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写生活 传达情感

来源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mol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栏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思维方式、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对作文教学进行过程化的指导和训练。一方面需要确定出哪些知识对学生的作文有重要的训练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公共知识”;另一方面围绕这些“公共知识”点,设计出若干个可以操作的、相对程式化的训练步骤。用这样的一套训练程序,就可以对学生的写作学习进行切实可见的指导,并把教师个人素质等因素对作文教学的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从本期开始,本刊联合云南省初中语文赵玲名师工作坊推出“统编教材背景下的写作教学实践”专栏,结合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训练,和大家一起探讨作文教学中的问题。
  记事能力是最基本的写作能力,培养这种能力需要反复地学习、训练。“写清楚”是记事的基本要求,但同时记事也是为了传达情感、分享体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把事情“写清楚”并能“传达情感”,是使记叙性文章“内容具体充实”的重要手段。如何把“事情写清楚并能传达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这一段记事,把事情写清楚了:母亲央求“我”去北海看花。事情能够“写清楚”的原因是作者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出来了,特别是“事情的经过”写得很详细:母亲的神态、语言、动作、母子的对话和窗外的景色构成了丰满的“事情的经过”,因而事情就显得“清楚”。
  另外,这件事情也“传达出了情感”:看花是母爱的体现,母亲央求“我”看花是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和希望。这样的情感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蕴含在“记事”的字里行间里,更加打动人。“挡”让母亲时刻替儿子着想的心理跃然纸上;“她忽然不说了”,母亲意识到她说多了,怕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沉重。母亲怕因自己措辞引起儿子痛处而小心翼翼的心理触动了每一个人的心。“记事”中蕴含的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是最好的“记事”。
  把事情写清楚就是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出来,特别是把“事情的经过”写详细,这个方面只要訓练时多加强调,实际不算困难,因此,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记事”如何“传达出情感”。
  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事,说发自内心的话能够使“记事”传达出情感。
  记事是一个用叙述的方式把故事呈现给读者的能动创作过程及有创意的表达,不是现实生活丝毫不差的刻录或复制。人是会思维有想象的高级动物,“记事”必然融入作者的自己的思想、感情、体验、见解以及一些个性化的东西,打着自己的印记,反映的实际上是自己的真实情感,通过自己富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最终产生出优美的叙事性文章。生活为记事的源头,记事为生活的原型,但此生活是内心化了的生活,融入了一些精神与人性的元素,经过创造性加工,具有艺术美感。比如: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莫怀戚《散步》)
  散步,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是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但不是所有“亲身经历”的事都能“传达情感”。莫怀戚这里描写的是有自己的特殊感悟、自己内心化了的仅属于莫怀戚的“散步”。作者在面对一边是老、一边是幼的矛盾冲突中,在朴素的文字里,充满着欢乐、关爱、和谐,贮藏着憧憬、呼唤、眷念,饱含着贤良、孝敬、责任;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情,闪烁着理性,抒发着感悟。初读,看到了自然的景和人间的情;再读,体会的是生命的美;读至最后,不禁陡然感觉增加了生命的分量。由于“亲身经历”和“内心感悟”因而能够“传达情感”。
  适当的“反复”能够使“记事”充满感情,特别是“有变化”的反复。比如: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在《秋天的怀念》中,“看花”这个情节反复出现,原因是:“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史铁生说过:“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文中“看花”“有变化的反复”充分表现了“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的爱”,也表现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我”对新生活的态度,因而能够“传达情感”。   抓住事件中的“核心”部分记事能够使“记事”充满感情,特别是对事件中“最精彩”部分的记叙。
  爸爸朝那年轻母亲看了一眼,皱起眉说:“天这么冷,怎么不多穿件衣服?你要是也病倒了,多不好呀!”一边说一边使劲搓着手。“你怎么了?不舒服了,是不是?乖!来……看这里,看这里!”爸爸满脸微笑地和小婴儿聊着天。
  爸爸停止了搓手,从脖子下的衣服里掏出听诊器的听头,夹在两手掌间又搓擦了几下,然后探进才几个月大的小孩的衣服下。
  听完后,他把听头插回原处,又搓了搓手掌,才伸手摸小孩的肚子。爸爸的手很大,因为年龄,显得有些苍老,但是很柔软,很温暖。
  他对着旁边的年轻的女医生说:“你看,手指和听头都很凉,会让孩子受凉的,甚至还会吓到他呢。孩子的肚皮又嫩又薄,经不起你的突然袭击……先把手搓暖……听头不要吊在胸前,该藏进衣服里……”女医生连声应诺,脸也红了。年轻母亲感激地看着我的爸爸——老赵医生。(赵玲《老赵医生的手》)
  在记叙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时,应该根据文章需要和内心的真实感悟,选择事件中最核心、最精彩的部分来精雕细琢,从而能够使人物形象最大限度地丰满,使事件充满情感。在老赵医生给孩子看病的过程中,“和小婴儿聊天”“搓听诊器的听头”“把听诊器藏到白大褂里”都是事件的“核心”和“精彩”部分,通过它们,可以反映出一个84岁老儿科医生的敬业与乐业。这样的“记事”能够使事件变得饱满而“传达出情感”。
  最后,给大家一个小建议:常写片段作文,学生写老师也写。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实践一:下面这段文字过于简单,读起来让人索然无味。请你帮作者“添枝加叶”,把它写丰满、生动一些。
  那天放学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了伤,校服也磕破了。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心疼,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
  就以这个写作实践为例,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写清楚”,再让学生“传达出情感”。老师亲自动手写,才能发现学生“记事”中的问题在哪兒,才能发现和感受“记事”的方法,才能使教师和学生关于“记事”的对话产生最大化的效果。
  又是一次期中考,成绩还不错。放学了,此时已经六七点了,夜幕已经降临,路灯亮起来了,我一边走一边看着路灯下被拉长的影子,心里想着:真想早点儿回家和家人分享这份喜悦啊!越想心里越美滋滋的,嘴角也不由自主地勾起了弧度,步伐也变得轻快起来了。我加快了脚步,一不小心踩到了一块石头,“啪”的一下,我摔倒在地上了。我急忙站了起来,看了看四周无人,心里才安定了许多。小石子磕破了我的衣服,也磕破了我的胳膊,伤口里面若隐若现地渗出了血。回到家,妈妈和奶奶看到我的手还在流血,急忙拿出双氧水慢慢地帮我擦着。奶奶用心痛的目光看着我,轻轻地摸摸我的头,责备中又带有心痛说:“你呀,以后走路可一定要小心了。”爸爸说:“没关系!我们是男子汉嘛!”爷爷瞪了爸爸一眼,想说什么又没有说,只是在帮我擦手的奶奶旁边转来转去的。(学生片段作文)
  这样的训练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
  不同于整篇作文训练片段作文,片段作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训练,降低了写作难度,可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由易入难的认知规律,是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此外,片段作文训练比起整体作文更能结合课文,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供选择。例如,在课文结尾处拓展延伸,在精髓处让同学们模仿等,片段作文从局部着眼,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教会学生写作技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逐步提高,然后过渡到整个立意和构思,形成整体性的文章,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素材库。
  “记事”是初中生写作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记事”的方法也很多,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妨把教材当作写作教学的例子,辅以自己的写作实践——下水作文,发现和实践一些行之有效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责任编辑 晏祥辉◇
其他文献
好奇心是个体对新异和未知事物想知的倾向,是个体重要的内部动机之一,是重要的人格特征。国内外好奇心的理论研究在不断深入中,有研究认为当人们感到好奇时,脑中的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促进人们学习和记忆信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于是,我在化学教学中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
期刊
2020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Ⅲ生物学试题是高考评价体系发布后基于其进行设计的,发挥了立德树人、高考育人的功能。试题与2019年相比,稳中有进,难度有所下降,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试题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人体健康及人体免疫调节等内容有机整合,体现时代精神、强化社会责任,显现核心价值。研究和分析2020年高考试题,对生物学教学及2021年复习备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2020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Ⅲ
期刊
云南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因此云南有着五彩斑斓又非常厚重的历史,但是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的繁重几乎对云南地方史一无所知,本文主要讨论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如何将云南地方史恰当、巧妙地融入中学历史教学中,以达到使学生增强对云南的认同感的目的。  在上高一下学期历史必修二“抗日战争”这一课时,笔者将远征军的事情讲解了一下,本来兴致不高的学生一下子全都坐直了身体,变得非常认真。当笔者在课件上展示滇
期刊
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学习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语文学业水平的程度。中考的“导向”作用不但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还影响着教学评价体系的健康发展。认真研究中考语文命题,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坚持继承创新,体现课改理念,既发挥中考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又发挥中考对教学的“检测”作用。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谈谈中考命题的导向
期刊
传导式主观题是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政治内容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它顺应高考考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要求。但学生在答题中经常出现考虑不全面、推理不严谨、表达不完整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基于设问的知识整合和逻辑思维建构。下面以两道高考主观题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一、传导式主观题的解法  2020全国卷Ⅱ第38题:数据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影响,2020年一季度我国国内
期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六单元的一篇散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笔者拟从新的角度去拓展教学内涵,尝试如下:先让学生自行疏通文义,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大致了解人物性格,接着请上男女两组学生分别用文言文与现代文再现孔子侍坐的情境,之
期刊
函数是高中数学内容的主干知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函数问题多与导数、数列、不等式相结合,侧重考查理解和应用,突出考查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体现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原则.  由于函数考查的综合性强,方法灵活,数学能力要求高,所以在历年的高考中函数的综合问题均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其中函数与不等式的证明是高考数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一个重要的办法是立足基
期刊
时光是个旧美人,可以诠释心底最深处的东西。在语文成长路上邂逅的名师大家灿若明灯,引领我向着明亮那方前行,抵达那个曾经无数次脑海里描绘过的最美自己。  明灯·敬业  在我教书生涯走入困境的时候,李树萍校长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照亮我阴霾的心。教了20年的书,突然在某个清晨醒来,觉得自己不会教书了,虽然偶尔也会上网看看同人们是怎样教书的。但是看得越多,我心里越是慌,感觉站在教育的悬崖边,稍不小心就会掉
期刊
解三角形是高考的常考题型,主要出现在高考试卷的解答题中,以解答题第17题的位置较为常见,偶尔也会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其考法主要围绕着正、余弦定理,结合三角恒等变换,重点考查正、余弦定理的边角互化及三角恒等变换公式的灵活应用,往往要求考生计算边长、周长和面积的大小或范围.这类试题以中档题为主,是考生志在必得却又容易卡壳的题目之一.本文主要以三角形周长范围的求解为例,探讨此类题的解法,总结解题规律
期刊
厚厚的积雪为香格里拉披上了洁白的外衣,整个校园犹如童话故事里的城堡,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上演着冰雪奇缘。就是在这样的一天里,等着我的竟是一宗离奇的失踪案。  下午五点半我跟往常一样下班回家,还没来得及开门就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的是班级里我很熟悉的一个女同学的声音:“老师我是×××,今天感冒了,已经吐了好几次,要去医院检查。”  “你在校门口等着,我马上回来,告诉你爸爸妈妈,问他们有没有时间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