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探究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调控者、评价者,必须理解探究学习的本质及过程特征,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創设学习情境,合理预设教学流程,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建构主义——行动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一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根据当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的意义。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个体先前的经验是十分有限的,在此基础上建构知识的意义,无法确定所建构出来的知识就是最终写照。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学习建构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来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现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先前经验存在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进行教学,教师要注重协作学习,注重为学生学习提供充分的时空与资源。
二、教学流程——行动指南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建立的教学支架是小学科学探究教学流程设计的主要依据。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之一,又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形式。笔者带领教研团队边实践边总结,在原小学自然课五段式教学流程基础上,总结提升,形成了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问题-探究-分享-建构四步流程。(如下图所示)
问题—探究—分享—建构
从上图可知:探究教学需要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需要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需要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需要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需要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需要学习者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因此,学生探究学习的四步流程是:提出问题,收集事实,分享交流,归纳建构。教师探究教学的四步流程是:“设境生疑,指导探究,启发思维,评价激励”。上图反映了科学探究流程与探究课堂流程的对应关系,反映了探究教学流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角色定位。当然,教学流程是相对的。探究教学的课堂可以根据内容、环境、时间、资源及现场生成进行灵活调整,以期获得好的效果。
三、教学策略——行动艺术
小学科学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与探究教学流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做支撑。主要教学策略如下:
(一)情境问题策略
1.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情境可以是现实的场景或生活材料,也可以是科学的问题或实践活动。教师根据教材实际或资源实际创设简易场景,实现触景生问。
2. 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始。既可老师引导提问,也可学生独立提问。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聚焦、导向。问题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小而实在,可探,可做。
(二)探究发现策略
1. 教师是探究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调控者。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和整合。从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角度,对调查、观察、实验、操作提出建议;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探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教师要调控探究节奏,随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调节,实现“活”而有“序”,准时高效。
2. 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独立地去探究,去发现,去记录。让学生在小组和全班同学面前描述探究过程,展示思维方法,介绍新的发现。对个人探究有难度的问题,可以组建小组探讨或全班集体探究,或师生共同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三)交流分享策略
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合作探究以后,我们要给学生及团队充分展示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启发思维。
1.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探究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2. 当学生收集的“事实”出现偏差时,教师要进行引导,必要时可再次探究,分析并找出原因所在。
(四)建构评价策略
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和群体建构统一的过程。学生个体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得到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听课、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交流获取知识的过程是群体建构的过程。在学生学习共同体中,“新”知识是个体独立思考和群体协商的结果。
学习评价是师生双方对学习过程(提出问题、探究新知、实践运用等)结果和态度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过程,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
1. 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对现象、数据的分析比较,加深理解。通过归纳概括,寻找规律,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2. 教师要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教师评价,言简意赅,扶正抑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探究教学已经在科学课堂里开展起来,教学研究从开始“热热闹闹”的现场向“安静务实”的深层研究转换。笔者带领团队总结的“四步流程”及探究式课堂的行动策略正被我们的老师所接受。从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观察统计发现:只要教师心灵手巧,学生也能心领神会,最终实现探究活动“热热闹闹”,讨论建构“七嘴八舌”,科学概念深入童心。“闹静”结合,水乳交融,全面达成科学课程的育人目标。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们提倡所有教师根据科学课型及具体内容的变化,灵活设计,突出重点,以提高小学科学探究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重庆】
一、建构主义——行动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一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根据当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的意义。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个体先前的经验是十分有限的,在此基础上建构知识的意义,无法确定所建构出来的知识就是最终写照。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学习建构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来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现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先前经验存在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进行教学,教师要注重协作学习,注重为学生学习提供充分的时空与资源。
二、教学流程——行动指南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建立的教学支架是小学科学探究教学流程设计的主要依据。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之一,又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形式。笔者带领教研团队边实践边总结,在原小学自然课五段式教学流程基础上,总结提升,形成了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问题-探究-分享-建构四步流程。(如下图所示)
问题—探究—分享—建构
从上图可知:探究教学需要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需要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需要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需要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需要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需要学习者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因此,学生探究学习的四步流程是:提出问题,收集事实,分享交流,归纳建构。教师探究教学的四步流程是:“设境生疑,指导探究,启发思维,评价激励”。上图反映了科学探究流程与探究课堂流程的对应关系,反映了探究教学流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角色定位。当然,教学流程是相对的。探究教学的课堂可以根据内容、环境、时间、资源及现场生成进行灵活调整,以期获得好的效果。
三、教学策略——行动艺术
小学科学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与探究教学流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做支撑。主要教学策略如下:
(一)情境问题策略
1.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情境可以是现实的场景或生活材料,也可以是科学的问题或实践活动。教师根据教材实际或资源实际创设简易场景,实现触景生问。
2. 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始。既可老师引导提问,也可学生独立提问。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聚焦、导向。问题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小而实在,可探,可做。
(二)探究发现策略
1. 教师是探究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调控者。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和整合。从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角度,对调查、观察、实验、操作提出建议;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探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教师要调控探究节奏,随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调节,实现“活”而有“序”,准时高效。
2. 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独立地去探究,去发现,去记录。让学生在小组和全班同学面前描述探究过程,展示思维方法,介绍新的发现。对个人探究有难度的问题,可以组建小组探讨或全班集体探究,或师生共同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三)交流分享策略
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合作探究以后,我们要给学生及团队充分展示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启发思维。
1.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探究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2. 当学生收集的“事实”出现偏差时,教师要进行引导,必要时可再次探究,分析并找出原因所在。
(四)建构评价策略
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和群体建构统一的过程。学生个体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得到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听课、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交流获取知识的过程是群体建构的过程。在学生学习共同体中,“新”知识是个体独立思考和群体协商的结果。
学习评价是师生双方对学习过程(提出问题、探究新知、实践运用等)结果和态度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过程,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
1. 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对现象、数据的分析比较,加深理解。通过归纳概括,寻找规律,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2. 教师要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教师评价,言简意赅,扶正抑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探究教学已经在科学课堂里开展起来,教学研究从开始“热热闹闹”的现场向“安静务实”的深层研究转换。笔者带领团队总结的“四步流程”及探究式课堂的行动策略正被我们的老师所接受。从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观察统计发现:只要教师心灵手巧,学生也能心领神会,最终实现探究活动“热热闹闹”,讨论建构“七嘴八舌”,科学概念深入童心。“闹静”结合,水乳交融,全面达成科学课程的育人目标。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们提倡所有教师根据科学课型及具体内容的变化,灵活设计,突出重点,以提高小学科学探究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