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的价值与路径

来源 :广西教育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777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述“四史”教育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的积极作用,提出“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的路径: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拓展教学内容,构建完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建设实效。
其他文献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该领域,学生将通过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在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现实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思想方法的感悟,提高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培养模型、创新意识,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综合与实践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等。项目式学习关注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驱动性
学位
课堂学习规则是由师生互动产生的课堂规范,是支持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学习规则不同于课堂规则,究其特征,可分为通用性和学科性两类。研究学习规则的类型与特征,研究学习规则形成与实施的机制,研究学习规则与激发学习责任和学习动机的关系,有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内生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力的重要支架。
期刊
<正>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结合单元统整教学目标,我们的磨课团队针对《比例尺的应用(二)》的教学设计,做出如下的尝试与创新。一、创设改编教材,合并比例尺的应用《求图上距离》和《求实际距离》均是在理解比例尺意义的基础上展开探究的,这两个课程内容在思考方法上有其共通之处,不同点在于未知量发生了变化。学生在学习了《求实际距离》的基础上,
期刊
节水宣传工作在增强民众节水意识、培养节水习惯、提供节水知识与技巧、普及节水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节约用水较强的社会属性,有必要从社会激励视角分析把握节水宣传的社会性特征和规律,以提高节水宣传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文章在对节水宣传教育进行社会学分析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节水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总结了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并从节水宣传教育的内容、对象、方式、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该
期刊
本文将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观念培养为基本前提,将思想道德的提升与法治观念的强化概念,融入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推进课题探究,通过分析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及其形成的影响,掌握当前阶段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面临的困境,并制定科学方案对部分四史教育问题予以解决。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观念培养为例,以期为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提出部分理论性参考建议。
期刊
"四史"教育是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汉英翻译》课程教学及其教辅材料《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特别分析其中的《清贫》英译,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元素,从"厘清好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形式""抓好教学效果",以及"建设好教学主体"等多维度,探索"四史"教育融入翻译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期刊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呈现出“因何融入”“融入什么”“谁来融入”“怎样融入”的科学意蕴。在“因何融入”上,是对新时代“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现实考量;在“融入什么”上,着重阐释新时代“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科学内涵;在“谁来融入”上,强调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新时代“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主导力量;在“怎样融入”上,提出从顶层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上进行整体推进
期刊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特殊意义。锚定“四史”教育与影视艺术类课程的契合点,从人才建设、课程优化及实践成果产出三个方面打通课程思政的三维对接路径,将进一步扩展“四史”教育的学习共享空间,保障“四史”教育融入影视艺术类课程多维路径架构的长效运行。
期刊
新中国工业遗产既是我国工业化的有机载体,亦是新中国70余年奋斗,特别是经济技术进步的生动见证。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工业化,走完了西方人用了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决策的正确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新中国工业遗产映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历程这一历史事实。其党史价值独具特色。各个行业涌现出来众多行业楷模所呈现的工业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四史”教育不仅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还是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强有力武器。将“四史”内容贯穿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之中,不仅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贯彻落实“四史”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存在着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深、目标不明,专业教师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四史”元素,以及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缺乏创新性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探索“四史”教育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