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江苏教育一面高高飘扬的光辉旗帜”,作为“我国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斯霞教育教学的影响深入人心。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学习斯霞还局限在“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传承,拘泥于“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方法的实践,这无疑制约了我们对斯霞语文教学思想的体认,体系的发掘以及风格的提炼。斯霞是母语教育的一座富矿,将斯霞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提升到教学流派的层面上再认识、再梳理、再总结,这是一种应然,当然也是一种可能。
其实,斯霞就是语文最好的表征和体现。她在语文实践的长河中爱上了语文,她在语文思考的丛林里丰富了语文,她在语文研究的道路上改革着语文……可以说,斯霞的生活融入了语文,斯霞就是语文,并且大于语文。从某种角度讲,斯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全省语文教学的开“源”之人,她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与引领是整体的,而不止于某一个方面。所以,斯霞小学语文教学流派自成一体,是我们实践、研究、改革语文教学的不竭源泉。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言,斯霞语文教学是“我国小语界一个重要流派,这一流派具有典型性,具有普遍意义”。
一、积淀了独特而不乏包容的语文教学思想
毫无疑问,斯霞语文教学流派的核心思想就是“童心母爱”,这是斯霞语文教学思想的“魂灵”。它起源和形成于斯霞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又贯穿和融合在斯霞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仅在当时独树一帜,于当下历久弥新,未来也必将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斯霞的“童心母爱”具有厚重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尤为重要的是,在历经十多年的错误批判和残酷打击后,“童心母爱”已然坚定地根植于斯霞的教育信念。实践基础的支撑,特殊遭遇的考验,使得“童心母爱”的独特性充分彰显。然而,“童心母爱”并没有因此与众多优秀的教育思想格格不入。“童心母爱”的支点是爱,而一切教育都必须基于爱、来自于爱、归结于爱,这是教育成功的真谛。“童心母爱”的中心是儿童,而儿童正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最终归宿,是一切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之所在。所以,“童心母爱”的思想独特而不乏包容。
在这样一种独特而不乏包容的思想引领下,斯霞的语文教学底蕴更为深厚。指向更为明确,成效更为显著。正如南师大班华教授所言:“童心和母爱的统一,把教师之爱和母亲之爱统一起来,使斯霞语文教学站在了一个制高点。”斯霞能较早地走进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并由此漫步于“必然王国”,正是因为其语文教学的航标上始终镌刻着“爱”和“儿童”——“爱在儿童”成为斯霞语文教学流派的鲜明表征和精神诉求,斯霞为此追求和探索了一辈子。正是因为有了爱,语文才变得可爱;让学生学可爱的语文,学生才喜爱语文。让语文的可爱表情呈现在学生面前,是要付出充分的爱心的,而斯霞语文教学中爱的传递和转化无疑是非常突出和卓有成效的。斯霞语文教学的中心是儿童,斯霞满怀一颗宝贵的童心,把自己从心灵深处真正变成了儿童,以儿童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儿童在自然而然、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语文。于是,语文成了爱意葱茏的“儿童的语文”、“生活的语文”、“整体的语文”。
(一)儿童立场:斯霞语文教学思想的实质
毋庸置疑,斯霞语文教学流派具有鲜明的儿童立场。语文教学是为了儿童的,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也是从儿童出发的,这就是斯霞语文教学的“儿童立场”。斯霞的精神世界是由儿童组成的,那是真实的儿童。鲜活的儿童,儿童占据了她的整个心灵。所以“一切为了儿童”在斯霞的语文教学主张中是那么鲜明:“我要大声疾呼:减轻负担,救救孩子们!”“对教改经验,也不能只看学科成绩提高多少。只要是加重学生负担的经验,就不能算是成功的经验。”儿童立场,使斯霞语文教学思想直抵教育的根本命义和主旨。在斯霞的世界里,儿童本身就是语文的一种存在,所以斯霞语文教学的魅力之一在于儿童和老师共同实践、创造和丰富着语文。于是,我们在教学电影《我们爱老师》中看到了斯老师紧紧依靠儿童,在回忆中诠释了“关心”的丰富内涵,在思考中提出了“我们是小朋友,怎么成了花朵”的质疑,在互相点评中明确了“祖”这个字的书写要领……语文真正成了儿童自己的语文,并达到了纯粹的境界。斯霞总是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思维、言语和方式教学语文,“一切从儿童出发”让斯霞语文教学站在了科学与艺术之巅。所以,我们听到的是斯霞关于备课“一定要想着学生,要把难点用最简单易懂的方法来解决”的谆谆教诲,我们看到的是斯霞为了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难点,不厌其烦地在课前找中等和偏差的学生试读的生动情景……“儿童立场”,应该是破译斯霞语文教学奥秘的密码。
(二)生活视野:斯霞语文教学思想的气质
一位哲人曾经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斯霞的语文教学思路是开阔的,资源是丰富的,因为她拥有一种自觉、开阔的“生活视野”。斯霞曾经提出“语文即生活,感受即语文”的语文观,在她看来“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学到真正的语文”。打开语文封闭的门扉,让语文与生活接轨,让语文的学习充满生活化的气息,这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理念。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斯霞就精心组织郊游、野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体现了这一理念的精髓。实践中,她不可思议地把生活与语文联结在了一起,并且是那么自然而妥帖、广泛而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生活视野”,给了斯霞发现语文资源的慧眼。于是,教学《初冬》《雷雨》《雾》等课文前,她总能根据天时让学生有意识地作前期观察体验;即使是几片柳絮轻轻地从窗外飘进课堂这样的“意外”,她也能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描述,为后面学习《小英雄雨来》中的“飘飘悠悠”积累形象。“生活视野”,还给了斯霞创造语文资源的慧心。于是,教学《孵小鸡》《小蝌蚪找妈妈》等课文前,斯霞想到城里的孩子一般都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便带着学生一起尝试孵小鸡、养蝌蚪。这对孩子而言,该是一段多么独特而珍贵的人生体验啊!这种体验,不仅包含着知识的感悟,更包含着对生命的体察、珍惜、呵护,包含着人文精神的培育。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视野”,为斯霞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智慧之窗,斯霞语文教学得以在“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背景下自由徜徉。
(三)整体思维:斯霞语文教学思想的特质
斯霞爱儿童,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斯霞之爱是教师之爱和母亲之爱的统一,斯霞之爱指向儿童全面和谐的成长。所以,斯霞语文教学思想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质就是“整体思维”。这种“整体思维”首先表现在斯霞始终把语文教学作为一个系统,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渗透学习方法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斯霞看来,语文教学的各个部分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教拼音就要想到儿童的识字和学 说普通话;教识字就要想到儿童的阅读和写话;教阅读就要想到课内外的结合,想到读与写的结合;教作文就要想到教做人……在语文教学“整体思维”的统领下,斯霞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让学生整体感知、理解和掌握,这大大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在语文教学“整体思维”的统领下,斯霞的五年制学制改革试验,贯彻“不能加班加点,不能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儿童的思想品德要和平时一样抓”的指导思想,获得了缩短学制、提高程度、减轻负担、全面发展的巨大成功。更为重要的是,“整体思维”还让斯霞语文教学实现了爱与严格要求的完美对接。以写字教学为例。斯霞总是坚持对学生的执笔方法、写字姿势、写字态度、写字速度等严格要求,从不迁就和放任。为了防止儿童写字过快过草,她有时采取报一个词叫学生写一个词,报一个句子写一个句子的办法。所以,斯霞教过的班级,“学生学习成绩好,读写姿势正确,患近视的也少”就不足为奇了。
二、构建了完整而不失活力的教学体系
斯霞语文教学的体系建构是自觉主动的。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斯霞就在《江苏教育》上发表一系列的语文教学研究文章,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说话写话、写作、习惯培养等方面进行教学体系的系统思考。这种基于实践土壤上的理论总结,迅速建构了属于斯霞语文教学的完整体系,直接引领和间接启示了全省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改革。而在“童心母爱”的视野观照下,斯霞对儿童、对语文、对教学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她从语文教学的本质与“根部”来研究和建构语文教学体系。所以,斯霞的语文教学不是流,而是源;不是“一瓢水”,而是“一湖水”,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斯霞语文教学体系也因此充满永在的活力。
1960年,原江苏省教育厅吴天石厅长和《江苏教育》杂志社的同志全面考察了斯霞的语文教学工作,认为她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上,发展是全面的,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话等各个方面,而突出的一点是发展儿童语言的工作特别成功。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斯霞的(教学)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以语言教学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使儿童迅速学好祖国语言。”可见,斯霞的语文教学体系是有其中心支柱的,这根中心支柱便是“语言教学”。斯霞的“语言教学”正是以“童心母爱”为思想基础,以“轻负担、高素质”为教学目标,通过“识字”、“阅读”、“写话”三个主要链条实现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螺旋式”提升。所以,斯霞始终认为:“教师的课要上得朴实、扎实,讲究教学效果。可有可无的教学步骤应当删去,哗众取宠的教学手段应当摒弃,弄虚作假的教学思想应当制止,把精力集中到让学生学会、会学上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轻松愉快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识字教学体系的“四个重视”
“随课文分散识字”也叫“随课文识字”或“分散识字”,主张“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倡导让识字伴随着快乐的体验、交织着语言的熏染、刺激着心智的发展。在具体教学中,斯霞一直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便于学,便于教”,“怎样有利于学生接受就怎样教”。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生字词语,随课文分散识字特别重视儿童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和主动识字愿望的激发。教学方法主要有:
1.重视“两个工具”,夯实“随课文分散识字”的基石。
随课文分散识字要求儿童加大自学生字的力度,主动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借助独体字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字义,这就对儿童自主识字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随课文分散识字首先要让儿童掌握识字的两个基本工具:汉语拼音和独体字,借此为随课文分散识字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得力的拐棍。汉语拼音是儿童掌握字音的捷径,学生掌握了这个工具,就能读出注了音的生字,学说普通话。而许多独体字是合体字的偏旁部首或其他组成部分,汉字中合体字占绝大多数。所以掌握一批独体字对于识字教学来说也就是给了学生另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有助于识记汉字的音形义。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掌握了必备的识字工具,随课文分散识字才能如鱼得水。
2.重视“第一印象”,提高“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效率。
注重识字教学的“第一印象”,在儿童接触生字词之初就给予强烈的刺激,这是随课文分散识字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随课文分散识字”强调:越是在低年级。越是在学龄初期,越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越要善于集中儿童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和儿童的实际,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幻灯片、录音、动作、表情或语言描绘等手段,把生字词的“第一印象”深深地、牢牢地印在儿童的脑海里;还要引导儿童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参与获得新知识的活动,瞧一瞧,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做一做,有时候远远胜过单纯地听、记、背。
3.重视“整体认知”,优化“随课文分散识字”的品质。
随课文分散识字不“惟识字而识字”,不“为识字而识字”,注重在“整体认知”中提升识字教学的品质。这种“整体认知”,体现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将汉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适度、自然地将识字与听说读写思等语文素养有机结合。例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把弯弯的、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与弯的、小的、闪的、蓝的作比较,使儿童体会重叠的形容词与单音形容词不同。讲“船”,让儿童联系生活说说自己见过的各种船,适当扩大“船”的知识。把“尖”的字形和课文中插图联系起来,巩固“上小下大”的形、义。“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儿童不易体会,教师可描绘一下,引起儿童回忆已有经验和激发儿童观看夜晚星空的兴趣。这样,儿童既对生字词的音、形、义有一个比较完整、深刻的印象,又发展了听说读写思的语文综合能力。
4.重视“学用结合”,巩固“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成果。
衡量识字教学的质量,不能光看认读和默写两方面,还要看儿童对字词的理解如何,运用如何(当然不是所有的字词都要求运用)。适时的复习、练习,对于巩固识字教学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真正“过目不忘”的儿童是极少的。随课文分散识字特别反对机械的死记硬背,或不用脑筋的读读写写,因为儿童从生理到心理都会感到疲倦、厌烦,不仅学习效果不好,还会制约儿童身心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用结合”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紧扣儿童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和生活实际需要。如鼓励学生自己写姓名,辨认同学姓名,识路牌,看商店名称,写班级日志,记种植情况,给家里的器具贴上自己写的名称,提倡有事给老师写条子……这样的“学用结合”无疑是对识字教学最好的巩固啊!
(二)阅读教学体系的“三个关注”
阅读教学关注了什么,这其实关乎教学的品质。当下我们关注的内容过于庞杂,给人“乱花渐欲迷人眼”、 “雾里看花隔一层”的错综晕眩之感,这是不利于我们厘清阅读教学的真义和本义的。综观斯霞的阅读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其关注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语言、思维和精神,这是有利于我们在反复的实践、研究、思考之后,回到语文教学的原点的。我们不妨从斯霞阅读教学体系的三个“关注”中汲取改革的养分,找寻行走的方向。
1.关注语言,让阅读教学具有效度。
“学得活、印象深、效果好”这是许多专家、老师对斯霞阅读教学的评价,而这与斯霞在教学中始终抓住“语言”牛鼻子是分不开的。好比砌房子,必须先有砖瓦、水泥、石子和石灰等建筑材料一样,斯霞清楚地认识到语言对于思维和表达的重要。在斯霞的阅读教学实践体系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其语言教学的线索是那样的清晰鲜明,从语言的理解,到语言的比较,到语言的运用,到语言的拓展……斯霞用其朴实而扎实的教学实践不断开掘和提升着阅读教学的效度。为了使学生理解“像旱天的苗”这一形象,斯霞特地准备了两盆花草:一盆天天浇水,一盆不浇水。若干天以后,不浇水的就成了“早天的苗”。这样,学生就能很形象地理解这句话了,语言的理解避免了“以词解词”的尴尬。考虑到学生词汇贫乏、句式单调的表达缺陷,斯霞在教学《开国大典》时,有意识地把描写部队行进、描写掌声、描写红旗的词句加以提示和归纳,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欣赏。而以课内带动课外,更把学生语言的学习拓展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产生了“滚雪球”似的教学效应。
2.关注思维,让阅读教学具有深度。
斯霞的阅读教学总是伴随着思维的活动,充满了思维的含量。斯霞充分认识到教材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载体功能,或启发学生自己提问,找到思维的原点:或见缝插针地适时点拨,比如抓住《画鸡蛋》的开头让学生围绕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等内容换一种介绍方法。这样的思维训练,不仅能扩展学生的思路,而且能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饶有趣味。尤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思维训练总是与文本语言的理解、感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比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斯老师紧扣李大钊被捕前的一句话“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在学生理解句意后,斯老师启发学生用不同的说法表示“坚决不能离开”,然后又引导学生比较:“到底哪种说法最能表现李大钊同志的崇高精神呢?”学生说:“李大钊说的原话最能表现他为革命事业,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精神。”有的说:“李大钊同志的原话还表达了他在激励自己的同志和亲人,也要做好为革命事业牺牲自己的准备,为下文奠定了基础。”有的说:“课文上李大钊同志的说法显得很自然,像和亲人说话一样,不是用大道理压人,而是说出留下坚持工作的重要性,让你自己去想该走还是该留下。”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便经历了一次由“发散到集中”、由“求异到求同”的深刻洗礼。
3.关注精神,让阅读教学具有温度。
语文教育实际上是学生精神发育的过程,斯霞关注儿童的精神成长,她总是深入领会课文的精神实质,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到课文中去,从不隔岸观火、轻描淡写。在斯霞看来,“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思想性感染力都是比较强的,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单纯抓字词句章、听说读写。这是和培养一代新人的目标不相容的。况且离开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单纯地抓字词句章、听说读写,也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文道是不可分离的。我们要透过字词句章抓住其内在联系,在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和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教育、以感染。”虽然斯老师的话没有提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斯老师的阅读教学却实实在在地做到了。教学《我们爱老师》一课,在讲到“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时,斯老师话锋一转:“花会结出很多果实,我们小朋友长大了会干什么呢?”这样的引导就是一种对学生理想的启蒙,是为精神补钙的教育。一种好的教学必然是一种好的教育,这样的教学必将使儿童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
(三)作文教学体系的“三个不妨”
斯霞的作文教学体系是和“童心母爱”教育思想骨肉相连的。在斯霞的作文教学观里,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儿童,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学生做人,做一个真正的儿童。既要有一般人的意义和规范,也要有儿童的本真。在斯霞作文教学体系中,作文和做人,教作文和教做人都是有机统一与融合的。因为心怀儿童,所以斯霞的作文教学体系更多关注的是作文教学从哪里开始、何时开始,应该做些什么准备,以及怎样评改学生的作文等。
1.不妨“早起步”些。
“小学作文课是从三年级起开设的,可是有关作文的训练从孩子入学第一天起就应该抓,并且始终贯穿于各年级的教学活动之中。”这是斯老师关于作文教学的一个论断,它表明斯霞作文教学的起步是早的。“早起步”,其实就是从儿童的说话训练开始,随时纠正学生的口语毛病,培养儿童完整地、连贯地说话的能力,做到“干干净净、完完整整”。说话是写话、作文的基础,斯老师的作文教学是从说话训练开始的,说话训练也是斯霞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做法是:首先抓住课堂教学这一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说话完整连贯、中心明确、条理清楚,以及声音响亮、态度大方等好习惯。其次,教师还要在日常和学生接触中敏锐地发现各种语病,并随时亲切而又风趣地给以指点,启发他们说出合乎规范的话。从开学第一天起,老师就要注意倾听儿童的说话,了解他们的语言规律。第三,说话训练还要及早和写话结合起来。结合实际,多写多练,不断提高儿童的文字表达能力。教师自己要经常给学生示范,如在黑板上留个便条,通知学生干什么,该怎么干,学生没学过的汉字给注上拼音。学生经常看,就模仿上了,需要时,他们也能提起笔来写几句。这样的写,是为了一种生活的需要,而不是什么“苦差使”。
2.不妨“多准备”些。
写作不是布置一个题目就行的,而是之前作了大量的准备。“准备”,似乎可以作为斯霞作文教学思想的一个关键词,思想的准备、情感的准备、素材的准备或者是生活的准备、语言的准备、方法的准备等。斯霞作文教学一般不命题,而是在生活中随机进行、相机而行的,渐渐地学生便学会了自己给自己布置作文。写作因此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表达。在斯霞看来,我们首先应着力于不断丰富、充实学生的生活。有了生活,就有了作文的内容。需要的时候就有的写。斯霞说:“阅读为作文提供了知识和技能,而丰富的生活内容是学生写好作文的源泉。”所以在斯霞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做得最多的两件事就是启发学生广泛阅读,组织多种多样的校内外活动。教学生作文时,为了使学生有话可说,斯霞在课前总是千方百计,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接触自然,并多组织一些活动,然后让他们动笔,所以,学生没有感到作文是一件苦事。写作真正成为孩子运用知识、调动储备、记录生活、自由表达的一种精神诉求。 3.不妨“少删改”些。
在作文的具体批改上,斯霞主张少删改多保留。即基本通顺的不改,勉强通顺的少改,真正不通的多改,从而保护儿童习作的积极性。儿童开始作文,不妨允许粗糙些,重要的不是作文的水平,而是儿童作文的兴趣。粗糙其实是一种放开,是一种解放,但不是排斥表达的完整、准确和生动。起步作文可以粗糙一点,为的是解放儿童,解除儿童的作文畏惧心理,让学生愿意表达,说自己想说的话,说真话,如此,学生的作文将会从“粗糙”走向“精致”。作文,要尊重儿童世界,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心灵、思想等等,都不要成人化。斯老师的作文教学不过分追求精致,不过分追求篇幅,不企求立竿见影,因为“欲速则不达”,斯老师总是耐心地等待着孩子的成长。她不赞成把孩子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而把老师的成人语言加上一大套,因为小孩有小孩的想法,孩子有孩子的天地。从儿童的视角鼓励、欣赏,让儿童成为自己,说自己的话,是斯老师的追求。
三、形成了鲜明而不显张扬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教师独具的个性心理、教学特长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现,是教师个人对学科产生独特感悟、独到见地、独有经验之后,采用独特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特有概括,也是名师的文化视野、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精神风貌、人生境界在教学中的反映。教学风格,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了教学流派的核心思想或主张。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斯霞的教学风格鲜明而不张扬,这种风格是境界高远且具有普遍意义的。
(一)斯霞语文教学琉派的风格是:素朴自然。
斯老师的课堂没有什么美妙的动作,没有什么华丽的言辞,没有什么漂亮的教具,更谈不上什么夸张的表演。其教学语言和生活语言差不多,没有独自感,没有表演腔,没有话剧腔,没有舞台腔。斯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言语总是直抵生活,直抵心灵。斯老师的教学语言,连同她慈祥、亲切的笑容,一切就像是从心灵深处潺潺流淌出来的清泉,流进孩子们的心田,也流进每一位听课者的心田。总是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之间润泽心灵,点拨智慧,指引成长。整个课堂和学生走得很近,不会让学生感觉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原南师附小校长王先炯说:“人们都说听斯霞讲课是一种愉快的美的享受。那巧妙的提问,那生动的语言,那活泼的神态,使孩子们着迷,仿佛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都变成了活的有生命的东西,从黑板上跳下来,牢牢地留在孩子们的记忆里。”具体分析,斯霞的教学风格有三个特点。
第一,不刻意追求教学的精致。她认为教学就应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下展开。这种状态让儿童没有紧张感,而充满学习的愉悦、快乐。而刻意追求精致,则有可能影响教学的生成,也有可能导致教学的技术化。
第二,不刻意追求教学的艺术,而是把教学的艺术和科学结合起来,因而课堂教学既有深情。又很深刻:既有感性的形象,又有理性的思辨;既有情感的“温度”,又有思维的“深度”。
第三,不刻意追求教学的细节,而是在整体思考、整体设计后的大框架中,把教学内容有机渗透在各个环节和细节中,分散在点点滴滴之中,不留痕迹。因而这些细节个个都很精彩,是一个个小故事,但又有整体感。
(二)斯霞的人格形成了斯霞特有的教学风格。
影响教学风格的有高尚的人格、敬业的精神、博爱的情怀、专业的素养等,而其中人格特征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布封说:“风格是特殊的人格。”吴冠中说:“风格是人的背影。”斯霞“素朴自然”的教学风格与其“童心母爱”的人格特质分不开,与其实验创新的教学自主分不开。
斯霞的教学风格实质是其人格在教学中的表现。爱心、童心、平等心是斯霞最显著的人格特征。在斯霞的语文课程中,爱走在了教学的前头,师生共同行走在爱的轨道中,教学成了爱的传递;童心超越了年龄,她的眼睛始终没有长大,她的心始终没有变老,因而她的语文是真正的儿童语文,是充满童趣童乐和创造性的语文;平等心促使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学生获得了更大的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发展的时空。同时,斯老师能针对当时语文教学的“少慢差废”提出“多快好省”,能在凯洛夫五步教学法盛行且根深蒂固的背景下,勇敢地提出质疑,具有改革者的批判性,难能可贵,这也是斯霞语文教学思想走向独立和成熟的体现,所以才形成了其“和而不同”的教学风格。
课如其人,风格即人。斯老师的教学充满了爱,她总是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心系学生。“朴实无华,语不惊人,课不雕饰,一切看似平平淡淡,一切都是实实在在。只要你专心听,细细嚼,慢慢品,品析之中见真情:用心之精,功力之深,得益之真……”庄杏珍老师的回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洞悉斯霞教学风格。
(三)斯霞教学风格是斯霞与孩子共同的演绎。
我们昕斯霞的课,总觉得被一种魅力吸引着。吸引着我们的不只是教师,还有坐在下面的一排排学生。她一进教室,孩子们就个个全神贯注,睁大眼睛望着她。她立即把他们的情绪稳定下来,注意力集中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智慧的火花点燃起来,引导他们向知识的阶梯攀援上升。斯霞课堂教学的风格和艺术,达到如此完美的境地,不只是通过教师单方面的活动所能显示出来的,还离不开学生的一方面。所以斯霞上课,自始至终和学生融为一体。
在课堂中,斯霞总是精神饱满,使课堂教学呈现一片蓬勃的生气,使儿童能自始至终地集中注意力。讲课时,斯霞很注意脸部的表情并辅以适当的手势,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把知识和智慧传给学生,使儿童易于理解和接受。她尽量把话说得慢些,重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低沉。课文讲完了,几十双小眼睛还盯着她,连书都忘记放下。显然,富有思想感情的课文,通过生动的讲解,已深深地感染了儿童。因此,她感到语文教学工作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她总是不失时机地、巧妙地把学生的不同的思路接通起来,把他们零散的语言组织起来,把他们的智慧凝聚起来,从而作出结论。这个结论,未必是她预先写在教案上的现成词句,而常常是她现时现刻用学生的思想语言提炼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闪烁着每个学生的智慧之光。
四、产生了深远而不唯当下的教学影响
毫无疑问的是,斯霞语文教学流派已经深具以斯霞这个代表人物为旗帜,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体验为特征的表现力、影响力和传授力。其对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已经产生了有目共睹的重大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下仍然引领着我们改革的脚步,并将指引着一条语文教学改革的未来之路。
(一)斯霞的团队式影响
斯霞语文教学流派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南师附小就是一个学习、研究、发展的共同体。在斯霞语文教学流派的引领和召唤下,这里诞生了陈树民、王先炯等全国著 名特级教师。诞生了陈燕、洪灏等“五朵金花”,涌现了吴玲、李菲、陈玉林、高利源等一大批后起之秀……南师附小作为斯霞长期工作的地方,附小的语文教师都是她团队的成员,无论是老一辈的还是稍稍年轻的,都在她的指导和带领下成长;其实,何止是语文教师,附小各学科的教师都得到斯霞教育思想的滋养,都得到她的指点,都受到她的影响;其实,何止是附小,整个南京、江苏小语界、小学界都以斯霞为榜样,都学习斯霞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其实又何止江苏,斯霞的语文教育影响是全国性的,是持久长远的。直至当今,斯霞的语文教育思想和经验仍很先进,仍充满生命活力。
(二)斯霞的影子式影响
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斯霞语文教学的思想也如影随形,无处不在。正如张健副会长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会第一次学术年会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斯霞同志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为我们探索出一条新路,既能传授知识,又培养读写的能力;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减轻了学生负担。她宝贵的教学经验,是值得我国每位小学教师加以学习运用的。”在语文教学回家的路上,我们仍然感受着斯霞语文教学流派的润泽和关照,语文味、家常味、儿童味……斯霞的真知灼见力透纸背,斯霞关于语文教学的论述言犹在耳,斯霞关于语文教学的实践依然清晰。
(三)斯霞的符号式影响
斯霞,是一面永远的旗帜。朴实、真实的教学理念。扎实、务实的治学精神,成就了斯老师独辟蹊径的教学方法、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随课文识字,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自编教材,教学内容更为广博;五年学制试验,教学整合大获成功。斯老师改革的旗帜,飘扬在小学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界。斯霞俨然已经成为一个献身教育事业的符号式人物,她永远启示着我们:不仅要有超越自我的精神,还要有披荆斩棘的勇气,更要有遥望未来的视野!
结束语:斯霞是语文教学之源的开掘之人,其语文教学思想的丰富与博大精深,使我们不易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概括与提炼,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斯霞语文教学流派的研究与探索。正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朱家珑先生所说:“她(斯霞)的语文教育思想,是中国母语教育的一个理论宝库。学习它,研究它,实践它,是我们今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共同责任。”研究总结并推广斯霞语文教学流派,不仅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执笔:曹海永)
其实,斯霞就是语文最好的表征和体现。她在语文实践的长河中爱上了语文,她在语文思考的丛林里丰富了语文,她在语文研究的道路上改革着语文……可以说,斯霞的生活融入了语文,斯霞就是语文,并且大于语文。从某种角度讲,斯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全省语文教学的开“源”之人,她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与引领是整体的,而不止于某一个方面。所以,斯霞小学语文教学流派自成一体,是我们实践、研究、改革语文教学的不竭源泉。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言,斯霞语文教学是“我国小语界一个重要流派,这一流派具有典型性,具有普遍意义”。
一、积淀了独特而不乏包容的语文教学思想
毫无疑问,斯霞语文教学流派的核心思想就是“童心母爱”,这是斯霞语文教学思想的“魂灵”。它起源和形成于斯霞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又贯穿和融合在斯霞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仅在当时独树一帜,于当下历久弥新,未来也必将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斯霞的“童心母爱”具有厚重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尤为重要的是,在历经十多年的错误批判和残酷打击后,“童心母爱”已然坚定地根植于斯霞的教育信念。实践基础的支撑,特殊遭遇的考验,使得“童心母爱”的独特性充分彰显。然而,“童心母爱”并没有因此与众多优秀的教育思想格格不入。“童心母爱”的支点是爱,而一切教育都必须基于爱、来自于爱、归结于爱,这是教育成功的真谛。“童心母爱”的中心是儿童,而儿童正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最终归宿,是一切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之所在。所以,“童心母爱”的思想独特而不乏包容。
在这样一种独特而不乏包容的思想引领下,斯霞的语文教学底蕴更为深厚。指向更为明确,成效更为显著。正如南师大班华教授所言:“童心和母爱的统一,把教师之爱和母亲之爱统一起来,使斯霞语文教学站在了一个制高点。”斯霞能较早地走进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并由此漫步于“必然王国”,正是因为其语文教学的航标上始终镌刻着“爱”和“儿童”——“爱在儿童”成为斯霞语文教学流派的鲜明表征和精神诉求,斯霞为此追求和探索了一辈子。正是因为有了爱,语文才变得可爱;让学生学可爱的语文,学生才喜爱语文。让语文的可爱表情呈现在学生面前,是要付出充分的爱心的,而斯霞语文教学中爱的传递和转化无疑是非常突出和卓有成效的。斯霞语文教学的中心是儿童,斯霞满怀一颗宝贵的童心,把自己从心灵深处真正变成了儿童,以儿童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儿童在自然而然、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语文。于是,语文成了爱意葱茏的“儿童的语文”、“生活的语文”、“整体的语文”。
(一)儿童立场:斯霞语文教学思想的实质
毋庸置疑,斯霞语文教学流派具有鲜明的儿童立场。语文教学是为了儿童的,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也是从儿童出发的,这就是斯霞语文教学的“儿童立场”。斯霞的精神世界是由儿童组成的,那是真实的儿童。鲜活的儿童,儿童占据了她的整个心灵。所以“一切为了儿童”在斯霞的语文教学主张中是那么鲜明:“我要大声疾呼:减轻负担,救救孩子们!”“对教改经验,也不能只看学科成绩提高多少。只要是加重学生负担的经验,就不能算是成功的经验。”儿童立场,使斯霞语文教学思想直抵教育的根本命义和主旨。在斯霞的世界里,儿童本身就是语文的一种存在,所以斯霞语文教学的魅力之一在于儿童和老师共同实践、创造和丰富着语文。于是,我们在教学电影《我们爱老师》中看到了斯老师紧紧依靠儿童,在回忆中诠释了“关心”的丰富内涵,在思考中提出了“我们是小朋友,怎么成了花朵”的质疑,在互相点评中明确了“祖”这个字的书写要领……语文真正成了儿童自己的语文,并达到了纯粹的境界。斯霞总是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思维、言语和方式教学语文,“一切从儿童出发”让斯霞语文教学站在了科学与艺术之巅。所以,我们听到的是斯霞关于备课“一定要想着学生,要把难点用最简单易懂的方法来解决”的谆谆教诲,我们看到的是斯霞为了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难点,不厌其烦地在课前找中等和偏差的学生试读的生动情景……“儿童立场”,应该是破译斯霞语文教学奥秘的密码。
(二)生活视野:斯霞语文教学思想的气质
一位哲人曾经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斯霞的语文教学思路是开阔的,资源是丰富的,因为她拥有一种自觉、开阔的“生活视野”。斯霞曾经提出“语文即生活,感受即语文”的语文观,在她看来“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学到真正的语文”。打开语文封闭的门扉,让语文与生活接轨,让语文的学习充满生活化的气息,这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理念。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斯霞就精心组织郊游、野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体现了这一理念的精髓。实践中,她不可思议地把生活与语文联结在了一起,并且是那么自然而妥帖、广泛而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生活视野”,给了斯霞发现语文资源的慧眼。于是,教学《初冬》《雷雨》《雾》等课文前,她总能根据天时让学生有意识地作前期观察体验;即使是几片柳絮轻轻地从窗外飘进课堂这样的“意外”,她也能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描述,为后面学习《小英雄雨来》中的“飘飘悠悠”积累形象。“生活视野”,还给了斯霞创造语文资源的慧心。于是,教学《孵小鸡》《小蝌蚪找妈妈》等课文前,斯霞想到城里的孩子一般都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便带着学生一起尝试孵小鸡、养蝌蚪。这对孩子而言,该是一段多么独特而珍贵的人生体验啊!这种体验,不仅包含着知识的感悟,更包含着对生命的体察、珍惜、呵护,包含着人文精神的培育。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视野”,为斯霞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智慧之窗,斯霞语文教学得以在“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背景下自由徜徉。
(三)整体思维:斯霞语文教学思想的特质
斯霞爱儿童,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斯霞之爱是教师之爱和母亲之爱的统一,斯霞之爱指向儿童全面和谐的成长。所以,斯霞语文教学思想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质就是“整体思维”。这种“整体思维”首先表现在斯霞始终把语文教学作为一个系统,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渗透学习方法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斯霞看来,语文教学的各个部分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教拼音就要想到儿童的识字和学 说普通话;教识字就要想到儿童的阅读和写话;教阅读就要想到课内外的结合,想到读与写的结合;教作文就要想到教做人……在语文教学“整体思维”的统领下,斯霞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让学生整体感知、理解和掌握,这大大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在语文教学“整体思维”的统领下,斯霞的五年制学制改革试验,贯彻“不能加班加点,不能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儿童的思想品德要和平时一样抓”的指导思想,获得了缩短学制、提高程度、减轻负担、全面发展的巨大成功。更为重要的是,“整体思维”还让斯霞语文教学实现了爱与严格要求的完美对接。以写字教学为例。斯霞总是坚持对学生的执笔方法、写字姿势、写字态度、写字速度等严格要求,从不迁就和放任。为了防止儿童写字过快过草,她有时采取报一个词叫学生写一个词,报一个句子写一个句子的办法。所以,斯霞教过的班级,“学生学习成绩好,读写姿势正确,患近视的也少”就不足为奇了。
二、构建了完整而不失活力的教学体系
斯霞语文教学的体系建构是自觉主动的。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斯霞就在《江苏教育》上发表一系列的语文教学研究文章,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说话写话、写作、习惯培养等方面进行教学体系的系统思考。这种基于实践土壤上的理论总结,迅速建构了属于斯霞语文教学的完整体系,直接引领和间接启示了全省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改革。而在“童心母爱”的视野观照下,斯霞对儿童、对语文、对教学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她从语文教学的本质与“根部”来研究和建构语文教学体系。所以,斯霞的语文教学不是流,而是源;不是“一瓢水”,而是“一湖水”,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斯霞语文教学体系也因此充满永在的活力。
1960年,原江苏省教育厅吴天石厅长和《江苏教育》杂志社的同志全面考察了斯霞的语文教学工作,认为她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上,发展是全面的,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话等各个方面,而突出的一点是发展儿童语言的工作特别成功。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斯霞的(教学)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以语言教学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使儿童迅速学好祖国语言。”可见,斯霞的语文教学体系是有其中心支柱的,这根中心支柱便是“语言教学”。斯霞的“语言教学”正是以“童心母爱”为思想基础,以“轻负担、高素质”为教学目标,通过“识字”、“阅读”、“写话”三个主要链条实现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螺旋式”提升。所以,斯霞始终认为:“教师的课要上得朴实、扎实,讲究教学效果。可有可无的教学步骤应当删去,哗众取宠的教学手段应当摒弃,弄虚作假的教学思想应当制止,把精力集中到让学生学会、会学上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轻松愉快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识字教学体系的“四个重视”
“随课文分散识字”也叫“随课文识字”或“分散识字”,主张“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倡导让识字伴随着快乐的体验、交织着语言的熏染、刺激着心智的发展。在具体教学中,斯霞一直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便于学,便于教”,“怎样有利于学生接受就怎样教”。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生字词语,随课文分散识字特别重视儿童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和主动识字愿望的激发。教学方法主要有:
1.重视“两个工具”,夯实“随课文分散识字”的基石。
随课文分散识字要求儿童加大自学生字的力度,主动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借助独体字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字义,这就对儿童自主识字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随课文分散识字首先要让儿童掌握识字的两个基本工具:汉语拼音和独体字,借此为随课文分散识字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得力的拐棍。汉语拼音是儿童掌握字音的捷径,学生掌握了这个工具,就能读出注了音的生字,学说普通话。而许多独体字是合体字的偏旁部首或其他组成部分,汉字中合体字占绝大多数。所以掌握一批独体字对于识字教学来说也就是给了学生另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有助于识记汉字的音形义。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掌握了必备的识字工具,随课文分散识字才能如鱼得水。
2.重视“第一印象”,提高“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效率。
注重识字教学的“第一印象”,在儿童接触生字词之初就给予强烈的刺激,这是随课文分散识字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随课文分散识字”强调:越是在低年级。越是在学龄初期,越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越要善于集中儿童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和儿童的实际,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幻灯片、录音、动作、表情或语言描绘等手段,把生字词的“第一印象”深深地、牢牢地印在儿童的脑海里;还要引导儿童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参与获得新知识的活动,瞧一瞧,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做一做,有时候远远胜过单纯地听、记、背。
3.重视“整体认知”,优化“随课文分散识字”的品质。
随课文分散识字不“惟识字而识字”,不“为识字而识字”,注重在“整体认知”中提升识字教学的品质。这种“整体认知”,体现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将汉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适度、自然地将识字与听说读写思等语文素养有机结合。例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把弯弯的、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与弯的、小的、闪的、蓝的作比较,使儿童体会重叠的形容词与单音形容词不同。讲“船”,让儿童联系生活说说自己见过的各种船,适当扩大“船”的知识。把“尖”的字形和课文中插图联系起来,巩固“上小下大”的形、义。“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儿童不易体会,教师可描绘一下,引起儿童回忆已有经验和激发儿童观看夜晚星空的兴趣。这样,儿童既对生字词的音、形、义有一个比较完整、深刻的印象,又发展了听说读写思的语文综合能力。
4.重视“学用结合”,巩固“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成果。
衡量识字教学的质量,不能光看认读和默写两方面,还要看儿童对字词的理解如何,运用如何(当然不是所有的字词都要求运用)。适时的复习、练习,对于巩固识字教学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真正“过目不忘”的儿童是极少的。随课文分散识字特别反对机械的死记硬背,或不用脑筋的读读写写,因为儿童从生理到心理都会感到疲倦、厌烦,不仅学习效果不好,还会制约儿童身心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用结合”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紧扣儿童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和生活实际需要。如鼓励学生自己写姓名,辨认同学姓名,识路牌,看商店名称,写班级日志,记种植情况,给家里的器具贴上自己写的名称,提倡有事给老师写条子……这样的“学用结合”无疑是对识字教学最好的巩固啊!
(二)阅读教学体系的“三个关注”
阅读教学关注了什么,这其实关乎教学的品质。当下我们关注的内容过于庞杂,给人“乱花渐欲迷人眼”、 “雾里看花隔一层”的错综晕眩之感,这是不利于我们厘清阅读教学的真义和本义的。综观斯霞的阅读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其关注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语言、思维和精神,这是有利于我们在反复的实践、研究、思考之后,回到语文教学的原点的。我们不妨从斯霞阅读教学体系的三个“关注”中汲取改革的养分,找寻行走的方向。
1.关注语言,让阅读教学具有效度。
“学得活、印象深、效果好”这是许多专家、老师对斯霞阅读教学的评价,而这与斯霞在教学中始终抓住“语言”牛鼻子是分不开的。好比砌房子,必须先有砖瓦、水泥、石子和石灰等建筑材料一样,斯霞清楚地认识到语言对于思维和表达的重要。在斯霞的阅读教学实践体系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其语言教学的线索是那样的清晰鲜明,从语言的理解,到语言的比较,到语言的运用,到语言的拓展……斯霞用其朴实而扎实的教学实践不断开掘和提升着阅读教学的效度。为了使学生理解“像旱天的苗”这一形象,斯霞特地准备了两盆花草:一盆天天浇水,一盆不浇水。若干天以后,不浇水的就成了“早天的苗”。这样,学生就能很形象地理解这句话了,语言的理解避免了“以词解词”的尴尬。考虑到学生词汇贫乏、句式单调的表达缺陷,斯霞在教学《开国大典》时,有意识地把描写部队行进、描写掌声、描写红旗的词句加以提示和归纳,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欣赏。而以课内带动课外,更把学生语言的学习拓展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产生了“滚雪球”似的教学效应。
2.关注思维,让阅读教学具有深度。
斯霞的阅读教学总是伴随着思维的活动,充满了思维的含量。斯霞充分认识到教材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载体功能,或启发学生自己提问,找到思维的原点:或见缝插针地适时点拨,比如抓住《画鸡蛋》的开头让学生围绕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等内容换一种介绍方法。这样的思维训练,不仅能扩展学生的思路,而且能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饶有趣味。尤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思维训练总是与文本语言的理解、感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比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斯老师紧扣李大钊被捕前的一句话“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在学生理解句意后,斯老师启发学生用不同的说法表示“坚决不能离开”,然后又引导学生比较:“到底哪种说法最能表现李大钊同志的崇高精神呢?”学生说:“李大钊说的原话最能表现他为革命事业,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精神。”有的说:“李大钊同志的原话还表达了他在激励自己的同志和亲人,也要做好为革命事业牺牲自己的准备,为下文奠定了基础。”有的说:“课文上李大钊同志的说法显得很自然,像和亲人说话一样,不是用大道理压人,而是说出留下坚持工作的重要性,让你自己去想该走还是该留下。”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便经历了一次由“发散到集中”、由“求异到求同”的深刻洗礼。
3.关注精神,让阅读教学具有温度。
语文教育实际上是学生精神发育的过程,斯霞关注儿童的精神成长,她总是深入领会课文的精神实质,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到课文中去,从不隔岸观火、轻描淡写。在斯霞看来,“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思想性感染力都是比较强的,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单纯抓字词句章、听说读写。这是和培养一代新人的目标不相容的。况且离开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单纯地抓字词句章、听说读写,也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文道是不可分离的。我们要透过字词句章抓住其内在联系,在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和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教育、以感染。”虽然斯老师的话没有提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斯老师的阅读教学却实实在在地做到了。教学《我们爱老师》一课,在讲到“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时,斯老师话锋一转:“花会结出很多果实,我们小朋友长大了会干什么呢?”这样的引导就是一种对学生理想的启蒙,是为精神补钙的教育。一种好的教学必然是一种好的教育,这样的教学必将使儿童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
(三)作文教学体系的“三个不妨”
斯霞的作文教学体系是和“童心母爱”教育思想骨肉相连的。在斯霞的作文教学观里,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儿童,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学生做人,做一个真正的儿童。既要有一般人的意义和规范,也要有儿童的本真。在斯霞作文教学体系中,作文和做人,教作文和教做人都是有机统一与融合的。因为心怀儿童,所以斯霞的作文教学体系更多关注的是作文教学从哪里开始、何时开始,应该做些什么准备,以及怎样评改学生的作文等。
1.不妨“早起步”些。
“小学作文课是从三年级起开设的,可是有关作文的训练从孩子入学第一天起就应该抓,并且始终贯穿于各年级的教学活动之中。”这是斯老师关于作文教学的一个论断,它表明斯霞作文教学的起步是早的。“早起步”,其实就是从儿童的说话训练开始,随时纠正学生的口语毛病,培养儿童完整地、连贯地说话的能力,做到“干干净净、完完整整”。说话是写话、作文的基础,斯老师的作文教学是从说话训练开始的,说话训练也是斯霞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做法是:首先抓住课堂教学这一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说话完整连贯、中心明确、条理清楚,以及声音响亮、态度大方等好习惯。其次,教师还要在日常和学生接触中敏锐地发现各种语病,并随时亲切而又风趣地给以指点,启发他们说出合乎规范的话。从开学第一天起,老师就要注意倾听儿童的说话,了解他们的语言规律。第三,说话训练还要及早和写话结合起来。结合实际,多写多练,不断提高儿童的文字表达能力。教师自己要经常给学生示范,如在黑板上留个便条,通知学生干什么,该怎么干,学生没学过的汉字给注上拼音。学生经常看,就模仿上了,需要时,他们也能提起笔来写几句。这样的写,是为了一种生活的需要,而不是什么“苦差使”。
2.不妨“多准备”些。
写作不是布置一个题目就行的,而是之前作了大量的准备。“准备”,似乎可以作为斯霞作文教学思想的一个关键词,思想的准备、情感的准备、素材的准备或者是生活的准备、语言的准备、方法的准备等。斯霞作文教学一般不命题,而是在生活中随机进行、相机而行的,渐渐地学生便学会了自己给自己布置作文。写作因此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表达。在斯霞看来,我们首先应着力于不断丰富、充实学生的生活。有了生活,就有了作文的内容。需要的时候就有的写。斯霞说:“阅读为作文提供了知识和技能,而丰富的生活内容是学生写好作文的源泉。”所以在斯霞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做得最多的两件事就是启发学生广泛阅读,组织多种多样的校内外活动。教学生作文时,为了使学生有话可说,斯霞在课前总是千方百计,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接触自然,并多组织一些活动,然后让他们动笔,所以,学生没有感到作文是一件苦事。写作真正成为孩子运用知识、调动储备、记录生活、自由表达的一种精神诉求。 3.不妨“少删改”些。
在作文的具体批改上,斯霞主张少删改多保留。即基本通顺的不改,勉强通顺的少改,真正不通的多改,从而保护儿童习作的积极性。儿童开始作文,不妨允许粗糙些,重要的不是作文的水平,而是儿童作文的兴趣。粗糙其实是一种放开,是一种解放,但不是排斥表达的完整、准确和生动。起步作文可以粗糙一点,为的是解放儿童,解除儿童的作文畏惧心理,让学生愿意表达,说自己想说的话,说真话,如此,学生的作文将会从“粗糙”走向“精致”。作文,要尊重儿童世界,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心灵、思想等等,都不要成人化。斯老师的作文教学不过分追求精致,不过分追求篇幅,不企求立竿见影,因为“欲速则不达”,斯老师总是耐心地等待着孩子的成长。她不赞成把孩子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而把老师的成人语言加上一大套,因为小孩有小孩的想法,孩子有孩子的天地。从儿童的视角鼓励、欣赏,让儿童成为自己,说自己的话,是斯老师的追求。
三、形成了鲜明而不显张扬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教师独具的个性心理、教学特长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现,是教师个人对学科产生独特感悟、独到见地、独有经验之后,采用独特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特有概括,也是名师的文化视野、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精神风貌、人生境界在教学中的反映。教学风格,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了教学流派的核心思想或主张。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斯霞的教学风格鲜明而不张扬,这种风格是境界高远且具有普遍意义的。
(一)斯霞语文教学琉派的风格是:素朴自然。
斯老师的课堂没有什么美妙的动作,没有什么华丽的言辞,没有什么漂亮的教具,更谈不上什么夸张的表演。其教学语言和生活语言差不多,没有独自感,没有表演腔,没有话剧腔,没有舞台腔。斯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言语总是直抵生活,直抵心灵。斯老师的教学语言,连同她慈祥、亲切的笑容,一切就像是从心灵深处潺潺流淌出来的清泉,流进孩子们的心田,也流进每一位听课者的心田。总是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之间润泽心灵,点拨智慧,指引成长。整个课堂和学生走得很近,不会让学生感觉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原南师附小校长王先炯说:“人们都说听斯霞讲课是一种愉快的美的享受。那巧妙的提问,那生动的语言,那活泼的神态,使孩子们着迷,仿佛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都变成了活的有生命的东西,从黑板上跳下来,牢牢地留在孩子们的记忆里。”具体分析,斯霞的教学风格有三个特点。
第一,不刻意追求教学的精致。她认为教学就应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下展开。这种状态让儿童没有紧张感,而充满学习的愉悦、快乐。而刻意追求精致,则有可能影响教学的生成,也有可能导致教学的技术化。
第二,不刻意追求教学的艺术,而是把教学的艺术和科学结合起来,因而课堂教学既有深情。又很深刻:既有感性的形象,又有理性的思辨;既有情感的“温度”,又有思维的“深度”。
第三,不刻意追求教学的细节,而是在整体思考、整体设计后的大框架中,把教学内容有机渗透在各个环节和细节中,分散在点点滴滴之中,不留痕迹。因而这些细节个个都很精彩,是一个个小故事,但又有整体感。
(二)斯霞的人格形成了斯霞特有的教学风格。
影响教学风格的有高尚的人格、敬业的精神、博爱的情怀、专业的素养等,而其中人格特征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布封说:“风格是特殊的人格。”吴冠中说:“风格是人的背影。”斯霞“素朴自然”的教学风格与其“童心母爱”的人格特质分不开,与其实验创新的教学自主分不开。
斯霞的教学风格实质是其人格在教学中的表现。爱心、童心、平等心是斯霞最显著的人格特征。在斯霞的语文课程中,爱走在了教学的前头,师生共同行走在爱的轨道中,教学成了爱的传递;童心超越了年龄,她的眼睛始终没有长大,她的心始终没有变老,因而她的语文是真正的儿童语文,是充满童趣童乐和创造性的语文;平等心促使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学生获得了更大的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发展的时空。同时,斯老师能针对当时语文教学的“少慢差废”提出“多快好省”,能在凯洛夫五步教学法盛行且根深蒂固的背景下,勇敢地提出质疑,具有改革者的批判性,难能可贵,这也是斯霞语文教学思想走向独立和成熟的体现,所以才形成了其“和而不同”的教学风格。
课如其人,风格即人。斯老师的教学充满了爱,她总是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心系学生。“朴实无华,语不惊人,课不雕饰,一切看似平平淡淡,一切都是实实在在。只要你专心听,细细嚼,慢慢品,品析之中见真情:用心之精,功力之深,得益之真……”庄杏珍老师的回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洞悉斯霞教学风格。
(三)斯霞教学风格是斯霞与孩子共同的演绎。
我们昕斯霞的课,总觉得被一种魅力吸引着。吸引着我们的不只是教师,还有坐在下面的一排排学生。她一进教室,孩子们就个个全神贯注,睁大眼睛望着她。她立即把他们的情绪稳定下来,注意力集中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智慧的火花点燃起来,引导他们向知识的阶梯攀援上升。斯霞课堂教学的风格和艺术,达到如此完美的境地,不只是通过教师单方面的活动所能显示出来的,还离不开学生的一方面。所以斯霞上课,自始至终和学生融为一体。
在课堂中,斯霞总是精神饱满,使课堂教学呈现一片蓬勃的生气,使儿童能自始至终地集中注意力。讲课时,斯霞很注意脸部的表情并辅以适当的手势,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把知识和智慧传给学生,使儿童易于理解和接受。她尽量把话说得慢些,重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低沉。课文讲完了,几十双小眼睛还盯着她,连书都忘记放下。显然,富有思想感情的课文,通过生动的讲解,已深深地感染了儿童。因此,她感到语文教学工作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她总是不失时机地、巧妙地把学生的不同的思路接通起来,把他们零散的语言组织起来,把他们的智慧凝聚起来,从而作出结论。这个结论,未必是她预先写在教案上的现成词句,而常常是她现时现刻用学生的思想语言提炼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闪烁着每个学生的智慧之光。
四、产生了深远而不唯当下的教学影响
毫无疑问的是,斯霞语文教学流派已经深具以斯霞这个代表人物为旗帜,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体验为特征的表现力、影响力和传授力。其对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已经产生了有目共睹的重大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下仍然引领着我们改革的脚步,并将指引着一条语文教学改革的未来之路。
(一)斯霞的团队式影响
斯霞语文教学流派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南师附小就是一个学习、研究、发展的共同体。在斯霞语文教学流派的引领和召唤下,这里诞生了陈树民、王先炯等全国著 名特级教师。诞生了陈燕、洪灏等“五朵金花”,涌现了吴玲、李菲、陈玉林、高利源等一大批后起之秀……南师附小作为斯霞长期工作的地方,附小的语文教师都是她团队的成员,无论是老一辈的还是稍稍年轻的,都在她的指导和带领下成长;其实,何止是语文教师,附小各学科的教师都得到斯霞教育思想的滋养,都得到她的指点,都受到她的影响;其实,何止是附小,整个南京、江苏小语界、小学界都以斯霞为榜样,都学习斯霞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其实又何止江苏,斯霞的语文教育影响是全国性的,是持久长远的。直至当今,斯霞的语文教育思想和经验仍很先进,仍充满生命活力。
(二)斯霞的影子式影响
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斯霞语文教学的思想也如影随形,无处不在。正如张健副会长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会第一次学术年会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斯霞同志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为我们探索出一条新路,既能传授知识,又培养读写的能力;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减轻了学生负担。她宝贵的教学经验,是值得我国每位小学教师加以学习运用的。”在语文教学回家的路上,我们仍然感受着斯霞语文教学流派的润泽和关照,语文味、家常味、儿童味……斯霞的真知灼见力透纸背,斯霞关于语文教学的论述言犹在耳,斯霞关于语文教学的实践依然清晰。
(三)斯霞的符号式影响
斯霞,是一面永远的旗帜。朴实、真实的教学理念。扎实、务实的治学精神,成就了斯老师独辟蹊径的教学方法、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随课文识字,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自编教材,教学内容更为广博;五年学制试验,教学整合大获成功。斯老师改革的旗帜,飘扬在小学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界。斯霞俨然已经成为一个献身教育事业的符号式人物,她永远启示着我们:不仅要有超越自我的精神,还要有披荆斩棘的勇气,更要有遥望未来的视野!
结束语:斯霞是语文教学之源的开掘之人,其语文教学思想的丰富与博大精深,使我们不易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概括与提炼,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斯霞语文教学流派的研究与探索。正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朱家珑先生所说:“她(斯霞)的语文教育思想,是中国母语教育的一个理论宝库。学习它,研究它,实践它,是我们今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共同责任。”研究总结并推广斯霞语文教学流派,不仅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执笔:曹海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