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接种疫苗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健康措施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它可在每年预防200万~300万人口死亡。不过,近年来曝出的疫苗事件,也让很多人对疫苗产生了疑问,疫苗究竟该不该接种?接种与不接种又有何风险呢?本刊特编辑专题为读者解析疫苗的相关知识。
疫苗不良反应多
2010年3月17日,有媒体报道了“山西疫苗事件”,近百名儿童不明病因致死、致残或引发各种后遗病症。这些儿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发病前不久,都接种了疫苗。
今年6月23日《南方都市报》一篇《疫苗之殇》的报道让很多家长捏了一把汗,文章报道了被疫苗改变命运的38个中国孩子,一张张照片让人触目惊心。这些孩子有的终日呆坐或者躺着,大小便都在床上解决;有的年龄增长,身体却停止成长,停留在打疫苗前的大小;有的已经治疗无效死亡……
中国每年疫苗预防接种达10亿剂次,疫苗的不良反应率是百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二,虽然这个概率很低,但也意味着每年要有超过1000个孩子因为接种疫苗而产生各种不良反应。事实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接种任何一种疫苗都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大多数为一般反应,多数反应都是轻微的,不会造成器官损害或功能障碍。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多为注射部位红肿、硬结、疼痛、可采用热毛巾热敷或生土豆片贴敷,一次20分钟,一天3 次。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状,体温不超过38℃可不必处理,若超过38℃可给予退热药,一般反应多在2~3 天症状消失。
预防接种后发生的不良反应还有一种类型称为异常反应。所谓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发应。
异常反应包括1.非特异性反应:无菌化脓、蜂窝织炎;2.特异性皮肤反应:荨麻疹、药物疹、过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肿、局部过敏性坏死反应(Arthus 反应);3.全身性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4.精神反应:惊厥、癫痫;5.神经系统反应:多发性神经炎;6.免疫缺陷所致的反应:BCG 全身播散症;7.其它特殊类型的异常反应:VAPP、婴儿猝死综合症。其中在预防接种中最常见的异常反应是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又包括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血管性水肿等。
未接种疫苗之祸
山西疫苗事件和《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及每种疫苗的不良反应让很多家长产生了困惑,接种疫苗可能产生这么严重的后果,那么作为一种主动防疫,是否不接种更保险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媒体报道:
据2013年8月14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保定市满城县河图村民刘某20多天前被狗咬到,心存侥幸的他没有注射狂犬疫苗。结果不幸感染上狂犬病,于8月12日晚去世。
据2013年8月29日《华西都市报》报道,半月以前,泸州市古蔺县何德善的2岁女儿何蔺高烧不止,送到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后被诊断出患上流行性乙型脑炎,何蔺没有注射过乙脑疫苗。不仅如此,和何蔺同病房的还有几个乙脑患儿,其中几名也来自古蔺,他们和何蔺一样没有进行过乙脑疫苗注射。
据2013年10月15日《三湘都市报》报道,益阳2岁男童匡一寒2个多月前被蚊虫咬了一口后,患上乙型病毒性脑炎,至今瘫痪在床。据孩子的母亲介绍,孩子出生时打过乙脑疫苗,之后要打加强针时,正赶上孩子感冒发烧就错过了。
据2013年9月9日《JAMA儿科》杂志在线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没有完全接种三个或四个疫苗的儿童患百日咳风险,分别是全面接种疫苗的孩子的18倍和28倍。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资料显示,在美国1959年患百日咳病例最多,共有41,000例,死亡人数为18人,多见于婴幼儿。
关于疫苗的接种与否,国外也有几起非常著名的案例。1974年,英国有报道称接种白百破疫苗后发生36起严重神经系统反应。电视新闻持续报道此事,公众丧失信心,导致接种工作中断,接种率从81%大幅下降到31%。但随着疫苗接种率的下滑,发病率由接种前的 1/10万上升至100/10万~200/10万,从而形成了百日咳的疫情。
日本在同一时期也因为媒体报导白百破疫苗的不良反应而发生了与英国几乎完全相同的一幕:白百破疫苗接种率从1974年的80%下降至1976年的10%;1979年百日咳疫情流行,出现1.3万余病例,41人死亡的后果。
同样的事件,1998年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一篇论文,称麻腮风疫苗可能引发自闭症,经媒体报道后,不少家长拒绝为孩子接种该疫苗。6年后,英国麻腮风疫苗接种率由最高时期的92%降至81%。2008年,英国麻疹病例10年来首次超过1000例,英国为此发出流行病警告。
显然,以上一个个让人痛心的事实和一项项权威的数据向我们证明,不可盲目拒绝疫苗,我们需要肯定的是疫苗是一项伟大的科学发明,虽然接种疫苗后会有异常反应发生,但这绝不能成为不注射的理由。
据卫生计生委统计,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后,我国5岁以下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已降到1%以下,脊髓灰质炎因疫苗接种发病率下降了99%。实施免疫前,我国传染病发病率非常高,自实施免疫规划以来,通过接种疫苗减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疾病发病3亿多人,减少死亡400万人。
1990年,我国小儿麻痹症每年的死亡率高达5000例,自从社会上投放大量疫苗后,仅用6年的时间,小儿麻痹症就基本消失了。
接种疫苗之误区
误区1 免费疫苗不如收费疫苗
“有免费的和收费的,你选哪一种?”带孩子到医院接种疫苗的父母经常会被问到这个问题,“不差钱”和对孩子身体的关心的父母一般都会选择收费疫苗。
免费疫苗不如收费疫苗,这是很多家长潜意识的判断,因此在给孩子接种疫苗时只选收费疫苗,即使是那些免费接种的一类疫苗,只要有收费的,父母也一样的会选择收费疫苗。 专家解析:
目前我国疫苗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有义务按照国家规定程序接种的疫苗,如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麻疹疫苗等。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自愿接种的疫苗,接种原则是“知情、自愿、有偿”。二类疫苗是一类疫苗的重要补充,适当选择一些二类疫苗如:肺炎疫苗、水痘疫苗等,可以带给宝宝更加完善的健康保障。
不管是一类疫苗还是二类疫苗,也不管是收费疫苗还是免费疫苗,身体都有可能产生异常反应。
误区2 国产疫苗不如进口疫苗
很多妈妈在为孩子选择疫苗时有这样一种观念,国产疫苗没有进口疫苗的安全性高。尤其是媒体对疫苗安全性的质疑,更强化了很多人的这一想法。进口疫苗真的比国产疫苗安全可靠吗?
专家解析:
其实,疫苗作为特殊药品,研发、储存、运输、使用、定价、管理,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药品法律法规。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疫苗,免费还是收费疫苗,都符合国家标准,安全有效。
国家对每一批次的疫苗都要进行检定,在这个过程当中,国家并没有说因为是进口疫苗标准就严格一些,是国产疫苗标准就放松一点,所以对国产疫苗和进口疫苗的安全性都可以放心。而且国产疫苗采用本地的毒株,更具有针对性,更适合我国的国民接种。
不过,国产疫苗与进口疫苗在实际使用中确实也有一些区别,比如部分进口疫苗保护时间更长一些,实际有效率更高一些,假如国产水痘疫苗可以使80%以上的孩子产生抗体,有的进口疫苗可以使90%的孩子产生抗体。所以在选择二类疫苗时,家长可以自主选择。
误区3 发烧不用太在意
《南方都市报》报道的《疫苗之殇》里有这样一个例子:2009年5月,董梓欣的出生给家人带来了莫大的快乐。同年12月,奶奶带孩子去卫生所接种了A群流脑疫苗和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结果孩子当天就开始发烧,奶奶抱去村卫生所,医生认为打了疫苗发烧属正常反应。直到两天后孩子高烧到40摄氏度,才住进市里的医院,后来再次出现抽搐,被转至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但很快就出现了脑坏死。医院告诉他们:脑损害不可逆转,任何治疗均不再有价值。
专家解析:
很多疫苗的不良反应包含低热,因此,当孩子注射疫苗出现发热的现象后很多家长不会太在意,甚至有医生说回家多喝水就行。董梓欣因疫苗带来的后果告诉我们,虽然发热可能是疫苗的一种不良反应,但也不能大意,尤其是当发烧的温度较高时,一定要送孩子就医。
误区4 多多益善
现在医院的二类疫苗也挺多的,什么流感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有些妈妈只要医生一提及,就都让孩子接种上,总觉得有个预防比没有好。
专家解析:
疫苗对人体而言是一种异体或大分子物质,在注射进人体后,通过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特定疾病免疫力的同时,也可能会发生一些除正常免疫反应以外的其它不利于机体的反应,即不良反应。因此,疫苗接种也不是越多越好。但由于计划内免疫所涉及的传染病具有发病率高,传染性极强,致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特点,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家长应及时带孩子按要求接种各种一类疫苗。至于二类疫苗,家长则要根据孩子自身情况、家庭的经济情况、孩子的生活环境等综合考虑,理智选择。
误区5 过了接种时间就算了
有很多疫苗是需要打加强针的,有些家长由于自身工作较忙或者孩子生病耽误了接种时间,有时就没有给孩子接种了。
专家解析:
临床上经常会有未按时接种疫苗而导致染病的案例。有些疫苗之所以要注射几针就是因为一次或两次注射所产生的抗体会较少,维持的时间也会较短,需要增加注射次数来增加抗体量,延长免疫时间。
疫苗的种类
1.活菌疫苗——减毒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是用弱毒或无毒但免疫性强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培养繁殖,或接种于动物、鸡胚、组织,待其细胞生长繁殖后制成的。
减毒活疫苗接种于人体后,类似一次轻型的人工自然感染过程,从而引起与传染病相类似的免疫应答。其缺点是安全性相对低,有可能在人体内发生逆行性突变而恢复毒性,引起不良反应。但该疫苗免疫力长久持续,不用进行数次追加免疫,且成本低。
代表疫苗:小儿麻痹、脊髓灰质炎、麻疹、BCG(卡介苗)、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冻干甲肝减毒活疫苗、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口服狂犬病减毒活疫苗等。
2.死菌疫苗——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即人们在获得病毒以后,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可以使病毒完全丧失活性,从而得到被杀死的病原微生物,进而制成灭活疫苗。通俗地说,灭活疫苗就是一种被杀死的病毒,将其输入人体,既不会使人染病,又可以促使人体产生抗体,抵御病毒入侵。该疫苗最大的优点是安全性高,易保存,有效期长。
但灭活疫苗的缺点是,需多次接种,接种1剂不产生具有保护作用的免疫,仅仅是“初始化”免疫系统,必须接种第2剂或第3剂后才能产生保护性免疫。因此,一些灭活疫苗需定期加强接种。
代表疫苗:百白破疫苗、流行性感冒疫苗、狂犬病疫苗和甲肝灭活疫苗等。
3.成分性疫苗
类毒素:取出病原体的毒素,加以削弱毒性而成为无毒化。接种类毒素的话,血中可制造某种物质,使菌中的毒素无毒化,可借此预防疾病。如破伤风类毒素。
结合疫苗:用细菌的多糖成分与蛋白质结合制成的疫苗。对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细菌多糖刺激机体产生针对性免疫力的能力很弱,与蛋白质结合后会得到提高。
组分疫苗(亚单位疫苗):用微生物中能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力的成分制成的疫苗。如亚单位流感疫苗。
代表疫苗: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疫苗、乙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疫苗、肺炎球菌疫苗。
4.基因合成疫苗
使用DNA重组生物技术,把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遗传物质定向插入细菌、酵母菌或哺乳动物细胞中,使之充分表达,经纯化后而制得的疫苗。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能制出不含感染性物质的亚单位疫苗、稳定的减毒疫苗及能预防多种疾病的多价疫苗。如把编码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基因插入酵母菌基因组,制成DNA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把乙肝表面抗原、流感病毒血凝素、单纯疱疹病毒基因插入牛痘苗基因组中制成的多价疫苗等。
代表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多价疫苗等。
疫苗不良反应多
2010年3月17日,有媒体报道了“山西疫苗事件”,近百名儿童不明病因致死、致残或引发各种后遗病症。这些儿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发病前不久,都接种了疫苗。
今年6月23日《南方都市报》一篇《疫苗之殇》的报道让很多家长捏了一把汗,文章报道了被疫苗改变命运的38个中国孩子,一张张照片让人触目惊心。这些孩子有的终日呆坐或者躺着,大小便都在床上解决;有的年龄增长,身体却停止成长,停留在打疫苗前的大小;有的已经治疗无效死亡……
中国每年疫苗预防接种达10亿剂次,疫苗的不良反应率是百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二,虽然这个概率很低,但也意味着每年要有超过1000个孩子因为接种疫苗而产生各种不良反应。事实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接种任何一种疫苗都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大多数为一般反应,多数反应都是轻微的,不会造成器官损害或功能障碍。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多为注射部位红肿、硬结、疼痛、可采用热毛巾热敷或生土豆片贴敷,一次20分钟,一天3 次。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状,体温不超过38℃可不必处理,若超过38℃可给予退热药,一般反应多在2~3 天症状消失。
预防接种后发生的不良反应还有一种类型称为异常反应。所谓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发应。
异常反应包括1.非特异性反应:无菌化脓、蜂窝织炎;2.特异性皮肤反应:荨麻疹、药物疹、过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肿、局部过敏性坏死反应(Arthus 反应);3.全身性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4.精神反应:惊厥、癫痫;5.神经系统反应:多发性神经炎;6.免疫缺陷所致的反应:BCG 全身播散症;7.其它特殊类型的异常反应:VAPP、婴儿猝死综合症。其中在预防接种中最常见的异常反应是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又包括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血管性水肿等。
未接种疫苗之祸
山西疫苗事件和《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及每种疫苗的不良反应让很多家长产生了困惑,接种疫苗可能产生这么严重的后果,那么作为一种主动防疫,是否不接种更保险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媒体报道:
据2013年8月14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保定市满城县河图村民刘某20多天前被狗咬到,心存侥幸的他没有注射狂犬疫苗。结果不幸感染上狂犬病,于8月12日晚去世。
据2013年8月29日《华西都市报》报道,半月以前,泸州市古蔺县何德善的2岁女儿何蔺高烧不止,送到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后被诊断出患上流行性乙型脑炎,何蔺没有注射过乙脑疫苗。不仅如此,和何蔺同病房的还有几个乙脑患儿,其中几名也来自古蔺,他们和何蔺一样没有进行过乙脑疫苗注射。
据2013年10月15日《三湘都市报》报道,益阳2岁男童匡一寒2个多月前被蚊虫咬了一口后,患上乙型病毒性脑炎,至今瘫痪在床。据孩子的母亲介绍,孩子出生时打过乙脑疫苗,之后要打加强针时,正赶上孩子感冒发烧就错过了。
据2013年9月9日《JAMA儿科》杂志在线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没有完全接种三个或四个疫苗的儿童患百日咳风险,分别是全面接种疫苗的孩子的18倍和28倍。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资料显示,在美国1959年患百日咳病例最多,共有41,000例,死亡人数为18人,多见于婴幼儿。
关于疫苗的接种与否,国外也有几起非常著名的案例。1974年,英国有报道称接种白百破疫苗后发生36起严重神经系统反应。电视新闻持续报道此事,公众丧失信心,导致接种工作中断,接种率从81%大幅下降到31%。但随着疫苗接种率的下滑,发病率由接种前的 1/10万上升至100/10万~200/10万,从而形成了百日咳的疫情。
日本在同一时期也因为媒体报导白百破疫苗的不良反应而发生了与英国几乎完全相同的一幕:白百破疫苗接种率从1974年的80%下降至1976年的10%;1979年百日咳疫情流行,出现1.3万余病例,41人死亡的后果。
同样的事件,1998年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一篇论文,称麻腮风疫苗可能引发自闭症,经媒体报道后,不少家长拒绝为孩子接种该疫苗。6年后,英国麻腮风疫苗接种率由最高时期的92%降至81%。2008年,英国麻疹病例10年来首次超过1000例,英国为此发出流行病警告。
显然,以上一个个让人痛心的事实和一项项权威的数据向我们证明,不可盲目拒绝疫苗,我们需要肯定的是疫苗是一项伟大的科学发明,虽然接种疫苗后会有异常反应发生,但这绝不能成为不注射的理由。
据卫生计生委统计,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后,我国5岁以下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已降到1%以下,脊髓灰质炎因疫苗接种发病率下降了99%。实施免疫前,我国传染病发病率非常高,自实施免疫规划以来,通过接种疫苗减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疾病发病3亿多人,减少死亡400万人。
1990年,我国小儿麻痹症每年的死亡率高达5000例,自从社会上投放大量疫苗后,仅用6年的时间,小儿麻痹症就基本消失了。
接种疫苗之误区
误区1 免费疫苗不如收费疫苗
“有免费的和收费的,你选哪一种?”带孩子到医院接种疫苗的父母经常会被问到这个问题,“不差钱”和对孩子身体的关心的父母一般都会选择收费疫苗。
免费疫苗不如收费疫苗,这是很多家长潜意识的判断,因此在给孩子接种疫苗时只选收费疫苗,即使是那些免费接种的一类疫苗,只要有收费的,父母也一样的会选择收费疫苗。 专家解析:
目前我国疫苗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有义务按照国家规定程序接种的疫苗,如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麻疹疫苗等。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自愿接种的疫苗,接种原则是“知情、自愿、有偿”。二类疫苗是一类疫苗的重要补充,适当选择一些二类疫苗如:肺炎疫苗、水痘疫苗等,可以带给宝宝更加完善的健康保障。
不管是一类疫苗还是二类疫苗,也不管是收费疫苗还是免费疫苗,身体都有可能产生异常反应。
误区2 国产疫苗不如进口疫苗
很多妈妈在为孩子选择疫苗时有这样一种观念,国产疫苗没有进口疫苗的安全性高。尤其是媒体对疫苗安全性的质疑,更强化了很多人的这一想法。进口疫苗真的比国产疫苗安全可靠吗?
专家解析:
其实,疫苗作为特殊药品,研发、储存、运输、使用、定价、管理,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药品法律法规。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疫苗,免费还是收费疫苗,都符合国家标准,安全有效。
国家对每一批次的疫苗都要进行检定,在这个过程当中,国家并没有说因为是进口疫苗标准就严格一些,是国产疫苗标准就放松一点,所以对国产疫苗和进口疫苗的安全性都可以放心。而且国产疫苗采用本地的毒株,更具有针对性,更适合我国的国民接种。
不过,国产疫苗与进口疫苗在实际使用中确实也有一些区别,比如部分进口疫苗保护时间更长一些,实际有效率更高一些,假如国产水痘疫苗可以使80%以上的孩子产生抗体,有的进口疫苗可以使90%的孩子产生抗体。所以在选择二类疫苗时,家长可以自主选择。
误区3 发烧不用太在意
《南方都市报》报道的《疫苗之殇》里有这样一个例子:2009年5月,董梓欣的出生给家人带来了莫大的快乐。同年12月,奶奶带孩子去卫生所接种了A群流脑疫苗和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结果孩子当天就开始发烧,奶奶抱去村卫生所,医生认为打了疫苗发烧属正常反应。直到两天后孩子高烧到40摄氏度,才住进市里的医院,后来再次出现抽搐,被转至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但很快就出现了脑坏死。医院告诉他们:脑损害不可逆转,任何治疗均不再有价值。
专家解析:
很多疫苗的不良反应包含低热,因此,当孩子注射疫苗出现发热的现象后很多家长不会太在意,甚至有医生说回家多喝水就行。董梓欣因疫苗带来的后果告诉我们,虽然发热可能是疫苗的一种不良反应,但也不能大意,尤其是当发烧的温度较高时,一定要送孩子就医。
误区4 多多益善
现在医院的二类疫苗也挺多的,什么流感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有些妈妈只要医生一提及,就都让孩子接种上,总觉得有个预防比没有好。
专家解析:
疫苗对人体而言是一种异体或大分子物质,在注射进人体后,通过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特定疾病免疫力的同时,也可能会发生一些除正常免疫反应以外的其它不利于机体的反应,即不良反应。因此,疫苗接种也不是越多越好。但由于计划内免疫所涉及的传染病具有发病率高,传染性极强,致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特点,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家长应及时带孩子按要求接种各种一类疫苗。至于二类疫苗,家长则要根据孩子自身情况、家庭的经济情况、孩子的生活环境等综合考虑,理智选择。
误区5 过了接种时间就算了
有很多疫苗是需要打加强针的,有些家长由于自身工作较忙或者孩子生病耽误了接种时间,有时就没有给孩子接种了。
专家解析:
临床上经常会有未按时接种疫苗而导致染病的案例。有些疫苗之所以要注射几针就是因为一次或两次注射所产生的抗体会较少,维持的时间也会较短,需要增加注射次数来增加抗体量,延长免疫时间。
疫苗的种类
1.活菌疫苗——减毒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是用弱毒或无毒但免疫性强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培养繁殖,或接种于动物、鸡胚、组织,待其细胞生长繁殖后制成的。
减毒活疫苗接种于人体后,类似一次轻型的人工自然感染过程,从而引起与传染病相类似的免疫应答。其缺点是安全性相对低,有可能在人体内发生逆行性突变而恢复毒性,引起不良反应。但该疫苗免疫力长久持续,不用进行数次追加免疫,且成本低。
代表疫苗:小儿麻痹、脊髓灰质炎、麻疹、BCG(卡介苗)、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冻干甲肝减毒活疫苗、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口服狂犬病减毒活疫苗等。
2.死菌疫苗——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即人们在获得病毒以后,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可以使病毒完全丧失活性,从而得到被杀死的病原微生物,进而制成灭活疫苗。通俗地说,灭活疫苗就是一种被杀死的病毒,将其输入人体,既不会使人染病,又可以促使人体产生抗体,抵御病毒入侵。该疫苗最大的优点是安全性高,易保存,有效期长。
但灭活疫苗的缺点是,需多次接种,接种1剂不产生具有保护作用的免疫,仅仅是“初始化”免疫系统,必须接种第2剂或第3剂后才能产生保护性免疫。因此,一些灭活疫苗需定期加强接种。
代表疫苗:百白破疫苗、流行性感冒疫苗、狂犬病疫苗和甲肝灭活疫苗等。
3.成分性疫苗
类毒素:取出病原体的毒素,加以削弱毒性而成为无毒化。接种类毒素的话,血中可制造某种物质,使菌中的毒素无毒化,可借此预防疾病。如破伤风类毒素。
结合疫苗:用细菌的多糖成分与蛋白质结合制成的疫苗。对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细菌多糖刺激机体产生针对性免疫力的能力很弱,与蛋白质结合后会得到提高。
组分疫苗(亚单位疫苗):用微生物中能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力的成分制成的疫苗。如亚单位流感疫苗。
代表疫苗: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疫苗、乙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疫苗、肺炎球菌疫苗。
4.基因合成疫苗
使用DNA重组生物技术,把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遗传物质定向插入细菌、酵母菌或哺乳动物细胞中,使之充分表达,经纯化后而制得的疫苗。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能制出不含感染性物质的亚单位疫苗、稳定的减毒疫苗及能预防多种疾病的多价疫苗。如把编码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基因插入酵母菌基因组,制成DNA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把乙肝表面抗原、流感病毒血凝素、单纯疱疹病毒基因插入牛痘苗基因组中制成的多价疫苗等。
代表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多价疫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