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读书杂志》是清代著名小学家王念孙的训诂学巨著,因是他在校读古史、诸子、汉碑以及集部若干篇目时所做的读书札记,故名之曰《读书杂志》。全书共八十二卷,余编二卷,是王念孙晚年智慧的结晶。阮元曾赞道:“一字之证,博及万卷,折心解颐,使他人百思不能到。” [1](P387)
在校释古籍时,王念孙并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字词、句子,而是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所处的语境入手去考察,从而体现出敏锐而强烈的“语境”意识。从语境角度校释古籍已经成为王念孙训诂、校勘的一条原则。
词汇总是具体上下文中的词汇,在具体的语境中,词汇的意义是固定的、具象的、临时的,我们也正是在具体的语句中去理解词汇含义。黄侃先生曾说:“小学家之训诂与经学家之训诂不同。盖小学家之说字,往往将一切包括无遗;而经学家之解文,则只能取字义之一部分。”又曰:“小学家之训诂贵圆,而经学家之训诂贵专。”[2] (P192)“这里的‘圆’指的就是圆通、完备、全面、系统;这里的‘专’指的就是专门、集中、具体、个别。”[3](P100) “圆”和“专”的关系是辩证的,把“圆”的意义放在具体的语境下,就会“专”;把“专”的意义集中到一起综合归纳,就会变“圆”。王念孙《读书杂志》在训释字词时就充分体现了这“圆”与“专”的辩证关系。如《读书杂志·汉书第十二·霍光金日传》“皆雠有功”条(三三九)[4]。关于“雠”字之义,晋灼认为:雠,等也。顾炎武《日知录》认为:“雠”应训为“对”,并举出多例证之。而王念孙案:晋说是也,《尔雅》曰:“雠,匹也。”《广雅》曰:“等、匹、雠,辈也。”王氏先举出《尔雅》、《广雅》之训释,即求“圆”,但并非到此为止,又进一步阐述“皆雠有功”这句话的具体意思是指张章诸人“其功相等类也”,那么“雠”在此处应训为“等”。顾炎武将《诗》“无言不雠”之“雠”训为“对”是合理的,但“皆雠有功”之“雠”与之异义。训诂经书贵“专”,不能将彼处之义用于此处。
笔者认为,黄侃先生所谓的“圆”与“专”的关系更应理解为词义的“静态”与“动态”的关系。静态词义是指“存在于语言符号系统中,为实现交际行为、完成交际目的而提供可能和基础的意义”;动态词义是“在言语较集中具体体现了交际功能,实现了交际作用,传递了交际信息,达到了交际目的的意义” [5](P120—121)。可见,动态词义是在交际过程中所体现的意义,是静态词义是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但“静态”和“动态”也是相对的:静态词义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相应地发展变化,这是静态词义相对流动性;动态词义在具体环境下,它的意思是固定的、具体的,这是动态词义相对静止性,即葛本仪先生所谓的静态词义对动态词义的“规约性”。正是在这样的“动”与“静”的互相转化中,词义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
二
在《读书杂志》中,之所以会对同一个阅读对象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甚至出现脱、衍、错、倒等错误,原因是由于交际双方在对动静态词义的理解、对语境的认识等方面未能达成共识,产生了误解、误读。而王念孙对于词义的动静关系,却深得个中三昧,同时他运用语境思想于古籍的校释中,把动静两者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一)明确词义
(1)《战国策第一·西周》“秦与天下俱罢”条:“……是天下欲罢秦,故劝王攻周,秦与天下俱罢,则令不横行于周矣。”念孙案:“秦与天下俱罢”,“俱”字后人所加也。“秦与天下罢”者,“与”犹“为”也,为秦为天下所罢也。此言天下欲以攻周罢秦,秦攻周,则为天下所罢,非谓秦与天下俱罢也。(三六)
(2)《汉书第一·高纪》“吾知与之矣”条:“陈豨反,上问豨将皆故贾人,上曰:‘吾知与之矣,乃多以金购豨将。’”念孙案:与,犹敌也,言吾知所以敌之矣。(一八一)
(3)《汉书第七·艺文志》“与不得已”条:“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鲁最为近之。”念孙案:余谓“与”者,如也。言三家说诗,皆非本义,如必求其本义则鲁最为近之也。(二七六)
按:同是一个“与”字,在三个例子中却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例(1)训为“为”,表被动;例(2)训为“敌”,表敌对;例(3)训为“如”,表假设。不同的上下文使“与”具有了不同的内涵,体现了词义的动态性、流动性。
(4)《汉书第十三·何武王嘉师列传》“赤吾之族”条:“客徒欲朱丹吾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师古曰:见诛杀者必流血,故云“赤族”。宋祁曰:古人谓空尽无物曰赤。赤族言尽杀无遗。念孙案:颜说是也。上言朱丹,下言赤,其义一也。犹云客徒欲赤吾之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耳,“赤”字正指血色言之。(三七○)
按:同是一个“赤”字,和不同的词语搭配,就具有不同的意思。在“赤地”、“赤贫”等词语中,“赤”应训为“空尽无物”,而在例(4)中则指血色,若如宋祁的解释,文义则“似是而非”。“赤”受到与之搭配的词语的影响,词义就会发生相应的转移或改变,具有与相搭配的词语相关联的含义。
(5)《汉书第九·贾谊传》“意变”条:“大人不曲,意变齐同。”念孙案:“意”读亿万年之“亿”,“亿变”犹上文言千变万化也,“亿变其同”即《庄子·齐物》之旨,作“意”者借字耳。(二九九)
(6)《汉书第九·贾谊传》“好恶积意”条:“众人惑惑,好恶积意。”念孙案:“意”者,满也,言好恶积满于中也。(二九九)
按:例(5)训“意”为“亿”,例(6)训“意”为“满”,同一个字在同一篇传中,意思却截然不同。例(6)中的“意”,李奇解释说:所好所恶积之万亿也。可见李氏仍将“意”解为“亿”,没有注意到同一个“意”字,出现的条件变了,意思也就变了。(5)、(6)两例,在《读书杂志》的299页中作前后排列,更利于相互比较、对照理解。
(二)发明新义
在具体的语境下,词义具有临时性的特点,这种临时性就是语境赋予词汇的新的含义。离开了这一特定语境,产生的新义也就不存在了。
(7)《汉书第九·贾谊传》“情素”条:“披心腹,见情素。”念孙案:情素,犹情实也。“情素”与“心腹”对文,则“素”非心所向之谓。(三○九)
(8)《汉书第九·贾谊传》“法而不谲”条:“孔子曰:‘齐桓公法而不谲。’”念孙案:法犹正也。师古以法为守法,则于义稍迂。(三○九)
(9)《汉书第十·卫青霍去病传》“涉获”条:“票骑将军去病绝大幕,涉或单于章渠。”师古曰:涉,谓涉水也。念孙案:余谓“涉”犹“入”也,入其军,获其近臣,故曰“涉获单于章渠”。(三一七)
按:王念孙并没有囿于成见,他跳出了词汇的固定意义和传统意义,创造性地赋予词汇新的语境意义,丰富了词义。例(7)中,“情素”与“心腹”对文,“素”应训为“实”,别于《中庸》中的“素”训为“向”。《辞源》“愫”条就收录了“实”这一含义:“愫,真诚,实情。情素,也作‘情愫’。”例(8)“法”与“谲”构成反义关系,应训为“正”。《论语》正作“正而不谲”。例(9)根据搭配关系,确定“涉”为“入”义,非为“涉水”。王念孙在发明新义的时候,并不是凭空随意地创新,而是在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材料、文献资料之后做出的判断。如例(8),王氏先后列举了《谷梁传》、《史记·贾生传》、《荀子·性恶篇》、《大戴礼·劝学篇》中的句子,来证明“法”与“正”同义,为自己的训释寻找事实根据。
结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通过以上九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把词义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来分析,不仅轻而易举地确定了词义,解决了词汇多义的问题,而且创新了词义,充分体现了词义的“动态”与“静态”的辩证关系。在具体的语境中把握词义,为词汇增添了新的意义,也为词典的编纂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语料,将对词语的集释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释:
[1]转引自陈高春.中国语文学家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1986.
[2]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训诂概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曹孙聪.词典释义的规范化进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4]指《读书杂志》第339页,以下引文出处同此.
[5]葛本仪.汉语词汇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王翰颖,曲阜师范大学书法系)
《读书杂志》是清代著名小学家王念孙的训诂学巨著,因是他在校读古史、诸子、汉碑以及集部若干篇目时所做的读书札记,故名之曰《读书杂志》。全书共八十二卷,余编二卷,是王念孙晚年智慧的结晶。阮元曾赞道:“一字之证,博及万卷,折心解颐,使他人百思不能到。” [1](P387)
在校释古籍时,王念孙并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字词、句子,而是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所处的语境入手去考察,从而体现出敏锐而强烈的“语境”意识。从语境角度校释古籍已经成为王念孙训诂、校勘的一条原则。
词汇总是具体上下文中的词汇,在具体的语境中,词汇的意义是固定的、具象的、临时的,我们也正是在具体的语句中去理解词汇含义。黄侃先生曾说:“小学家之训诂与经学家之训诂不同。盖小学家之说字,往往将一切包括无遗;而经学家之解文,则只能取字义之一部分。”又曰:“小学家之训诂贵圆,而经学家之训诂贵专。”[2] (P192)“这里的‘圆’指的就是圆通、完备、全面、系统;这里的‘专’指的就是专门、集中、具体、个别。”[3](P100) “圆”和“专”的关系是辩证的,把“圆”的意义放在具体的语境下,就会“专”;把“专”的意义集中到一起综合归纳,就会变“圆”。王念孙《读书杂志》在训释字词时就充分体现了这“圆”与“专”的辩证关系。如《读书杂志·汉书第十二·霍光金日传》“皆雠有功”条(三三九)[4]。关于“雠”字之义,晋灼认为:雠,等也。顾炎武《日知录》认为:“雠”应训为“对”,并举出多例证之。而王念孙案:晋说是也,《尔雅》曰:“雠,匹也。”《广雅》曰:“等、匹、雠,辈也。”王氏先举出《尔雅》、《广雅》之训释,即求“圆”,但并非到此为止,又进一步阐述“皆雠有功”这句话的具体意思是指张章诸人“其功相等类也”,那么“雠”在此处应训为“等”。顾炎武将《诗》“无言不雠”之“雠”训为“对”是合理的,但“皆雠有功”之“雠”与之异义。训诂经书贵“专”,不能将彼处之义用于此处。
笔者认为,黄侃先生所谓的“圆”与“专”的关系更应理解为词义的“静态”与“动态”的关系。静态词义是指“存在于语言符号系统中,为实现交际行为、完成交际目的而提供可能和基础的意义”;动态词义是“在言语较集中具体体现了交际功能,实现了交际作用,传递了交际信息,达到了交际目的的意义” [5](P120—121)。可见,动态词义是在交际过程中所体现的意义,是静态词义是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但“静态”和“动态”也是相对的:静态词义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相应地发展变化,这是静态词义相对流动性;动态词义在具体环境下,它的意思是固定的、具体的,这是动态词义相对静止性,即葛本仪先生所谓的静态词义对动态词义的“规约性”。正是在这样的“动”与“静”的互相转化中,词义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
二
在《读书杂志》中,之所以会对同一个阅读对象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甚至出现脱、衍、错、倒等错误,原因是由于交际双方在对动静态词义的理解、对语境的认识等方面未能达成共识,产生了误解、误读。而王念孙对于词义的动静关系,却深得个中三昧,同时他运用语境思想于古籍的校释中,把动静两者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一)明确词义
(1)《战国策第一·西周》“秦与天下俱罢”条:“……是天下欲罢秦,故劝王攻周,秦与天下俱罢,则令不横行于周矣。”念孙案:“秦与天下俱罢”,“俱”字后人所加也。“秦与天下罢”者,“与”犹“为”也,为秦为天下所罢也。此言天下欲以攻周罢秦,秦攻周,则为天下所罢,非谓秦与天下俱罢也。(三六)
(2)《汉书第一·高纪》“吾知与之矣”条:“陈豨反,上问豨将皆故贾人,上曰:‘吾知与之矣,乃多以金购豨将。’”念孙案:与,犹敌也,言吾知所以敌之矣。(一八一)
(3)《汉书第七·艺文志》“与不得已”条:“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鲁最为近之。”念孙案:余谓“与”者,如也。言三家说诗,皆非本义,如必求其本义则鲁最为近之也。(二七六)
按:同是一个“与”字,在三个例子中却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例(1)训为“为”,表被动;例(2)训为“敌”,表敌对;例(3)训为“如”,表假设。不同的上下文使“与”具有了不同的内涵,体现了词义的动态性、流动性。
(4)《汉书第十三·何武王嘉师列传》“赤吾之族”条:“客徒欲朱丹吾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师古曰:见诛杀者必流血,故云“赤族”。宋祁曰:古人谓空尽无物曰赤。赤族言尽杀无遗。念孙案:颜说是也。上言朱丹,下言赤,其义一也。犹云客徒欲赤吾之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耳,“赤”字正指血色言之。(三七○)
按:同是一个“赤”字,和不同的词语搭配,就具有不同的意思。在“赤地”、“赤贫”等词语中,“赤”应训为“空尽无物”,而在例(4)中则指血色,若如宋祁的解释,文义则“似是而非”。“赤”受到与之搭配的词语的影响,词义就会发生相应的转移或改变,具有与相搭配的词语相关联的含义。
(5)《汉书第九·贾谊传》“意变”条:“大人不曲,意变齐同。”念孙案:“意”读亿万年之“亿”,“亿变”犹上文言千变万化也,“亿变其同”即《庄子·齐物》之旨,作“意”者借字耳。(二九九)
(6)《汉书第九·贾谊传》“好恶积意”条:“众人惑惑,好恶积意。”念孙案:“意”者,满也,言好恶积满于中也。(二九九)
按:例(5)训“意”为“亿”,例(6)训“意”为“满”,同一个字在同一篇传中,意思却截然不同。例(6)中的“意”,李奇解释说:所好所恶积之万亿也。可见李氏仍将“意”解为“亿”,没有注意到同一个“意”字,出现的条件变了,意思也就变了。(5)、(6)两例,在《读书杂志》的299页中作前后排列,更利于相互比较、对照理解。
(二)发明新义
在具体的语境下,词义具有临时性的特点,这种临时性就是语境赋予词汇的新的含义。离开了这一特定语境,产生的新义也就不存在了。
(7)《汉书第九·贾谊传》“情素”条:“披心腹,见情素。”念孙案:情素,犹情实也。“情素”与“心腹”对文,则“素”非心所向之谓。(三○九)
(8)《汉书第九·贾谊传》“法而不谲”条:“孔子曰:‘齐桓公法而不谲。’”念孙案:法犹正也。师古以法为守法,则于义稍迂。(三○九)
(9)《汉书第十·卫青霍去病传》“涉获”条:“票骑将军去病绝大幕,涉或单于章渠。”师古曰:涉,谓涉水也。念孙案:余谓“涉”犹“入”也,入其军,获其近臣,故曰“涉获单于章渠”。(三一七)
按:王念孙并没有囿于成见,他跳出了词汇的固定意义和传统意义,创造性地赋予词汇新的语境意义,丰富了词义。例(7)中,“情素”与“心腹”对文,“素”应训为“实”,别于《中庸》中的“素”训为“向”。《辞源》“愫”条就收录了“实”这一含义:“愫,真诚,实情。情素,也作‘情愫’。”例(8)“法”与“谲”构成反义关系,应训为“正”。《论语》正作“正而不谲”。例(9)根据搭配关系,确定“涉”为“入”义,非为“涉水”。王念孙在发明新义的时候,并不是凭空随意地创新,而是在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材料、文献资料之后做出的判断。如例(8),王氏先后列举了《谷梁传》、《史记·贾生传》、《荀子·性恶篇》、《大戴礼·劝学篇》中的句子,来证明“法”与“正”同义,为自己的训释寻找事实根据。
结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通过以上九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把词义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来分析,不仅轻而易举地确定了词义,解决了词汇多义的问题,而且创新了词义,充分体现了词义的“动态”与“静态”的辩证关系。在具体的语境中把握词义,为词汇增添了新的意义,也为词典的编纂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语料,将对词语的集释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释:
[1]转引自陈高春.中国语文学家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1986.
[2]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训诂概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曹孙聪.词典释义的规范化进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4]指《读书杂志》第339页,以下引文出处同此.
[5]葛本仪.汉语词汇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王翰颖,曲阜师范大学书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