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出了很多的新要求,要求教师必须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知识、能力、品质方面的提升.问题导学法是以问题为主要切入点,为学生搭建思维平台,通过问题重组教学内容,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使学生的学习与原有的经验、知识建构产生联系,从而丰富已有的知识并获得新知.这不仅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意义重大,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品质也具有非常关键的价值.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学以致用;小组合作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强调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凸显,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学中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问题导学法作为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符合建构主义倡导的“把学习回归到学习的主体,让学习者有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机会”的理念.运用问题导学法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增强学生自觉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问题导学法不仅符合新课改教育理念,而且对于强化学生主体性作用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那么,具体而言,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实施问题导学法,提高教学效率与学生核心素养呢?文章将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
一、为学生设计适宜的问题
问题导学的关键在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其中问题的设置是核心性内容.初中生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宜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问题导学法能够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当中,注意力得到集中,并且让授课教师由此顺利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了确保问题导学法能够真正在课堂教学当中发挥出应有的效用,首先需要授课教师对于问题进行科学的设计,也就是说,教师应当确保所设计的问题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展开思考,还能够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锻炼与提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授课教师必须对问题的设计加以通盘考虑,原因在于,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应用性,因此,授课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当适宜,以免因为问题设计难度过深,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学习困难,使得学生产生自我否定感.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师在采取问题导学法时,应当在设计问题的过程当中秉承下述几个原则:(1)初中数学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存在相关性,如此才能够确保问题导学法在授课当中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功能,进而顺利地开展本节课的相关教学活动.(2)初中数学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当同教材内容紧密相连,也就是说,授课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效果,而不切实际地引入超出教科书范畴的问题,如此将导致学生无法参与到对问题的有效思考当中.(3)初中数学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当把握好难易度.若问题设计得过于浅显、直白,则学生会觉得太简单,进而无法形成对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视,若问题难度过大,则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同样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初步”内容时,笔者设置多个层次性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主动探究知识的临近点和启发点,即:什么是几何图形?你知道哪些图形?什么是平面图形?什么是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共同点和区别是什么?你知道正方体、圆柱、圆锥、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吗?尝试运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推导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等.这样,由易到难地设置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知识.
二、通过问题带动学生进行思考
问题导学法的核心在于使学生能够在问题的驱动之下展开高效的思考,进而在这一过程当中获得足够的学习感悟.有鉴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每次课前都应当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以便使学生在接触问题之前,实现对相关知识点的熟悉,同时,初中数学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应当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使学生找到正确的思维路径.我们常说的问题是开启人大脑运转的媒介,问题导学引发学生思维正是运用这个原理.对此,笔者尝试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设置问题,以问题带动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从算式到方程教学内容时,面对一些简单的应用题目时,不设方程也能够达到问题解决的效果,诸如:一根长为20 cm的绳子围成一个正方形,每个边长是多少厘米?学生运用学过的算式便可以算出:20÷4=5(cm).那么如何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探究新知呢?教师可以这样问:“针对这个问题,运用方程应该怎么解?设谁是未知的x呢?如何列方程式呢?”这样,引导学生去探究方程式:设边长为x,列出方程4x=20,解出x=5.面对同样的问题解答,教师可以再次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方程知识,即:“通过你的实际计算,你觉得算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哪种计算更简单?你能设置出用方程解答的问题吗?”这样,教师通过问题带动学生思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践行知识,可以让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教师在每节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而在预习的时候,很多学生不知道预习什么内容,更多的是不思考就简单对教材内容浏览一遍,失去了预习的意义所在,对此,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置成为问题,以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等.以“相反数”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定预习问题,诸如:“你还能回忆起数轴的知识吗?原点左右两端的数有什么区别?什么是相反数?请大家尝试举例说明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通过学习的知识尝试求一个数的相反数.举例说明相反数的实际应用.”这样,明确学习目标,以问题做引导,从而课堂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导学功能
初中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注重发挥出自身的导学功能,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将问题简单地抛给学生,任由学生自行发挥,而是应当在学生进行讨论以及作答时用心加以倾听,在发现学生出现思维误区时,教师应当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回到思维正轨之上;在学生面对问题感到无从下手时,授课教师亦应当对其进行启发,使学生找到思考的方向.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为教学案例,学生在自我探知的环节,发现利用两个全等三角形可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对此,教师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如何自己画出平行四边形,再对其基础知识进行探究,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学作用.诸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何表达?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是什么?全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联?你能够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都有哪些?画出来展示.生活中有哪些平行四边形图形呢?根据自己所掌握的這些知识你还能探究出其他图形的知识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有效地进行探究、实践并获取新知.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导学作用,将自身的作用发挥出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如,问题导学案教学,将教学内容整合成为问题引导性质的学案进行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步步去验证或者实践,感受知识获得的满足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整合,以教案的形式出示,让学生根据教案进行自主学习,即以学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从而获得新知.教师作为引导者方法还有很多,主要的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做教学的引导者和班级的组织者,切忌越俎代庖. 四、从生活经验入手,实施问题导学法
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不可割裂的,生活中的经验很多都可以应用到数学教学中来,或者通过问题来进行导学,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共鸣.从小学的认识数字到后来的人民币的认识,计算再到初中的许多知识,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影子.然而学生缺乏的是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感受知识的生活性和生活的知识性等.以生活经验导入问题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比如,在学习苏科版八年级下册“认识概率”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导学法,提出问题:“在玩飞行棋游戏时,有的同学连着两次掷出了5这个数字,那么下一次投掷时,该同学得到5这个数字的概率会不会变小?”这是一个十分贴近生活的问题,学生都玩过飞行棋,也掷过骰子,对于掷骰子的概率问题也有一定的了解.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得到数字5的概率会变小.”这部分学生认为第一次概率是1[]6,第二次概率是1[]6×1[]6,以此类推之后每次得到5这个数字的概率会越来越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中的概率,教师可以拿骰子当着学生的面进行投掷,这样学生可以了解到每次投掷骰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事件,不应该把每次得到5的概率都相乘,应该是每一次投掷得到5这一数字的概率都是1[]6.再如,彩票的中奖率,现在体育彩票到处可以见到,不少人喜欢买彩票,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概率的知识测算中彩票的概率是多少,进而端正自己的生活态度,强化知识的可用性.
五、借助小组合作方式,有效开展问题导学
小组合作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方法之一,小组合作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另一方面能够集中学生的思维,助力学生开启新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复杂的、多元的,学生单独面对某些问题,所能够思考的方向是比较单一的,思考的面是比较狭窄的,但是如果教师能够组织小组合作,把问题抛向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会使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丰富认知,想到更多可能,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缜密.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线段、射线、直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1)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2)过一点可以作出多少条直线?过两点呢?过三点呢?
如果将这些问题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当然也能够得出答案,但是如果交给小组合作讨论,那么学生的思维会更加发散,探究过程中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因此,我们可以多组织一些小组合作,使问题导学教学法基于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使问题导学更好地发挥作用,优化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再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笔者让小组合作探究相关的解决问题定律,诸如:合并项、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同时鼓励小组探究新的解决问题方法,倡导学生举一反三,拓展学生思维,推动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掌握数学知识.
六、在课后加强对于问题导学法的贯彻与渗透
课后辅导作业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旨在通过课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起到知识巩固的作用.问题导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通过问题深入知识体系之中,通过思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一些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的时候,常常是止步于课堂,而在课后缺乏对于问题导学的渗透.其实,在课后,问题导学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可以在课后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渗透问题导学法,结合课上的内容,为学生设置问题,然后利用学生的作业习题进行反馈,从而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且还有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作用.当然,在课后应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应该适当应用,不要为学生布置过多的习题和问题,如此反而会使学生产生疲惫和抵触心理.
例如,以“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在生活中找到长方体的包装盒进行研究,了解长方体的构造,之后制作长方体纸盒,并用尺子测量其长度、高度等,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阐释、总结自己制作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等,甚至还可以由长方体推导出其他图形的相关知识,贯彻和渗透数学知识,促使学生灵活掌握.
我们常常倡导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切从学生出发,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但是实施起来,常常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我们开展问题导学法,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问题的设计是否有效,学生的回答是否面面俱到,如何引导学生又不干涉学生,如何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加以解决的.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发挥学生主体性,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曾建红.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考試周刊,2019(17):76,78.
[2]冯兆元.巧用问题导学法为初中数学课堂增添活力[J].天津教育,2019(6):51-52.
[3]周丽.初中数学教育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研究[J].幸福生活指南,2019(9):55.
[4]涂卫.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9(1):9-10.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学以致用;小组合作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强调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凸显,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学中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问题导学法作为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符合建构主义倡导的“把学习回归到学习的主体,让学习者有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机会”的理念.运用问题导学法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增强学生自觉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问题导学法不仅符合新课改教育理念,而且对于强化学生主体性作用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那么,具体而言,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实施问题导学法,提高教学效率与学生核心素养呢?文章将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
一、为学生设计适宜的问题
问题导学的关键在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其中问题的设置是核心性内容.初中生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宜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问题导学法能够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当中,注意力得到集中,并且让授课教师由此顺利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了确保问题导学法能够真正在课堂教学当中发挥出应有的效用,首先需要授课教师对于问题进行科学的设计,也就是说,教师应当确保所设计的问题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展开思考,还能够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锻炼与提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授课教师必须对问题的设计加以通盘考虑,原因在于,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应用性,因此,授课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当适宜,以免因为问题设计难度过深,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学习困难,使得学生产生自我否定感.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师在采取问题导学法时,应当在设计问题的过程当中秉承下述几个原则:(1)初中数学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存在相关性,如此才能够确保问题导学法在授课当中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功能,进而顺利地开展本节课的相关教学活动.(2)初中数学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当同教材内容紧密相连,也就是说,授课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效果,而不切实际地引入超出教科书范畴的问题,如此将导致学生无法参与到对问题的有效思考当中.(3)初中数学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当把握好难易度.若问题设计得过于浅显、直白,则学生会觉得太简单,进而无法形成对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视,若问题难度过大,则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同样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初步”内容时,笔者设置多个层次性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主动探究知识的临近点和启发点,即:什么是几何图形?你知道哪些图形?什么是平面图形?什么是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共同点和区别是什么?你知道正方体、圆柱、圆锥、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吗?尝试运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推导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等.这样,由易到难地设置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知识.
二、通过问题带动学生进行思考
问题导学法的核心在于使学生能够在问题的驱动之下展开高效的思考,进而在这一过程当中获得足够的学习感悟.有鉴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每次课前都应当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以便使学生在接触问题之前,实现对相关知识点的熟悉,同时,初中数学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应当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使学生找到正确的思维路径.我们常说的问题是开启人大脑运转的媒介,问题导学引发学生思维正是运用这个原理.对此,笔者尝试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设置问题,以问题带动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从算式到方程教学内容时,面对一些简单的应用题目时,不设方程也能够达到问题解决的效果,诸如:一根长为20 cm的绳子围成一个正方形,每个边长是多少厘米?学生运用学过的算式便可以算出:20÷4=5(cm).那么如何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探究新知呢?教师可以这样问:“针对这个问题,运用方程应该怎么解?设谁是未知的x呢?如何列方程式呢?”这样,引导学生去探究方程式:设边长为x,列出方程4x=20,解出x=5.面对同样的问题解答,教师可以再次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方程知识,即:“通过你的实际计算,你觉得算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哪种计算更简单?你能设置出用方程解答的问题吗?”这样,教师通过问题带动学生思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践行知识,可以让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教师在每节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而在预习的时候,很多学生不知道预习什么内容,更多的是不思考就简单对教材内容浏览一遍,失去了预习的意义所在,对此,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置成为问题,以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等.以“相反数”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定预习问题,诸如:“你还能回忆起数轴的知识吗?原点左右两端的数有什么区别?什么是相反数?请大家尝试举例说明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通过学习的知识尝试求一个数的相反数.举例说明相反数的实际应用.”这样,明确学习目标,以问题做引导,从而课堂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导学功能
初中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注重发挥出自身的导学功能,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将问题简单地抛给学生,任由学生自行发挥,而是应当在学生进行讨论以及作答时用心加以倾听,在发现学生出现思维误区时,教师应当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回到思维正轨之上;在学生面对问题感到无从下手时,授课教师亦应当对其进行启发,使学生找到思考的方向.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为教学案例,学生在自我探知的环节,发现利用两个全等三角形可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对此,教师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如何自己画出平行四边形,再对其基础知识进行探究,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学作用.诸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何表达?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是什么?全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联?你能够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都有哪些?画出来展示.生活中有哪些平行四边形图形呢?根据自己所掌握的這些知识你还能探究出其他图形的知识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有效地进行探究、实践并获取新知.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导学作用,将自身的作用发挥出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如,问题导学案教学,将教学内容整合成为问题引导性质的学案进行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步步去验证或者实践,感受知识获得的满足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整合,以教案的形式出示,让学生根据教案进行自主学习,即以学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从而获得新知.教师作为引导者方法还有很多,主要的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做教学的引导者和班级的组织者,切忌越俎代庖. 四、从生活经验入手,实施问题导学法
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不可割裂的,生活中的经验很多都可以应用到数学教学中来,或者通过问题来进行导学,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共鸣.从小学的认识数字到后来的人民币的认识,计算再到初中的许多知识,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影子.然而学生缺乏的是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感受知识的生活性和生活的知识性等.以生活经验导入问题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比如,在学习苏科版八年级下册“认识概率”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导学法,提出问题:“在玩飞行棋游戏时,有的同学连着两次掷出了5这个数字,那么下一次投掷时,该同学得到5这个数字的概率会不会变小?”这是一个十分贴近生活的问题,学生都玩过飞行棋,也掷过骰子,对于掷骰子的概率问题也有一定的了解.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得到数字5的概率会变小.”这部分学生认为第一次概率是1[]6,第二次概率是1[]6×1[]6,以此类推之后每次得到5这个数字的概率会越来越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中的概率,教师可以拿骰子当着学生的面进行投掷,这样学生可以了解到每次投掷骰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事件,不应该把每次得到5的概率都相乘,应该是每一次投掷得到5这一数字的概率都是1[]6.再如,彩票的中奖率,现在体育彩票到处可以见到,不少人喜欢买彩票,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概率的知识测算中彩票的概率是多少,进而端正自己的生活态度,强化知识的可用性.
五、借助小组合作方式,有效开展问题导学
小组合作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方法之一,小组合作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另一方面能够集中学生的思维,助力学生开启新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复杂的、多元的,学生单独面对某些问题,所能够思考的方向是比较单一的,思考的面是比较狭窄的,但是如果教师能够组织小组合作,把问题抛向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会使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丰富认知,想到更多可能,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缜密.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线段、射线、直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1)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2)过一点可以作出多少条直线?过两点呢?过三点呢?
如果将这些问题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当然也能够得出答案,但是如果交给小组合作讨论,那么学生的思维会更加发散,探究过程中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因此,我们可以多组织一些小组合作,使问题导学教学法基于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使问题导学更好地发挥作用,优化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再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笔者让小组合作探究相关的解决问题定律,诸如:合并项、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同时鼓励小组探究新的解决问题方法,倡导学生举一反三,拓展学生思维,推动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掌握数学知识.
六、在课后加强对于问题导学法的贯彻与渗透
课后辅导作业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旨在通过课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起到知识巩固的作用.问题导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通过问题深入知识体系之中,通过思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一些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的时候,常常是止步于课堂,而在课后缺乏对于问题导学的渗透.其实,在课后,问题导学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可以在课后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渗透问题导学法,结合课上的内容,为学生设置问题,然后利用学生的作业习题进行反馈,从而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且还有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作用.当然,在课后应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应该适当应用,不要为学生布置过多的习题和问题,如此反而会使学生产生疲惫和抵触心理.
例如,以“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在生活中找到长方体的包装盒进行研究,了解长方体的构造,之后制作长方体纸盒,并用尺子测量其长度、高度等,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阐释、总结自己制作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等,甚至还可以由长方体推导出其他图形的相关知识,贯彻和渗透数学知识,促使学生灵活掌握.
我们常常倡导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切从学生出发,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但是实施起来,常常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我们开展问题导学法,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问题的设计是否有效,学生的回答是否面面俱到,如何引导学生又不干涉学生,如何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加以解决的.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发挥学生主体性,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曾建红.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考試周刊,2019(17):76,78.
[2]冯兆元.巧用问题导学法为初中数学课堂增添活力[J].天津教育,2019(6):51-52.
[3]周丽.初中数学教育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研究[J].幸福生活指南,2019(9):55.
[4]涂卫.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9(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