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夜·店》被认为是一部描写小人物的“绿色”喜剧电影。作为导演杨庆的电影处女作,喜剧性是本片获得商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作品文本的故事核、叙事技巧和细节处理三方面的分析,却可以发现本片的喜剧特征并未能达到最佳效果。无论从纯粹的喜剧角度看,还是从能够吸引观众笑声的纯粹的商业娱乐片看,甚至于电影制作的细节处理看,这部影片还是有着许多不够纯粹之处。
关键词:小人物 戏剧性 打劫 “店”与“电”
导演杨庆说自己的处女作《夜·店》是一部“绿色”喜剧,是为了区别千宁浩的“疯狂”系列影片。其实,这只是一个关于小人物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汪汪”的24小时便利超市里,时间为大半夜。在这个故事里,一群源自现实中并不起眼的小人物们围绕这个小店纠缠出一连串超出常态的事件。无论是生活中,还是虚构的故事中,当非同寻常的事件和非常普通的小人物交葛在一起,戏剧化的冲突自然就显现出来。导演杨庆正是抓住了这一要领,拍摄了《夜·店》这样一部具有戏剧冲突的喜剧电影。
作为处女作,《夜·店》确实有着引人发笑的喜剧效力,也因此获得了上海电影节的好评,超过《走着瞧》而摘得电影节的传媒大奖。影片在创作立意、叙事技巧、细节处理乃至放映效果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从观众的欣赏时自发的笑声可以证实,影片的确是具有相当强烈的喜剧效果。可惜的是,仔细剖析这部电影,会发现它的喜剧效力还只停留在充满喜感而未能达到足够的艺术深度,影片的审美价值也仅能停留在商业性的喜剧片层面上。其实,这是一部从生活挖掘有一定深度的喜剧,但是导演在艺术处理上只满足于观众的停留在娱乐层面上的笑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诚如影片结尾“轮胎”打着中国电影经济人的幌子对镜头前的观众所言——“中国的电影没必要向好莱坞低三下四”,我们确实没必要向好莱坞低声下气,或者献媚讨好:然而,《夜·店》的导演手中拿着如此有深度的故事,却为行动力却显得如此的不思进取呢?对《夜·店》而言,它完全可以让观众得到简单娱乐之外更多的东西。
从各方面的报道看,杨庆将《夜·店》(乍为导演处女作,在制作策略上走了纯粹的商业路线。然而,无论从纯粹的喜剧角度看,还是从能够吸引观众笑声的纯粹的商业娱乐片看,甚至于电影制作的细节处理看。这部影片还是有着许多不够纯粹之处。
一、非纯粹的戏剧故事
从喜剧故事的角度看。《夜·店》如果只是讲何三水这个彩迷,影片的喜剧效果会因徐峥演绎出南方小男人的纯粹而近乎完美。影片却没有完全围绕何三水来发展线索,何三水只是一块石头,激起小店的一夜波澜。影片的故事核是被误操作而失去的钱(和钻石)引发的打劫与被劫,又因“劫”外生枝而不断带给观众笑声。
从导演的定位看,影片的核心人物是彩迷何三水,故事也因它而引发。徐峥出演的何三水,是这部作品最为出彩的人物形象。何三水是个典型的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年小男人形象,集中表现出的身份特征有三:和女人一样喜欢在衣服外加套袖:只喜欢动嘴不动手,一旦动手往往使巧。哪怕是巧比较奸诈:遇事是斤斤计较,嘴上总是提到“做事分明”。加上徐峥本就是上海人,他对上海男人的理解是像葛优、梁天、谢园北方男喜剧演员较难表现到位的。这个形象。以背影出场,就是一个可以带来视觉反差的笑点。随着情节的推进,无论是何三水的台词语言和行为动作,还是像小眼镜那样的顾客说何三水——我说这位秃顶的老同志,上海小男人的形象被徐峥演绎得活灵活现,源自生活的细节被艺术化的发挥到了极致。影片在此等有趣的小人物引领下,本应有一个喜剧性实足的故事。何三水因老板娘疏忽打错他的三等奖彩票和自己的表弟“轮胎”被骗,半夜来“汪汪”超市找老板娘王素芬讨回属于自己的9500元奖金。营业员唐晓莲觉得他有点无理取闹打电话找老板娘,让何三水感觉连个小小的营业员都拿自己当回事自尊心大受伤害,而轮胎一句“不许报警”和店员“小钢牙”李俊伟的演员舍友来店演出打劫,这些激发了何三水这个中年失意男人的压抑许久的情绪,用电棒挟持女店员唐晓莲。于是,一出非常态的打劫事件开始了。
影片的这个故事情节,并非原创,韩国电影《少年袭击加油站事件》就有这样一个非常态的打劫故事。四个飞车党跑进加油站打劫,而加油站里没有钱,于是半夜里四个飞车少年开始了自己经营加油站来劫营业款的游戏。《夜·店》也借用了这个故事情节,应该说,故事合理的合理性更胜过那部韩国影片。何三水,也就是水哥,为了拿回属于自己的奖金而不得,在小钢牙的“合理化”建议下自己经营半夜的超市,以此来“合理地”拿回属于自己的钱。这样的打劫,在合乎人物身份特征的基础上,为故事的喜剧性加上了重重的砝码,延续这条叙事线索,影片的喜剧力度必然会非常厚实。由打劫的表演诱发打劫的经营,再发展到最后被真正劫匪劫持。“劫”外不断生出引发观众笑声的“枝”。影片的喜剧性在这方面。应该说是比较纯粹的。
如果影片仅仅就这样在“劫”与“被劫”中延宕情节,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偏偏导演为了能够让故事更喜剧化,为了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也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票房,在故事加入了一段爱情故事。“劫”与“被劫”的故事也由这段爱情延宕和深化情节。恰恰就是这段爱情故事,破坏了这一出比较纯粹的喜剧。喜剧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但影片中的这段爱情故事偏巧属于人生中最有价值的。用这样一段有意义的爱情来控制故事线,喜剧的张力就被破坏了。喜剧也因此而变得不纯粹。
“一个故事的事件结构来自于人物在压力之下所作出的选择和他们采取的行动:而人物在压力之下选择如何行动可以揭示并改变人物真相。”《夜·店》的故事应该是来自何三水在物质压力面前的选择及其行动,但当何三水行动之后,这个压力转移了,压力转移至对唐晓莲暗恋的小钢牙李俊伟身上。第一次。他为了从何三水的电棒下救暗恋对象,建议经营超市从营业款中拿有属于水哥的9500元。第二次,他为了救唐晓莲碰翻碗面砸醒了自己的舍友。第三次,他领会了唐晓莲给的信息乘水哥不备逃出超市。第四次,为了救超市里的人和自己还有心爱的唐晓莲扑向劫匪。最后一次,他砸断横条试图用电视机砸晕劫匪救劫匪枪下的心爱之人:紧接着又用身体挡住射向唐晓莲的子弹,完成爱的全部行动。这一系列的行动,是这出喜剧故事最不像喜剧的部分,破坏了电影的喜剧性。观众每到这一叙事段落,都没有笑声。与为何三水哪怕一句不断重复的“我是一个做事分明的人”都会笑一阵相比,小钢牙李俊伟,这一人物形象是缺乏喜剧张力的。导演为了让小钢牙这一形象有喜剧效果,将其定位为内向的大男生。这个大男生相当的内向,连何三水这个中年小男人的话都要使很大劲才能打断。他暗恋美女营业员唐晓莲,偷拍她却不可敢表白。导演设计这个内向的大男 生在这一夜的突出事件中逐渐爆发出男人的力量,从编剧的角度说,这是可行的。可惜影片呈现的编排还是不合理,与何三水这个中年小男人,完全在两个表演水平上。李俊伟,这个被叫作小钢牙的大男生,外形处理是比较到位的,但表演上的弱,造成他的内向变成有点女性化的“柔”。这样的处理,并没有达到以反差赢得笑声的喜剧效果。李俊伟与唐晓莲说话羞涩,是暗恋造成,可以理解。但是表演的火候稍欠,给人感觉是外化的内向。这样的外化处理,在开场部分感觉是属于夸张,到结尾处小钢牙奋勇跳起砸铁架救唐晓莲,这种夸张就把结尾有点理想化的“梦”变成了无厘头。最终造成影片不断推动“劫”与“被劫”的故事线,变得很虚伪。导演对这样的虚伪又非本意,影片毕竟还是想在爱情这个问题上。和现实上生活往往得到的“梦”形成对应。这样一来,“人物在压力之下选择如何行动可以揭示并改变人物真相”就显得不尽到位。“人物的功能是给故事带来人物塑造中令人信服地实施选择所必须的素质。”导演并没有把握好属于小钢牙这一形象的度。观众时时可以感觉到内向的小钢牙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他似乎只想着帮水哥赚钱,完全忘了刚才还和自己绑在一起现在仍旧被绑着受苦的心仪对象唐晓莲。导演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就是放任小钢牙自由活动,在唐晓莲给了小钢牙纸条后很久,才让小钢牙逃出超市。而且,刚逃出去就又被剧情必须要出现的老板娘给拦回了店里。我就不明白,超市门口那个电话亭,难道真的就是个道具。非得让唐晓莲在高警官的手机上练习盲打发送“救命救命”的信息?由此可见,因为对于小钢牙这一人物形象的处理不妥当,使得这部喜剧在欣赏中时不时是会被李俊伟弄得人浑身不舒坦,而且也因为李俊伟形象时而胆小如鼠时而胆大包天——譬如让何三水经营超市拿回95D。元和打五折促销——失去故事的连贯和完整。
可以说,何三水这个上海小男人的执着,给故事带来的荒谬感是合乎理情的。观众对于这样的执着而造成的荒谬,是接受的。影院里,观众的笑声是为明证。而另一个小人物的执着。却没能给故事带来足够有信服力的喜剧效果,反而在一定程度削弱了影片的喜剧性。比较而言,另外一对可以形成映衬喜剧效果配角形象朱辽和轮胎,倒是因为他们比较纯粹且简单的性格和梦想。强化了影片的喜剧效果。甚至于那个最后引来大批生意自己却只要一杯热水的出租车司机生活化表演,也因为在情节中起到了合理的作用,给观众带来了笑声。小人物的故事。还是要靠有真实感的小人物形象来演绎。
二、非纯粹的“打劫”
从商业娱乐制作的角度看,半夜里先后三拨人到一个24小时便利超市打劫,而超市还进行了大半夜的销售经营。这是个足以吸引观众观看的卖点。观众就想看看。这个店最后到底会打劫的何三水经营成啥样。观众在近一小时里看到两个不够大气的小男人(水哥和小钢牙)是怎么样把超市经营得越来越火爆的。为了自己的95∞元钱。水哥在经营中会关心自己是不是不够热情,也能保持着自己精确的计算能力,甚至还会为了最后的3块5毛钱向陕西同志推销一小罐口香糖。同时,水哥的确是“做事分明”,连轮胎吃掉的东西都会从自己的钱里扣掉,也会和小钢牙一起承担因工作疏忽造成的营业损失。观众从水哥执着而荒谬得看上去十分合理的行动里,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喜剧性。影片在剧情的这一段处理上,是相当有效率的,满足了观众对笑声的渴求,实现了商业娱乐价值。
一个小人物的有点执着得荒谬的小事,在小店里被无聊得可以的试镜前试演点燃劫店之火,而且还越闹越大。如果都是围绕何三水这个小人物展开叙事,故事倒也讲述得情有可缘、合乎情理,但是“陕西同志”的劫店打破了这种合理性。虽然是有意外之喜剧的作用,但真劫匪的出现,只能让观众感觉到意外,剧情设计的合理性显然不够充分。这出戏的设计,诸如黑社会老大模样的娱乐公司老总来超市买上千元的东西这样的细节不必考虑其合理性,整个故事导演兼编剧的杨庆都是比较注重合理性的。也正是因为他比较注意合理性的人物和故事设计,才导致了他在叙事处理时不能做到比较合理的完成“打劫”,也就造成了“打劫”的不纯粹。
打劫的人总是从店外来,朱辽表演的“打劫”和何三水为奖金而进行的打劫。都与这个超市有着合理且必然的联系。逻辑关系上都能理解和接受。陕西同志的打劫,却是在意外之外,这恰好说明导演的技术处理还不能够准确到位。前两次打劫,都是属于戏剧化的表象行为。在人物行动上看,只有这出戏中与喜剧基本上没关系的美女主角视之为打劫,即使是被电过数次的朱辽都对打劫的感觉很淡。如果不是为了救唐晓莲,估计小钢牙对水哥的此次打劫非常满足,因为他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也就是说,两次打劫都不是纯粹的打劫。唯有第三次打劫,才出现了让观众有了点黑色的感觉。这次打劫动了枪,而且是响了两次,第二次还很真实地伤了人。而这第三次打劫,从剧情发展看,也就是在最后时刻才形成的劫,是真正的劫持。却有些脱离了喜剧性。
第三次打劫,在影片情节设置上看,合乎观众的心理预期。水哥只差3块5毛就完成自己的经营性“打劫”任务,这时候必须要有一个足够意外的结尾来收场,才能满足观众对于这次打劫的好奇心。这当然也是导演对商业娱乐性的心理定位。然而第三次打劫真的是太意外了,观众仿佛是被戏弄一般被带进了一次看上去有些吓人的打劫事件里。这次打劫在整个故事里,显得有些被动。这是导演的铺垫不足造成的。劫匪突然的出现,虽然延续了打劫的故事,但却使得前半部分完整的人物叙事断裂了。影片里的钻石藏在冰柜里,因为冰柜里冰多不制冷,这个问题不断被提及,但是观众很难从冰柜里发现导演藏着的这个伏笔。冰块多把钻石的银色盒子给冻住了,冰块又被小钢牙清理到卫生间的水池里。冰块到卫生间的水池里也给过两次特写镜头,但在技术处理上特定镜头太过模糊,观众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看清冰块里有着可能很重要的东西。观众只能和剧中的小钢牙、唐晓莲对它视而不见。这就使得冰块的伏笔失去价值。一次性过的观众,早被不时出现的喜剧感很强的笑料所吸引,不可能注意到一点点融化的冰块里藏着故事延续的玄机。既然观众不能发现这样的玄机,故事的延续性就被导演生生地割裂了。倘若只想着这是一部简单到只有娱乐的喜剧电影,我们自然不必在乎这么许多,可是好的电影不能仅仅停留简单的娱乐上,还应该更多的追求些东西,否则拿什么去瞧不起好莱坞呢?其实,关于此处的叙事合理性设置上。完全可以借鉴希区柯克在《精神病患者》中报纸与钱的悬念设计。既然让观众看见钻石会破坏整个故事结构,那就不妨让观众早就看见陕西同志。比如说,可以让他在众多司机抢购时就出现在冰柜前,让他每次想看冰柜都被一两个司机抢水饺的行为干扰,以至于他不得不离开。这样,观众会对这 个莫名其妙的人产生疑问,悬念就也可以设置完成了。等到他再次出现有空无一人的超市里,那顶红色的阳光旅行社的帽子和他的那句“我的东西呢”台词,就是进一步合理地带着观众进入打劫寻钻的高潮剧情里。其实。导演在影片中大量使用的倒叙和补叙的电影手法,完成可以此完善这一次打劫的意外效果。
不过,这一次打劫,在高潮处的处理喜剧性的表现力度还是不够精粹。既然是从头到尾的喜剧。为什么在陕西同志打劫里要拘泥于抢劫的真实感呢?虽说这一次“劫”和前面的“劫”形成视觉上的反差,但影片的喜剧性还是应该保持的。警察出现时劫匪的反应相当迅速。面对摄像机的出带和小钢牙的跳起砸钢架却相当迟钝。这不是因为前一镜头是正常放映而后一镜头是慢放造成的,是导演在设置情节时把警察的行动放慢了,这造成了真实感的过分强化,而与之对应的小钢牙的救美行为就被拔高了。对警察行为的生活化表现,和小钢牙的夸张性表现,恰恰削弱了影片在高潮部分的喜剧张力。影片在打劫这一核心故事上,处理的最不够喜剧之处。这里的不纯粹。影响了观众在娱乐和审美中的双重接受。观众既不能够发自内心地替店里人担忧,更不能满意小钢牙带来的梦想成真感受。可以这么说,当水哥的电棒断了电之后,故事的喜剧效果一下子消失了。倘若不是最后落电击倒劫匪的意外之喜,影片的最后段落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打劫事件,而非电影所要带给观众喜剧享受和娱乐快感的非纯粹“打劫”。
三、“店”与“电”
最后来谈谈电影制作上的非纯粹。
影片的片名应该是取自1947年拍摄的现实主义电影《夜店》。为了符合喜剧品味,导演在夜与店之间加了一个笑脸模样的原点。片名既点出故事发生的时间,也指明了发生的地点。准确的说,故事发生在后半夜的24小时便利超市。影片的场景也就超市经营区和办公区两块,外加上了门外的一小块景和卫生间的一点地方。从制作成本上看。这的确为导演节约了大量经费,属于小成本制作。不过这一片小店,着实让导演火了一把。这部电影不同于室内剧的最大区别在于,运用相当成功的电影化语言。广角、特写的处理都是比较符合喜剧电影制作的常规。对于不同人物出场时的角度还是比较考究的。何三水出场,拍背影还以为是日本便衣,再到正面时反差就颇具喜感:老板娘出场,由下而上的升镜头,最后到全景,恰如其分地表现老板娘的骄横与泼辣:陕西劫匪出场,虽也是仰拍,却只给脸部特写,匪气就满眼皆是:朱辽出场,快节奏的全景镜头活脱脱把一个电影青年的非正常态全部曝光:至于唐晓莲,自然是侧而拍出李小璐的美丽。这都说明导演在拍摄上,对于《夜·店》这一电影小“店”相当精心与尽心。
可是这一片小“店”,在整体感觉上看,喜剧的艺术感染力还是不能更好地带动它的商业市场。店的成功倘若没有电的支撑。只信赖小钢牙的爱情来电。恐怕还是不足以引发观众会心的笑声。
影片结尾段落最成功的设计不是小狗吃了钻石,也不是警察看见短信来了,而是电视机没有如计算精准的水哥预料的那样掉下来。最后放倒劫匪的是电。电视机上的电线放出来的电。这一设计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包袱。观众早就被水哥计算精确的情节所设计了,意外的伏笔和悬念也因此而生成。这是本片喜剧效果纯粹的最重一笔。水哥计算精准是不断被剧情强化的。他算到了一个三等奖彩票,他算轮胎吃去的东西价格不用计算器,此前还算到了要备一短一长两根电棒。这一切都看似说明水哥确实精确,其实这恰恰是导演设计观众审美期盼之处。水哥彩票是算得准,只是理论上的,实践上他并没有算到老板娘打彩票时会看电视,这是造成他打劫等一系列失误行动的根本动因。也是最为合理的动因。他计算到劫匪打到最后被没有力气有被短暂制服的一瞬,却没有算到自己的电棒因轮胎电朱辽而耗尽了电,也即是说,这当中他忘了像之前那样先试试。经过两次铺垫,到小钢牙砸钢架时,水哥的计算都是在事实失败的基础上让观众相信他嘴上的精确。这确实是喜剧张力表现到位的情节设置。电在影片中推动剧情发展的效果,事实上也较之小钢牙的爱情要更为喜剧化。
当然。影片中的电可以是真实的电力,也可以对应在小钢牙的爱情来电上。作为故事核的主要推动力,爱情放电让小钢牙从眼镜男变成了小勇士,也在叙事上和电在明暗两条线上推动了打劫事件的推进。如果不是导演在情节编排上火候不足,小钢牙的爱情之电和何三水的电棒。应该成为影片最为成功的两大喜剧卖点。可惜的是,只有电是真正纯粹的。
喜剧虽不以叙事为重点,但过分注重笑料的堆砌会把喜剧变成小品或滑稽甚至无厘头,即使是《大话西游》这样的无厘头喜剧也没有放弃叙事线索的编排与设计。笑料和包袱,也并不能长久地保持观众的注意力,合理的悬念设置和有意味的视觉处理能够使影片超越纯粹的商业娱乐,进而上升到一定的审美高度。《夜·店》是一出不够纯粹的喜剧,却有着足够关注的审美研究价值。
关键词:小人物 戏剧性 打劫 “店”与“电”
导演杨庆说自己的处女作《夜·店》是一部“绿色”喜剧,是为了区别千宁浩的“疯狂”系列影片。其实,这只是一个关于小人物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汪汪”的24小时便利超市里,时间为大半夜。在这个故事里,一群源自现实中并不起眼的小人物们围绕这个小店纠缠出一连串超出常态的事件。无论是生活中,还是虚构的故事中,当非同寻常的事件和非常普通的小人物交葛在一起,戏剧化的冲突自然就显现出来。导演杨庆正是抓住了这一要领,拍摄了《夜·店》这样一部具有戏剧冲突的喜剧电影。
作为处女作,《夜·店》确实有着引人发笑的喜剧效力,也因此获得了上海电影节的好评,超过《走着瞧》而摘得电影节的传媒大奖。影片在创作立意、叙事技巧、细节处理乃至放映效果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从观众的欣赏时自发的笑声可以证实,影片的确是具有相当强烈的喜剧效果。可惜的是,仔细剖析这部电影,会发现它的喜剧效力还只停留在充满喜感而未能达到足够的艺术深度,影片的审美价值也仅能停留在商业性的喜剧片层面上。其实,这是一部从生活挖掘有一定深度的喜剧,但是导演在艺术处理上只满足于观众的停留在娱乐层面上的笑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诚如影片结尾“轮胎”打着中国电影经济人的幌子对镜头前的观众所言——“中国的电影没必要向好莱坞低三下四”,我们确实没必要向好莱坞低声下气,或者献媚讨好:然而,《夜·店》的导演手中拿着如此有深度的故事,却为行动力却显得如此的不思进取呢?对《夜·店》而言,它完全可以让观众得到简单娱乐之外更多的东西。
从各方面的报道看,杨庆将《夜·店》(乍为导演处女作,在制作策略上走了纯粹的商业路线。然而,无论从纯粹的喜剧角度看,还是从能够吸引观众笑声的纯粹的商业娱乐片看,甚至于电影制作的细节处理看。这部影片还是有着许多不够纯粹之处。
一、非纯粹的戏剧故事
从喜剧故事的角度看。《夜·店》如果只是讲何三水这个彩迷,影片的喜剧效果会因徐峥演绎出南方小男人的纯粹而近乎完美。影片却没有完全围绕何三水来发展线索,何三水只是一块石头,激起小店的一夜波澜。影片的故事核是被误操作而失去的钱(和钻石)引发的打劫与被劫,又因“劫”外生枝而不断带给观众笑声。
从导演的定位看,影片的核心人物是彩迷何三水,故事也因它而引发。徐峥出演的何三水,是这部作品最为出彩的人物形象。何三水是个典型的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年小男人形象,集中表现出的身份特征有三:和女人一样喜欢在衣服外加套袖:只喜欢动嘴不动手,一旦动手往往使巧。哪怕是巧比较奸诈:遇事是斤斤计较,嘴上总是提到“做事分明”。加上徐峥本就是上海人,他对上海男人的理解是像葛优、梁天、谢园北方男喜剧演员较难表现到位的。这个形象。以背影出场,就是一个可以带来视觉反差的笑点。随着情节的推进,无论是何三水的台词语言和行为动作,还是像小眼镜那样的顾客说何三水——我说这位秃顶的老同志,上海小男人的形象被徐峥演绎得活灵活现,源自生活的细节被艺术化的发挥到了极致。影片在此等有趣的小人物引领下,本应有一个喜剧性实足的故事。何三水因老板娘疏忽打错他的三等奖彩票和自己的表弟“轮胎”被骗,半夜来“汪汪”超市找老板娘王素芬讨回属于自己的9500元奖金。营业员唐晓莲觉得他有点无理取闹打电话找老板娘,让何三水感觉连个小小的营业员都拿自己当回事自尊心大受伤害,而轮胎一句“不许报警”和店员“小钢牙”李俊伟的演员舍友来店演出打劫,这些激发了何三水这个中年失意男人的压抑许久的情绪,用电棒挟持女店员唐晓莲。于是,一出非常态的打劫事件开始了。
影片的这个故事情节,并非原创,韩国电影《少年袭击加油站事件》就有这样一个非常态的打劫故事。四个飞车党跑进加油站打劫,而加油站里没有钱,于是半夜里四个飞车少年开始了自己经营加油站来劫营业款的游戏。《夜·店》也借用了这个故事情节,应该说,故事合理的合理性更胜过那部韩国影片。何三水,也就是水哥,为了拿回属于自己的奖金而不得,在小钢牙的“合理化”建议下自己经营半夜的超市,以此来“合理地”拿回属于自己的钱。这样的打劫,在合乎人物身份特征的基础上,为故事的喜剧性加上了重重的砝码,延续这条叙事线索,影片的喜剧力度必然会非常厚实。由打劫的表演诱发打劫的经营,再发展到最后被真正劫匪劫持。“劫”外不断生出引发观众笑声的“枝”。影片的喜剧性在这方面。应该说是比较纯粹的。
如果影片仅仅就这样在“劫”与“被劫”中延宕情节,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偏偏导演为了能够让故事更喜剧化,为了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也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票房,在故事加入了一段爱情故事。“劫”与“被劫”的故事也由这段爱情延宕和深化情节。恰恰就是这段爱情故事,破坏了这一出比较纯粹的喜剧。喜剧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但影片中的这段爱情故事偏巧属于人生中最有价值的。用这样一段有意义的爱情来控制故事线,喜剧的张力就被破坏了。喜剧也因此而变得不纯粹。
“一个故事的事件结构来自于人物在压力之下所作出的选择和他们采取的行动:而人物在压力之下选择如何行动可以揭示并改变人物真相。”《夜·店》的故事应该是来自何三水在物质压力面前的选择及其行动,但当何三水行动之后,这个压力转移了,压力转移至对唐晓莲暗恋的小钢牙李俊伟身上。第一次。他为了从何三水的电棒下救暗恋对象,建议经营超市从营业款中拿有属于水哥的9500元。第二次,他为了救唐晓莲碰翻碗面砸醒了自己的舍友。第三次,他领会了唐晓莲给的信息乘水哥不备逃出超市。第四次,为了救超市里的人和自己还有心爱的唐晓莲扑向劫匪。最后一次,他砸断横条试图用电视机砸晕劫匪救劫匪枪下的心爱之人:紧接着又用身体挡住射向唐晓莲的子弹,完成爱的全部行动。这一系列的行动,是这出喜剧故事最不像喜剧的部分,破坏了电影的喜剧性。观众每到这一叙事段落,都没有笑声。与为何三水哪怕一句不断重复的“我是一个做事分明的人”都会笑一阵相比,小钢牙李俊伟,这一人物形象是缺乏喜剧张力的。导演为了让小钢牙这一形象有喜剧效果,将其定位为内向的大男生。这个大男生相当的内向,连何三水这个中年小男人的话都要使很大劲才能打断。他暗恋美女营业员唐晓莲,偷拍她却不可敢表白。导演设计这个内向的大男 生在这一夜的突出事件中逐渐爆发出男人的力量,从编剧的角度说,这是可行的。可惜影片呈现的编排还是不合理,与何三水这个中年小男人,完全在两个表演水平上。李俊伟,这个被叫作小钢牙的大男生,外形处理是比较到位的,但表演上的弱,造成他的内向变成有点女性化的“柔”。这样的处理,并没有达到以反差赢得笑声的喜剧效果。李俊伟与唐晓莲说话羞涩,是暗恋造成,可以理解。但是表演的火候稍欠,给人感觉是外化的内向。这样的外化处理,在开场部分感觉是属于夸张,到结尾处小钢牙奋勇跳起砸铁架救唐晓莲,这种夸张就把结尾有点理想化的“梦”变成了无厘头。最终造成影片不断推动“劫”与“被劫”的故事线,变得很虚伪。导演对这样的虚伪又非本意,影片毕竟还是想在爱情这个问题上。和现实上生活往往得到的“梦”形成对应。这样一来,“人物在压力之下选择如何行动可以揭示并改变人物真相”就显得不尽到位。“人物的功能是给故事带来人物塑造中令人信服地实施选择所必须的素质。”导演并没有把握好属于小钢牙这一形象的度。观众时时可以感觉到内向的小钢牙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他似乎只想着帮水哥赚钱,完全忘了刚才还和自己绑在一起现在仍旧被绑着受苦的心仪对象唐晓莲。导演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就是放任小钢牙自由活动,在唐晓莲给了小钢牙纸条后很久,才让小钢牙逃出超市。而且,刚逃出去就又被剧情必须要出现的老板娘给拦回了店里。我就不明白,超市门口那个电话亭,难道真的就是个道具。非得让唐晓莲在高警官的手机上练习盲打发送“救命救命”的信息?由此可见,因为对于小钢牙这一人物形象的处理不妥当,使得这部喜剧在欣赏中时不时是会被李俊伟弄得人浑身不舒坦,而且也因为李俊伟形象时而胆小如鼠时而胆大包天——譬如让何三水经营超市拿回95D。元和打五折促销——失去故事的连贯和完整。
可以说,何三水这个上海小男人的执着,给故事带来的荒谬感是合乎理情的。观众对于这样的执着而造成的荒谬,是接受的。影院里,观众的笑声是为明证。而另一个小人物的执着。却没能给故事带来足够有信服力的喜剧效果,反而在一定程度削弱了影片的喜剧性。比较而言,另外一对可以形成映衬喜剧效果配角形象朱辽和轮胎,倒是因为他们比较纯粹且简单的性格和梦想。强化了影片的喜剧效果。甚至于那个最后引来大批生意自己却只要一杯热水的出租车司机生活化表演,也因为在情节中起到了合理的作用,给观众带来了笑声。小人物的故事。还是要靠有真实感的小人物形象来演绎。
二、非纯粹的“打劫”
从商业娱乐制作的角度看,半夜里先后三拨人到一个24小时便利超市打劫,而超市还进行了大半夜的销售经营。这是个足以吸引观众观看的卖点。观众就想看看。这个店最后到底会打劫的何三水经营成啥样。观众在近一小时里看到两个不够大气的小男人(水哥和小钢牙)是怎么样把超市经营得越来越火爆的。为了自己的95∞元钱。水哥在经营中会关心自己是不是不够热情,也能保持着自己精确的计算能力,甚至还会为了最后的3块5毛钱向陕西同志推销一小罐口香糖。同时,水哥的确是“做事分明”,连轮胎吃掉的东西都会从自己的钱里扣掉,也会和小钢牙一起承担因工作疏忽造成的营业损失。观众从水哥执着而荒谬得看上去十分合理的行动里,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喜剧性。影片在剧情的这一段处理上,是相当有效率的,满足了观众对笑声的渴求,实现了商业娱乐价值。
一个小人物的有点执着得荒谬的小事,在小店里被无聊得可以的试镜前试演点燃劫店之火,而且还越闹越大。如果都是围绕何三水这个小人物展开叙事,故事倒也讲述得情有可缘、合乎情理,但是“陕西同志”的劫店打破了这种合理性。虽然是有意外之喜剧的作用,但真劫匪的出现,只能让观众感觉到意外,剧情设计的合理性显然不够充分。这出戏的设计,诸如黑社会老大模样的娱乐公司老总来超市买上千元的东西这样的细节不必考虑其合理性,整个故事导演兼编剧的杨庆都是比较注重合理性的。也正是因为他比较注意合理性的人物和故事设计,才导致了他在叙事处理时不能做到比较合理的完成“打劫”,也就造成了“打劫”的不纯粹。
打劫的人总是从店外来,朱辽表演的“打劫”和何三水为奖金而进行的打劫。都与这个超市有着合理且必然的联系。逻辑关系上都能理解和接受。陕西同志的打劫,却是在意外之外,这恰好说明导演的技术处理还不能够准确到位。前两次打劫,都是属于戏剧化的表象行为。在人物行动上看,只有这出戏中与喜剧基本上没关系的美女主角视之为打劫,即使是被电过数次的朱辽都对打劫的感觉很淡。如果不是为了救唐晓莲,估计小钢牙对水哥的此次打劫非常满足,因为他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也就是说,两次打劫都不是纯粹的打劫。唯有第三次打劫,才出现了让观众有了点黑色的感觉。这次打劫动了枪,而且是响了两次,第二次还很真实地伤了人。而这第三次打劫,从剧情发展看,也就是在最后时刻才形成的劫,是真正的劫持。却有些脱离了喜剧性。
第三次打劫,在影片情节设置上看,合乎观众的心理预期。水哥只差3块5毛就完成自己的经营性“打劫”任务,这时候必须要有一个足够意外的结尾来收场,才能满足观众对于这次打劫的好奇心。这当然也是导演对商业娱乐性的心理定位。然而第三次打劫真的是太意外了,观众仿佛是被戏弄一般被带进了一次看上去有些吓人的打劫事件里。这次打劫在整个故事里,显得有些被动。这是导演的铺垫不足造成的。劫匪突然的出现,虽然延续了打劫的故事,但却使得前半部分完整的人物叙事断裂了。影片里的钻石藏在冰柜里,因为冰柜里冰多不制冷,这个问题不断被提及,但是观众很难从冰柜里发现导演藏着的这个伏笔。冰块多把钻石的银色盒子给冻住了,冰块又被小钢牙清理到卫生间的水池里。冰块到卫生间的水池里也给过两次特写镜头,但在技术处理上特定镜头太过模糊,观众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看清冰块里有着可能很重要的东西。观众只能和剧中的小钢牙、唐晓莲对它视而不见。这就使得冰块的伏笔失去价值。一次性过的观众,早被不时出现的喜剧感很强的笑料所吸引,不可能注意到一点点融化的冰块里藏着故事延续的玄机。既然观众不能发现这样的玄机,故事的延续性就被导演生生地割裂了。倘若只想着这是一部简单到只有娱乐的喜剧电影,我们自然不必在乎这么许多,可是好的电影不能仅仅停留简单的娱乐上,还应该更多的追求些东西,否则拿什么去瞧不起好莱坞呢?其实,关于此处的叙事合理性设置上。完全可以借鉴希区柯克在《精神病患者》中报纸与钱的悬念设计。既然让观众看见钻石会破坏整个故事结构,那就不妨让观众早就看见陕西同志。比如说,可以让他在众多司机抢购时就出现在冰柜前,让他每次想看冰柜都被一两个司机抢水饺的行为干扰,以至于他不得不离开。这样,观众会对这 个莫名其妙的人产生疑问,悬念就也可以设置完成了。等到他再次出现有空无一人的超市里,那顶红色的阳光旅行社的帽子和他的那句“我的东西呢”台词,就是进一步合理地带着观众进入打劫寻钻的高潮剧情里。其实。导演在影片中大量使用的倒叙和补叙的电影手法,完成可以此完善这一次打劫的意外效果。
不过,这一次打劫,在高潮处的处理喜剧性的表现力度还是不够精粹。既然是从头到尾的喜剧。为什么在陕西同志打劫里要拘泥于抢劫的真实感呢?虽说这一次“劫”和前面的“劫”形成视觉上的反差,但影片的喜剧性还是应该保持的。警察出现时劫匪的反应相当迅速。面对摄像机的出带和小钢牙的跳起砸钢架却相当迟钝。这不是因为前一镜头是正常放映而后一镜头是慢放造成的,是导演在设置情节时把警察的行动放慢了,这造成了真实感的过分强化,而与之对应的小钢牙的救美行为就被拔高了。对警察行为的生活化表现,和小钢牙的夸张性表现,恰恰削弱了影片在高潮部分的喜剧张力。影片在打劫这一核心故事上,处理的最不够喜剧之处。这里的不纯粹。影响了观众在娱乐和审美中的双重接受。观众既不能够发自内心地替店里人担忧,更不能满意小钢牙带来的梦想成真感受。可以这么说,当水哥的电棒断了电之后,故事的喜剧效果一下子消失了。倘若不是最后落电击倒劫匪的意外之喜,影片的最后段落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打劫事件,而非电影所要带给观众喜剧享受和娱乐快感的非纯粹“打劫”。
三、“店”与“电”
最后来谈谈电影制作上的非纯粹。
影片的片名应该是取自1947年拍摄的现实主义电影《夜店》。为了符合喜剧品味,导演在夜与店之间加了一个笑脸模样的原点。片名既点出故事发生的时间,也指明了发生的地点。准确的说,故事发生在后半夜的24小时便利超市。影片的场景也就超市经营区和办公区两块,外加上了门外的一小块景和卫生间的一点地方。从制作成本上看。这的确为导演节约了大量经费,属于小成本制作。不过这一片小店,着实让导演火了一把。这部电影不同于室内剧的最大区别在于,运用相当成功的电影化语言。广角、特写的处理都是比较符合喜剧电影制作的常规。对于不同人物出场时的角度还是比较考究的。何三水出场,拍背影还以为是日本便衣,再到正面时反差就颇具喜感:老板娘出场,由下而上的升镜头,最后到全景,恰如其分地表现老板娘的骄横与泼辣:陕西劫匪出场,虽也是仰拍,却只给脸部特写,匪气就满眼皆是:朱辽出场,快节奏的全景镜头活脱脱把一个电影青年的非正常态全部曝光:至于唐晓莲,自然是侧而拍出李小璐的美丽。这都说明导演在拍摄上,对于《夜·店》这一电影小“店”相当精心与尽心。
可是这一片小“店”,在整体感觉上看,喜剧的艺术感染力还是不能更好地带动它的商业市场。店的成功倘若没有电的支撑。只信赖小钢牙的爱情来电。恐怕还是不足以引发观众会心的笑声。
影片结尾段落最成功的设计不是小狗吃了钻石,也不是警察看见短信来了,而是电视机没有如计算精准的水哥预料的那样掉下来。最后放倒劫匪的是电。电视机上的电线放出来的电。这一设计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包袱。观众早就被水哥计算精确的情节所设计了,意外的伏笔和悬念也因此而生成。这是本片喜剧效果纯粹的最重一笔。水哥计算精准是不断被剧情强化的。他算到了一个三等奖彩票,他算轮胎吃去的东西价格不用计算器,此前还算到了要备一短一长两根电棒。这一切都看似说明水哥确实精确,其实这恰恰是导演设计观众审美期盼之处。水哥彩票是算得准,只是理论上的,实践上他并没有算到老板娘打彩票时会看电视,这是造成他打劫等一系列失误行动的根本动因。也是最为合理的动因。他计算到劫匪打到最后被没有力气有被短暂制服的一瞬,却没有算到自己的电棒因轮胎电朱辽而耗尽了电,也即是说,这当中他忘了像之前那样先试试。经过两次铺垫,到小钢牙砸钢架时,水哥的计算都是在事实失败的基础上让观众相信他嘴上的精确。这确实是喜剧张力表现到位的情节设置。电在影片中推动剧情发展的效果,事实上也较之小钢牙的爱情要更为喜剧化。
当然。影片中的电可以是真实的电力,也可以对应在小钢牙的爱情来电上。作为故事核的主要推动力,爱情放电让小钢牙从眼镜男变成了小勇士,也在叙事上和电在明暗两条线上推动了打劫事件的推进。如果不是导演在情节编排上火候不足,小钢牙的爱情之电和何三水的电棒。应该成为影片最为成功的两大喜剧卖点。可惜的是,只有电是真正纯粹的。
喜剧虽不以叙事为重点,但过分注重笑料的堆砌会把喜剧变成小品或滑稽甚至无厘头,即使是《大话西游》这样的无厘头喜剧也没有放弃叙事线索的编排与设计。笑料和包袱,也并不能长久地保持观众的注意力,合理的悬念设置和有意味的视觉处理能够使影片超越纯粹的商业娱乐,进而上升到一定的审美高度。《夜·店》是一出不够纯粹的喜剧,却有着足够关注的审美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