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诗意的行为

来源 :小说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晚站到自家阳台上看对面的楼、远处的楼,一栋栋的楼上住满了人。一个个小区旁边,是一条条大街小巷,路上总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大城市汇聚了各个地方,甚至各个国家的人,人们在城市里生存和发展。深圳是这样,北京是这样,可以想象伦敦、纽约、巴黎也是这样。地铁在地下运行,轮船在海中航行,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从太空看,地球也不过是宇宙中一个小小的星体,而这蓝色星球上生活着数十亿有思想有感情,有梦想有追求,有七情六欲,也会生老病死的人。我仅仅是这庞大人类中小小的一员,是个喜欢阅读和写作的人。
  我从唐诗宋词中寻觅古人的诗情画意,家国情怀,从中外名著中寻找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爱与恨。我从所要面对的现实中学习生活,感受生命,思考人生。三十岁之前的我漂泊着,努力着,前行着,清醒着,糊涂着,快乐着,忧伤着,三十岁之后的我从高处落到地面上来,像许多人那样有了一个自己的家,也渐渐成熟起来。四十后以后的我又如何看待自己正在经历的这个大时代,如何说出自己所能感受到的这个日新月异变化着的世界?我的写作,或者说文学对于每一个人又有何意义?我思考着,试图寻求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十四岁那年,还是个少年的我喜欢下雨天冲进雨里,喜欢迎着风飞奔。那时的我立志想要成为一名作家,通过写作赞颂美善,鞭笞丑恶,希望人类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那是个美好的梦,为此我找来一切可以找来的文学书没日没夜地看,为此有些愚笨的我写下一些如今看来会哑然失笑的文字,为此我一次次贴了八分钱一张的邮票投稿,但稿件都如同泥牛入海没有消息。一直到十九岁那年,我的第一首诗才得以在《诗歌报》发表,而那时的我正在西藏高原当兵。那时因为热爱文学而显得单纯幼稚的我与战友们格格不入。退伍后走投无路继续求学的我,因为怀着文学梦在同学们中间也显得特立独行。工作了的我因为写作受到一些俗人的白眼与排挤,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我是一个不怎么现实的,不太懂得人情世故的人。我感受到自己的平凡也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我在谋求着自己的生存的同时也在简陋的出租房中继续着自己的写作梦。我发表了一些新闻稿、策划稿,也发表了少量的诗歌和散文,直到二十七岁那年才在《延河》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然后一发而不可收地在一些纯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不少小说。
  我对小说创作的热爱不如对诗歌创作的热爱,然而较之那些国内外优秀的诗人,我又实在是个根基浅薄,也无甚才华的诗歌爱好者。我痴迷于写诗,想过要成为一个纯粹的诗人,除了诗什么都不写,后来却阴差阳错地转向了小说创作。写小说较之写诗容易出名,也容易得到些稿费,这是基于现实的思考与抉择。然而不管是写小说还是写诗,真正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去,名利都变得不再重要。表达或者说艺术地表达才是最为重要的。上周有位诗评家选了我几首诗,要在微信公号上评价后发出来,让我写一个诗观。当时正是中午,我随手就寫了一段:如果人人都能写诗,至少能欣赏诗,我相信人类的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人们也会生活得更加真实友爱,更加快乐和幸福。我认为诗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基础性的存在,是人与人之间真正有效的、深入的交流。诗是诗人灵魂的浅吟低唱,是诗人面对芸芸众生的自言自语。诗以及诗人值得每个与诗有距离的人深入关注,仔细寻味。如果换一个时间,换一种心境,我所要表达的“诗观”或许就有了别的说法。这正是个体的我基于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对现实世界感受所能言说的一种可能,一种呈现。我不追求那种所谓的精准表达,我喜欢随机自由的表达。
  不管在文学创作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都表现得有点儿理想主义,也并不忌惮于外界如何看用异样的目光打量一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的生命里有着一种诗性般的纯粹,我愿自己一直能葆有那种光一样的纯粹,只是后来那种纯粹离成熟后的我越来越有些远了。
  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在谈起短篇小说创作的三个方面时其中一条说,好小说要有诗性。我的短篇小说多半也有意无意间是强调了诗性。我早期的西藏系列的小说,以及最近几年来所创作的十几篇系列的纯想象式的都市题材的小说,都体现出一种理想主义的纯粹。《诗人的任务》《安琪与莫高森》是其中的两篇。写作这两篇作品的已经是四十岁以后的,那个变得有些成熟也早已变得合群了的,懂得了一些人情世故的我了。然而从这两篇作品中,读者仍然可以看出我骨子里的理想主义,与难以掩饰的对诗意地栖居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的反叛。写作这些小说的时候我刻意绕开了更容易发表也更容易受欢迎的现实主义的路子——可以说写下这些小说,我相当于完成了交给自己的一项艰巨的写作任务,尤其这两篇纯想象式的小说,我前前后后写了不下六次。
  我并非那类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的作家,尤其是处在这种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我以有限的人生经验,单薄的生活积累,也并不丰厚的学养,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路子,写出让自己真正满意的作品。此外在工作与生活的烦难与琐碎中,我也很难真正安静下来,全副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去。也许我们这个时代中的每位写作者,都有自身需要克服的一大堆问题。写作是我一生的理想和追求,我会持续地写下去。写下去,对于自己来说是有意义的,对于也并不见得多的读者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因为,在我看来,写作本身是诗意的行为。
其他文献
修建中东铁路时,沿线建了许多大小不一的车站。碱沟是地道的三等小站,它是沙俄人在铁道线上拉拉的一个蛋。  暮色低垂时,一个圆滚的身子,从候车室宽大木门的缝隙中骨碌进来。木门在她身后颤动两下合上的那一刻,大雨在她身后倾盆而落。检票员咣当地关上检票口的铁闸门,拎着检票钳子朝售票口大声小气地喊,这鬼天气,傻逼才出门。检票员使劲地斜楞一眼刚进门的她,还厌恶地把一口痰吐出来。检票员乜斜着眼神儿冲着售票口,吹一
期刊
一  我始终感觉,下午五点多的时候,夕阳丰盈地照在那栋家属楼的玻璃上,他家便着火了。  “土豆粉太咸了,加点醋。”母亲说。  “就这吧。”我低着头狼吞虎咽。  “我上午看手机说是让我收快递,两百箱巧克力,不知道是谁订的。我让他下午再送。”  我终于停下了急促地吞咽:“你要重新就业?”  “才不,回去看看再说吧。”母亲抬起音调。  “卖了吧,能赚不少钱呢。”处理掉这些值钱的“垃圾”不是件容易事。  
期刊
1  玻璃窗布满苍蝇的粪便,里面有一片夏夜的黑暗。王小夏把鼻子和脸压成了扁形,看久了,他才看见供销社的黄高丽。黄高丽的脸浮在花花绿绿的货架上,像挂了一张黄烟叶子。黄高丽起身卖货,王小夏看见黄烟叶被阳光点亮的部分微微掀动,而另一半烂掉在黑暗里。  我爸叫王国良,我妈叫崔金枝,我叫王小夏。王小夏背着手,眯眼从一束阳光中仰脸看。柜台后那张笑脸像漾动着的水波。很好,你,聪明的!王国良的朝鲜族酒友听完王小夏
期刊
寻根的渴望使历史对人永远有奇妙的诱惑力。尤其当那些英雄人物和传奇故事因为种种原因而被罩上层层迷雾的时候,好奇心更会激发人探看的冲动。李兆麟将军之死就是这样的一个谜。多年来,我一直为这个英雄之死感到惋惜。他经受了历史带给民族的巨大苦難,可是当就要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却突然地撒手人寰。更令我难安的是,到了花甲之年,还不知将军遇难的真相。因此一听说唐飙的长篇小说《谋杀1946》就是对这一历史之谜进行揭秘
期刊
马卫国出门的时候对还在厨房忙碌的米兰说:“如果觉民来,你就告诉他,我永远都不会原谅他。”这时太阳正在西斜,夏日的天虽然还很亮,但她觉得这样的时间出门有点不合适。当时她已经在准备晚餐。他在客厅接了一个电话,然后过来明确地对她说,他要去骆驼岛。她知道骆驼岛不远,开车不到一个小时,但还要乘船。岛上并没有骆驼,只是因为岛的形状像骆驼。他带她去过。那个岛上没有什么风景,只有一个小沙滩。他们坐在沙滩前面的一家
期刊
1、何谓蜂巢,何谓幽灵  1940年,在西班牙卡斯地利亚高原的一个小村落,镇公所正在放映《科学怪人》。村里的老老少少,搬着小板凳,坐在银幕前。科学怪人想做上帝才能做的事情,他想创造生命,最后,怪人杀死了陪他玩耍的小女孩,他可能并不知道,他那样做是杀死了她。影片放映的同时,村庄里的人们忙碌着各自的事情。一个养蜂的男人戴着面罩,仔细观察蜂巢,蜂群密密麻麻地挤在蜂巢里。一个女人在写信,她不知道收信人能否
期刊
田冲去美容院做面部护理。  去美容院的路上,田冲下决心这次不让新来的娜娜给做了,上次娜娜给做的极不舒服,每一个动作都是让她觉得跟猫挠似的。  田冲心里想,进店后,要求曾经给她做过面部护理的玲玲给她做。  玲玲是这里的老美容师了,相比之下,她的手法感觉很舒服。上次田冲遇上了娜娜,才深感美容师在手法上,确实是有着很大区别的。美容本来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可是让娜娜做起来却是来遭罪一般。  田冲进店后就对美
期刊
春桃舞蹈培训中心是沙市一家成人舞蹈专业培训机构,一群衣衫单薄的成年女子,怀揣少女心来这里寻找少女梦。舞乐响起,她们翩翩起舞,宛如朵朵花开。  豌豆在练习古典舞基本功软开。只见她两腿打开至横叉,身体向前趴,双眼微闭,深深地吸气吐气,豆大的汗珠从额上滚落。成年人骨骼已经定型,学软开比较吃力。别人跳舞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痛,豌豆是不怕死。有一次,因用力过猛,豌豆从压腿杆上重重摔下,造成腿部骨折,在家休
期刊
读《太平,太平》时,我想我在听一个说书人讲故事。每个故事都不长,而且它们的活动半径仅止于“太平区”。这很好,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触摸的意义空间。类似于汪曾祺的“高邮”、莫言的“高密”,或冯骥才的“天津卫”。事实上,孔广钊也是按这个范儿写出来的。只不过他另有意图:他要在这个既现实又虚构的空间内,打量中国人的恒常生态。  恒常生态,是标准的书面语,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活法。中国人有自己的活法,那是
期刊
主持人语:  疫情期间,阅读了一些各大期刊上发表的微小说,觉得现在的微小说创作,和其他的文学体裁一样,呈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本期的三篇微小说,在表现手法上,虽然风格不一,但尽显微小说的优长,以小见大,微言大义。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主人公在讲故事,讲砍柴的和放羊的如何相处,一起寻找诗意的生活故事。但显见的,这个故事如果就这样也就会重新沉寂于套路之中,于是,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最终和故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