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今初中历史教学的几大“瓶颈”
瓶颈一:轻视历史教学价值
有一个真实的事例。某地有一位教育行政官员在当地一次研究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教育专题会上,公开发表了他的一番看法:
“我看,現在初中开设的课程中,有一些根本就没有必要开!比如说,我就不明白,开那个历史课程究竟有什么用处?搞课改、减负,我看就该把这些没啥用的东西先减掉!……”
也许这个事例太极端,但的确是实实在在的事实。此案例表明:在许多人——甚至包括教育界内部的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对于历史学科的价值与功能的认识上,是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偏见的。
瓶颈二:历史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当今的历史教学往往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感到“学习无用”,由此产生厌学情绪。
长期的历史学习中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将历史学科简单地认为是记忆的学科,缺乏深入的思考,学生不能“温故而知新”,不能以史为鉴,不能读史明志,不能用历史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基础,历史教学成为空洞的说教。当学生遇到社会生活问题,需要历史学科知识分析的时候就不知所措。
瓶颈三:历史教学目标过分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
仅仅关注人的“社会性”,仅仅关注所培养的人能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在无形中严重忽视和淡忘了课程在学生自我发展方面所固有的重要价值。这与教育“关注生命发展”的本质追求相差甚远。
传统教学中,历史教学强调课程体系,教学用书、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估都是天下一统,按照传统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几乎千篇一律,有个性或特长鲜明的学生早被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淘退。
瓶颈四: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种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通过讲授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较为系统地获取、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充分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其弊端也相当明显,就是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教学方法只以讲授为主,知识传授倒是很系统,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极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二、策略
1.深刻认识历史教育的本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根本追求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人智慧的生成,促进人的完美情感的生成,促进人的健全人格的生成;教育的本意应当是:赋予人以价值,并且不断提高这种价值,使得受过教育的人的生命更具有意义,更能为其他人和社会所接纳、所需要、所尊重。
“关注生命发展”这一教育的本质追求使新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回归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教育”应当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人的智慧、情感与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人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
从历史教育的角度看,以人为本符合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历史学科不仅仅是史实的载体,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历史教育显然可以且应该为构建未来新型人才所需的人文精神的趋向而努力,应充分发挥其陶冶人格情操、深化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文养育功能;应积极开发其激活人的心灵,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疏源导流,促进智力发展的益智功能。
2.与时俱进,树立新的历史教学观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历史教学,应该是通过教授历史,发挥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教化功能,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终身发展的目的。这也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必须改变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行为。
教有生命的历史。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多数是在灌输僵死的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机械的强化训练。这样的课堂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完全割裂开来的。
历史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的学科。体现在课堂教学里,就是我们的历史教学应充盈着多姿多彩的生活化特点,应使人能够从中充分感受到强劲跃动着的生命脉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因此,历史教学应以鲜活的生命个体——学生为中心,传授包含着精神、文化、智慧与情感等丰富的生命意蕴的历史知识。其次,在历史课堂里应有生命的互动与智慧的碰撞,有生命激情与灵性飞扬。“历史之为历史,在于其留给人有血有肉的回忆”。学生最崇尚最向往的是主体参与、充盈着生活气息、富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的活动体验式历史教学。再次,“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教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
历史课堂应当重视学生的思维,促成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历史课堂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到陶冶与美化。历史课堂还应当重视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成长。只有树立“生命课堂”观,才能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三、开拓创新,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历史教学模式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其二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其三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其四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基于以上要求,应构建以下适应于历史新课程特点的历史教学模式:
1.自主活动教学模式
自主活动教学模式,就是强调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基本形式,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建立在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评价、自主贩卖、自主构建等基础上的一类教学活动模式。
2.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师生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教学的一类教学活动模式。
3.情境体验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将情境与体验结合起来,突出强调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良好土壤和环境,置学生于丰富复杂的教学情境中,以情境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 (作者单位:1.湖南省常宁市新河镇珠塘学校 421517
2.湖南省常宁市新河珠塘幼儿园 421500)
瓶颈一:轻视历史教学价值
有一个真实的事例。某地有一位教育行政官员在当地一次研究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教育专题会上,公开发表了他的一番看法:
“我看,現在初中开设的课程中,有一些根本就没有必要开!比如说,我就不明白,开那个历史课程究竟有什么用处?搞课改、减负,我看就该把这些没啥用的东西先减掉!……”
也许这个事例太极端,但的确是实实在在的事实。此案例表明:在许多人——甚至包括教育界内部的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对于历史学科的价值与功能的认识上,是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偏见的。
瓶颈二:历史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当今的历史教学往往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感到“学习无用”,由此产生厌学情绪。
长期的历史学习中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将历史学科简单地认为是记忆的学科,缺乏深入的思考,学生不能“温故而知新”,不能以史为鉴,不能读史明志,不能用历史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基础,历史教学成为空洞的说教。当学生遇到社会生活问题,需要历史学科知识分析的时候就不知所措。
瓶颈三:历史教学目标过分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
仅仅关注人的“社会性”,仅仅关注所培养的人能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在无形中严重忽视和淡忘了课程在学生自我发展方面所固有的重要价值。这与教育“关注生命发展”的本质追求相差甚远。
传统教学中,历史教学强调课程体系,教学用书、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估都是天下一统,按照传统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几乎千篇一律,有个性或特长鲜明的学生早被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淘退。
瓶颈四: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种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通过讲授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较为系统地获取、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充分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其弊端也相当明显,就是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教学方法只以讲授为主,知识传授倒是很系统,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极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二、策略
1.深刻认识历史教育的本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根本追求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人智慧的生成,促进人的完美情感的生成,促进人的健全人格的生成;教育的本意应当是:赋予人以价值,并且不断提高这种价值,使得受过教育的人的生命更具有意义,更能为其他人和社会所接纳、所需要、所尊重。
“关注生命发展”这一教育的本质追求使新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回归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教育”应当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人的智慧、情感与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人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
从历史教育的角度看,以人为本符合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历史学科不仅仅是史实的载体,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历史教育显然可以且应该为构建未来新型人才所需的人文精神的趋向而努力,应充分发挥其陶冶人格情操、深化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文养育功能;应积极开发其激活人的心灵,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疏源导流,促进智力发展的益智功能。
2.与时俱进,树立新的历史教学观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历史教学,应该是通过教授历史,发挥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教化功能,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终身发展的目的。这也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必须改变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行为。
教有生命的历史。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多数是在灌输僵死的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机械的强化训练。这样的课堂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完全割裂开来的。
历史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的学科。体现在课堂教学里,就是我们的历史教学应充盈着多姿多彩的生活化特点,应使人能够从中充分感受到强劲跃动着的生命脉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因此,历史教学应以鲜活的生命个体——学生为中心,传授包含着精神、文化、智慧与情感等丰富的生命意蕴的历史知识。其次,在历史课堂里应有生命的互动与智慧的碰撞,有生命激情与灵性飞扬。“历史之为历史,在于其留给人有血有肉的回忆”。学生最崇尚最向往的是主体参与、充盈着生活气息、富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的活动体验式历史教学。再次,“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教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
历史课堂应当重视学生的思维,促成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历史课堂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到陶冶与美化。历史课堂还应当重视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成长。只有树立“生命课堂”观,才能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三、开拓创新,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历史教学模式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其二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其三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其四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基于以上要求,应构建以下适应于历史新课程特点的历史教学模式:
1.自主活动教学模式
自主活动教学模式,就是强调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基本形式,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建立在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评价、自主贩卖、自主构建等基础上的一类教学活动模式。
2.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师生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教学的一类教学活动模式。
3.情境体验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将情境与体验结合起来,突出强调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良好土壤和环境,置学生于丰富复杂的教学情境中,以情境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 (作者单位:1.湖南省常宁市新河镇珠塘学校 421517
2.湖南省常宁市新河珠塘幼儿园 42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