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实现“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的历史性任务,对新世纪新阶段农村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意志和决心,为农村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充分肯定我国农村教育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困难和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农民子女受教育程度相对于城市而言偏低,城乡之间教育事业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我们还要看到,尽管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了大量资金,但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要求。所以,农村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最薄弱的环节。 要真正把农村教育搞上去,除了国家加大投入以外,我们要采取坚决的措施,大力发展农村地区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
一、要切实加强对勤工俭学工作的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领导,把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纳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领导和服务职能,建立稳定的管理机构和队伍。建立和完善勤工俭学督导评估体系,根据勤工俭学工作的特点及其服务的目标和要求,充分发挥规划、协调、指导、服务和监督的职能。要对勤工俭学给予政策扶持,重视和加强勤工俭学基地和场所的建设。
二、要坚持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服务的方向
农村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为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服务,因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教育部门抓勤工俭学,一定要把重点放到那些更加困难的农村地区和学校,在工作的着眼点上更加突出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实实在在地降低学生的就学成本,让学生安心学习、健康成长;实实在在地保证学校运转、改善办学条件;实实在在地为农民群众减负,带来实惠。我们必须认识到,那种大规模办产业的勤工俭学不是我们提倡的方向。各级勤工俭学管理机构不能对学校勤工俭学活动下指标,不能参与经济活动、搞创收,更不能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乱摊派、乱收费。
三、要切实加强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
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必须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严禁组织学生参加有毒,有害和危险的生产作业以及超过学生身体承受能力、有碍学生健康成长的劳动,一定要保证学生的安全。
四、要继续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开展勤工俭学不可能统一模式,必须坚持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切忌搞“一刀切”,下达不切实际的经济指标和进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当前,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要以发展多种形式的种植、养殖和农副业的校园和基地经济为主,学校种什么、养什么、生产什么,都要结合当地实际,先从小事、易事、局部做起,不因小而不为,不因困难而止步,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符合当地特点的发展之路,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五、要发挥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
农村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爱劳动、爱人民、爱科学、爱公物、爱环境的品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农村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让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尊重、学会节俭、学会服务,为学生走进社会、走向生活作好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
六、要在勤工俭学中处理好学习和劳动的关系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搞活学习和培养能力、形成良好品德的主渠道,虽然勤工俭学有教育功能,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学校在组织开展活动时必须恰当处理好学习和劳动的时间关系,做到文化课课时不减少,必要的劳动实践不虚设。唯有如此,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才能全面而真正地体现,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才能得到有效的拓展,教育质量才能得到不断上升。
七、要立足于学生的终生发展设置勤工俭学的项目,与学生的体能水平相适应
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安排要与学生的体能水平相适应,要让学生在活动时力所能及,不能让学生感到力不从心,以免对学生造成伤害。设置勤工俭学项目时,应需要学生付出的主要是智力而不是体力,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掌握必要的生产劳动技能,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准备。
八、要处理好勤工俭学收入分配中的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从勤工俭学的收益来看,可以把勤工俭学的所得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学校面貌的改观、学校教育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技能的提高为特征的非经济性“收入”;二是以学校及学生积累到一定数额的资金为特征的经济性收入。对于第二个方面的收入,学校在分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处理好集体收入与个人收入的关系,否则会弱化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所以,在分配活动所得时,对于学生经过纯个人努力的所得,学校一文不取,这样做更有利于培育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积极性,也对学生渗透了按劳取酬的分配思想,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更容易促进学生的责任感和节约意识。
九、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农村中小学的勤工俭学工作,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要考虑学校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蛮干。农村中小学调整布局后,学校增编增容,不少学校都可能出现资金短缺问题,本来是想通过勤工俭学途径增加学校造血功能,解决师生生活困难,但为了增加收入,学校将很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创收途径中,若出现中途“死机”、半拉子项目,损失的不仅仅是学校的财务,更重要的是挫伤了教职工对勤工俭学的热情,为以后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学校要选择那些具有市场潜力,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走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道路。
总之,勤工俭学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时代的发展,也呼唤我们不断创新内容,活化形式,以求得实效。但育人是宗旨,适度是原则,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是目标,只要我们立足实际,科学决策,规范运作,它一定会使在新课程形势下的教育走进更为光彩夺目的理想境界。
(抚宁县第四中学)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充分肯定我国农村教育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困难和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农民子女受教育程度相对于城市而言偏低,城乡之间教育事业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我们还要看到,尽管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了大量资金,但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要求。所以,农村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最薄弱的环节。 要真正把农村教育搞上去,除了国家加大投入以外,我们要采取坚决的措施,大力发展农村地区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
一、要切实加强对勤工俭学工作的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领导,把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纳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领导和服务职能,建立稳定的管理机构和队伍。建立和完善勤工俭学督导评估体系,根据勤工俭学工作的特点及其服务的目标和要求,充分发挥规划、协调、指导、服务和监督的职能。要对勤工俭学给予政策扶持,重视和加强勤工俭学基地和场所的建设。
二、要坚持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服务的方向
农村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为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服务,因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教育部门抓勤工俭学,一定要把重点放到那些更加困难的农村地区和学校,在工作的着眼点上更加突出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实实在在地降低学生的就学成本,让学生安心学习、健康成长;实实在在地保证学校运转、改善办学条件;实实在在地为农民群众减负,带来实惠。我们必须认识到,那种大规模办产业的勤工俭学不是我们提倡的方向。各级勤工俭学管理机构不能对学校勤工俭学活动下指标,不能参与经济活动、搞创收,更不能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乱摊派、乱收费。
三、要切实加强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
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必须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严禁组织学生参加有毒,有害和危险的生产作业以及超过学生身体承受能力、有碍学生健康成长的劳动,一定要保证学生的安全。
四、要继续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开展勤工俭学不可能统一模式,必须坚持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切忌搞“一刀切”,下达不切实际的经济指标和进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当前,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要以发展多种形式的种植、养殖和农副业的校园和基地经济为主,学校种什么、养什么、生产什么,都要结合当地实际,先从小事、易事、局部做起,不因小而不为,不因困难而止步,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符合当地特点的发展之路,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五、要发挥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
农村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爱劳动、爱人民、爱科学、爱公物、爱环境的品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农村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让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尊重、学会节俭、学会服务,为学生走进社会、走向生活作好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
六、要在勤工俭学中处理好学习和劳动的关系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搞活学习和培养能力、形成良好品德的主渠道,虽然勤工俭学有教育功能,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学校在组织开展活动时必须恰当处理好学习和劳动的时间关系,做到文化课课时不减少,必要的劳动实践不虚设。唯有如此,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才能全面而真正地体现,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才能得到有效的拓展,教育质量才能得到不断上升。
七、要立足于学生的终生发展设置勤工俭学的项目,与学生的体能水平相适应
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安排要与学生的体能水平相适应,要让学生在活动时力所能及,不能让学生感到力不从心,以免对学生造成伤害。设置勤工俭学项目时,应需要学生付出的主要是智力而不是体力,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掌握必要的生产劳动技能,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准备。
八、要处理好勤工俭学收入分配中的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从勤工俭学的收益来看,可以把勤工俭学的所得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学校面貌的改观、学校教育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技能的提高为特征的非经济性“收入”;二是以学校及学生积累到一定数额的资金为特征的经济性收入。对于第二个方面的收入,学校在分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处理好集体收入与个人收入的关系,否则会弱化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所以,在分配活动所得时,对于学生经过纯个人努力的所得,学校一文不取,这样做更有利于培育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积极性,也对学生渗透了按劳取酬的分配思想,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更容易促进学生的责任感和节约意识。
九、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农村中小学的勤工俭学工作,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要考虑学校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蛮干。农村中小学调整布局后,学校增编增容,不少学校都可能出现资金短缺问题,本来是想通过勤工俭学途径增加学校造血功能,解决师生生活困难,但为了增加收入,学校将很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创收途径中,若出现中途“死机”、半拉子项目,损失的不仅仅是学校的财务,更重要的是挫伤了教职工对勤工俭学的热情,为以后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学校要选择那些具有市场潜力,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走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道路。
总之,勤工俭学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时代的发展,也呼唤我们不断创新内容,活化形式,以求得实效。但育人是宗旨,适度是原则,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是目标,只要我们立足实际,科学决策,规范运作,它一定会使在新课程形势下的教育走进更为光彩夺目的理想境界。
(抚宁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