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经》为我国春秋晚期著名的大思想家老子所著,故又名《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道德经》全书共81章,虽仅五千余言,却因其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的治国理念、“柔弱胜刚强”的处世理念等哲学理念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据称,在被译为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全球著作排行榜中,《道德经》仅次于《圣经》。
关键词:《道德经》;哲学;理念
一、“无为”哲学
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概念,学界一般认为其有三个主要内涵: 不妄为; 顺应自然而为; 不为己之为。这三种内涵相互联系,紧密相连。“无为”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为“道”的基本属性“自然”提供了社会政治领域的治理标准; “无为”观念体现了老子的现实关怀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他希望用“无为”让百姓得到拯救; 正确地把握《老子》,准确地认识道,为实行道奠定基础。毋须讳言,老子用“无为”观念劝诫世人,要以“无为”达到“为”。
老子无为是《道德经》里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它不是指毫无作为,而是说不强加个人主观意愿,也不强求结果。这里一方面是要尊重他人的自由意志,让对方自由选择,不强加干预;另一方面也是要尊重自然规律,让天道按照自己的方式运作,套用先生的语言,就是遵循神意,而非遵循人意。不过,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天道运作中的一份子”,所以這两方面其实是一致的,总体而言都是要尊重天道。
“无为”观念应该贯穿全书,即在全书内的意义具有一致性。《老子》第三十八章写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从这样一个书内的互证我们可以看出,“无为”是上德的做法,老子提出“无为”是为了让人君参考“道”的“无为”去更好地治理国家,而不是利用“无为”之术玩弄权术、耍弄阴谋。
春秋时代末期,诸侯互相征伐,百姓民不聊生,而统治阶级却肆意妄为,施行苛政,“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在这种情况下,老子的“无为”中包含了“不妄为”的含义。这里的“妄为”,很大程度上是过度的意思。老子强调“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梲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和“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要求我们知足常乐,把握事物发展的限度,不超越此限度去“为”。“在此界限之内而为之,可有功而不劳,事半而功倍。超出这个界限而为之,或者劳而无功,或者虽有功而事倍之”。由此可见,老子很重视“为”的限度,主张不能超过限度去“为”。
“道”正是由于这种无为的特性而值得尊崇,“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说的是天地没有偏私,任万物自然生长,所以圣人也不应该有偏私,而应该任凭百姓自己去发展。所以,“无为”其中的一个含义便是顺自然而为。
老子在《老子》五千言中,对于为己之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王弼注此句曰“动常因也”,即圣人不应该有自己的私心,而应该以百姓的心为心,一举一动都要根据百姓的需要来进行。统治者在位的时候,权势极大,莫不服从,很容易养成唯我独尊的心态,对一切事物凭着自己的喜好去断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常心”。而圣明的统治者不应该有常,应该时刻以百姓之心为心,因此圣人应该在私心的运用上做到“无为”。
二、“水”哲学
尽管《道德经》中仅有两章三处出现“水”字,但其中多处哲学思想却与水密切相关,笔者称《道德经》中这些与水有关的思想为其“水哲学”,并将其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这段文字的大意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促进万物生长而又不与它们相争,居留在众人所厌恶的低下之地,所以最接近于“道”。圣人应当像水一样选择适当的地方安居, 心胸像水一样深邃宽广,待人像水一样友善仁慈,说话像水一样诚实守信,从政像水一样有条有理,办事像水一样竭尽所能,行动像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他不与世人相争,所以不会有什么过错。《道德经》劝人向善,导人守信。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是说善待别人就得到善良了,可以使人人向善;信任别人就得到诚信了,可以使人人守信。老子是讲他本人,也在提醒人们善待他人,信任他人,他人也就会善待和信任自己。
(二)柔弱胜刚强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在老子那里,“柔弱”是水的本性或品质之一。“天下莫柔弱于水”(第七十八章)。水之柔弱是我们都能亲身感受得到的,它柔软无定形,可以适合任何形状的容器;水体结构脆弱,人们可以随意分割它,也可以轻易摔碎它,可以将它变成热的蒸汽,也可以将它变成冷的冰块。水是如此的柔弱,但柔弱的水却可以凭借其“虚静”的本性而变得无比博大。所谓“虚静”,即水始终保持谦卑的姿态,于低下之处默默静守,正所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所以,水的这种柔弱本性一旦得到某种因素或力量的引导和激发,则可以转换成巨大的能量,所到之处,无坚不摧,攻无不克,往往能够战胜那些坚硬而强大的东西。“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都展现了水的刚强本性。 现实意义
(一)“无为而治”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处世方面,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有许多值得推崇的地方,它倡导用“无为”的态度对待世间的各种纷纷扰扰,是一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人生态度,某种意义上来说,“无为”更多的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大智慧思想,有些人将老子的“无为”思想理解为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其实不然,“无为而无不为”才是其最终归宿,人们还是应当有所作为,应做到不妄为,顺势而为。
在国家治理方面,“无为而治”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在经济发展方面,“无为”可以理解为减少国家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遵循市场自身发展规律,这就类似于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理论;在政治方面,简化国家机构的设置,保留最重要的部门与机关,去除流于形式的机构,这其实是一种超高的政治智慧,既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办事效率,又真实、管用的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展现了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事的工作作风;在外交方面,“无为而治”恰恰体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展现了“以和为贵”的外交立场,推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团结意识,正是这种不欺凌、不强权的“无为”态度,这种不妄为、顺势而为的作为,使中国结交了如此多的友国。而相反的,比如美国,在国际上多数树敌,以其强权对其他国家进行制裁,中美贸易战则是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极大体现,这种随意妄为、不顺应世界发展规律的做法终将被证明是大错特错的。在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今天,順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秉承“无为而治”的外交理念才是适时之举。
(二)柔退不争与以柔克刚的处世方法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复杂,名利财富之争愈演愈烈。《道德经》提出“柔退不争”的处世方法,提倡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人们应该保持谦虚,不自以为是,取得成功后也应功成身退,要求人们以修养德性为主,不必争夺计较名利、财富等外在之物,要学习水的精髓,“利万物而不争”,这一主张对我们处理好现代人际关系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而且在谈到水的特性时,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就启示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懂得一定技巧,“以强攻强”有时会是两败俱伤,而学会“以柔克刚”往往会成为制胜法宝。
“上善若水”将水与哲学很好的结合,老子倡导我们与人为善,与邻为睦,因此,他认为,最好的事物莫之于水,因其利万物而不争,其对水高度推崇,认为最接近无为的最高境界“道”。作为世人,我们应学习水那与世无争的境界和品格,老子推崇的非真正意义的“不争”,是要“善”争,要正当竞争,并且在自己取得成就时,也不忘照拂身边的人和事,要学会善利万物,“唯不争,故无尤”,锋芒毕露不一定是正确选择。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表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今社会中,父母选择让孩子读最好的学校,学校绞尽脑汁培养出一批成绩优异的学子,而人们也不断的追求更好的升学机会,而这辛苦付出的背后想要达到的目的拥有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更好的发展前景,最终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家国情怀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却越来越少见到了。现在缺乏的是如水般利万物而功成弗居的大道情怀。而对于政治之道,国与国相处之道,“柔退不争”更多的是国家外交该有的一种风度,一种作风:互利共赢。中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各国应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国家展开对外交流,互帮互助,以善处之,以善待之。如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善争,以不争。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认为,天下没有比水更加柔弱的事物,它是至柔之物,却能攻克最坚硬的物体,确实,水无形,却又千变万化,可是液态,也可幻化成固态,在达到一定温度后,还可升华成气态。它可摧毁坚硬无比的磐石,也可扑灭熊熊燃烧的大火,还可灌溉干涸的土地。但至柔之物,也会给人类、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所谓“攻坚者莫之能胜”。
由此引发出的哲学道理发人深省。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着独特的性格和独立的人格,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易产生矛盾,这时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在面对一个强势的人,一段激烈的争吵的时候,或许适当的、灵巧的对此事进行应变,以软碰硬,以柔克刚的水哲学在这时总能派上用场。这对于处理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中的作用尤为明显。在选择伴侣时,有经验的老人一般都会建议选择与自己性格互补的另一半,性子急躁的一般会配以温和型格的人,一般热血质外向型性格的人会配以粘液质内向型性格的人,这恰是“刚柔并序、以柔克刚”的体现。夫刚妻柔,妻刚夫柔,夫妻关系和谐的良好搭配。
其实关于水哲学对于现实的意义还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方面。“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是警示着水能利万物,也能毁万物,这主要在于人类是否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是否好好的保护和利用我们的自然环境,坚持资源可持续发展,不要无限制的开采、挖掘资源,遵守《巴黎气候协定》,共同为世界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助力。例如,2019年夏季孟加拉国村庄和城市被洪水淹没, 除了自身海拔低,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有很大关系,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制造业高速发展,私家汽车也越加普及,对资源的掠夺也越来越没有节制,在中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高度追求经济发展的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在祖国大地遍地开花结果,改革春风给中国带来了经济、带来了发展,但是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环境方面。当时片面追求经济能带来的现行成效,忽略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厂密布,房子高高耸立,越来越多的荒地被开垦,森林被砍伐,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白色垃圾、雾霾这些环境恶劣现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些都警示着人类对大自然应当敬畏与尊重。万物皆有其生长规律,如水,它能益于人,也能损于人,主要在于你如何正确对待它。这就提示我们要保护环境,珍视资源。
《道德经》中蕴含的哲学意义甚为广泛,本文主要谈及的是“无为”哲学与“水”哲学,老子倡导的“无为”之为,方为大为,要顺应自然而为,不妄为,最后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于国家、于社会、于个人,都能秉承“无为”,最终得“道”。老子推崇的水学问,是虚静,是善,是柔退不争、以柔克刚,这无论对于我们处世还是交际、又或是国家外交内政,都是具备很大的哲学借鉴意义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道德经》有其糟粕、也有其精华,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借鉴优秀文化,为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注入正能量,让“无为”哲学与“水”哲学为新时代的发展助力,让传统文化发挥它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道德经》;哲学;理念
一、“无为”哲学
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概念,学界一般认为其有三个主要内涵: 不妄为; 顺应自然而为; 不为己之为。这三种内涵相互联系,紧密相连。“无为”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为“道”的基本属性“自然”提供了社会政治领域的治理标准; “无为”观念体现了老子的现实关怀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他希望用“无为”让百姓得到拯救; 正确地把握《老子》,准确地认识道,为实行道奠定基础。毋须讳言,老子用“无为”观念劝诫世人,要以“无为”达到“为”。
老子无为是《道德经》里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它不是指毫无作为,而是说不强加个人主观意愿,也不强求结果。这里一方面是要尊重他人的自由意志,让对方自由选择,不强加干预;另一方面也是要尊重自然规律,让天道按照自己的方式运作,套用先生的语言,就是遵循神意,而非遵循人意。不过,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天道运作中的一份子”,所以這两方面其实是一致的,总体而言都是要尊重天道。
“无为”观念应该贯穿全书,即在全书内的意义具有一致性。《老子》第三十八章写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从这样一个书内的互证我们可以看出,“无为”是上德的做法,老子提出“无为”是为了让人君参考“道”的“无为”去更好地治理国家,而不是利用“无为”之术玩弄权术、耍弄阴谋。
春秋时代末期,诸侯互相征伐,百姓民不聊生,而统治阶级却肆意妄为,施行苛政,“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在这种情况下,老子的“无为”中包含了“不妄为”的含义。这里的“妄为”,很大程度上是过度的意思。老子强调“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梲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和“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要求我们知足常乐,把握事物发展的限度,不超越此限度去“为”。“在此界限之内而为之,可有功而不劳,事半而功倍。超出这个界限而为之,或者劳而无功,或者虽有功而事倍之”。由此可见,老子很重视“为”的限度,主张不能超过限度去“为”。
“道”正是由于这种无为的特性而值得尊崇,“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说的是天地没有偏私,任万物自然生长,所以圣人也不应该有偏私,而应该任凭百姓自己去发展。所以,“无为”其中的一个含义便是顺自然而为。
老子在《老子》五千言中,对于为己之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王弼注此句曰“动常因也”,即圣人不应该有自己的私心,而应该以百姓的心为心,一举一动都要根据百姓的需要来进行。统治者在位的时候,权势极大,莫不服从,很容易养成唯我独尊的心态,对一切事物凭着自己的喜好去断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常心”。而圣明的统治者不应该有常,应该时刻以百姓之心为心,因此圣人应该在私心的运用上做到“无为”。
二、“水”哲学
尽管《道德经》中仅有两章三处出现“水”字,但其中多处哲学思想却与水密切相关,笔者称《道德经》中这些与水有关的思想为其“水哲学”,并将其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这段文字的大意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促进万物生长而又不与它们相争,居留在众人所厌恶的低下之地,所以最接近于“道”。圣人应当像水一样选择适当的地方安居, 心胸像水一样深邃宽广,待人像水一样友善仁慈,说话像水一样诚实守信,从政像水一样有条有理,办事像水一样竭尽所能,行动像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他不与世人相争,所以不会有什么过错。《道德经》劝人向善,导人守信。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是说善待别人就得到善良了,可以使人人向善;信任别人就得到诚信了,可以使人人守信。老子是讲他本人,也在提醒人们善待他人,信任他人,他人也就会善待和信任自己。
(二)柔弱胜刚强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在老子那里,“柔弱”是水的本性或品质之一。“天下莫柔弱于水”(第七十八章)。水之柔弱是我们都能亲身感受得到的,它柔软无定形,可以适合任何形状的容器;水体结构脆弱,人们可以随意分割它,也可以轻易摔碎它,可以将它变成热的蒸汽,也可以将它变成冷的冰块。水是如此的柔弱,但柔弱的水却可以凭借其“虚静”的本性而变得无比博大。所谓“虚静”,即水始终保持谦卑的姿态,于低下之处默默静守,正所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所以,水的这种柔弱本性一旦得到某种因素或力量的引导和激发,则可以转换成巨大的能量,所到之处,无坚不摧,攻无不克,往往能够战胜那些坚硬而强大的东西。“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都展现了水的刚强本性。 现实意义
(一)“无为而治”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处世方面,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有许多值得推崇的地方,它倡导用“无为”的态度对待世间的各种纷纷扰扰,是一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人生态度,某种意义上来说,“无为”更多的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大智慧思想,有些人将老子的“无为”思想理解为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其实不然,“无为而无不为”才是其最终归宿,人们还是应当有所作为,应做到不妄为,顺势而为。
在国家治理方面,“无为而治”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在经济发展方面,“无为”可以理解为减少国家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遵循市场自身发展规律,这就类似于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理论;在政治方面,简化国家机构的设置,保留最重要的部门与机关,去除流于形式的机构,这其实是一种超高的政治智慧,既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办事效率,又真实、管用的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展现了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事的工作作风;在外交方面,“无为而治”恰恰体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展现了“以和为贵”的外交立场,推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团结意识,正是这种不欺凌、不强权的“无为”态度,这种不妄为、顺势而为的作为,使中国结交了如此多的友国。而相反的,比如美国,在国际上多数树敌,以其强权对其他国家进行制裁,中美贸易战则是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极大体现,这种随意妄为、不顺应世界发展规律的做法终将被证明是大错特错的。在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今天,順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秉承“无为而治”的外交理念才是适时之举。
(二)柔退不争与以柔克刚的处世方法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复杂,名利财富之争愈演愈烈。《道德经》提出“柔退不争”的处世方法,提倡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人们应该保持谦虚,不自以为是,取得成功后也应功成身退,要求人们以修养德性为主,不必争夺计较名利、财富等外在之物,要学习水的精髓,“利万物而不争”,这一主张对我们处理好现代人际关系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而且在谈到水的特性时,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就启示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懂得一定技巧,“以强攻强”有时会是两败俱伤,而学会“以柔克刚”往往会成为制胜法宝。
“上善若水”将水与哲学很好的结合,老子倡导我们与人为善,与邻为睦,因此,他认为,最好的事物莫之于水,因其利万物而不争,其对水高度推崇,认为最接近无为的最高境界“道”。作为世人,我们应学习水那与世无争的境界和品格,老子推崇的非真正意义的“不争”,是要“善”争,要正当竞争,并且在自己取得成就时,也不忘照拂身边的人和事,要学会善利万物,“唯不争,故无尤”,锋芒毕露不一定是正确选择。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表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今社会中,父母选择让孩子读最好的学校,学校绞尽脑汁培养出一批成绩优异的学子,而人们也不断的追求更好的升学机会,而这辛苦付出的背后想要达到的目的拥有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更好的发展前景,最终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家国情怀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却越来越少见到了。现在缺乏的是如水般利万物而功成弗居的大道情怀。而对于政治之道,国与国相处之道,“柔退不争”更多的是国家外交该有的一种风度,一种作风:互利共赢。中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各国应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国家展开对外交流,互帮互助,以善处之,以善待之。如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善争,以不争。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认为,天下没有比水更加柔弱的事物,它是至柔之物,却能攻克最坚硬的物体,确实,水无形,却又千变万化,可是液态,也可幻化成固态,在达到一定温度后,还可升华成气态。它可摧毁坚硬无比的磐石,也可扑灭熊熊燃烧的大火,还可灌溉干涸的土地。但至柔之物,也会给人类、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所谓“攻坚者莫之能胜”。
由此引发出的哲学道理发人深省。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着独特的性格和独立的人格,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易产生矛盾,这时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在面对一个强势的人,一段激烈的争吵的时候,或许适当的、灵巧的对此事进行应变,以软碰硬,以柔克刚的水哲学在这时总能派上用场。这对于处理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中的作用尤为明显。在选择伴侣时,有经验的老人一般都会建议选择与自己性格互补的另一半,性子急躁的一般会配以温和型格的人,一般热血质外向型性格的人会配以粘液质内向型性格的人,这恰是“刚柔并序、以柔克刚”的体现。夫刚妻柔,妻刚夫柔,夫妻关系和谐的良好搭配。
其实关于水哲学对于现实的意义还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方面。“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是警示着水能利万物,也能毁万物,这主要在于人类是否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是否好好的保护和利用我们的自然环境,坚持资源可持续发展,不要无限制的开采、挖掘资源,遵守《巴黎气候协定》,共同为世界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助力。例如,2019年夏季孟加拉国村庄和城市被洪水淹没, 除了自身海拔低,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有很大关系,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制造业高速发展,私家汽车也越加普及,对资源的掠夺也越来越没有节制,在中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高度追求经济发展的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在祖国大地遍地开花结果,改革春风给中国带来了经济、带来了发展,但是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环境方面。当时片面追求经济能带来的现行成效,忽略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厂密布,房子高高耸立,越来越多的荒地被开垦,森林被砍伐,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白色垃圾、雾霾这些环境恶劣现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些都警示着人类对大自然应当敬畏与尊重。万物皆有其生长规律,如水,它能益于人,也能损于人,主要在于你如何正确对待它。这就提示我们要保护环境,珍视资源。
《道德经》中蕴含的哲学意义甚为广泛,本文主要谈及的是“无为”哲学与“水”哲学,老子倡导的“无为”之为,方为大为,要顺应自然而为,不妄为,最后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于国家、于社会、于个人,都能秉承“无为”,最终得“道”。老子推崇的水学问,是虚静,是善,是柔退不争、以柔克刚,这无论对于我们处世还是交际、又或是国家外交内政,都是具备很大的哲学借鉴意义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道德经》有其糟粕、也有其精华,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借鉴优秀文化,为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注入正能量,让“无为”哲学与“水”哲学为新时代的发展助力,让传统文化发挥它的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