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又要拓展空间、延伸触角,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让学生综合地学习语文、用语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是语文”这些理念和意识早已深入人心,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操作的时候往往迷失了方向,只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这些东西只是作为一种意识而存在,却没有转化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推动力。实际上,儿童生活在—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中,让儿童亲近自然,接触社会,体悟人生,周围世界就在活动过程中悄无声息地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校内外生活、联系家庭生活、联系社会生活学语文,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
一、联系学校生活学语文
1.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学语文
学校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是语文教学的资源,语文教育无处不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把创建人文校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作为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途径。(1)让墙壁说话:每学年的教室布置中,张贴名人名言、名人名画,通过文字的表白、图画的昭示让学生通千古、博内外,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2)让教室增辉:班级设立了图书角等,让学生在富有书香的环境里自由读书,感受人间真情。(3)要求每位学生动手创办手抄报,通过动手操作获得学语文的成就感。
2.联系课堂,拓展延伸学语文
在教学中,我是以教材为依托,拓展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的主题。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学生对“只有一个地球,如果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这句话提出了质疑:“茫茫的宇宙中,难道真的没有人类能居住的星球吗?”我紧紧抓住这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宇宙中有没有人类能居住的星球”这个话题。
教师要想拓展延伸语文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有捕捉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意识;其次,要善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引导学生从这些疑问中发现具有探究价值的主题。如学过《猴王出世》一文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以下活动作业:(1)看一看:课余利用一周时间阅读《西游记》一至七回。(2)演一演:选一至七回中的小故事给大家表演。(3)读一读:选最精彩的片断给全班同学有声有色的朗读。(4)比一比:对比“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个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列举一例。(5)讲一讲:看谁能完整、生动、具体地讲一段《西游记》中的小故事。(6)写一写:我眼中的孙悟空。
3.利用主题班会学语文
本学期,我们班举行了以“春的旋律”为主题的班会。
(1)活动背景:学习了《燕子》和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三首》后,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把语文、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内容整合在一起。
(2)活动过程:①学生自主确定活动小组,搜集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歌曲,画春天的画,采集蝴蝶或其它昆虫的标本,拍摄有关春景的照片。②举行“春的旋律”主题班会,展示成果。
(3)成果形式:①唱春天的歌,如《春天在哪里》。②背春天的古诗,如杜甫的《春夜喜雨》。③有表情地朗诵春天的散文,如朱自清的《春》。④舞蹈,自编自演《春天的故事》。⑤展示有关的习作,如图画、标本、照片等。
4.开展兴趣小组
通过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读书、研讨、演讲、创作,引导他们探究人生的真谛,陶冶高尚的情操,发展个性特长。如故事演讲小组、文学创作小组、课本剧表演小组,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创造一种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二、联系家乡资源学语文
我们是农村学校,在教学中让学生紧紧抓住家乡的特产、展示家乡特产,不但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激情,还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举行家乡“洋芋博览会”活动,活动分三个方面进行。
1.融入生活,收集材料
学生自主组合若干小组,以洋芋为话题,从不同角度去了解洋芋的有关知识。组合为四组:(1)洋芋种植组,(2)洋芋市场组,(3)洋芋科技组,(4)洋芋产品组。
2.深入采访,做好调查
要求学生针对自己搜集的素材和资料中发现的问题,做一些采访与调查,并求做好记录。有的学生去洋芋种植基地,采访有经验的老农;有的进人洋芋市场,做洋芋销售的调查;还有一些同学参观了洋芋加工厂……
3.交流心得,展示成果
各小组分别介绍有关主题的内容,交流搜集过程中的得失,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有的是采访录音,有的是图片,有的是录像,有的是建议书,有的是创作的广告词。总之,内容丰富,形式活泼。
又如,我们学校是中英基础项目学校,每学年都要接受上级的督导。开学初为了搜集社区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学校举行了“画家乡,说家乡”活动:(1)画家乡,主要标出家乡的新变化。(2)夸家乡,让学生写出赞美家乡的片断、诗歌等。(3)评家乡,通过图文说出家乡的变化及优势、劣势等。
这项活动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器官,让学生接近生活,还通过与往年图画的对比,反映出家乡的变迁,为学校发展计划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联系社会生活学语文
当今社会,广阔复杂的社会,日新月异的自然世界,七彩斑斓的空间媒体,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绝好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学语文:
1.让学生走进自然文化
“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在自然文化中,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体验以及教师的指导,使他们构建“季节单元”。如春天到了,以农村春天特征为主题,让学生“找春天——画春天——唱春天——说春天——颂春天”,以生动感性的自然生活为素材,丰富学生的语文能力。
2.让学生走进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体现出鲜明的本土风情,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让学生了解当地民俗文化,以节日为平台、为创作创造时机。如过春节时,以春节为主题让学生参与“做春节——玩春节——写春节”的活动,不仅培植了他们的民族文化情结,更让学生以习作的方式承载起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
3.让学生走进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的资源触手可及,乡土景观、民间艺术、民间工艺都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习作氛围。地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乡风民俗中走进写作,融于表达,乐于交往。
如在“可爱的家乡”活动中,让学生在熟悉的地方发现新的风景。主题一:“有趣的地名”。让学生通过访问,了解家乡地名的由来。写作的内容有:以地名的由来写故事,写民间传说。主题二:“家乡的瑰宝”。向亲人或民间艺人学习一种民间工艺的制作,如当地的“草辫工艺”“根雕工艺”“刺绣工艺”,并写一篇解说词,展示民间艺术的魅力。
4.让学生走进社会实践文化 (1)开展让学生走上马路当小交警,走进商场当售货员,走上街头去当错字检查员等活动。
(2)通过实地参观名胜古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3)进行反馈表达活动,让学生将各种活动过程,参与活动的体会、收获,以口头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大家共同欣赏。
总之,语文同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的实践和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应倡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
一、联系学校生活学语文
1.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学语文
学校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是语文教学的资源,语文教育无处不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把创建人文校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作为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途径。(1)让墙壁说话:每学年的教室布置中,张贴名人名言、名人名画,通过文字的表白、图画的昭示让学生通千古、博内外,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2)让教室增辉:班级设立了图书角等,让学生在富有书香的环境里自由读书,感受人间真情。(3)要求每位学生动手创办手抄报,通过动手操作获得学语文的成就感。
2.联系课堂,拓展延伸学语文
在教学中,我是以教材为依托,拓展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的主题。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学生对“只有一个地球,如果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这句话提出了质疑:“茫茫的宇宙中,难道真的没有人类能居住的星球吗?”我紧紧抓住这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宇宙中有没有人类能居住的星球”这个话题。
教师要想拓展延伸语文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有捕捉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意识;其次,要善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引导学生从这些疑问中发现具有探究价值的主题。如学过《猴王出世》一文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以下活动作业:(1)看一看:课余利用一周时间阅读《西游记》一至七回。(2)演一演:选一至七回中的小故事给大家表演。(3)读一读:选最精彩的片断给全班同学有声有色的朗读。(4)比一比:对比“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个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列举一例。(5)讲一讲:看谁能完整、生动、具体地讲一段《西游记》中的小故事。(6)写一写:我眼中的孙悟空。
3.利用主题班会学语文
本学期,我们班举行了以“春的旋律”为主题的班会。
(1)活动背景:学习了《燕子》和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三首》后,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把语文、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内容整合在一起。
(2)活动过程:①学生自主确定活动小组,搜集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歌曲,画春天的画,采集蝴蝶或其它昆虫的标本,拍摄有关春景的照片。②举行“春的旋律”主题班会,展示成果。
(3)成果形式:①唱春天的歌,如《春天在哪里》。②背春天的古诗,如杜甫的《春夜喜雨》。③有表情地朗诵春天的散文,如朱自清的《春》。④舞蹈,自编自演《春天的故事》。⑤展示有关的习作,如图画、标本、照片等。
4.开展兴趣小组
通过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读书、研讨、演讲、创作,引导他们探究人生的真谛,陶冶高尚的情操,发展个性特长。如故事演讲小组、文学创作小组、课本剧表演小组,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创造一种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二、联系家乡资源学语文
我们是农村学校,在教学中让学生紧紧抓住家乡的特产、展示家乡特产,不但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激情,还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举行家乡“洋芋博览会”活动,活动分三个方面进行。
1.融入生活,收集材料
学生自主组合若干小组,以洋芋为话题,从不同角度去了解洋芋的有关知识。组合为四组:(1)洋芋种植组,(2)洋芋市场组,(3)洋芋科技组,(4)洋芋产品组。
2.深入采访,做好调查
要求学生针对自己搜集的素材和资料中发现的问题,做一些采访与调查,并求做好记录。有的学生去洋芋种植基地,采访有经验的老农;有的进人洋芋市场,做洋芋销售的调查;还有一些同学参观了洋芋加工厂……
3.交流心得,展示成果
各小组分别介绍有关主题的内容,交流搜集过程中的得失,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有的是采访录音,有的是图片,有的是录像,有的是建议书,有的是创作的广告词。总之,内容丰富,形式活泼。
又如,我们学校是中英基础项目学校,每学年都要接受上级的督导。开学初为了搜集社区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学校举行了“画家乡,说家乡”活动:(1)画家乡,主要标出家乡的新变化。(2)夸家乡,让学生写出赞美家乡的片断、诗歌等。(3)评家乡,通过图文说出家乡的变化及优势、劣势等。
这项活动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器官,让学生接近生活,还通过与往年图画的对比,反映出家乡的变迁,为学校发展计划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联系社会生活学语文
当今社会,广阔复杂的社会,日新月异的自然世界,七彩斑斓的空间媒体,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绝好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学语文:
1.让学生走进自然文化
“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在自然文化中,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体验以及教师的指导,使他们构建“季节单元”。如春天到了,以农村春天特征为主题,让学生“找春天——画春天——唱春天——说春天——颂春天”,以生动感性的自然生活为素材,丰富学生的语文能力。
2.让学生走进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体现出鲜明的本土风情,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让学生了解当地民俗文化,以节日为平台、为创作创造时机。如过春节时,以春节为主题让学生参与“做春节——玩春节——写春节”的活动,不仅培植了他们的民族文化情结,更让学生以习作的方式承载起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
3.让学生走进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的资源触手可及,乡土景观、民间艺术、民间工艺都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习作氛围。地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乡风民俗中走进写作,融于表达,乐于交往。
如在“可爱的家乡”活动中,让学生在熟悉的地方发现新的风景。主题一:“有趣的地名”。让学生通过访问,了解家乡地名的由来。写作的内容有:以地名的由来写故事,写民间传说。主题二:“家乡的瑰宝”。向亲人或民间艺人学习一种民间工艺的制作,如当地的“草辫工艺”“根雕工艺”“刺绣工艺”,并写一篇解说词,展示民间艺术的魅力。
4.让学生走进社会实践文化 (1)开展让学生走上马路当小交警,走进商场当售货员,走上街头去当错字检查员等活动。
(2)通过实地参观名胜古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3)进行反馈表达活动,让学生将各种活动过程,参与活动的体会、收获,以口头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大家共同欣赏。
总之,语文同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的实践和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应倡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