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一所乡镇中心完小任教,上了《动手做做看》一文后感受颇多,现谈谈自己的点滴收获与同仁们一起分享。
课文:《动手做做看》。二年级下册第四组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学家郎志万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可谓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动手做做看”。
思考问题,谈谈看法:
1.默读全文,谈谈听了科学家的话之后自己的想法。
2.你以为下列几种说法对吗?你喜欢哪一种呢?
(1)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尽可能去试一试。 ( )
(2)我们要怀疑科学家的话。 ( )
(3)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
(4)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
3.你在生活中听到或发现过老师、家长说或做的不对的地方吗?你是怎样做的?怎么想的?
4.从课外书中搜集一些科学家的名言,你是怎样理解?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认真默读课文,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很多同学在发言中说出:科学家的话我们学习时也应该想想,应该向伊琳娜学习,那天在家看电视,我爸爸说的话是错的,而我妈妈说对了。有一次老师在写字时有一个字写错了……
这篇课文会带给孩子们很多启迪,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一、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学内容源于教材,但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把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分享同学们的分析成果,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教学中我联系到了《乌鸦喝水》,拿了一个装着半瓶水的瓶子,让学生逐渐往里放小石子,水慢慢上升,验证了课文中所表述的“乌鸦终于喝到水了”的原因,乌鸦的做法是正确的。所以语文课需要拓展,需要把已学的和课外的相联系,从而让课文教学活动化、实践化。
二、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得当
伊琳娜:“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郎志万:“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紧紧围绕这两句话引导学生主动去读、去探究,学习时让学生去自由组合讨论、交流,我时不时进行点拨。这样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讨论,教师点拨中得以解决,并在入情入境的阅读实践过程中突破了教学难点。教师重在“写”字上,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彰显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最容易被牵引,人云亦云,例如老师说这个苹果好吃,学生也会迎合老师的回答:“好吃”。现行课程标准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质疑问难。这篇文章无疑是教育孩子做事要有主见的好素材,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科学家说的话,要深入了解,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不轻信盲从,要学会分析。教学时我以《小马过河》为例,为什么小马过河后感觉没有松鼠说的那么深,也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呢?这个就需要我们去实践,在学习中、生活中,我们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现在的学生正缺少这些品质。我们整天喊还课堂于学生,打破传统的教学,允许学生自选作业。往往我们老师在挖掘教材时没有深层的处理,直到让学生失去一次次提升素养的机会。
四、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阅读教学也是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阵地,“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问题这篇课文的教学,老师们建议,本单元的主题是:“无论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设计中充分关注到学生学的情景,也显现了学生学的主体,引导学生一步步明白“动手做做看”的意义。但也有一些不足,例如动手做做试验部分在学生预习时安排学生回家做做。那么进入课堂教学时,学生带着激情而来,效果可能更好。科学的结论往往需要思考、动手、结论三部曲,缺一不可。关键在于学会思考,动手的前提是质疑,也是动手前的思考,对这个过程谈得不够深入,以致于在拓展时学生仅限于“动手”。教学就这样,教后深入反思定会有收获,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探索、改进、提升,让教学更加完美。
总之,教无定法,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讲,要学会“放手”,还学生的主体,教师重在“指导”,这样才能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相适应。执教多年,所幸在每一次反思中定有收获,愿我往后的教学在反思中走向更好。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课文:《动手做做看》。二年级下册第四组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学家郎志万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可谓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动手做做看”。
思考问题,谈谈看法:
1.默读全文,谈谈听了科学家的话之后自己的想法。
2.你以为下列几种说法对吗?你喜欢哪一种呢?
(1)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尽可能去试一试。 ( )
(2)我们要怀疑科学家的话。 ( )
(3)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
(4)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
3.你在生活中听到或发现过老师、家长说或做的不对的地方吗?你是怎样做的?怎么想的?
4.从课外书中搜集一些科学家的名言,你是怎样理解?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认真默读课文,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很多同学在发言中说出:科学家的话我们学习时也应该想想,应该向伊琳娜学习,那天在家看电视,我爸爸说的话是错的,而我妈妈说对了。有一次老师在写字时有一个字写错了……
这篇课文会带给孩子们很多启迪,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一、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学内容源于教材,但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把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分享同学们的分析成果,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教学中我联系到了《乌鸦喝水》,拿了一个装着半瓶水的瓶子,让学生逐渐往里放小石子,水慢慢上升,验证了课文中所表述的“乌鸦终于喝到水了”的原因,乌鸦的做法是正确的。所以语文课需要拓展,需要把已学的和课外的相联系,从而让课文教学活动化、实践化。
二、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得当
伊琳娜:“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郎志万:“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紧紧围绕这两句话引导学生主动去读、去探究,学习时让学生去自由组合讨论、交流,我时不时进行点拨。这样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讨论,教师点拨中得以解决,并在入情入境的阅读实践过程中突破了教学难点。教师重在“写”字上,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彰显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最容易被牵引,人云亦云,例如老师说这个苹果好吃,学生也会迎合老师的回答:“好吃”。现行课程标准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质疑问难。这篇文章无疑是教育孩子做事要有主见的好素材,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科学家说的话,要深入了解,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不轻信盲从,要学会分析。教学时我以《小马过河》为例,为什么小马过河后感觉没有松鼠说的那么深,也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呢?这个就需要我们去实践,在学习中、生活中,我们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现在的学生正缺少这些品质。我们整天喊还课堂于学生,打破传统的教学,允许学生自选作业。往往我们老师在挖掘教材时没有深层的处理,直到让学生失去一次次提升素养的机会。
四、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阅读教学也是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阵地,“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问题这篇课文的教学,老师们建议,本单元的主题是:“无论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设计中充分关注到学生学的情景,也显现了学生学的主体,引导学生一步步明白“动手做做看”的意义。但也有一些不足,例如动手做做试验部分在学生预习时安排学生回家做做。那么进入课堂教学时,学生带着激情而来,效果可能更好。科学的结论往往需要思考、动手、结论三部曲,缺一不可。关键在于学会思考,动手的前提是质疑,也是动手前的思考,对这个过程谈得不够深入,以致于在拓展时学生仅限于“动手”。教学就这样,教后深入反思定会有收获,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探索、改进、提升,让教学更加完美。
总之,教无定法,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讲,要学会“放手”,还学生的主体,教师重在“指导”,这样才能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相适应。执教多年,所幸在每一次反思中定有收获,愿我往后的教学在反思中走向更好。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向更高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