他奋斗!他深入他们之中去,他是他们中的一员。他带着黄土地的一方民众,凡事走在前面,打井、办沼气、办铁业社、打淤地坝、种烤烟、办代销店。所有的老乡在回忆那段时光的时候,泛着黄土的苦涩里竟品出一丝甜。他们记得他的好,在他们心里,他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是老乡口中竞相传颂的“平生”,是个能拍着他们肩膀,给他们讲实话,办实事的有为青年。
忽然之间,我竟然感受到了一份沉静中的悸动,仿佛有颗嫩芽倔强地在黄土之间生根发芽。一年又一年,仿佛在不经意间,他就长成了参天大树。可哪有那么不经意?在风雨之间,在烈日当头,他孤傲又坚定,淡定又执着。他生于黄土,心系这方水土。虽然这不是肥沃的土地,不是温和的气候,但这里是他长成的地方。他顶天立地,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努力把枝丫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你说他的心有多大?他仰望天空,天有多大,他的心就有多大。也许,有一天,他会走出这方黄土,奔向更广阔的天地。但他的根在这里生长过,渗透了这方水土的朴实、坚强和奋斗精神。不用质疑,他受这方水土的恩育,未来他会以成倍的果实回馈这方水土。令人惊叹的是,他不仅仅是棵栋梁之才,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导航者。也许,在他漫漫地长征路上,这段黄土漫天的岁月不值一提,但正是这段岁月奠定了他的巨大成长。他会感恩这段岁月的沉淀,会铭记那时那地的贫穷与困顿。正是贫困,正是艰难,才有了奋勇向前的动力和决心。
我们是80后,90后,甚至是00后,我们是吃着巧克力,玩着电子游戏,行走在虚拟的网络与现实间的一代。有人说,我们是没有经历过磨难的一代,我们是娇生惯养的一代,我们是没有忧患意识的一代。可是,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我们读过历史,心系祖国,仰望科学与未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也许我们是不重要的那一个,也许是历史会遗忘的那一个。但正是有着千千万万的我们,有着我们这样的小草和花朵,祖国才会繁荣昌盛。我们是生活在新时代下的年青人,需要记住中国复兴之路的起伏和跌宕。也需要忆苦思甜,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果实。更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革命前辈致敬,向改革前驱学习,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当年的黄土地已经被绿色覆盖,太阳透过树枝,照在这方净土之上,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被温暖的!我仿佛看到了那棵领头的參天大树,在阳光下闪耀……
(作者单位:合肥通用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