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的观察来判断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溃疡性直肠炎的患者3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中、西药保留灌肠的治疗手段。对照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肛门栓塞。结果研究组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药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直肠炎有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溃疡性直肠炎;中西医结合;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9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78-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0例慢性溃汤性直肠炎患者,随即分为两组:
1.1.1纳入标准全部均电子结肠镜检查或病理检查证实,符合l995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
1.1.2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黏液便和血便,肛门坠胀或里急后重,有时伴有肛门疼痛后骶尾部酸痛坠胀症状,部分患者伴有腹痛、腹胀、里急后重、发热、消瘦、关节痛。
1.1.3将全部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5-58岁,平均31.1岁,轻8例,中度7例。治疗组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16-57岁,平均31.3岁,轻度8例,中度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直肠黏膜变化,取活组织检查,并确定治疗。结肠镜下黏膜活检组织学见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活动期表现为表面糜烂、溃疡、隐窝炎、隐窝脓肿;慢性期表现为隐窝结构紊乱、杯状细胞减少和潘氏细胞化生。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选用柳氮磺胺吡啶肛栓剂,每次1枚,每日2次,于早、晚使用。
1.3.2治疗组给予灌肠方组成:黄柏15g,黄连15g,蒲公英60g,败酱草30g,白芨20g,苦参30g,白花蛇舌草30g,地榆15g,槐花15g,五倍子10g,锡类散1g,灌肠方浓煎100ml,用作保留灌肠。灌肠前嘱病人先排便,取左侧卧位,灌肠管经肛门插入约10-15cm,将温度为3g-4lc的药液缓慢注入。灌肠后采用两侧卧位,嘱患者尽量多保留时间,保留2至6小时为宜,10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4疗效判定标准完全緩解:所有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恢复正常,肠道常规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明显缓解,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大肠镜检查肠道炎症出现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肠镜以及各项相关检查无明显好转。总有效率(%)=有效率(%)+完全缓解率(%)。
1.5统计学处理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效果的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情况,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可能由免疫、遗传、环境、感染等因素相互作用所致,所以结肠镜检查结合活检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近年来采取了药物保留灌肠的给药途径治疗,增加了肠道局部的药物浓度,促进黏膜消炎、消肿、修复、溃疡愈合,且副反应小。提高了疗效。避免了对胃黏膜的损伤,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直肠给药的治疗方式是日常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主要手段。
所用保留灌肠方中,黄柏、黄连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化湿;地榆、白及、五倍子凉血涩肠、敛疡止血,锡类散解毒化腐,合奏清热解毒,缓急止泻,止血止痛,敛肌厚肠之功,采用灌肠治疗的同时也应注意饮食上的协调作用,患者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应戒酒、戒烟,忌食辛辣油腻及干燥奶制品,禁食虾、蟹等食品,以利于病变的恢复。
参考文献
[1]亭定茸,刘玉兰,刘海林,等.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1-353.
【关键词】溃疡性直肠炎;中西医结合;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9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78-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0例慢性溃汤性直肠炎患者,随即分为两组:
1.1.1纳入标准全部均电子结肠镜检查或病理检查证实,符合l995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
1.1.2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黏液便和血便,肛门坠胀或里急后重,有时伴有肛门疼痛后骶尾部酸痛坠胀症状,部分患者伴有腹痛、腹胀、里急后重、发热、消瘦、关节痛。
1.1.3将全部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5-58岁,平均31.1岁,轻8例,中度7例。治疗组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16-57岁,平均31.3岁,轻度8例,中度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直肠黏膜变化,取活组织检查,并确定治疗。结肠镜下黏膜活检组织学见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活动期表现为表面糜烂、溃疡、隐窝炎、隐窝脓肿;慢性期表现为隐窝结构紊乱、杯状细胞减少和潘氏细胞化生。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选用柳氮磺胺吡啶肛栓剂,每次1枚,每日2次,于早、晚使用。
1.3.2治疗组给予灌肠方组成:黄柏15g,黄连15g,蒲公英60g,败酱草30g,白芨20g,苦参30g,白花蛇舌草30g,地榆15g,槐花15g,五倍子10g,锡类散1g,灌肠方浓煎100ml,用作保留灌肠。灌肠前嘱病人先排便,取左侧卧位,灌肠管经肛门插入约10-15cm,将温度为3g-4lc的药液缓慢注入。灌肠后采用两侧卧位,嘱患者尽量多保留时间,保留2至6小时为宜,10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4疗效判定标准完全緩解:所有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恢复正常,肠道常规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明显缓解,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大肠镜检查肠道炎症出现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肠镜以及各项相关检查无明显好转。总有效率(%)=有效率(%)+完全缓解率(%)。
1.5统计学处理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效果的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情况,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可能由免疫、遗传、环境、感染等因素相互作用所致,所以结肠镜检查结合活检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近年来采取了药物保留灌肠的给药途径治疗,增加了肠道局部的药物浓度,促进黏膜消炎、消肿、修复、溃疡愈合,且副反应小。提高了疗效。避免了对胃黏膜的损伤,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直肠给药的治疗方式是日常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主要手段。
所用保留灌肠方中,黄柏、黄连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化湿;地榆、白及、五倍子凉血涩肠、敛疡止血,锡类散解毒化腐,合奏清热解毒,缓急止泻,止血止痛,敛肌厚肠之功,采用灌肠治疗的同时也应注意饮食上的协调作用,患者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应戒酒、戒烟,忌食辛辣油腻及干燥奶制品,禁食虾、蟹等食品,以利于病变的恢复。
参考文献
[1]亭定茸,刘玉兰,刘海林,等.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