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高年级语文试题大多都以“阅读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为命题,分值约占卷面的四分之一左右。这种命题对于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对来说还是行之有效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到乐而好读同时又能准确完成文章后面的练习题呢?笔者认为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阅读短文的解题重心应是“读”而非“做”。那种“只见题目、不见文章”的观念绝对要不得。所以,笔者教给学生的“阅读短文解题四步骤”的前提基础就是先读文再审题。
第一步:初读短文,抓住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也叫“首因效应”、“首次效应”或“优先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留下的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阅读文章也是这样,读完一篇文章往往会迅速地在我们的头脑里留下一个印象,而这个印象就是你对这篇文章的最初评价。下面是一篇短文《尊严高于一切》:
1914年一个寒冷的冬天,美国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流亡者,小镇上的人们给流亡者送去饭食,他们个个狼吞虎咽,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来不及说。
只有一个年轻人例外,当镇长杰克大叔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时,这个骨瘦如柴、饥肠辘辘的年轻人问:“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杰克大叔说:“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你来做。”这个年轻人的目光暗淡下来,说:“那我便不能随便吃您的东西,我不能没有经过劳动便平自得到这些东西!”杰克大叔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你帮忙,不过要等你吃过饭,我才给你派活儿。”“不,我现在就做活儿,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杰克大叔想了一会儿道:“小伙子,你愿意为我捶背吗?”那个年轻人便十分认真地给他捶背。捶了几分钟,杰克大叔便站起来:“好了,小伙子,你捶得棒极了。”说完,就将食物递给那个年轻人。
后来,那个年轻人留下来在杰克大叔的庄园干活,成为一把好手。杰克大叔对别人说:“别看他一无所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果然不出所料,二十年后,那个年轻人真的成为亿万富翁,他就是世界上有名的美国石油大王哈默。
喻默在穷困潦倒之际仍然自尊、自立的精神赢得了别人的尊敬,也维护了自己做人的尊严。
当学生读完文章后我就问学生:“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学生有的回答说这个年轻人有骨气,有的说要向这个年轻人学习,也有的说主人公与众不同……学生的同答很迅速,而这些就是学生的第一印象。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第一印象虽然比较混沌,但是无疑都是真实的,都是发自内心的,这就有意无意地抓住了通往文章中心的线索。因此,第一印象不管它是一个字,还是一个词,或是一句话,只要对文章有了第一印象,实际上也就向着正确解决后面的问题迈出了一大步。
第二步:再读短文,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因为中心是读者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中悟到的,主要内容清楚了,具体了,才可能去概括文章的中心。让学生在阅读之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有了第一印象之后更进一步地接近文章的中心,为下一步领悟文章写作目的做铺垫。概括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概括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比如我们常用的课题扩充法、段意合并法、句子摘录法、重点突出法等等。但是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文章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我们完全可以准许他们用比较长的内容来概括文章,目的就是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一般学生都会用合并文章中的原句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其实这就是一种“去伪存真”。比如上面的短文,一般学生都会概括成:“1914年一个寒冷的冬天,美国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杰克大叔家来了一个流浪汉,杰克大叔想给流浪汉东西吃,但是他不吃,他要先做事然后再吃。后来杰克大叔让他帮忙捶背,并留下他在庄园里干活。最后那个年轻人真的成为亿万富翁。”虽然用成人的眼光审视这个概括是比较啰嗦,但是符合小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在对文章有了第一印象并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就可以迈出第三步了。
第三步:重读短文,找出写作目的
用“写作目的”而不是“文章中心”就足为了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教师平时上课时尽量不用“文章中心”而改用“写作目的”,因为你问学生“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和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想让我们从中学到什么”效果是不一样的。这两个问题虽然答案是一样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难易程度就不一样了,因为小学生擅长的是形象思维。所以让学生找“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的难度就低得多。
当学生能够自己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之后,再来回答“作者写作目的是什么”的时候就简单多了。比如上而的这篇文章,学生在已经走完了前面两步的基础之上,很容易就能回答出:作者是想让我们学习这个年轻人,学习他的“有尊严”。而“有尊严”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也就是文章的“写作目的”。当然,找写作目的的技巧有很多,比如抓题目,像这篇文章的题目《尊严高于一切》,我们就可以直接抓住题目直通目的;也可找关键词,这篇文章我们读完之后不难发现关键词其实就是“尊严”,而这个也正是文章的目的所在;还可以找中心句,文章的最后一句“哈默在穷困潦倒之际仍然自尊、自立的精神赢得了别人的尊敬,也维护了自己做人的尊严。”而这也就是整个文章的中心句。
找到了文章的写作目的实际就等于找到了解决短文后面所有题目的钥匙。
第四步:紧扣写作目的,完成答题
有了充分的读做前提,并已经在读中把握了解决问题的钥匙,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从容地审视文章后面的题目了。有了钥匙,我们当然不能抛开不用。所以,我们在审视短文后面的问题时,要时刻把握问题的关键,要紧紧围绕文章的写作目的回答问题。因为,所有的阅读短文出题者不可能偏离中心出题,更不会有抛开文章的中心而存在的题目。比如《尊严高于一切》这篇短文,后面的题目是这样出的:①当逃难者狼吞虎咽的时候,饥肠辘辘的哈默却不吃杰克大叔送来的食物,他的理由是什么?②杰克大叔为什么说哈默百分之百是个富翁?③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我们在读了文章,有了初步印象,能够概括短文内容,并掌握到“作者就是让我们学习年轻人身上那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这把钥匙之后,回答这3个问题就易如反掌了。比如第②个问题我们就可以这样回答:因为当哈默还是个流浪汉的时候,就能够为了尊严而不要别人的施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这不是那么多流浪汉能做到的,这样的精神也不是所有的流浪汉都能拥有的,所以杰克大叔认为他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而这个答案的关键词就是“尊严”,这也是文章中心的关键词。第①和第③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都可以通过“尊严”进行拓展和延伸。由此可见,紧扣文章的中心也就是文章的写作目的来回答问题是非常关键和行之有效的。
阅读短文的解题并不难,难的是掌握好一种解题的方法。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能少一点“做”与“练”,多一点“读”和“赏”。
(贡任编辑:符洁)
第一步:初读短文,抓住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也叫“首因效应”、“首次效应”或“优先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留下的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阅读文章也是这样,读完一篇文章往往会迅速地在我们的头脑里留下一个印象,而这个印象就是你对这篇文章的最初评价。下面是一篇短文《尊严高于一切》:
1914年一个寒冷的冬天,美国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流亡者,小镇上的人们给流亡者送去饭食,他们个个狼吞虎咽,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来不及说。
只有一个年轻人例外,当镇长杰克大叔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时,这个骨瘦如柴、饥肠辘辘的年轻人问:“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杰克大叔说:“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你来做。”这个年轻人的目光暗淡下来,说:“那我便不能随便吃您的东西,我不能没有经过劳动便平自得到这些东西!”杰克大叔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你帮忙,不过要等你吃过饭,我才给你派活儿。”“不,我现在就做活儿,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杰克大叔想了一会儿道:“小伙子,你愿意为我捶背吗?”那个年轻人便十分认真地给他捶背。捶了几分钟,杰克大叔便站起来:“好了,小伙子,你捶得棒极了。”说完,就将食物递给那个年轻人。
后来,那个年轻人留下来在杰克大叔的庄园干活,成为一把好手。杰克大叔对别人说:“别看他一无所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果然不出所料,二十年后,那个年轻人真的成为亿万富翁,他就是世界上有名的美国石油大王哈默。
喻默在穷困潦倒之际仍然自尊、自立的精神赢得了别人的尊敬,也维护了自己做人的尊严。
当学生读完文章后我就问学生:“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学生有的回答说这个年轻人有骨气,有的说要向这个年轻人学习,也有的说主人公与众不同……学生的同答很迅速,而这些就是学生的第一印象。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第一印象虽然比较混沌,但是无疑都是真实的,都是发自内心的,这就有意无意地抓住了通往文章中心的线索。因此,第一印象不管它是一个字,还是一个词,或是一句话,只要对文章有了第一印象,实际上也就向着正确解决后面的问题迈出了一大步。
第二步:再读短文,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因为中心是读者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中悟到的,主要内容清楚了,具体了,才可能去概括文章的中心。让学生在阅读之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有了第一印象之后更进一步地接近文章的中心,为下一步领悟文章写作目的做铺垫。概括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概括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比如我们常用的课题扩充法、段意合并法、句子摘录法、重点突出法等等。但是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文章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我们完全可以准许他们用比较长的内容来概括文章,目的就是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一般学生都会用合并文章中的原句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其实这就是一种“去伪存真”。比如上面的短文,一般学生都会概括成:“1914年一个寒冷的冬天,美国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杰克大叔家来了一个流浪汉,杰克大叔想给流浪汉东西吃,但是他不吃,他要先做事然后再吃。后来杰克大叔让他帮忙捶背,并留下他在庄园里干活。最后那个年轻人真的成为亿万富翁。”虽然用成人的眼光审视这个概括是比较啰嗦,但是符合小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在对文章有了第一印象并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就可以迈出第三步了。
第三步:重读短文,找出写作目的
用“写作目的”而不是“文章中心”就足为了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教师平时上课时尽量不用“文章中心”而改用“写作目的”,因为你问学生“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和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想让我们从中学到什么”效果是不一样的。这两个问题虽然答案是一样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难易程度就不一样了,因为小学生擅长的是形象思维。所以让学生找“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的难度就低得多。
当学生能够自己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之后,再来回答“作者写作目的是什么”的时候就简单多了。比如上而的这篇文章,学生在已经走完了前面两步的基础之上,很容易就能回答出:作者是想让我们学习这个年轻人,学习他的“有尊严”。而“有尊严”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也就是文章的“写作目的”。当然,找写作目的的技巧有很多,比如抓题目,像这篇文章的题目《尊严高于一切》,我们就可以直接抓住题目直通目的;也可找关键词,这篇文章我们读完之后不难发现关键词其实就是“尊严”,而这个也正是文章的目的所在;还可以找中心句,文章的最后一句“哈默在穷困潦倒之际仍然自尊、自立的精神赢得了别人的尊敬,也维护了自己做人的尊严。”而这也就是整个文章的中心句。
找到了文章的写作目的实际就等于找到了解决短文后面所有题目的钥匙。
第四步:紧扣写作目的,完成答题
有了充分的读做前提,并已经在读中把握了解决问题的钥匙,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从容地审视文章后面的题目了。有了钥匙,我们当然不能抛开不用。所以,我们在审视短文后面的问题时,要时刻把握问题的关键,要紧紧围绕文章的写作目的回答问题。因为,所有的阅读短文出题者不可能偏离中心出题,更不会有抛开文章的中心而存在的题目。比如《尊严高于一切》这篇短文,后面的题目是这样出的:①当逃难者狼吞虎咽的时候,饥肠辘辘的哈默却不吃杰克大叔送来的食物,他的理由是什么?②杰克大叔为什么说哈默百分之百是个富翁?③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我们在读了文章,有了初步印象,能够概括短文内容,并掌握到“作者就是让我们学习年轻人身上那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这把钥匙之后,回答这3个问题就易如反掌了。比如第②个问题我们就可以这样回答:因为当哈默还是个流浪汉的时候,就能够为了尊严而不要别人的施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这不是那么多流浪汉能做到的,这样的精神也不是所有的流浪汉都能拥有的,所以杰克大叔认为他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而这个答案的关键词就是“尊严”,这也是文章中心的关键词。第①和第③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都可以通过“尊严”进行拓展和延伸。由此可见,紧扣文章的中心也就是文章的写作目的来回答问题是非常关键和行之有效的。
阅读短文的解题并不难,难的是掌握好一种解题的方法。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能少一点“做”与“练”,多一点“读”和“赏”。
(贡任编辑: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