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抚触是否可以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方法:选择120例足月剖宫产出生的满24小时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抚触组,连续7天进行新生儿抚触,20分钟/次,2次/日,分别测量、记录两组经皮测黄疸指数,并观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抚触组新生儿经皮测黄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抚触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抚触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 抚触 黄疸 新生儿
资料与方法
2005年3月~2005年9月在我院出生的足月剖宫产新生儿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抚触组,每组60例。Apgar评分8~10分,无窒息史,体重2500~4000g,胎龄37~42周,并排除新生儿肝胆疾病、新生儿溶血、新生儿败血症等严重疾病所引起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没有先天性畸形,母婴均健康。
抚触方法: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抚触组除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外并给予正规的国际标准抚触方法,按照头部、面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的顺序进行抚触。2次/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抚触时间为15~20分钟,每次均在进食后1小时左右进行。在抚触时要注意:室温要控制在24~26℃;抚触时动作要轻柔,用力适当,并播放柔和舒缓的音乐;抚触过程中注意观察新生儿是否有不适的反应或异常表现。
测量:选用宁波产型号为20-1A的经皮测黄疸仪检测新生儿黄疸指数,出生后每天上午8:00~9:00分别测量婴儿额头和胸部皮肤,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连续测量7天。在新生儿出生后第5天,采集静脉血测量血清胆红素浓度,判断是否存在高胆红素血症。
统计学方法:对照组与抚触组经皮测黄疸指数用t检验,高胆红素血症比较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对照组与抚触组新生儿出生后1~7天经皮测黄疸指数比较:第1天(即出生后24小时以内),在未进行抚触之前,新生儿经皮测黄疸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2~7天抚触组新生儿经皮测黄疸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有10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12.9mg/dl,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16.67%;抚触组发生3例,发生率为5.00%,抚触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4.22>3.84,P<0.05)。
抚触过程中新生儿排胎便情况比较:抚触组新生儿在抚触过程中有22例排胎便,对照组在相同的时间内只有8例新生儿排了胎便,对照组明显低于抚触组,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X2=8.71>6.63,P<0.01)。
讨论
已有文献报道新生儿抚触有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作用,明显优于临床上采用的蓝光照射疗法和药物治疗[1]。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分析[2]:①胆红素生成较多。新生儿每天约生成胆红素8.8mg/kg,而成人仅为3.8mg/kg。其原因是:宫内胎儿处于氧分压偏低的环境,生成的红细胞较多,出生后环境氧分压提高,红细胞数相对较多,破坏亦多;胎儿血红蛋白半衰期短,新生儿红细胞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形成胆红素的周期缩短;其他来源的胆红素生成较多,如来自肝脏等器官的血红蛋白(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P450等)和骨髓中无效造血(红细胞成熟过程中有少量被破坏)的胆红素前体较多。②肝功能不成熟。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所必需的Y、Z蛋白含量低,使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新生儿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含量极低,且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此酶活性1周后接近正常;新生儿肝细胞把结合胆红素排泄到胆汁的过程中有暂时性缺陷,易导致胆汁瘀积。③肠肝循环增加。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转化为尿胆原和粪胆原。且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能很快将进入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未结合胆红素和葡萄糖醛酸,未结合胆红素又被肠壁重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肝脏。
由于上述特点,新生儿在摄取、结合及排泄胆红素的能力方面均低下,因此极易出现黄疸,特别是在新生儿饥饿、缺氧、胎便排出延迟、脱水、酸中毒、颅内出血等情况下黄疸更会严重。
抚触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即出生后24小时内)未进行抚触时,对照组与抚触组新生儿经皮测黄疸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新生儿出生后第2~7天,抚触组新生儿经皮测黄疸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抚触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由于新生儿摄入不足,哺乳量较少,肠蠕动减慢,肠道正常菌群建立晚等原因都可以使经肠道结合的胆红素排泄减少,而新生儿肠黏膜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和含量是成人的10倍,它可以分解结合胆红素为未结合胆红素,使血清胆红素水平增高[3]。抚触组有3例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而这3例是由于母乳摄入不足导致脱水而加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对照组有10例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其中只有2例是由于母乳不足使高胆红素血症加重的。这充分说明抚触可以降低和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其原理是,抚触能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从而使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新生儿的哺乳量也随之增加,促进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缩短了胎便排出的时间,从而加速了胎便和结合胆红素的排出,减少了发生核黄疸的危险和降低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赵红梅,关丽婵.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772.
2 崔焱,主编.儿科护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
3 孙美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408.
关键词 抚触 黄疸 新生儿
资料与方法
2005年3月~2005年9月在我院出生的足月剖宫产新生儿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抚触组,每组60例。Apgar评分8~10分,无窒息史,体重2500~4000g,胎龄37~42周,并排除新生儿肝胆疾病、新生儿溶血、新生儿败血症等严重疾病所引起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没有先天性畸形,母婴均健康。
抚触方法: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抚触组除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外并给予正规的国际标准抚触方法,按照头部、面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的顺序进行抚触。2次/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抚触时间为15~20分钟,每次均在进食后1小时左右进行。在抚触时要注意:室温要控制在24~26℃;抚触时动作要轻柔,用力适当,并播放柔和舒缓的音乐;抚触过程中注意观察新生儿是否有不适的反应或异常表现。
测量:选用宁波产型号为20-1A的经皮测黄疸仪检测新生儿黄疸指数,出生后每天上午8:00~9:00分别测量婴儿额头和胸部皮肤,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连续测量7天。在新生儿出生后第5天,采集静脉血测量血清胆红素浓度,判断是否存在高胆红素血症。
统计学方法:对照组与抚触组经皮测黄疸指数用t检验,高胆红素血症比较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对照组与抚触组新生儿出生后1~7天经皮测黄疸指数比较:第1天(即出生后24小时以内),在未进行抚触之前,新生儿经皮测黄疸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2~7天抚触组新生儿经皮测黄疸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有10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12.9mg/dl,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16.67%;抚触组发生3例,发生率为5.00%,抚触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4.22>3.84,P<0.05)。
抚触过程中新生儿排胎便情况比较:抚触组新生儿在抚触过程中有22例排胎便,对照组在相同的时间内只有8例新生儿排了胎便,对照组明显低于抚触组,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X2=8.71>6.63,P<0.01)。
讨论
已有文献报道新生儿抚触有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作用,明显优于临床上采用的蓝光照射疗法和药物治疗[1]。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分析[2]:①胆红素生成较多。新生儿每天约生成胆红素8.8mg/kg,而成人仅为3.8mg/kg。其原因是:宫内胎儿处于氧分压偏低的环境,生成的红细胞较多,出生后环境氧分压提高,红细胞数相对较多,破坏亦多;胎儿血红蛋白半衰期短,新生儿红细胞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形成胆红素的周期缩短;其他来源的胆红素生成较多,如来自肝脏等器官的血红蛋白(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P450等)和骨髓中无效造血(红细胞成熟过程中有少量被破坏)的胆红素前体较多。②肝功能不成熟。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所必需的Y、Z蛋白含量低,使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新生儿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含量极低,且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此酶活性1周后接近正常;新生儿肝细胞把结合胆红素排泄到胆汁的过程中有暂时性缺陷,易导致胆汁瘀积。③肠肝循环增加。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转化为尿胆原和粪胆原。且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能很快将进入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未结合胆红素和葡萄糖醛酸,未结合胆红素又被肠壁重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肝脏。
由于上述特点,新生儿在摄取、结合及排泄胆红素的能力方面均低下,因此极易出现黄疸,特别是在新生儿饥饿、缺氧、胎便排出延迟、脱水、酸中毒、颅内出血等情况下黄疸更会严重。
抚触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即出生后24小时内)未进行抚触时,对照组与抚触组新生儿经皮测黄疸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新生儿出生后第2~7天,抚触组新生儿经皮测黄疸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抚触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由于新生儿摄入不足,哺乳量较少,肠蠕动减慢,肠道正常菌群建立晚等原因都可以使经肠道结合的胆红素排泄减少,而新生儿肠黏膜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和含量是成人的10倍,它可以分解结合胆红素为未结合胆红素,使血清胆红素水平增高[3]。抚触组有3例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而这3例是由于母乳摄入不足导致脱水而加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对照组有10例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其中只有2例是由于母乳不足使高胆红素血症加重的。这充分说明抚触可以降低和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其原理是,抚触能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从而使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新生儿的哺乳量也随之增加,促进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缩短了胎便排出的时间,从而加速了胎便和结合胆红素的排出,减少了发生核黄疸的危险和降低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赵红梅,关丽婵.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772.
2 崔焱,主编.儿科护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
3 孙美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