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将过去的2001年,注定将是值得深味的一年。对中国如此,对中国的IT业同样如此。尽管在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情况下,中国的IT也依然保持了令世界为之艳羡的发展速度,但是与以前的春风得意相比,如今多少也露出了一丝疲态。在整个世界都在感受冬日的严寒之时,中国的IT业不可能独享一个山花烂漫的春天。因此尽管有了液晶风暴、有了奔4狂潮,IT仍然难以激起夏日的热情,间或的一缕阳光反而使它显得更加疲惫,睡眼朦胧。
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到反病毒和信息安全这一局部市场,就会发现另一番天地。这里似乎是一个被冬天遗忘的角落,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呈现出一副蒸蒸日上的繁荣气象。一边是各种病毒层出不穷,搞得人胆寒心惊,眼花缭乱,一边是各个杀毒厂商信誓旦旦,豪气冲天,反病毒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产品加快更新换代。同时各厂商之间也开始短兵相接,各种市场操作花样迭出,令人目不暇接。市场虽然有混乱、有浮躁、有各种各样或明或暗的恶性竞争,但是一个有序的正规的市场是必须经过各个主体不断搏弈才能实现的,对于中国反病毒市场而言,2001年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只从这短暂的一年来看,尽管我们得到的仍然可能是一头雾水,然而决定未来竞争之大格局的因素无疑已经隐匿其间,时值岁末,对这一段历史进行一番简单的回顾,就显得必须而重要。
技术:围追还是堵截?
将2001年命名为“病毒年”,其实一点也不算过分。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以前的“美丽杀”病毒惊人的传播手段甚至已经惊动了美国的联邦调查局,而现在出现的“欢乐时光”、“红色代码II”、“蓝色代码”、“尼姆达”、“求职信”等新型恶性病毒,其传播手段更是多样而复杂。它们不仅可以通过软件、电子邮件等传统手段进行传播,而且还采用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攻击和技术手段,如网络页面浏览、局域网、类似OICQ的即时信息发送、网络开放协议的底层通讯端口等等。这就使得病毒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造成的危害更加难以估量,而对病毒的防范和救治也就变得更加困难了。
针对病毒的泛滥成灾,反病毒厂商们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加快了杀毒软件升级的速度,使人们能够及时获得最新的杀毒工具,一时间智能升级、增量升级、闪电升级等技术开始为杀毒厂商们津津乐道,金山还与一些网站开展合作,使人们可以选择速度最快的网站进行升级;另一方面,对内存杀毒、邮件杀毒、数据救护等技术的研究也逐渐加大了力度。
但是,这些技术毫无例外的都是在病毒爆发之后的救治手段,属于对病毒的“围追”范畴,真正成为病毒的防范措施,实现对病毒有效“堵截”的,则是瑞星新近开发的“病毒行为分析判断技术”。这种技术完全摒弃了传统技术只是从特征码的比对结果来识别病毒的做法,它从病毒的行为,如删除文件、非正常调用等入手,对病毒进行“现场抓捕”。 “病毒行为分析判断技术”出现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对病毒库中所没有的未知病毒进行查杀,从而真正实现了对病毒的有效防范,使人们终于可以摆脱面对病毒的被动局面。瑞星公司已对这种技术申请了国际专利,具备该项技术的瑞星杀毒软件2002版一出现,就立即成为今年市场上的一大热点。
产品:牌色不同,其理则一
今年国内杀毒软件市场上,能使人眼前一亮的新面孔并不多见,而瑞星、KV、金山毒霸三款“杀毒老手”的表现却依旧精彩。三款软件有着各自的市场诉求点,所打的牌并不相同,但是其目的都是一个——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瑞星打的是一张“技术牌”。 瑞星杀毒软件2002版,拥有“六项专利、八大绝技”,除了“病毒行为分析判断技术”之外,还有实时监控、内存杀毒、前置式无毒收件箱、无忧个人防火墙等多种信息安全工具。这款产品的推出,正值 “红色代码”泛滥之后、“尼姆达”出现之前,这恰好迎合了消费者的市场需求与企盼安全的购买心理,由于对推出时机把握的非常到位,这款产品一问世就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按照瑞星提供的数据,在两个月内平均每天到瑞星网站上注册登录申请升级的人数就一直保持在两千左右。
金山打的是一张“活动牌”。从金山赖以成名的“金山毒霸II 5元钱体验版活动”;到“金山毒霸缉毒万里行”;金山今年的新品推出也是借助了一次活动——8月18日,在和《北京晨报》共同发起,推行的 “缉毒世纪行——百万光盘大放送”。通过这些活动,一些消费者首次接受了反病毒和信息安全的普及教育,金山毒霸的一些特征也开始为人们所熟知,如“第三代嵌入式杀毒软件”、“俄罗斯DrWeb杀毒引擎”、“金山毒霸双保险杀毒引擎”等等。
江民的KV3000则打出了一张“国际牌”,江民将其在9月份推出的新品命名为“KV3000多功能国际版”,可见江民强调的是“国际化”的特征,但是这种国际化在市场方面并没有得到体现。与瑞星相比,它没有“国际专利”,与金山相比,没有“国际、国内双引擎”,结合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可以想见,KV3000的国际化仍待发展。
企业:实力竞争
2001年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厂商们开始普遍动用价格杠杆来撬动市场。正当厂商纷纷利用价格手段赢得顾客时,瑞星的价格却不降反涨,9月17日瑞星杀病毒软件2002版从上市开始却将零售价格上涨到了198元,同时批发价格也有所上扬。这种战法曾经令许多人摸不着头脑,但是很快其效果就显现无遗,良好的市场反映,使得瑞星杀毒软件2002版市场占有量大大攀升。
厂商们在渠道上的争夺也呈现出一种胶着状态。从8月份开始,瑞星、江民、金山几乎就是如影随形般地在全国各地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渠道攻防战。在广州、西安、成都等战略要地,三家厂商都投入了重兵予以争夺,甚至有的代理商也加入了战团。
另外,各家对市场传播也投入了比以往更多的关注。瑞星先是推出企业新战略——用五年时间成为最具价值的国际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提供商,随后推出具备国际专利的新品,并借此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全国巡展,接着又和新华社和全国40余家晚报合作,建立全国第一个病毒预警系统。金山的策划能力和市场操作历来都非常抢眼,今年也不例外,声势浩大的“缉毒万里行”活动,有效的提高了人们的信息安全意识,使金山赢得了不少的“眼球”。而对于江民来说,今年在市场传播的力度不可谓不大,江民的另一个1000万就是砸在了市场形象的塑造上。江民还有一个优势在于,从事杀毒软件的开发时间比较久,有很广泛的用户基础,这种“老招牌”在传播上的优势,是瑞星和金山所无法比拟的。
市场:繁荣背后的隐忧
2001年,整个反病毒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一组来自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的数据显示:2001年,国内网络安全市场将达50亿元。据统计,1999年信息安全市场有9亿元人民币,2000年已达20亿元,而今年预计将达到50亿元左右。加入信息安全行业的企业从1999年的不超过10家,到2000年已有300多家。而根据今年3月国家信息安全评测中心与国家工商管理局联合统计,目前从事信息安全开发、研究、销售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
这些繁荣在带给我们乐观的同时,其背后的隐忧也给我们带来了些许不安。
首先,整个市场的发展并不平衡。从产品结构看,目前,防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仍然还是信息安全市场中的主要产品,而安全认证、信息加密等产品的市场份额则相对较小。同时,在企业级应用方面,即便是杀病毒软件和防火墙产品,也基本上属于国外企业的一统天下。尽管瑞星等公司今年也推出了自己的网络版软件,但是就整体而言,国内企业无论是在品牌知名度还是在应用的规模和等级上,都还不能同国外的巨头们相提并论。
其次,根据WTO的要求,五年之后,中国软件市场将实行零关税政策,这对国内企业形成了不小的压力。并且国际巨头们已经开始有计划地挺进中原了。据报道,安氏(中国)收购了乐亿阳趋势公司、NAI与北大青鸟共建安全之门、而诺顿与华彩据传也已经达成了合作意向。同时,在单机版市场,国外企业也开始加快了本土化的步伐,瞄准了国内企业传统的“势力范围”。
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反病毒市场上的竞争将确定无疑地朝着更加激烈的方向发展,这种竞争将会促使国内企业变得更加强大,而不是相反,中国的反病毒市场也会在这种竞争中,逐步走向健康、有序和成熟。
仅仅根据短暂的一年时间,我们无法预测未来发展的细枝末节,而且由于我们身处其中,目光不可能穿透历史风尘的遮蔽。其间一些事件所蕴藏的真正意义,只有依靠时间的流逝才能磨砺出它的光芒。但是,仅从反病毒市场在这短暂一年的技术、产品、企业和市场的表现来看,我们已经能够依稀看到未来市场发展的大致脉络,而这就是我们这番回眸的收获。
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到反病毒和信息安全这一局部市场,就会发现另一番天地。这里似乎是一个被冬天遗忘的角落,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呈现出一副蒸蒸日上的繁荣气象。一边是各种病毒层出不穷,搞得人胆寒心惊,眼花缭乱,一边是各个杀毒厂商信誓旦旦,豪气冲天,反病毒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产品加快更新换代。同时各厂商之间也开始短兵相接,各种市场操作花样迭出,令人目不暇接。市场虽然有混乱、有浮躁、有各种各样或明或暗的恶性竞争,但是一个有序的正规的市场是必须经过各个主体不断搏弈才能实现的,对于中国反病毒市场而言,2001年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只从这短暂的一年来看,尽管我们得到的仍然可能是一头雾水,然而决定未来竞争之大格局的因素无疑已经隐匿其间,时值岁末,对这一段历史进行一番简单的回顾,就显得必须而重要。
技术:围追还是堵截?
将2001年命名为“病毒年”,其实一点也不算过分。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以前的“美丽杀”病毒惊人的传播手段甚至已经惊动了美国的联邦调查局,而现在出现的“欢乐时光”、“红色代码II”、“蓝色代码”、“尼姆达”、“求职信”等新型恶性病毒,其传播手段更是多样而复杂。它们不仅可以通过软件、电子邮件等传统手段进行传播,而且还采用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攻击和技术手段,如网络页面浏览、局域网、类似OICQ的即时信息发送、网络开放协议的底层通讯端口等等。这就使得病毒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造成的危害更加难以估量,而对病毒的防范和救治也就变得更加困难了。
针对病毒的泛滥成灾,反病毒厂商们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加快了杀毒软件升级的速度,使人们能够及时获得最新的杀毒工具,一时间智能升级、增量升级、闪电升级等技术开始为杀毒厂商们津津乐道,金山还与一些网站开展合作,使人们可以选择速度最快的网站进行升级;另一方面,对内存杀毒、邮件杀毒、数据救护等技术的研究也逐渐加大了力度。
但是,这些技术毫无例外的都是在病毒爆发之后的救治手段,属于对病毒的“围追”范畴,真正成为病毒的防范措施,实现对病毒有效“堵截”的,则是瑞星新近开发的“病毒行为分析判断技术”。这种技术完全摒弃了传统技术只是从特征码的比对结果来识别病毒的做法,它从病毒的行为,如删除文件、非正常调用等入手,对病毒进行“现场抓捕”。 “病毒行为分析判断技术”出现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对病毒库中所没有的未知病毒进行查杀,从而真正实现了对病毒的有效防范,使人们终于可以摆脱面对病毒的被动局面。瑞星公司已对这种技术申请了国际专利,具备该项技术的瑞星杀毒软件2002版一出现,就立即成为今年市场上的一大热点。
产品:牌色不同,其理则一
今年国内杀毒软件市场上,能使人眼前一亮的新面孔并不多见,而瑞星、KV、金山毒霸三款“杀毒老手”的表现却依旧精彩。三款软件有着各自的市场诉求点,所打的牌并不相同,但是其目的都是一个——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瑞星打的是一张“技术牌”。 瑞星杀毒软件2002版,拥有“六项专利、八大绝技”,除了“病毒行为分析判断技术”之外,还有实时监控、内存杀毒、前置式无毒收件箱、无忧个人防火墙等多种信息安全工具。这款产品的推出,正值 “红色代码”泛滥之后、“尼姆达”出现之前,这恰好迎合了消费者的市场需求与企盼安全的购买心理,由于对推出时机把握的非常到位,这款产品一问世就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按照瑞星提供的数据,在两个月内平均每天到瑞星网站上注册登录申请升级的人数就一直保持在两千左右。
金山打的是一张“活动牌”。从金山赖以成名的“金山毒霸II 5元钱体验版活动”;到“金山毒霸缉毒万里行”;金山今年的新品推出也是借助了一次活动——8月18日,在和《北京晨报》共同发起,推行的 “缉毒世纪行——百万光盘大放送”。通过这些活动,一些消费者首次接受了反病毒和信息安全的普及教育,金山毒霸的一些特征也开始为人们所熟知,如“第三代嵌入式杀毒软件”、“俄罗斯DrWeb杀毒引擎”、“金山毒霸双保险杀毒引擎”等等。
江民的KV3000则打出了一张“国际牌”,江民将其在9月份推出的新品命名为“KV3000多功能国际版”,可见江民强调的是“国际化”的特征,但是这种国际化在市场方面并没有得到体现。与瑞星相比,它没有“国际专利”,与金山相比,没有“国际、国内双引擎”,结合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可以想见,KV3000的国际化仍待发展。
企业:实力竞争
2001年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厂商们开始普遍动用价格杠杆来撬动市场。正当厂商纷纷利用价格手段赢得顾客时,瑞星的价格却不降反涨,9月17日瑞星杀病毒软件2002版从上市开始却将零售价格上涨到了198元,同时批发价格也有所上扬。这种战法曾经令许多人摸不着头脑,但是很快其效果就显现无遗,良好的市场反映,使得瑞星杀毒软件2002版市场占有量大大攀升。
厂商们在渠道上的争夺也呈现出一种胶着状态。从8月份开始,瑞星、江民、金山几乎就是如影随形般地在全国各地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渠道攻防战。在广州、西安、成都等战略要地,三家厂商都投入了重兵予以争夺,甚至有的代理商也加入了战团。
另外,各家对市场传播也投入了比以往更多的关注。瑞星先是推出企业新战略——用五年时间成为最具价值的国际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提供商,随后推出具备国际专利的新品,并借此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全国巡展,接着又和新华社和全国40余家晚报合作,建立全国第一个病毒预警系统。金山的策划能力和市场操作历来都非常抢眼,今年也不例外,声势浩大的“缉毒万里行”活动,有效的提高了人们的信息安全意识,使金山赢得了不少的“眼球”。而对于江民来说,今年在市场传播的力度不可谓不大,江民的另一个1000万就是砸在了市场形象的塑造上。江民还有一个优势在于,从事杀毒软件的开发时间比较久,有很广泛的用户基础,这种“老招牌”在传播上的优势,是瑞星和金山所无法比拟的。
市场:繁荣背后的隐忧
2001年,整个反病毒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一组来自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的数据显示:2001年,国内网络安全市场将达50亿元。据统计,1999年信息安全市场有9亿元人民币,2000年已达20亿元,而今年预计将达到50亿元左右。加入信息安全行业的企业从1999年的不超过10家,到2000年已有300多家。而根据今年3月国家信息安全评测中心与国家工商管理局联合统计,目前从事信息安全开发、研究、销售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
这些繁荣在带给我们乐观的同时,其背后的隐忧也给我们带来了些许不安。
首先,整个市场的发展并不平衡。从产品结构看,目前,防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仍然还是信息安全市场中的主要产品,而安全认证、信息加密等产品的市场份额则相对较小。同时,在企业级应用方面,即便是杀病毒软件和防火墙产品,也基本上属于国外企业的一统天下。尽管瑞星等公司今年也推出了自己的网络版软件,但是就整体而言,国内企业无论是在品牌知名度还是在应用的规模和等级上,都还不能同国外的巨头们相提并论。
其次,根据WTO的要求,五年之后,中国软件市场将实行零关税政策,这对国内企业形成了不小的压力。并且国际巨头们已经开始有计划地挺进中原了。据报道,安氏(中国)收购了乐亿阳趋势公司、NAI与北大青鸟共建安全之门、而诺顿与华彩据传也已经达成了合作意向。同时,在单机版市场,国外企业也开始加快了本土化的步伐,瞄准了国内企业传统的“势力范围”。
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反病毒市场上的竞争将确定无疑地朝着更加激烈的方向发展,这种竞争将会促使国内企业变得更加强大,而不是相反,中国的反病毒市场也会在这种竞争中,逐步走向健康、有序和成熟。
仅仅根据短暂的一年时间,我们无法预测未来发展的细枝末节,而且由于我们身处其中,目光不可能穿透历史风尘的遮蔽。其间一些事件所蕴藏的真正意义,只有依靠时间的流逝才能磨砺出它的光芒。但是,仅从反病毒市场在这短暂一年的技术、产品、企业和市场的表现来看,我们已经能够依稀看到未来市场发展的大致脉络,而这就是我们这番回眸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