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据国家民政部统计,目前我国老龄人口约有1.69亿,其中40%是“空巢老人”,个别老城区“空巢老人”家庭已达到70%,预计2010年将达到80%以上。国家老龄办也早在2007年就发布消息称:常感孤独的老年人,在城市为18%,农村为31%;有过自杀念头的老年人,在城市占2.6%,农村为4.9%。
在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随着外出工作或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多,“空巢老人”大军也在逐年壮大。贵州省老龄办的一份调查表明,目前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495.34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2.46%,其中,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355.2万,根据调查测算,农村留守老人约220万,占全省农村老年人口的61.94%。调查显示,农村留守老人生活来源80%依靠自己,10%依靠子女,10%依靠社会救助;留守老人中有39%的老年人身体差;因为子女不在身边,经常感到孤单的有29%,偶尔感到孤单的有46%。
媒体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医疗缺乏保障、生活缺乏照料等;在广大城市,由于“生活和住房条件改善了,许多老年人喜欢独居;计划生育使家庭结构小型化;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空巢老人”等原因,空巢老人多数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生活中迫切需要“生活保障、医护保障、精神保障”。
在空巢老人当中,有的不得不忍耐寂寞与孤单,默默地承受相思之苦和晚年生活的种种不便;有的笑对生活,仔细地规划每一天,让自己的“空巢”晚年过得更加充实和愉快;有的则悲观厌世,寻求解脱,试图一死了之。2008年,《北京晨报》刊登的一条题为《空巢老人哭求保姆留下过春节,遭拒后跳楼自杀》的消息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同样,2009年6月中旬,中国新闻网刊登的题为《八旬老人跳楼宣泄孤寂,送到医院儿子还未赶到》的报道,也让人不得不为这些空巢老人的生活与命运担忧。
为此,本刊采写和选编了几位空巢老人的不同境遇,叙述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期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倡导全社会都伸出关爱之手,让更多的空巢老人尽享社会温暖,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欢颜常驻,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和谐美满。
李爷爷:礼拜天,是我和老伴最大的期盼
今年80岁的郑老太,住在贵州省一个比较边远的贫困山村。老人尽管养有两男一女,但是,女儿已经出嫁,两个儿子多年来一直在外务工,老太太只得与老伴在家“守护”着那幢古老的木屋,日子过得凄苦与无奈。特别是近几年来,老太太曾经两次病重,徘徊在“鬼门关”前,子女都没能及时赶到身边,让老人倍感凄凉和痛苦。
20多年前,老太太还有一个比较美满幸福的家庭。谁知道,一场意外夺去了大儿媳的生命,留给老人的是一个只有2岁多的孙女和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孙子。老人于是又当奶奶又当妈,帮着儿子抚养幼小的子女。那时候,已经年过半百的老太太坚信:等孙子和孙女长大一些,再给小儿子娶上一房媳妇,日子就会渐渐好起来。
几年后,老太太的女儿出嫁到了6公里外的一个农家,小儿子也娶上了媳妇,孙孙也围着老人“奶奶”叫个不停。当时,尽管一家人的收入不多,经济也不宽裕,但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然而,就在这时,外出务工的浪潮席卷城乡,老太太的两个儿子及小儿媳也加入到“南下一族”的大军中,大儿子又把两个还在上学的子女留给了父母。此后,两位老人带着孙孙开始了漫长的留守生活。谁知,两个孙孙中学毕业后,也加入了“南下大军”。
子女不在身边,没有壮劳力的支撑,家中大事小事都是由两位老人操持打理。没有更多的经济来源,老太太只好与老伴养猪、种菜,起早摸黑地忙个不停,逢集就去镇上出卖一些蔬菜瓜果以换取生活用品。由于人老体弱,给菜地施肥,都只能是采取“蚂蚁搬家”的方式。老人的邻居姚阿姨感慨万千地说:“老太太的日子真不容易呀。”
老太太的家地处中国的“油茶之乡”,家中还有几亩油茶林。为了补贴家用,每年深秋,老太太与老伴常常不顾坡陡树高,还要挑着箩筐去收茶籽。2006年深秋的一天,老太太与老伴去山上收茶籽,一不小心从2米多高的油茶树上摔了下来,当时就休克了。她的女儿闻讯赶来后,在乡邻的帮助下将老人送到医院进行诊治。经过诊断,才知老人的锁骨已经断裂。几天后,老人的两个儿子才赶到家中。待老人的身体稍稍恢复后,两个儿子又回到了他们“工作”的南方。老人说:“那个时候,最想见到的就是自己的儿女,还好,丫头离我们不算太远,还能经常过来看看我们。”
从“鬼门关”回来的郑老太,带着对子女的思念和牵挂,顶着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依然过着清苦与无奈的日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由于身体功能老化,2009年5月,老太太突然卧病在床,身子也在一天天地消瘦,差点就被阎王请了去。儿子不在身边,她的女儿女婿就晚上赶过来照顾母亲,安排好老人的生活起居后再回到家里打理农活。也是在好几天后,老人的儿子儿媳才赶回家中。他们带着对老人的歉疚,为老人安排起居、寻医问药,直到老人能够正常饮食和下地行走,才离开母亲回到南方。如今,老太太还经常头晕,走路都要扶着墙壁,拄着拐杖。一次,还因为头晕,扶墙不稳,老太太一跤跌倒在地,额头上还留下了一个不小的伤口。
“说不盼望和牵挂他们,那是假的,但是我们这里穷呀,不出去打工,就没有更多的钱来养家糊口。你们不知道,在这个寨子上,像我这种老人还有很多,大家的日子都是这样过的。只要他们在外平平安安,一年到头能够回来一次,我们老人就心满意足了。”
曾经二闯“鬼门关”的郑老太,说起对这个家庭和亲人的期盼,这位80岁的老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也发出了如此简单而又催人泪下的呼唤。(赵明)
编辑心语:读罢郑老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空巢老人生活中的艰辛与无助。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他们最大的不便就是无人照料、精神寂寞、疾病困扰。他们的困境,不仅让人同情,也让人掩卷长思。他们的困苦,既需要亲人的慰藉,更需要社会各界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其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空巢老人都是被迫的,他们是因为爱子情深和为子解困,所以,才成为“空巢”队伍中的一员。尽管他们是“自愿”的,但生活中也透着许多无奈与遗憾。下面,就请听一听姚大爷和李爷爷的故事吧……
邱奶奶:过好每一天,让“空巢”生活充满阳光
家住贵州农村的姚大爷,每当与别人说起他的两个儿子,都会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大儿子几经努力,如今在省城一家机关上班,小儿子也在县城的一个要害部门工作。如今老人吃穿不愁,手头也不紧张,并略有盈余。但是,他与老伴也有许多遗憾,最突出的就是不能随时看到儿子、儿媳和孙孙。
姚大爷夫妇也曾经离开农村,过上了两年的“城市人”生活,那是在他们的孙孙还没上幼儿园之前。“儿子儿媳对我们非常孝顺,就是他们工作太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回来,但都会经常打电话给我们。”姚大爷这样说。据他介绍,几年前,两个儿子借口小孩没人照顾,请老人进城照顾孙孙,然后想办法把二老留下来一起过日子。谁知,小孩上了幼儿园后,老两口就没有多少事情可做。一生勤劳惯了的两位老人一旦闲下来,便觉得浑身不自在,于是强烈要求回到农村老家。
其实,姚大爷回老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两个儿子参加工作时间不长,都才结婚生子,加上刚买新房,在经济上不是很宽裕。所以,他们为了减轻孩子负担,才回到农村老家。“我们回来后,两兄弟给我们买了电视,还装了电话。逢年过节都要回来看望我们,每次都是觉得他们的假期太短了点。”说起儿子,老人的眼里充满了期盼,但丝毫感觉不到他们对子女的责怪,相反,让人感到的是一种宽容与理解。
姚大爷说:“你们体会不到,儿子们一回来,我们家里就像过年一样热闹。一家人围在一起的感觉真好。”
据姚大爷介绍,当儿子孙孙回来的时候,都要提前几天打电话告诉他们。两位老人就从这天开始准备“接待”工作,孩子们也都不是空手进屋,家里咋一看就像是在办年货一样。“孩子们买东买西是小事,我就喜欢与他们拉家常,哪怕是一些芝麻大的小事情,我都觉得有意思。特别是看到两个孙孙在家里冲进冲出的欢乐劲儿,或者是他们抱着我的腿要东西,这个时候,我那个幸福呀,只有等你老了才会明白。”
在姚大爷的眼里,尽管孩子们不经常在身边,但通过电话问候,也让他们感到温暖。
2009年4月,姚大爷的老伴跌倒致使手腕骨折,两个儿子闻讯后立即赶回家中安排治疗。回到单位后,孩子们每天都要打电话问一下母亲的情况。前些日子,姚大爷身体不适,不仅发高烧,而且不停地咳嗽。为了不让儿子担心,姚大爷强忍了下来。一次,他与大儿子通电话时,忍不住咳了起来。知道实情后,大儿子既是自责,又是担心,因为当时全国上下正在预防甲流,他担心父亲染上这种疾病。于是,大儿子立即电话通知弟弟安排就医,幸好,老爷子得的只是感冒。谈起这些,姚大爷感到无比欣慰。
说起对孩子的牵挂和思念,姚大爷讲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说:“说句老实话,我和老伴很想能够天天‘过年’,那种‘过年’的感觉真好。但是,每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只要大家平安,我们就放心了。当然,他们经常打个电话回来,逢年过节回家看看,就是我们老人最大的幸福。”(赵明)
李爷爷:礼拜天,是我和老伴最大的期盼
76岁的李爷爷和老伴,住在贵阳市解放路某小区。以前,老两口的身体还算硬朗,每天朝七晚十的生活虽不是丰富多彩,倒也清净自在。2007年,李爷爷因为患有脑血栓,腿脚不是很方便,便基本上不出门,每天在屋子里走动,过起了“宅老”的生活。
李爷爷的两个儿子,因为各自工作的关系,只能在周末空闲时来看望父母。每次来,儿子都是大包小包的带着很多生活必需品,给父亲洗澡、理发、打扫房间、洗衣做饭,加上孙子们的喧哗吵闹,这个原本静悄悄的家变得热闹起来,也平添了许多生气。看着忙碌的儿子、儿媳、活蹦乱跳的孙子,李爷爷很开心:“礼拜天是我和老伴最高兴的时候。”
可是一周只有一天这样的快乐光景,李爷爷感慨这一天时间过得太快了,快乐也流逝得太快了一些。
老两口的退休金加起来有3000多元,加上儿子经常送这送那的,物质上倒也还算宽裕。但是李爷爷认为:“现在金融危机,物价全部上涨,哪里都需要钱,还是省着点花好。”这不,老伴前几天又因为肠胃问题住院了,既要有人在医院护理,自己还得有人照顾,小儿子每天过来照顾李爷爷的三餐,可李爷爷吃惯了老伴做的饭,索性叫儿子在外面买一点现成的,“简单,方便,再说儿子也很忙,可别耽误了他的工作。”
孩子们把二老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可李爷爷总觉得生活缺少点什么。“尤其是老伴住院后,身旁更没个说话的人了,觉得挺寂寞的。”李爷爷是北京人,当年响应国家号召来贵州支援建设,在贵阳也没什么亲戚朋友,在家里看看电视,到各个屋子走动走动,这一天也就打发掉了。“以前还挺爱看小说的,现在眼睛、记忆力都不行了,看不了了。”李爷爷的话语里透着些许无奈。
“没办法,孩子的工作也很忙”,李爷爷说,“总叫他们来会影响工作、拖累孩子的。”老伴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开过四次刀,平时买菜做饭都是她一个人做,李爷爷在旁边打个下手。现在老伴突然住院了,李爷爷一时还有些不适应,每天一个人在家里,只能通过电话和老伴互相通报彼此的情况。好在社区的工作人员,会经常过来询问李爷爷在生活上的困难与不便,帮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李爷爷看来,物质生活是次要的,精神需求更重要。“老了,老了,就想能够经常看到儿孙,和他们说说话。”李爷爷很怀念以前逢年过节时,去儿子家看烟花的幸福时刻,“现在腿脚不利索了,去哪里都给人添麻烦,还是待在家里吧。”
对于以后的生活,老两口没有过多的考虑,“过一天算一天,真有动不了的那一天啊,我们就去养老院养老,孩子们能经常过来看看,我们就知足了。”(佟文玲)
编辑心语:“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一会儿又把祝福的话装进儿的兜。如今又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千里的路呀,我还一步没走,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流……”这些歌词,应是类似于姚大爷和李爷爷等众多老人内心的真实写照吧。为了子女的幸福,成全子女的事业,他们宁愿自己受苦受累,独享寂寞与孤单,也不想增加儿女的负担。无比深厚和伟大的爱呀,让所有的子女在感恩的同时,还应该去做些什么呢?
两位老人的故事让我们感慨颇深:对子女的爱,让他们忍受了所有的艰难和困苦,承受了晚年的寂寞与孤单。如果说有些事情无法避免,是不是应该去直面现实呢?每天都认真地规划,仔细地思考,尽管“空巢”但不“空心”,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充满阳光,活得精彩……
邱奶奶和朱阿姨就是其中的两位!
邱奶奶:过好每一天,让“空巢”生活充满阳光
早晨6点多钟,邱奶奶起床,简单地吃完早饭后,她走出家门,或者在小区内活动,和熟人聊聊天,或者走路去黔灵广场;将近中午的时候回家,吃完午饭休息一会儿,又出来走动走动,在小区的健身器材上锻炼一会儿;晚饭后看看电视,9点左右就睡觉了。
这就是家住贵阳市区的邱奶奶的一天。当然这是好天气的“时间表”,遇到刮风下雨,邱奶奶就只能“窝”在家里看电视。在外人看来,这种生活简单、枯燥而无趣,不过,邱奶奶自己却很享受,“我这是在用最低的成本赚未来的健康呢。生命在于运动嘛!”说完,开朗热情的邱奶奶笑了起来。
和大多数空巢老人不同,今年已经75岁的邱奶奶是自己不愿意和子女一起住。六年前,老伴去世了,四个儿女争先恐后的要把她接到自家去住,可她就是不愿意,除了自己的家哪也不想去。“年轻人的作息时间、生活习惯和自己都不一样,谁也适应不了谁,还不如自己住,想怎样就怎样,图的就是两个字——自由。”
当问到一个人住会不会感到寂寞,会不会有诸多不便时,邱奶奶笑着说:“我天性开朗,任何事情我都会往好处想。”每天,邱奶奶按照自己的心情和喜好做着自己的事情,不喜欢打麻将,也不喜欢唱歌跳舞,只是到处走走看看,她的心情就会很好。“我想干啥就干啥,不用顾及其他人的想法,这不就是我一辈子想追求的生活嘛。”
平常一些小事,邱奶奶一个人就能处理,真有处理不了的事,她就会打电话给孩子们寻求帮助,“再说还有社区工作人员和邻居的帮忙,也没什么不方便。”
年轻的时候,邱奶奶没有正式工作,靠给人打零工补贴家用。一次,她扛着氧气瓶从山上摔了下来,左臂骨折,现在腿脚经常会疼痛。乐观的邱奶奶觉得,加强锻炼是最好的保健方法,“我每天都锻炼,我宁可把钱花在吃上,也不用在看病上;再说身体好才能不给孩子们添麻烦啊!”儿女们每个月都给她钱,她就买一些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该吃就吃,该玩就玩,这才是健康的秘诀。”邱奶奶满脸尽是得意的笑容。
生活中,很多“空巢老人”产生孤独、寂寞的情绪,甚至悲观厌世。对此,邱奶奶认为,空巢也要把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只有自己过好了,才不会让子女有后顾之忧。“现在我的生活很自由,很惬意,我丝毫没感觉到是空巢老人,因为我的心里不‘空’,很充实。”邱奶奶说。
“将来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的时候,或许会搬到儿女那里住。那是以后的事情,到了那个时候再去想也不迟。”邱奶奶摆摆手,继续说道:“现在,我只想过好每一天,享受一下没有人‘打扰’的一人世界。”(佟文玲)
朱阿姨:做好规划,打造多彩“空巢”生活
朱阿姨退休有一阵子了,一直和丈夫在四川省的德阳市居住,唯一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去了远隔千里的大连工作。南北气候、生活习惯的差异,使朱阿姨和老伴不想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女儿目前的工作很稳定,且去年刚刚结婚,在大连安了家。用朱阿姨自己的话来说:“一不小心,我们老两口也成空巢老人了。”
虽然女儿不在身边,但是两人的空巢生活还是丰富多彩。
为了能和女儿多沟通,朱阿姨学会了上网聊天,每周都要和女儿在网上“视频”一下,互相通报一周的情况,“现在科学技术真先进,家里添置了新的家电,都能通过视频让女儿看到自己,就像在家里一样。”朱阿姨对这个先进的“通讯设备”赞不绝口。这样,周末就是老两口最开心的日子,两个人争着抢着询问女儿近况,了解女儿一周的“动向”。
平时,两人也有各自的兴趣爱好,朱阿姨喜欢打牌,没事的时候就和一些老朋友们打上几圈麻将,或者聊天逛街;老伴平时喜欢养花弄草,家里的阳台上摆满了从各地“运”过来的花花草草,有些还是比较“稀罕”的品种。朱阿姨有时也会“抗议”:这些花就是他的第二个孩子,每天精心地侍弄它们,经常是一个上午都沉浸其中。“这样也好,打发时间,总比没事强。”朱阿姨的语气中有着对老伴的宽容和理解。
白天两个人各忙各的,晚上吃过晚饭,朱阿姨看电视,老伴上网,偶尔朱阿姨也会对各式各样的电视剧感到厌烦,就跑到老伴身旁,跟着在电脑上看一些新闻、健康知识、家庭菜谱等,然后两个人就讨论着如何吃得既营养又实惠、等女儿回家时做些什么可口的菜、女儿那里冷不冷、需不需要寄些衣物等琐事。
“说不想女儿那是假的,也考虑过让她回来,可这不是耽误孩子的前程嘛。”朱阿姨有些无奈地说,“既然改变不了现状,就要好好的生活,免得女儿女婿担心。”
朱阿姨和老伴商量,趁着身体还没什么毛病,多出去走动走动,一年去女儿那里住上一段时间,以后走不动了,想去都很困难。老伴的老家在银川,朱阿姨的娘家在兰州,两人约定至少两年回去看望亲戚朋友一次,既可以旅游,也可以散散心,“总待在家里会闷出病来的,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呼吸新鲜的空气,也有利于健康。”朱阿姨很喜欢自己策划的旅游“方案”。
听说一些空巢老人的生活不是很好,朱阿姨有些感叹:“现在一家都是一个孩子,孩子长大了肯定要出去闯,离开父母是早晚的事。作为老人,就要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过好自己的生活,学着排解烦恼和忧愁。”
偶尔,朱阿姨也会考虑搬到大连和女儿一起住,但是马上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舍不得离开这座城市。其实,只要用心去安排生活,空巢的生活同样会很精彩。”(佟文玲)
编辑心语:读罢上述几位老人的故事,既有担忧,又有高兴,更是感恩。但是,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空巢老人的数量在急剧增加,他们的晚年生活需要有更多人伸出援手。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家庭、政府和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爱显然不尽如人意。
那么,谁来关爱我们的空巢老人呢?又该怎样去关爱他们呢?子女慰藉、政策保障、社会帮助,都是必选的答案。
尊老爱老助老,既是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一环,所以,请伸出你关爱的手,让他们远离困苦和忧愁。
在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随着外出工作或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多,“空巢老人”大军也在逐年壮大。贵州省老龄办的一份调查表明,目前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495.34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2.46%,其中,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355.2万,根据调查测算,农村留守老人约220万,占全省农村老年人口的61.94%。调查显示,农村留守老人生活来源80%依靠自己,10%依靠子女,10%依靠社会救助;留守老人中有39%的老年人身体差;因为子女不在身边,经常感到孤单的有29%,偶尔感到孤单的有46%。
媒体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医疗缺乏保障、生活缺乏照料等;在广大城市,由于“生活和住房条件改善了,许多老年人喜欢独居;计划生育使家庭结构小型化;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空巢老人”等原因,空巢老人多数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生活中迫切需要“生活保障、医护保障、精神保障”。
在空巢老人当中,有的不得不忍耐寂寞与孤单,默默地承受相思之苦和晚年生活的种种不便;有的笑对生活,仔细地规划每一天,让自己的“空巢”晚年过得更加充实和愉快;有的则悲观厌世,寻求解脱,试图一死了之。2008年,《北京晨报》刊登的一条题为《空巢老人哭求保姆留下过春节,遭拒后跳楼自杀》的消息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同样,2009年6月中旬,中国新闻网刊登的题为《八旬老人跳楼宣泄孤寂,送到医院儿子还未赶到》的报道,也让人不得不为这些空巢老人的生活与命运担忧。
为此,本刊采写和选编了几位空巢老人的不同境遇,叙述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期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倡导全社会都伸出关爱之手,让更多的空巢老人尽享社会温暖,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欢颜常驻,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和谐美满。
李爷爷:礼拜天,是我和老伴最大的期盼
今年80岁的郑老太,住在贵州省一个比较边远的贫困山村。老人尽管养有两男一女,但是,女儿已经出嫁,两个儿子多年来一直在外务工,老太太只得与老伴在家“守护”着那幢古老的木屋,日子过得凄苦与无奈。特别是近几年来,老太太曾经两次病重,徘徊在“鬼门关”前,子女都没能及时赶到身边,让老人倍感凄凉和痛苦。
20多年前,老太太还有一个比较美满幸福的家庭。谁知道,一场意外夺去了大儿媳的生命,留给老人的是一个只有2岁多的孙女和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孙子。老人于是又当奶奶又当妈,帮着儿子抚养幼小的子女。那时候,已经年过半百的老太太坚信:等孙子和孙女长大一些,再给小儿子娶上一房媳妇,日子就会渐渐好起来。
几年后,老太太的女儿出嫁到了6公里外的一个农家,小儿子也娶上了媳妇,孙孙也围着老人“奶奶”叫个不停。当时,尽管一家人的收入不多,经济也不宽裕,但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然而,就在这时,外出务工的浪潮席卷城乡,老太太的两个儿子及小儿媳也加入到“南下一族”的大军中,大儿子又把两个还在上学的子女留给了父母。此后,两位老人带着孙孙开始了漫长的留守生活。谁知,两个孙孙中学毕业后,也加入了“南下大军”。
子女不在身边,没有壮劳力的支撑,家中大事小事都是由两位老人操持打理。没有更多的经济来源,老太太只好与老伴养猪、种菜,起早摸黑地忙个不停,逢集就去镇上出卖一些蔬菜瓜果以换取生活用品。由于人老体弱,给菜地施肥,都只能是采取“蚂蚁搬家”的方式。老人的邻居姚阿姨感慨万千地说:“老太太的日子真不容易呀。”
老太太的家地处中国的“油茶之乡”,家中还有几亩油茶林。为了补贴家用,每年深秋,老太太与老伴常常不顾坡陡树高,还要挑着箩筐去收茶籽。2006年深秋的一天,老太太与老伴去山上收茶籽,一不小心从2米多高的油茶树上摔了下来,当时就休克了。她的女儿闻讯赶来后,在乡邻的帮助下将老人送到医院进行诊治。经过诊断,才知老人的锁骨已经断裂。几天后,老人的两个儿子才赶到家中。待老人的身体稍稍恢复后,两个儿子又回到了他们“工作”的南方。老人说:“那个时候,最想见到的就是自己的儿女,还好,丫头离我们不算太远,还能经常过来看看我们。”
从“鬼门关”回来的郑老太,带着对子女的思念和牵挂,顶着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依然过着清苦与无奈的日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由于身体功能老化,2009年5月,老太太突然卧病在床,身子也在一天天地消瘦,差点就被阎王请了去。儿子不在身边,她的女儿女婿就晚上赶过来照顾母亲,安排好老人的生活起居后再回到家里打理农活。也是在好几天后,老人的儿子儿媳才赶回家中。他们带着对老人的歉疚,为老人安排起居、寻医问药,直到老人能够正常饮食和下地行走,才离开母亲回到南方。如今,老太太还经常头晕,走路都要扶着墙壁,拄着拐杖。一次,还因为头晕,扶墙不稳,老太太一跤跌倒在地,额头上还留下了一个不小的伤口。
“说不盼望和牵挂他们,那是假的,但是我们这里穷呀,不出去打工,就没有更多的钱来养家糊口。你们不知道,在这个寨子上,像我这种老人还有很多,大家的日子都是这样过的。只要他们在外平平安安,一年到头能够回来一次,我们老人就心满意足了。”
曾经二闯“鬼门关”的郑老太,说起对这个家庭和亲人的期盼,这位80岁的老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也发出了如此简单而又催人泪下的呼唤。(赵明)
编辑心语:读罢郑老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空巢老人生活中的艰辛与无助。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他们最大的不便就是无人照料、精神寂寞、疾病困扰。他们的困境,不仅让人同情,也让人掩卷长思。他们的困苦,既需要亲人的慰藉,更需要社会各界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其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空巢老人都是被迫的,他们是因为爱子情深和为子解困,所以,才成为“空巢”队伍中的一员。尽管他们是“自愿”的,但生活中也透着许多无奈与遗憾。下面,就请听一听姚大爷和李爷爷的故事吧……
邱奶奶:过好每一天,让“空巢”生活充满阳光
家住贵州农村的姚大爷,每当与别人说起他的两个儿子,都会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大儿子几经努力,如今在省城一家机关上班,小儿子也在县城的一个要害部门工作。如今老人吃穿不愁,手头也不紧张,并略有盈余。但是,他与老伴也有许多遗憾,最突出的就是不能随时看到儿子、儿媳和孙孙。
姚大爷夫妇也曾经离开农村,过上了两年的“城市人”生活,那是在他们的孙孙还没上幼儿园之前。“儿子儿媳对我们非常孝顺,就是他们工作太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回来,但都会经常打电话给我们。”姚大爷这样说。据他介绍,几年前,两个儿子借口小孩没人照顾,请老人进城照顾孙孙,然后想办法把二老留下来一起过日子。谁知,小孩上了幼儿园后,老两口就没有多少事情可做。一生勤劳惯了的两位老人一旦闲下来,便觉得浑身不自在,于是强烈要求回到农村老家。
其实,姚大爷回老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两个儿子参加工作时间不长,都才结婚生子,加上刚买新房,在经济上不是很宽裕。所以,他们为了减轻孩子负担,才回到农村老家。“我们回来后,两兄弟给我们买了电视,还装了电话。逢年过节都要回来看望我们,每次都是觉得他们的假期太短了点。”说起儿子,老人的眼里充满了期盼,但丝毫感觉不到他们对子女的责怪,相反,让人感到的是一种宽容与理解。
姚大爷说:“你们体会不到,儿子们一回来,我们家里就像过年一样热闹。一家人围在一起的感觉真好。”
据姚大爷介绍,当儿子孙孙回来的时候,都要提前几天打电话告诉他们。两位老人就从这天开始准备“接待”工作,孩子们也都不是空手进屋,家里咋一看就像是在办年货一样。“孩子们买东买西是小事,我就喜欢与他们拉家常,哪怕是一些芝麻大的小事情,我都觉得有意思。特别是看到两个孙孙在家里冲进冲出的欢乐劲儿,或者是他们抱着我的腿要东西,这个时候,我那个幸福呀,只有等你老了才会明白。”
在姚大爷的眼里,尽管孩子们不经常在身边,但通过电话问候,也让他们感到温暖。
2009年4月,姚大爷的老伴跌倒致使手腕骨折,两个儿子闻讯后立即赶回家中安排治疗。回到单位后,孩子们每天都要打电话问一下母亲的情况。前些日子,姚大爷身体不适,不仅发高烧,而且不停地咳嗽。为了不让儿子担心,姚大爷强忍了下来。一次,他与大儿子通电话时,忍不住咳了起来。知道实情后,大儿子既是自责,又是担心,因为当时全国上下正在预防甲流,他担心父亲染上这种疾病。于是,大儿子立即电话通知弟弟安排就医,幸好,老爷子得的只是感冒。谈起这些,姚大爷感到无比欣慰。
说起对孩子的牵挂和思念,姚大爷讲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说:“说句老实话,我和老伴很想能够天天‘过年’,那种‘过年’的感觉真好。但是,每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只要大家平安,我们就放心了。当然,他们经常打个电话回来,逢年过节回家看看,就是我们老人最大的幸福。”(赵明)
李爷爷:礼拜天,是我和老伴最大的期盼
76岁的李爷爷和老伴,住在贵阳市解放路某小区。以前,老两口的身体还算硬朗,每天朝七晚十的生活虽不是丰富多彩,倒也清净自在。2007年,李爷爷因为患有脑血栓,腿脚不是很方便,便基本上不出门,每天在屋子里走动,过起了“宅老”的生活。
李爷爷的两个儿子,因为各自工作的关系,只能在周末空闲时来看望父母。每次来,儿子都是大包小包的带着很多生活必需品,给父亲洗澡、理发、打扫房间、洗衣做饭,加上孙子们的喧哗吵闹,这个原本静悄悄的家变得热闹起来,也平添了许多生气。看着忙碌的儿子、儿媳、活蹦乱跳的孙子,李爷爷很开心:“礼拜天是我和老伴最高兴的时候。”
可是一周只有一天这样的快乐光景,李爷爷感慨这一天时间过得太快了,快乐也流逝得太快了一些。
老两口的退休金加起来有3000多元,加上儿子经常送这送那的,物质上倒也还算宽裕。但是李爷爷认为:“现在金融危机,物价全部上涨,哪里都需要钱,还是省着点花好。”这不,老伴前几天又因为肠胃问题住院了,既要有人在医院护理,自己还得有人照顾,小儿子每天过来照顾李爷爷的三餐,可李爷爷吃惯了老伴做的饭,索性叫儿子在外面买一点现成的,“简单,方便,再说儿子也很忙,可别耽误了他的工作。”
孩子们把二老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可李爷爷总觉得生活缺少点什么。“尤其是老伴住院后,身旁更没个说话的人了,觉得挺寂寞的。”李爷爷是北京人,当年响应国家号召来贵州支援建设,在贵阳也没什么亲戚朋友,在家里看看电视,到各个屋子走动走动,这一天也就打发掉了。“以前还挺爱看小说的,现在眼睛、记忆力都不行了,看不了了。”李爷爷的话语里透着些许无奈。
“没办法,孩子的工作也很忙”,李爷爷说,“总叫他们来会影响工作、拖累孩子的。”老伴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开过四次刀,平时买菜做饭都是她一个人做,李爷爷在旁边打个下手。现在老伴突然住院了,李爷爷一时还有些不适应,每天一个人在家里,只能通过电话和老伴互相通报彼此的情况。好在社区的工作人员,会经常过来询问李爷爷在生活上的困难与不便,帮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李爷爷看来,物质生活是次要的,精神需求更重要。“老了,老了,就想能够经常看到儿孙,和他们说说话。”李爷爷很怀念以前逢年过节时,去儿子家看烟花的幸福时刻,“现在腿脚不利索了,去哪里都给人添麻烦,还是待在家里吧。”
对于以后的生活,老两口没有过多的考虑,“过一天算一天,真有动不了的那一天啊,我们就去养老院养老,孩子们能经常过来看看,我们就知足了。”(佟文玲)
编辑心语:“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一会儿又把祝福的话装进儿的兜。如今又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千里的路呀,我还一步没走,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流……”这些歌词,应是类似于姚大爷和李爷爷等众多老人内心的真实写照吧。为了子女的幸福,成全子女的事业,他们宁愿自己受苦受累,独享寂寞与孤单,也不想增加儿女的负担。无比深厚和伟大的爱呀,让所有的子女在感恩的同时,还应该去做些什么呢?
两位老人的故事让我们感慨颇深:对子女的爱,让他们忍受了所有的艰难和困苦,承受了晚年的寂寞与孤单。如果说有些事情无法避免,是不是应该去直面现实呢?每天都认真地规划,仔细地思考,尽管“空巢”但不“空心”,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充满阳光,活得精彩……
邱奶奶和朱阿姨就是其中的两位!
邱奶奶:过好每一天,让“空巢”生活充满阳光
早晨6点多钟,邱奶奶起床,简单地吃完早饭后,她走出家门,或者在小区内活动,和熟人聊聊天,或者走路去黔灵广场;将近中午的时候回家,吃完午饭休息一会儿,又出来走动走动,在小区的健身器材上锻炼一会儿;晚饭后看看电视,9点左右就睡觉了。
这就是家住贵阳市区的邱奶奶的一天。当然这是好天气的“时间表”,遇到刮风下雨,邱奶奶就只能“窝”在家里看电视。在外人看来,这种生活简单、枯燥而无趣,不过,邱奶奶自己却很享受,“我这是在用最低的成本赚未来的健康呢。生命在于运动嘛!”说完,开朗热情的邱奶奶笑了起来。
和大多数空巢老人不同,今年已经75岁的邱奶奶是自己不愿意和子女一起住。六年前,老伴去世了,四个儿女争先恐后的要把她接到自家去住,可她就是不愿意,除了自己的家哪也不想去。“年轻人的作息时间、生活习惯和自己都不一样,谁也适应不了谁,还不如自己住,想怎样就怎样,图的就是两个字——自由。”
当问到一个人住会不会感到寂寞,会不会有诸多不便时,邱奶奶笑着说:“我天性开朗,任何事情我都会往好处想。”每天,邱奶奶按照自己的心情和喜好做着自己的事情,不喜欢打麻将,也不喜欢唱歌跳舞,只是到处走走看看,她的心情就会很好。“我想干啥就干啥,不用顾及其他人的想法,这不就是我一辈子想追求的生活嘛。”
平常一些小事,邱奶奶一个人就能处理,真有处理不了的事,她就会打电话给孩子们寻求帮助,“再说还有社区工作人员和邻居的帮忙,也没什么不方便。”
年轻的时候,邱奶奶没有正式工作,靠给人打零工补贴家用。一次,她扛着氧气瓶从山上摔了下来,左臂骨折,现在腿脚经常会疼痛。乐观的邱奶奶觉得,加强锻炼是最好的保健方法,“我每天都锻炼,我宁可把钱花在吃上,也不用在看病上;再说身体好才能不给孩子们添麻烦啊!”儿女们每个月都给她钱,她就买一些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该吃就吃,该玩就玩,这才是健康的秘诀。”邱奶奶满脸尽是得意的笑容。
生活中,很多“空巢老人”产生孤独、寂寞的情绪,甚至悲观厌世。对此,邱奶奶认为,空巢也要把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只有自己过好了,才不会让子女有后顾之忧。“现在我的生活很自由,很惬意,我丝毫没感觉到是空巢老人,因为我的心里不‘空’,很充实。”邱奶奶说。
“将来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的时候,或许会搬到儿女那里住。那是以后的事情,到了那个时候再去想也不迟。”邱奶奶摆摆手,继续说道:“现在,我只想过好每一天,享受一下没有人‘打扰’的一人世界。”(佟文玲)
朱阿姨:做好规划,打造多彩“空巢”生活
朱阿姨退休有一阵子了,一直和丈夫在四川省的德阳市居住,唯一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去了远隔千里的大连工作。南北气候、生活习惯的差异,使朱阿姨和老伴不想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女儿目前的工作很稳定,且去年刚刚结婚,在大连安了家。用朱阿姨自己的话来说:“一不小心,我们老两口也成空巢老人了。”
虽然女儿不在身边,但是两人的空巢生活还是丰富多彩。
为了能和女儿多沟通,朱阿姨学会了上网聊天,每周都要和女儿在网上“视频”一下,互相通报一周的情况,“现在科学技术真先进,家里添置了新的家电,都能通过视频让女儿看到自己,就像在家里一样。”朱阿姨对这个先进的“通讯设备”赞不绝口。这样,周末就是老两口最开心的日子,两个人争着抢着询问女儿近况,了解女儿一周的“动向”。
平时,两人也有各自的兴趣爱好,朱阿姨喜欢打牌,没事的时候就和一些老朋友们打上几圈麻将,或者聊天逛街;老伴平时喜欢养花弄草,家里的阳台上摆满了从各地“运”过来的花花草草,有些还是比较“稀罕”的品种。朱阿姨有时也会“抗议”:这些花就是他的第二个孩子,每天精心地侍弄它们,经常是一个上午都沉浸其中。“这样也好,打发时间,总比没事强。”朱阿姨的语气中有着对老伴的宽容和理解。
白天两个人各忙各的,晚上吃过晚饭,朱阿姨看电视,老伴上网,偶尔朱阿姨也会对各式各样的电视剧感到厌烦,就跑到老伴身旁,跟着在电脑上看一些新闻、健康知识、家庭菜谱等,然后两个人就讨论着如何吃得既营养又实惠、等女儿回家时做些什么可口的菜、女儿那里冷不冷、需不需要寄些衣物等琐事。
“说不想女儿那是假的,也考虑过让她回来,可这不是耽误孩子的前程嘛。”朱阿姨有些无奈地说,“既然改变不了现状,就要好好的生活,免得女儿女婿担心。”
朱阿姨和老伴商量,趁着身体还没什么毛病,多出去走动走动,一年去女儿那里住上一段时间,以后走不动了,想去都很困难。老伴的老家在银川,朱阿姨的娘家在兰州,两人约定至少两年回去看望亲戚朋友一次,既可以旅游,也可以散散心,“总待在家里会闷出病来的,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呼吸新鲜的空气,也有利于健康。”朱阿姨很喜欢自己策划的旅游“方案”。
听说一些空巢老人的生活不是很好,朱阿姨有些感叹:“现在一家都是一个孩子,孩子长大了肯定要出去闯,离开父母是早晚的事。作为老人,就要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过好自己的生活,学着排解烦恼和忧愁。”
偶尔,朱阿姨也会考虑搬到大连和女儿一起住,但是马上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舍不得离开这座城市。其实,只要用心去安排生活,空巢的生活同样会很精彩。”(佟文玲)
编辑心语:读罢上述几位老人的故事,既有担忧,又有高兴,更是感恩。但是,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空巢老人的数量在急剧增加,他们的晚年生活需要有更多人伸出援手。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家庭、政府和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爱显然不尽如人意。
那么,谁来关爱我们的空巢老人呢?又该怎样去关爱他们呢?子女慰藉、政策保障、社会帮助,都是必选的答案。
尊老爱老助老,既是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一环,所以,请伸出你关爱的手,让他们远离困苦和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