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确保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流向紧缺资金的产业结构调整、流向新兴战略性产业
何为“信贷游资”?这是一个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的说法。即一部分信贷资金改变原有的用途,进入股市和投机楼市、炒作土地,加入到四处流动逐利的“游资”大军中,我们视之为“信贷游资”。
去年“天量信贷”的大背景下,“信贷游资”尽管没有谁能够统计出具体数据,但其存在与膨胀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在经济回升的同时,去年一年资产价格飙升。年末,上证综指较前年低点涨了一倍。房价更是创下新高,部分大中城市房价上涨幅度高达30%-50%。支撑资产价格上涨的动力,在我看来有一部分就是那些信贷游资。
例如,去年上半年银行业贷款猛增34.4%,但同期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体——上市公司得到的贷款却仅增加3%,GDP增长则仅为6%多一点,这显示很多贷款并未进入实体经济。对比同期股市房市暴涨,显然资产市场在吸纳巨大流动性。
去年年中时,我走访的一些大型非上市企业负责人也向我承认,他们获得的信贷资金超出了现实生产需要,但又不能将之闲置。于是把资金按长期、中期和短期,分别用来买地、炒股和借贷,获取超额回报。
楼市更典型。由于市场对明年发生通货膨胀的预期强烈,大量游资和中长期资本转入楼市避险,企业囤地,建房子、买房子,甚至连许多国有企业都加入到炒房炒地大军之中。
现实是,很多央企和国企都已把房地产当作“最赚钱的副业”。由于主业利润率低,手握充沛资金和丰富土地资源的这些企业,常把房地产当作扭亏为盈的捷径。这也是地王越来越多,且大都是国企央企的原因。
虽然国资委强调央企不能投机股市楼市,但界定投机却很难。买地算不算投机,压地算不算投机,申购新股算不算投机?界限不清,必然导致监管难以落到实处。
相关法律虽然禁止信贷资金入市,但企业仍有很多办法。比如借助关联企业或第三方账户,将自有资金进行短期投資,而用借贷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等。大的企业集团中,这种资金账转移非常方便,难称违法,亦很难监控。
多年来,相关部门相继出台多项举措进行规范,但始终收效甚微,这说明对信贷投向进行控制的措施并没有完全奏效。因为即便银行最初把钱贷给某个实体项目,超出实体经济需求的同样等量货币还会以复杂渠道和形式,进入虚拟市场。
对此,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斯巴德早在其代表作《美国大萧条》中论证清楚:“所有的信贷在市场上都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不可能相互独立,即使独立,也不会有任何经济学意义。银行信贷扩张与商业信贷的种类毫无关系。新的货币在数量上投向了商业机构后,无论哪种信贷,它们都将扩散到整个经济,带来股票价格上涨与通胀。”
在信贷需求有限的情况下,用宽松的流动性去对抗一时性的流动性短缺,只会导致流动性泛滥。其后果要么很快引发通胀预期,要么产生“信贷游资”,进入股市楼市,助涨资产泡沫,而后者最终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
令人关注的是,2009年末资产市场呈现出“围城”现象:一方面大量信贷资金面临年末到期归还压力需要退出,引发股市震荡;另一方面,更多的游资跃跃欲试,不断逢低买入。这些游资中,是否会有信贷资金,没有一家政府部门说得清楚。
当资产价格虚长至一定程度后,一旦风吹草动,风险意识最为强烈的“信贷游资”就会猛烈抽身,兑现盈利,导致资产价格暴跌,进而冲击实体经济。届时再被迫收紧货币政策,就可能出现物价飞涨与产能过剩并存,通胀之后再度陷入紧缩的局面,经济将再度减速。
在目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继续保持信贷政策“适度宽松”是正确的,但与此同时,如何确保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流向最为紧缺资金的产业结构调整、流向新兴战略性产业,“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出更加明确、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避免出现过多的“信贷游资”。
何为“信贷游资”?这是一个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的说法。即一部分信贷资金改变原有的用途,进入股市和投机楼市、炒作土地,加入到四处流动逐利的“游资”大军中,我们视之为“信贷游资”。
去年“天量信贷”的大背景下,“信贷游资”尽管没有谁能够统计出具体数据,但其存在与膨胀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在经济回升的同时,去年一年资产价格飙升。年末,上证综指较前年低点涨了一倍。房价更是创下新高,部分大中城市房价上涨幅度高达30%-50%。支撑资产价格上涨的动力,在我看来有一部分就是那些信贷游资。
例如,去年上半年银行业贷款猛增34.4%,但同期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体——上市公司得到的贷款却仅增加3%,GDP增长则仅为6%多一点,这显示很多贷款并未进入实体经济。对比同期股市房市暴涨,显然资产市场在吸纳巨大流动性。
去年年中时,我走访的一些大型非上市企业负责人也向我承认,他们获得的信贷资金超出了现实生产需要,但又不能将之闲置。于是把资金按长期、中期和短期,分别用来买地、炒股和借贷,获取超额回报。
楼市更典型。由于市场对明年发生通货膨胀的预期强烈,大量游资和中长期资本转入楼市避险,企业囤地,建房子、买房子,甚至连许多国有企业都加入到炒房炒地大军之中。
现实是,很多央企和国企都已把房地产当作“最赚钱的副业”。由于主业利润率低,手握充沛资金和丰富土地资源的这些企业,常把房地产当作扭亏为盈的捷径。这也是地王越来越多,且大都是国企央企的原因。
虽然国资委强调央企不能投机股市楼市,但界定投机却很难。买地算不算投机,压地算不算投机,申购新股算不算投机?界限不清,必然导致监管难以落到实处。
相关法律虽然禁止信贷资金入市,但企业仍有很多办法。比如借助关联企业或第三方账户,将自有资金进行短期投資,而用借贷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等。大的企业集团中,这种资金账转移非常方便,难称违法,亦很难监控。
多年来,相关部门相继出台多项举措进行规范,但始终收效甚微,这说明对信贷投向进行控制的措施并没有完全奏效。因为即便银行最初把钱贷给某个实体项目,超出实体经济需求的同样等量货币还会以复杂渠道和形式,进入虚拟市场。
对此,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斯巴德早在其代表作《美国大萧条》中论证清楚:“所有的信贷在市场上都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不可能相互独立,即使独立,也不会有任何经济学意义。银行信贷扩张与商业信贷的种类毫无关系。新的货币在数量上投向了商业机构后,无论哪种信贷,它们都将扩散到整个经济,带来股票价格上涨与通胀。”
在信贷需求有限的情况下,用宽松的流动性去对抗一时性的流动性短缺,只会导致流动性泛滥。其后果要么很快引发通胀预期,要么产生“信贷游资”,进入股市楼市,助涨资产泡沫,而后者最终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
令人关注的是,2009年末资产市场呈现出“围城”现象:一方面大量信贷资金面临年末到期归还压力需要退出,引发股市震荡;另一方面,更多的游资跃跃欲试,不断逢低买入。这些游资中,是否会有信贷资金,没有一家政府部门说得清楚。
当资产价格虚长至一定程度后,一旦风吹草动,风险意识最为强烈的“信贷游资”就会猛烈抽身,兑现盈利,导致资产价格暴跌,进而冲击实体经济。届时再被迫收紧货币政策,就可能出现物价飞涨与产能过剩并存,通胀之后再度陷入紧缩的局面,经济将再度减速。
在目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继续保持信贷政策“适度宽松”是正确的,但与此同时,如何确保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流向最为紧缺资金的产业结构调整、流向新兴战略性产业,“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出更加明确、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避免出现过多的“信贷游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