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学习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语文学业水平的程度。中考的“导向”作用不但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还影响着教学评价体系的健康发展。认真研究中考语文命题,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坚持继承创新,体现课改理念,既发挥中考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又发挥中考对教学的“检测”作用。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谈谈中考命题的导向作用。
一、中考命题充分体现教学导向
毋庸置疑,不少一线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在日常教学中眼睛总是盯着中考试卷的几种题型,大搞题海战术,进行反复训练,而忽视语文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其实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他们追求的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从中考命题趋势上看,课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 课堂教学注重学科素养
语文课堂不仅承载着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作用,还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试卷力求引导一线教师进一步投身课改,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将语文知识和学生对重点词句赏析结合起来,以考查出学生的语文能力,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这种开放性试题,既给学生以较大的发挥空间,又充分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思维能力。
2. 平时教学回归教材
教材中的材料是基础、是根本,也是试题选材和命制的依据。中考命题应注意课内外知识的联系,要做到选材在课外,考查知识点来自课内或者需要合理利用所学知识方法来解决,从而引导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着力教材、教好教材。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字音、字形、词语、句子等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展现语文能力的载体,命题时对此应给予较大关注。
3. 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考查应规避一些已成定论的东西。引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真正带领学生鉴赏、品评优秀的文学作品。曲靖市2019年中考题中要求学生鉴赏《登幽州台歌》中的“独”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寓意“纵观古今(像‘我’这样的人没有)”,“念天地之悠悠”寓意“寻遍天地(像‘我’这样的人没有)”,“独怆然而涕下!”中的“独”体现了作者非常孤独、极度伤心的情绪。综上所述,赏析如下“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题目设计充分体现语文能力的重要性,要求考生在总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领会诗人孤独无奈的情感和失落的心情。
二、中考命题充分体现学习导向
1. 注重基礎知识的学习掌握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是为学生未来学习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语文试卷将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作为考查的重点之一。如坚持对字音、词义、句子、经典诗句等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并以此检验学生的语文功底。
2. 注重热点问题的收集整理
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顺应时代的呼唤、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知道学习目标和价值取向。2019年曲靖市的命题过程中,我们以厚植家国情怀为主题,命题中涉及“五四运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变化、“扫黑除恶”、“大数据”、“云计算”等国内国际普遍关心的问题。注重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现代文阅读《着眼湿地,呵护“地球之肾”》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同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懂得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提出保护湿地的措施,答案解析分别从个人层面、学校层面、国家层面考虑,从而引导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
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
中考命题要做到主题明确,有厚度、有时代感,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地方特色。2019年曲靖市中考命题在“语文综合运用”这一环节题目设计上亮点纷呈。试题以开放性的育人情境为载体,价值引领,实现对核心素养的考查。从认识“爨”字、走进“爨”学、传播文化,三个环节普及“爨”文化的知识。题目设计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启迪和能力的提升,充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4. 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命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现代文阅读材料选择2019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副刊》中的文章《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试题让学生明白普通人通过努力奋斗也可以实现自身价值,从而过上幸福生活的道理。
作文题目《在希望的田野上》,把握时代脉搏,叩响时代主旋律。充分考查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等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身边的发展变化。如反映“精准扶贫”给农村带来的发展变化;体现“改革开放40年”给祖国带来的巨变;讴歌“绿水青山”给我们带来的实惠和发展机遇;以青春之我,绘青春中国,让青春成为中华民族生机勃发、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等。只有学生平时多观察、多思考,才能写出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三、中考命题充分体现评价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 提高评价效率
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中考命题担负着指导初中教学的任务,因而不能片面追求难度和拔高要求,否则可能加重学生负担而违背义务教育精神。另一方面,中考作为选拔性考试,要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应向测试考生能力方面倾斜。以上两方面互相制约,决定了中考命题的难度控制和选题倾向。中考命题的科学性、人文性和系统性,要求我们在重视核心素养的同时充分考虑地方实际情况;中考命题的信度,要求我们体现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做到区分度梯度科学、合理。
2. 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考试是语文教学重要的评价手段之一,命题必须要体现这种评价功能。我们通过试题的设置,对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作阶段性或终结性的评价。同时,通过命题考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种评价。综合性的命题考试结果依然是教学评价有力的参考数据,体现相对公平的评价功能。
诊断(反馈)功能即语文试题的诊断、评价功能,就是指通过考试,能够反映学生在语文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各种信息,教师可以凭此在教学中采取调整、改进、完善和补救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我们通过对照考试命题的“双向细目表”,详细分析考试命题的思路和考点,以及学生在答卷中具体的得分情况,我们就可以发现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发现我们日常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起到很好的诊断反馈作用。
3. 体现评价的全面性
随着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试题的灵活程度和发散程度在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中考语文试题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功能。语文考试命题要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的语文终身学习服务,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服务。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中考命题要做到有利于广大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各项目标;有利于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拓展语文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全面、公正、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农村学校高效课堂教学探索与研究”(立项编号:Y13010)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晏祥辉◇
一、中考命题充分体现教学导向
毋庸置疑,不少一线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在日常教学中眼睛总是盯着中考试卷的几种题型,大搞题海战术,进行反复训练,而忽视语文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其实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他们追求的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从中考命题趋势上看,课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 课堂教学注重学科素养
语文课堂不仅承载着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作用,还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试卷力求引导一线教师进一步投身课改,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将语文知识和学生对重点词句赏析结合起来,以考查出学生的语文能力,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这种开放性试题,既给学生以较大的发挥空间,又充分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思维能力。
2. 平时教学回归教材
教材中的材料是基础、是根本,也是试题选材和命制的依据。中考命题应注意课内外知识的联系,要做到选材在课外,考查知识点来自课内或者需要合理利用所学知识方法来解决,从而引导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着力教材、教好教材。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字音、字形、词语、句子等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展现语文能力的载体,命题时对此应给予较大关注。
3. 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考查应规避一些已成定论的东西。引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真正带领学生鉴赏、品评优秀的文学作品。曲靖市2019年中考题中要求学生鉴赏《登幽州台歌》中的“独”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寓意“纵观古今(像‘我’这样的人没有)”,“念天地之悠悠”寓意“寻遍天地(像‘我’这样的人没有)”,“独怆然而涕下!”中的“独”体现了作者非常孤独、极度伤心的情绪。综上所述,赏析如下“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题目设计充分体现语文能力的重要性,要求考生在总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领会诗人孤独无奈的情感和失落的心情。
二、中考命题充分体现学习导向
1. 注重基礎知识的学习掌握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是为学生未来学习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语文试卷将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作为考查的重点之一。如坚持对字音、词义、句子、经典诗句等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并以此检验学生的语文功底。
2. 注重热点问题的收集整理
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顺应时代的呼唤、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知道学习目标和价值取向。2019年曲靖市的命题过程中,我们以厚植家国情怀为主题,命题中涉及“五四运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变化、“扫黑除恶”、“大数据”、“云计算”等国内国际普遍关心的问题。注重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现代文阅读《着眼湿地,呵护“地球之肾”》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同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懂得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提出保护湿地的措施,答案解析分别从个人层面、学校层面、国家层面考虑,从而引导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
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
中考命题要做到主题明确,有厚度、有时代感,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地方特色。2019年曲靖市中考命题在“语文综合运用”这一环节题目设计上亮点纷呈。试题以开放性的育人情境为载体,价值引领,实现对核心素养的考查。从认识“爨”字、走进“爨”学、传播文化,三个环节普及“爨”文化的知识。题目设计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启迪和能力的提升,充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4. 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命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现代文阅读材料选择2019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副刊》中的文章《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试题让学生明白普通人通过努力奋斗也可以实现自身价值,从而过上幸福生活的道理。
作文题目《在希望的田野上》,把握时代脉搏,叩响时代主旋律。充分考查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等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身边的发展变化。如反映“精准扶贫”给农村带来的发展变化;体现“改革开放40年”给祖国带来的巨变;讴歌“绿水青山”给我们带来的实惠和发展机遇;以青春之我,绘青春中国,让青春成为中华民族生机勃发、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等。只有学生平时多观察、多思考,才能写出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三、中考命题充分体现评价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 提高评价效率
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中考命题担负着指导初中教学的任务,因而不能片面追求难度和拔高要求,否则可能加重学生负担而违背义务教育精神。另一方面,中考作为选拔性考试,要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应向测试考生能力方面倾斜。以上两方面互相制约,决定了中考命题的难度控制和选题倾向。中考命题的科学性、人文性和系统性,要求我们在重视核心素养的同时充分考虑地方实际情况;中考命题的信度,要求我们体现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做到区分度梯度科学、合理。
2. 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考试是语文教学重要的评价手段之一,命题必须要体现这种评价功能。我们通过试题的设置,对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作阶段性或终结性的评价。同时,通过命题考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种评价。综合性的命题考试结果依然是教学评价有力的参考数据,体现相对公平的评价功能。
诊断(反馈)功能即语文试题的诊断、评价功能,就是指通过考试,能够反映学生在语文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各种信息,教师可以凭此在教学中采取调整、改进、完善和补救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我们通过对照考试命题的“双向细目表”,详细分析考试命题的思路和考点,以及学生在答卷中具体的得分情况,我们就可以发现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发现我们日常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起到很好的诊断反馈作用。
3. 体现评价的全面性
随着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试题的灵活程度和发散程度在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中考语文试题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功能。语文考试命题要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的语文终身学习服务,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服务。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中考命题要做到有利于广大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各项目标;有利于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拓展语文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全面、公正、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农村学校高效课堂教学探索与研究”(立项编号:Y13010)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