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兼得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文化素质积累和语文素养培养的黄金时期。通过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世界的感知力,而且还能强化学生的理解意识和体验意识,为其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言意兼得阅读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有效体会文本的深刻内涵,还能身臨其境地感知文本引申的含义,融会贯通,继而为语文核心素养的优化升级提供坚实的保障。
   关键词 言意兼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言意兼得,体会阅读文本中引申的内涵,不仅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对阅读素材的理解,还能帮助他们举一反三地体会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作者多样化的创作意图,从而感知语言和情境融合的别样魅力,继而深化学生们的情感体验。
  一、言意兼得的基本内涵
  言意兼得,即语言和思想情感都要得到。其中,“言”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种是存在于文本内的语言文字,是作者情感表达的载体,也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和纽带;二是指文本的骨架,即一篇文章的谋篇布局和构思框架等,具体体现为一篇文章的内在语言素材,包括好词好句和好的段落等。“意”则主要体现的是文章的基本情感和思想内涵,是作者情感的直接体现。在阅读素材中,“意”可以是有声有色的,也可以含有具体形象,它蕴含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之间,以人物或者具体的意象来启发读者,继而起到打动人心的作用。可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和理想追求就是要求学生达到言意兼得的境界,即在积累好词好句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体会不同语篇不同的思想情感和深刻内涵,进而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
  二、采用言意兼得教学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即要求学生能思路清晰地进行表达。而阅读和写作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阅读素材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多练笔也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文章。而培养学生言意兼得的阅读品质,要求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准备一个素材积累本,将每天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好词好句积累下来,长期坚持,这些素材就能成为学生作文的动力和源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积累写作素材。
  2.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语文核心素养,使其能够用更广阔的胸襟包容一切,用思想的武器武装头脑,进而指导实践。而在整个环节中,情感体验是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和力量的关键渠道。基于此,通过培养学生言意兼得的阅读品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阅读方式,在积累阅读素材的同时,体会名家的写作技巧,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作者多样化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心境,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同感意识,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表达
  帮助学生有效地表达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明晰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作者的观点和价值取向,积累优秀的例句,这些都是促进学生表达情感的利器。而将言意兼得的教学模式引入到阅读教学当中,即使是同一位作者,其写作风格和创作背景也各不相同,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语言文字的深入分析来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情感表达的;同时,即使处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不同作者由于社会地位和心境的不同,在情感表达上也千差万别。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差异,能更有效地明晰不同心境下的多样化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而掌握不同的情感表达形式,学会用个性化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运用言意兼得教学模式的方法
  1.注重分析并积累重点词句,通过理解语言来体会意境
  无论是初中语文校本教材还是课外阅读素材,都收录了很多名家的经典作品,其中更是不乏一些用来突出作者情感观点的重要语句,对于学生分析文章和理解作者情感来讲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在阅读教学环节,教师就可以着重地针对这些重点语句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从赏析的角度出发,深入体会作者深刻的创作意图,并揣摩文章的深刻内涵,使其能够在品味语言的前提下深刻了解课文意境,继而优化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阅读《最后一课》时,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都能够理解该篇文章是表达爱国主题的作品。但作者并没有按照一般的写作惯例来突出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流离失所,而是用一件小事及一个小人物的形象,来侧面地衬托出战争的残酷,用平凡的题材来展现浓浓的爱国之情。因此,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课文,让学生在日后写文章的时候也能通过一件小事来展现大的格局,教师可以从课文中选择一些重点的例句,来引导学生体会其背后丰富的意境。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共同探究,从重点的语句中分析文章情感,从中获得写作启发。
  2.精读文章找准文眼,根据意境来品味语言魅力
  在实际的阅读环节,言意兼得教学模式的开展,其顺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即并不一定要求学生在理解语言的情况下再深入透彻地分析情感,也可以反过来,先学习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再引导学生对个别语言进行重新的品读和分析,以帮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从而优化学生的文字审美能力,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例如,在讲到《白杨礼赞》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从题目的角度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礼赞,即对白杨的崇敬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白杨的热爱之情。在这种情感引导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到文章当中,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
  师:这篇课文曾经几次提到白杨树的品格,白杨树有哪些品格?
  生:五次,具有顽强挺拔、力争上游的品格,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师:非常棒。那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赞美的,有哪些语言值得品味?
  生:从形象(旺盛、力争上游),干,笔直;枝,靠拢;叶,片片向上;皮有光泽;从气魄(坚强、朴质、斗争精神),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带着情感启发和实际问题回到原文当中。从情感出发再代入到语言文字当中,然后再回归到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这种教学方法将言意兼得的品格培养发挥到了极致,从而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注重拓展延伸训练,培养学生言意兼得的品格
  阅读习惯和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除了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刻透彻的讲解之外,还需要从培养学生阅读技巧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源,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写作风格,以及相同背景下不同的创作意境,并让学生能够在适当的阅读练习中查缺补漏,强化其言意兼得品格的养成。
  例如,在讲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学生往往会对这种讽刺和反转意味非常强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基于此,教师就可以适当地进行拓展练习,为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短篇小说作品,如莫泊桑的《项链》,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等,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国外的反转十分鲜明的小说文本,来总结这两位作家的写作风格,以及他们特殊的创作背景,从而加深情感体验。除了基本的阅读拓展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实践,尝试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也来写一篇讽刺味鲜明且具有反转魅力的短篇小故事。这样一来,通过读写统一训练,可以更加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从而为写出优秀作文提供保障。除了同一风格阅读资源的拓展之外,教师还可以定期寻找一些优质的书籍和好看的文学纪录片等,让学生课下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来夯实文学素养。例如,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主题的各种纪录片,文案都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学性,可以带领学生共同观看,将好词好句记录下来,为丰富写作素材做准备。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分析并积累重点词句,通过理解语言来体会意境;精读文章找准文眼,根据意境来品味语言魅力;注重拓展延伸训练,培养学生言意兼得的品格,从多样化的角度来不断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继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这一专题研究纳入了专项任务群;统编本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也多次强调了古诗文教学中的方法改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时常把古诗文教学作为攻坚课型。尽管如此,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效果仍不尽人意。下面笔者谈谈个人对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看法。   一、古诗文教学需突破的瓶颈   1.学生传统文化底蕴不足,文化感不强   若问起屈原,除了“长太息
提到女性文学,势必提到张爱玲,但这个人,自身的人生经历要比她笔下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要精彩和真实得多。她的确开辟了女性文学新的视角,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王安忆的《长恨歌》同样是写女性主题,同样是大上海背景下,但我却认为其格局要胜张爱玲一筹,其人物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在小说《长恨歌》的开头,王安忆就琐屑地叙述了那些穿着花裙子、背着书包、扎着小辫儿从院子里跑出来的女孩儿们是王琦瑶,在
清代文学批评家袁枚《随园诗话》中有言:“诗有有篇无句者,通首清老,一气浑成,恰无佳句令人传诵。有句无篇者,一首之中,非无可诵之句,而通体不称,难入作家之选。二者一欠天分,一欠工夫。必也有篇有句,方称妙手。”他说的是诗,用之于文,亦可。笔者近日重读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深以为《阿房宫赋》就是一篇由“妙手”写就的“有篇有句”的绝妙好文。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作者杜牧在
高考字音、字形、成语及默写的考查,是语文考试中最基础的题型。该类题型涉及量大,内容繁琐但分值比重少,这使得复习常陷于尴尬的境地。首先是内容庞杂,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掌握:反复记忆又反复遗忘,常陷入复习效率低下的泥潭,学生不愿花功夫。其次,基础知识复习常常被理解为单纯的死记硬背,教师以下发相关资料了事。且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形式呆板,也使学生缺少兴趣和动力。所以复习见效甚微,教者头痛,学者无趣。如何让高三
20世纪50年代苏联学者季莫菲耶夫的《文学原理》中提到,“和生活过程中任何相当完整的片段一样,作为情节基础的冲突包含开端、发展和结局。”在阐释“发展”时,季莫菲耶夫又提出“运动的‘发展’引到最高度的紧张,引到斗争实力的决定性冲突,直到所谓‘顶点’,即运动的最高峰”。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苏式文艺理论教条早已被废弃,季莫菲耶夫的“形象反映生活”“文学的人民性”“文学的党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早已被
摘 要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语文授课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日益旺盛的求知欲,因此高中语文课堂积极探索“本原三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學生为教学的主体,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本文通过解读生本教学示范课《几何概型》,并由此生发思考,冀能探索出有语文味的生本课堂,从“教”走向“学”。  关键词 “本原三学”;语文味;生本教学;《几何概型》  “本原三学”课堂源于生本教育理
摘 要 散文既是初中语文阅读的主导文类,也是阅读教学中较为棘手的文类。散文无明确的规范,写法自由等特征,造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着许多困境。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以具体教例为切入口进行深入探索,从明确散文的类别入手,围绕散文“独抒性灵”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出“这一篇”散文独有的价值,由表及里,逐步提高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散文教学;教学有效性;教学路径  散文是初中语文阅读的重要文类,在初
聚焦:  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体四层四翼”新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的和高考复习的指南针,它涵盖了考查目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  “一体”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明确了考查的目的。  “四层”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内容中的提炼,明确了考查的内容。  “四翼”即“基
摘 要 “读幼安诗,豪壮中透出无尽的悲慨。“辛弃疾的作品大多寄寓北复中原,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命运多舛、人生多难的忧愤之情。其中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具代表性,亦被收入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但循前人之法读之,总有一种“读尽其文,却未读透其人”的失意之感。那么如何才能穿越诗词语言的时空,进而进入词人的生命世界和精神境界呢?笔者从生命意志的角度对该诗的情感内蕴进行了深入的再解读。  
最近观摩了一节语文公开课——《种树郭橐驼传》,颇有一番新的感受。以前我也不止一次教过这篇文言文,但从来没有感到作者所讽刺的“他植者”也包括我在内,也从来没有感到郭橐驼种树的方式是对我们语文教师最好的启发: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一、舒其本,以读固学之本  文言文教学的抓手是什么,我认为,是读!读,是语文教学的精要,更是文言文学习的法宝,但是观今天的语文课堂,读,很多只剩躯壳,只剩形式,失去了读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