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管理如何适应新要求,应对新挑战就显得尤为重要,准确分析新时期我国院校研究生管理现状也是我们必须面临和应对的课题,新时期我国院校研究生管理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教育模式缺乏针对性;二是导师队伍管理不够规范;三是学术权力地位不够明显;研究生培养目标还不够明确。
关键词:院校 研究生 管理
我国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创新型高端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使命, 是我国整个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我国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见表1),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对研究生类型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与挑战。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管理如何适应新要求,应对新挑战就显得尤为重要,准确分析新时期我国院校研究生管理现状也是我们必须面临和应对的课题。
一、教育模式缺乏针对性
对于研究生来说,与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因为每个专业的所属知识体系不同,交叉的学科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基础理论和科学研究成果诸多方面都与本科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异,需要在本专业的教学基础上,适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管理制度。当今很多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混淆,比如在課程的设置上,必修课程过多,专业选修课程缺乏灵活性,忽略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这样设置不利于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使研究生思路闭塞,不利于借鉴对方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已有成果,达成有效沟通,从而在整个科学体系内推动本学科的长足进步。在教学形式上仍然存在以大班课堂讲授为主,讨论少,缺乏必要的实践考察,更缺乏案例教学。近几年随着硕士研究生数量的骤增,这种趋势愈发明显。从而导致大部分研究生,尤其是本科直接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就只能纸上谈兵,不能针对现实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思考、研究,结果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更为严重
另外对于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还要区别对待,在教育模式上,要分方式来进行。如培养的目标、授课时间与实践时间的比例分配、培养的方式以及授予学位的要求等这些因素都不同。还有不同的学校、系部、导师的管理模式,科研的评价差距都应针对自身特点,以真实需要为出发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但在实际的培养管理工作中现行的管理制度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二、导师队伍管理不够规范
一方面是研究生导师培训过于简单单调。在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还属新生事物,易被误解成仅是岗前培训。目前各高校都对新导师进行岗前培训,且培训内容都大致相同,形式也较单一,大都包括:聆听经验、学习规定、相互交流。这种形式的培训,使导师不仅对培训感到厌烦,渐渐地已经成为一种负担。同时如果片面理解研究生导师培训,就会忽视对现有导师的培训,导致他们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把握学术前沿问题,以及科研和指导学生中的困难。另外,培训缺乏针对性。目前的培训只是流于形式,就像完成任务一样来展开,毫无针对的进行统一培训,不同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问题根本没有考虑其中,导致浪费时间,效果非常不明显。
另一方面是研究生导师评估缺乏准确性。首先,导师评价指标体系不是十分完善,指标体系不完整,权重分配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其科学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还不能够完全真实的反映客观情况。其次,评估目标不明确。评估的目标是为了发现和解决导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研究生导师队伍得到不断发展。可现实中的评估,出于对评估的误解,将其作为一种考评手段,按成绩评价导师,认为它仅仅是一种评价手段,因而导致评估中的形式主义,使导师感到压力重重,并且对评估的感到厌烦。
三、学术权力地位不够明显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并不是对立的,对于研究生管理来说,并不存在孑然独立、相互分离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因而也不应当存在学术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因岗位目标有异而产生的对立。研究生教育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导师、学术团体一样,也都是服务于培养优秀研究生的整体目标。真正重要的是,要确立学术本位的理念,杜绝行政思维对学术事务的不当干预,保证学术权力的正常运行,既不能学术事务行政化,也不能行政事务学术化。事实上,大学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学者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学里最重要的行政管理人员如校长、院长、处长往往都是学者。
在研究生内部管理的价值取向上,缺乏对学术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认识,没有以此来确立管理的标准。学术权力价值的体现方式不同于行政权力价值,学术权力价值强调学术导向,注重学科专业自身内在规律性和导师、专业人员在学术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行政权力价值强调行政权力在学术事务管理中的作用,这会导致由于信息和专门知识的局限而阻碍学科发展的现象。很多院校权力过多地集中在校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院系及导师的管理自主权较小。研究生院作为学校一级的管理部门几乎将学校研究生教育所有事务的决策权都集中在行政机关内部,在实际管理中过多地扮演了院系、学科、学术组织和导师的角色。这种管理模式忽视了院系、学术组织和导师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自主权,不仅影响了导师和学术团体的积极性,还极大影响了学术权力的发挥,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四、研究生培养目标还不够明确
在校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使各个高校的教学管理任务也相应增加了不少。但是现用的管理方法,培养模式相对滞后,难以满足现在社会的现实要求,需要对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研究生扩招后的新形式。当今的培养目标还是量化型目标,已经阻碍了现代研究生教育,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研究生的基本技能:即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教学、科研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培养出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人才。
八十年代,我国的研究生数量还很少,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学术型"高级人才为主,但当时的情况是我国博士研究生的人数很少。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在逐年扩大,博士现今已成为国家科学研究队伍及高校师资的最主要来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校科研工作的需要,其逐渐在教学、科研上取代了硕士研究生原来的地位。同时,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不断变化,现代社会对硕士生类型和规格的要求日益多元化,不仅需要从事基础性、理论性研究的学术型人才,而且还需要大量的实际部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据我国有关部门估计,社会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已经达到对整个研究生需求的70 %①。因此,要实行研究生分类培养,把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应用型研究生和学术研究型研究生。学术应用型研究生毕业后即就业,而学术研究型研究生毕业后要攻读博士学位,因而要对其实行有针对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质量。现在对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工作正在进行,但是急需进一步的展开,同时也需要对具体分类问题进一步的论证和研究。
注释:
①张亚丽。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多元化的探讨【J】。理上高教研究,2008 , (4)
关键词:院校 研究生 管理
我国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创新型高端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使命, 是我国整个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我国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见表1),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对研究生类型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与挑战。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管理如何适应新要求,应对新挑战就显得尤为重要,准确分析新时期我国院校研究生管理现状也是我们必须面临和应对的课题。
一、教育模式缺乏针对性
对于研究生来说,与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因为每个专业的所属知识体系不同,交叉的学科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基础理论和科学研究成果诸多方面都与本科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异,需要在本专业的教学基础上,适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管理制度。当今很多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混淆,比如在課程的设置上,必修课程过多,专业选修课程缺乏灵活性,忽略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这样设置不利于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使研究生思路闭塞,不利于借鉴对方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已有成果,达成有效沟通,从而在整个科学体系内推动本学科的长足进步。在教学形式上仍然存在以大班课堂讲授为主,讨论少,缺乏必要的实践考察,更缺乏案例教学。近几年随着硕士研究生数量的骤增,这种趋势愈发明显。从而导致大部分研究生,尤其是本科直接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就只能纸上谈兵,不能针对现实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思考、研究,结果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更为严重
另外对于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还要区别对待,在教育模式上,要分方式来进行。如培养的目标、授课时间与实践时间的比例分配、培养的方式以及授予学位的要求等这些因素都不同。还有不同的学校、系部、导师的管理模式,科研的评价差距都应针对自身特点,以真实需要为出发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但在实际的培养管理工作中现行的管理制度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二、导师队伍管理不够规范
一方面是研究生导师培训过于简单单调。在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还属新生事物,易被误解成仅是岗前培训。目前各高校都对新导师进行岗前培训,且培训内容都大致相同,形式也较单一,大都包括:聆听经验、学习规定、相互交流。这种形式的培训,使导师不仅对培训感到厌烦,渐渐地已经成为一种负担。同时如果片面理解研究生导师培训,就会忽视对现有导师的培训,导致他们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把握学术前沿问题,以及科研和指导学生中的困难。另外,培训缺乏针对性。目前的培训只是流于形式,就像完成任务一样来展开,毫无针对的进行统一培训,不同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问题根本没有考虑其中,导致浪费时间,效果非常不明显。
另一方面是研究生导师评估缺乏准确性。首先,导师评价指标体系不是十分完善,指标体系不完整,权重分配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其科学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还不能够完全真实的反映客观情况。其次,评估目标不明确。评估的目标是为了发现和解决导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研究生导师队伍得到不断发展。可现实中的评估,出于对评估的误解,将其作为一种考评手段,按成绩评价导师,认为它仅仅是一种评价手段,因而导致评估中的形式主义,使导师感到压力重重,并且对评估的感到厌烦。
三、学术权力地位不够明显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并不是对立的,对于研究生管理来说,并不存在孑然独立、相互分离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因而也不应当存在学术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因岗位目标有异而产生的对立。研究生教育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导师、学术团体一样,也都是服务于培养优秀研究生的整体目标。真正重要的是,要确立学术本位的理念,杜绝行政思维对学术事务的不当干预,保证学术权力的正常运行,既不能学术事务行政化,也不能行政事务学术化。事实上,大学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学者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学里最重要的行政管理人员如校长、院长、处长往往都是学者。
在研究生内部管理的价值取向上,缺乏对学术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认识,没有以此来确立管理的标准。学术权力价值的体现方式不同于行政权力价值,学术权力价值强调学术导向,注重学科专业自身内在规律性和导师、专业人员在学术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行政权力价值强调行政权力在学术事务管理中的作用,这会导致由于信息和专门知识的局限而阻碍学科发展的现象。很多院校权力过多地集中在校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院系及导师的管理自主权较小。研究生院作为学校一级的管理部门几乎将学校研究生教育所有事务的决策权都集中在行政机关内部,在实际管理中过多地扮演了院系、学科、学术组织和导师的角色。这种管理模式忽视了院系、学术组织和导师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自主权,不仅影响了导师和学术团体的积极性,还极大影响了学术权力的发挥,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四、研究生培养目标还不够明确
在校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使各个高校的教学管理任务也相应增加了不少。但是现用的管理方法,培养模式相对滞后,难以满足现在社会的现实要求,需要对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研究生扩招后的新形式。当今的培养目标还是量化型目标,已经阻碍了现代研究生教育,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研究生的基本技能:即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教学、科研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培养出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人才。
八十年代,我国的研究生数量还很少,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学术型"高级人才为主,但当时的情况是我国博士研究生的人数很少。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在逐年扩大,博士现今已成为国家科学研究队伍及高校师资的最主要来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校科研工作的需要,其逐渐在教学、科研上取代了硕士研究生原来的地位。同时,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不断变化,现代社会对硕士生类型和规格的要求日益多元化,不仅需要从事基础性、理论性研究的学术型人才,而且还需要大量的实际部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据我国有关部门估计,社会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已经达到对整个研究生需求的70 %①。因此,要实行研究生分类培养,把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应用型研究生和学术研究型研究生。学术应用型研究生毕业后即就业,而学术研究型研究生毕业后要攻读博士学位,因而要对其实行有针对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质量。现在对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工作正在进行,但是急需进一步的展开,同时也需要对具体分类问题进一步的论证和研究。
注释:
①张亚丽。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多元化的探讨【J】。理上高教研究,2008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