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笔者认为与《课程标准》相比,古诗文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设置中提到更高的位置。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三类。一二年级选编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及古诗共120篇;三到六年级选编文质优美的叙事性作品、说明性文章和古诗共233篇,其中精读课文135篇,略读课文98篇,选读课文是65篇。再看在一到六年级的255篇精读课文里,其中古诗是52首,占整个精读课文的20.4%。可见经典古诗文无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最灿烂的瑰宝。
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法宝。初读,读准读通;再读,读懂读进;回读,读深读透,一一提升。现在,古诗文教学让学生读进,读深,读透。个人浅见,一节古诗文教学是否有味儿,关键还在于读的效果,而读的效果,又在于诗情诗境的创设,而诗情诗境的创设,又直接依赖于教师个人古诗文素养的高低,尤其是教师本人诵读的水平。因此,教师加强对诗文诵读的研究,提升自己诵读水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能够有效地把学生带进诗情诗境,提高教学效益。
一、吟咏诵读,体味诗文的音韵美
我国古代诗歌讲究平仄、押韵,格律要求很严。每首诗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乐感。古人写诗作文讲究辞藻、修辞、韵律和节奏。对仗工整,词丽景美,给人清新之感。无论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诗和音乐总是连在一起的。读着,吟着,会把人引入忘我的境地,陶醉在其中。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琵琶声音的描绘,它使人感受到“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美,清脆圆润;又使人感到如同“间关莺语花底滑”似的美,婉转流畅;还使人感到如同“铁骑突出刀枪鸣”似的美,激越雄浑。这样的作品适宜于声情并茂地朗读,朗读时把握好语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并且在诵读时倾注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读,使学生体味到古诗文的音韵美,从而达到激发审美情趣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通过示范朗读,读出古诗节律和音韵,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以至背诵,在吟诵中体味古诗的节律和音韵之美。还可以借助一些被谱了曲的古诗的演唱录音带或一些著名演员朗诵古诗的录音带,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这种与音乐融合的美,为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打下基础。
在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用这首词谱曲的歌曲,再教学生学唱这首歌,让学生轻声地、动情地反复咏唱歌曲,在吟唱中去感悟、去理解、去发散、去想象;再引导学生去浅析优美的意境,蕴含的主题,旷达的胸怀,深沉的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诗画去表现朋友情深的艺术形象。以歌解词,以诗配画,学生在完整的“音诗画”审美过程中学习诗词,在歌中陶醉,在诗中审美,在画中创美,完成了对美的感受、理解、创造的审美过程,所达到的教育效果远比单一教学这首诗要好得多。
二、嚼字品句,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苏轼曾赞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并非王维如此。许多优秀的诗词,都是意味隽永的画幅,尤其是其中的佳词丽句,更是诗人的匠心独运。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枝红杏出墙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一不是诗画合一的佳句。欣赏时,让学生注意推敲品味,更容易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通过想象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情感空间翱翔,学生在头脑中已经构成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面,形成一种内化的情感力量,撩拨撞击学生的心弦,诱发他们深厚的情感体验,激发欣赏诗词的欲望。
意境是艺术形象触发想象和联想,引起美好情思的审美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成高格,自有名句,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古诗文都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读着诗文,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伟气势,“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美景,又仿佛在“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广袤的草原大地,还能听到“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又能闻到“暗香浮动月黄昏”,让学生诵读,领略到祖国河山景色的美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三、知人论世,体验古诗文的情感美
中国古代有很多杰出人物,他们那种惊天动地的英雄气魄,也反映在诗文中,如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等,读这些诗篇,我们能不为我们前人的那种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爱国激情所感动吗?在教学《示儿》时,我给学生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是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10)除夕前夜,作者临终前留下来的最后一首绝笔诗。从他两岁时北宋灭亡,到他85岁即将去世,北方大好河山始终没能收复。他原本知道死去之后,万事皆空,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统一。80多年来,驱除敌虏、统一河山的强烈愿望,在他心里始终没有动摇过。所以在他临终前,仍然叮嘱孩子们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我们在教学此类文章,要注重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及他们的经历、思想等,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这样,不但获得了美的享受,而且还陶冶了情操。
为了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多诵读古诗文时,并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情趣,这样,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不会感到枯燥,反而能从古诗文那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精湛的语言艺术中汲取营养,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让我们的孩子乘着“经典”之舟,游趟在“诵读”之洋。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三类。一二年级选编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及古诗共120篇;三到六年级选编文质优美的叙事性作品、说明性文章和古诗共233篇,其中精读课文135篇,略读课文98篇,选读课文是65篇。再看在一到六年级的255篇精读课文里,其中古诗是52首,占整个精读课文的20.4%。可见经典古诗文无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最灿烂的瑰宝。
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法宝。初读,读准读通;再读,读懂读进;回读,读深读透,一一提升。现在,古诗文教学让学生读进,读深,读透。个人浅见,一节古诗文教学是否有味儿,关键还在于读的效果,而读的效果,又在于诗情诗境的创设,而诗情诗境的创设,又直接依赖于教师个人古诗文素养的高低,尤其是教师本人诵读的水平。因此,教师加强对诗文诵读的研究,提升自己诵读水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能够有效地把学生带进诗情诗境,提高教学效益。
一、吟咏诵读,体味诗文的音韵美
我国古代诗歌讲究平仄、押韵,格律要求很严。每首诗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乐感。古人写诗作文讲究辞藻、修辞、韵律和节奏。对仗工整,词丽景美,给人清新之感。无论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诗和音乐总是连在一起的。读着,吟着,会把人引入忘我的境地,陶醉在其中。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琵琶声音的描绘,它使人感受到“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美,清脆圆润;又使人感到如同“间关莺语花底滑”似的美,婉转流畅;还使人感到如同“铁骑突出刀枪鸣”似的美,激越雄浑。这样的作品适宜于声情并茂地朗读,朗读时把握好语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并且在诵读时倾注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读,使学生体味到古诗文的音韵美,从而达到激发审美情趣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通过示范朗读,读出古诗节律和音韵,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以至背诵,在吟诵中体味古诗的节律和音韵之美。还可以借助一些被谱了曲的古诗的演唱录音带或一些著名演员朗诵古诗的录音带,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这种与音乐融合的美,为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打下基础。
在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用这首词谱曲的歌曲,再教学生学唱这首歌,让学生轻声地、动情地反复咏唱歌曲,在吟唱中去感悟、去理解、去发散、去想象;再引导学生去浅析优美的意境,蕴含的主题,旷达的胸怀,深沉的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诗画去表现朋友情深的艺术形象。以歌解词,以诗配画,学生在完整的“音诗画”审美过程中学习诗词,在歌中陶醉,在诗中审美,在画中创美,完成了对美的感受、理解、创造的审美过程,所达到的教育效果远比单一教学这首诗要好得多。
二、嚼字品句,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苏轼曾赞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并非王维如此。许多优秀的诗词,都是意味隽永的画幅,尤其是其中的佳词丽句,更是诗人的匠心独运。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枝红杏出墙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一不是诗画合一的佳句。欣赏时,让学生注意推敲品味,更容易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通过想象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情感空间翱翔,学生在头脑中已经构成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面,形成一种内化的情感力量,撩拨撞击学生的心弦,诱发他们深厚的情感体验,激发欣赏诗词的欲望。
意境是艺术形象触发想象和联想,引起美好情思的审美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成高格,自有名句,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古诗文都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读着诗文,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伟气势,“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美景,又仿佛在“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广袤的草原大地,还能听到“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又能闻到“暗香浮动月黄昏”,让学生诵读,领略到祖国河山景色的美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三、知人论世,体验古诗文的情感美
中国古代有很多杰出人物,他们那种惊天动地的英雄气魄,也反映在诗文中,如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等,读这些诗篇,我们能不为我们前人的那种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爱国激情所感动吗?在教学《示儿》时,我给学生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是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10)除夕前夜,作者临终前留下来的最后一首绝笔诗。从他两岁时北宋灭亡,到他85岁即将去世,北方大好河山始终没能收复。他原本知道死去之后,万事皆空,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统一。80多年来,驱除敌虏、统一河山的强烈愿望,在他心里始终没有动摇过。所以在他临终前,仍然叮嘱孩子们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我们在教学此类文章,要注重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及他们的经历、思想等,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这样,不但获得了美的享受,而且还陶冶了情操。
为了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多诵读古诗文时,并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情趣,这样,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不会感到枯燥,反而能从古诗文那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精湛的语言艺术中汲取营养,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让我们的孩子乘着“经典”之舟,游趟在“诵读”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