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简政放权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annian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5年开年的首次常务会议上,李克强这样说道。“简政放权改革就是要给政府削权,把不该有的审批事项坚决取消、下放到位;同时,对于那些确实需要保留的审批事项,还要规范流程,构建一个‘行政权力的法治化系统’。审批过程完全可以加快,否则政府就跟不上时代步伐,更称不上是现代政府。”
  李克强讲的三个故事
  2015年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讨论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时,李克强总理一连讲了三个故事,痛斥某些政府办事机构为人民办事设多道“障碍”。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北京,一个公民要出国旅游,需要填写‘紧急联系人’,他写了他母亲的名字,结果有关部门要求他提供材料,证明‘你妈是你妈’!这怎么证明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这些办事机构到底是出于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还是在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海南,一位基层优秀工作者参与评选全国劳模时,仅报送材料就需要盖8个章,结果他跑了几天也没盖全,最后还是省领导特批才得到解决。‘盖完章他当场就哭了。’‘老百姓办个事咋就这么难?政府给老百姓办事为啥要设这么多道障碍’?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两星期前的福建考察期间。当时,在厦门主持召开部分台资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一位台商代表说,他在大陆经商最大的困难,不是优惠政策不够,而是知识产权得不到足够保护。‘研究出来一个东西,马上就有人模仿,打官司、找政府,没人给解决!’”
  在此次常务会议上,李克强说:“我们现在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政府一些‘该管的事’没有管到位,但对一些‘不该管的事’,手却‘伸得特别长’!”
  “这些荒唐的事情,连我们自己听了就觉得很难理解,但是确实存在。”在会上,李克强甚至向在场的部长和省长等领导发问,“你们离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去试试看,或者说问问你们的家属、亲人办事看难不难。”
  听完这三个事件,群众自然而然地会想到那一天。2014年9月11日李克强总理曾现场见证了1枚公章取代109枚公章的过程。废弃的109枚公章“被贴上封条永久封存”。这一幕发生在天津滨海新区,这里成立了全国首个“行政审批局”,将分散在18个不同单位的216项审批职责归并到一个部门。当时李克强拿起一枚作废的铜质公章感慨:“这章做得多结实啊,不知曾经束缚了多少人!”在其后不久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重提这件事。“大家想一想,在这项改革之前,老百姓要办一个企业,需要跑多少门槛,盖多少个‘戳子’!这样创业者怎么能有创业热情?”他说,“我们要把民之所望作为施政所向,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中国人是想干事的,又有聪明才智,但束缚手脚的条条框框实在太多了!”
  7个月之后(2015年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按照依法行政要求,在去年大幅减少国务院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彻底取消这一审批类别。“有些服务事项,最好能让群众不出门,通过网上办理、代办服务、上门服务等方式来完成。如果需要群众直接来,要提前告知各种要求,力争跑一两次就能办成。”在会上,李克强强调,“让群众和企业评判简政放权成效。群众企业满不满意,实践效果如何,是检验简政放权最终成效的根本标准。”
  李克强的权力减法
  有关简政放权改革,引得中外媒体最为关注的要数2014年开年的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那次会议决定,公开国务院各部门全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除公开的事项外,各部门不得擅自新设行政审批事项,逐步向审批事项“负面清单”管理迈进,并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审批清单之外事项,均由市场主体依法自行决定。
  “这次是真的对自己‘动刀’了。”一位自始至终参与审批制度改革的官员表示,“这是以前没有过的。这个清单公开,就意味着以后取消和下放都是在这个框架内进行,你别给我边减边增了,也别给我拆解或者合并同类项了,社会上都在盯着呢!”这是李克强更在意的“权力减法”——让权力只能在法定框架内运行。他很清楚有些地方将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转为中介服务,搞“变相审批”或“有偿服务”。“有些中介机构戴着政府的帽子,拿着市场的鞭子,收着企业的票子!”他在2015年4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痛斥这种行为。
  让总理十分反感的还有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个“灰色地带”。“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该取消的就要取消,该转化就要合理转化。政府做事一定要光明正大,决不能再搞‘模糊边界’、再玩‘模糊权力’!”李克强在一次常务会上郑重宣告。从清理规范与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到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这意味李克强总理言出必行,也意味着简政放权正在走向“深水区”。
  事实上,相比于“取消、下放”,如何让保留下来的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运行,同样是李克强念念不忘的环节。
  2014年11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削减前置审批,推行投资项目网上核准;2015年1月7日的常务会议,确定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的措施。“简政放权改革就是要给政府削权,把不该有的审批事项坚决取消、下放到位;同时,对于那些确实需要保留的审批事项,还要规范流程,构建一个‘行政权力的法治化系统’。”在2015年开年的首次常务会议上,李克强这样说道,“审批过程完全可以加快,否则政府就跟不上时代步伐,更称不上是现代政府。”
  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李克强就任国务院总理后首次中外记者会上的一番话,至今常被人引用:“不是说政府有错位的问题吗?那就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上任之初他承诺,本届政府要将国务院各部门的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砍去三分之一。结果5年的目标,只用了2年时间就已完成。
  记者通过整理数据资料发现,为保证这套庞大“权力减法”不折不扣向前推进,2014年6~7月,国务院组织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督查,对27个部门和16个省份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19个督查项目中“简政放权”位列第一。   2015年7月28日,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天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了第一百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据统计,在所播发的100篇新闻通稿中,“简政放权”这4个字在新闻通稿中共出现了65次。这100次会议中,40多项议题与简政放权直接相关。
  截至2015年8月3日,国务院相继取消和下放了8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并公布取消了211项职业资格。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一位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本届政府成立以来,李克强总理及其他国务院领导同志对简政放权的亲笔批示达150多件,平均每4天就有一件。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2015年4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第一次详细解释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引发各界广泛热议的“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他阐述道,《论语·雍也》里有一句话:“居敬而行简。”“‘居敬’,就是我们作为公务人员,首先要在内心敬畏人民。‘行简’,朱子(朱熹)后来解释了,就是不要用太繁多的东西去扰民。”总理说,“这与我们简政放权的理念非常吻合。”
  李克强进一步解释说,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这就是说,太‘简’了也不行,就过于简慢、怠慢,就没有法度了。”
  总理因此强调:简政放权的同时,还要“放”“管”“服”结合,三者不可偏废,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平衡。事实上,此前李克强已经多次在常务会议上强调,政府管理要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宽进严管”,优化服务。
  他曾在常务会上讲起一些发达国家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先进经验,并进而要求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对严重违法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下一步要将违规企业“踢”出市场。
  在不久前的一次常务会上,他引用《韩非子》中的古语阐释这一理念:“不简政放权,就无法调动市场的创造力;但如果监管和优化服务没有跟上,就没有公平的市场环境,同样难以激发社会的创造力。所谓‘不明察,不能烛私’。”与这一思路暗含的,是一系列相关出台改革举措。
  2014年6月4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明确了27条具体改革措施,并颁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2014年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草案)》。
  2015年3月20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工商总局企业注册局注册指导处考察,着重了解商事制度改革最难啃的“硬骨头”是哪块。负责人直言,是将工商、税务、质检的“三证三号”合并为“一证一号”。总理随后对相关部门提出硬要求:“三证合一、单一号码”改革年内务必实现。
  2015年4月,国务院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正式成立,由国务院领导亲自挂帅。此间观察人士称,相对容易改的差不多都改了,剩下要改的“比割肉还疼”。简政放权要啃硬骨头了!
  2015年年中的一次常务会议上,专门部署运用大数据优化政府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一个月后,总理再次在常务会议上强调,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这三者“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2015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广随机抽查机制。
  2015年9月1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必须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等改革推向纵深。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
  这就是国务院第一会议室进行的政府“权力减法”和“责任加法”,换来的是“市场乘法”,激活了全社会的创造潜力。自2014年以来,国内平均每天就有1万户新注册企业诞生。
  “权力减法”远没有结束。不久前的一次常务会上,李克强重提“大道至简”。他说,中国历史上,但凡一个时代的政治比较“简”,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多被后世称为“盛世”。而中国历史上的若干次重大改革,其主线都是“删繁就简”。
  李克强总理强调,简政放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其他文献
杂志社的一位同志找到我,递给我了一封电报,电报是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发来的。电文说,请通知XXX同志于X月X日到北京某宾馆报到,参加首届全国青年报刊十佳记者颁奖大会。  看看单位,是杂志社,不是报社,看看被通知人的名字,分明和我的姓名一字不差,我有点蒙,到底是让我去参加会议,还是让杂志社的某位同志去参加会议?我拿不准。  在此之前,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年报刊协会联合发文要在全国评选十佳青年记者。尽管报
期刊
1998年,伊利副总裁牛根生突然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在此之前,牛根生主管伊利集团的生产经营,业绩一直特别出色。牛根生白手起家,受尽老东家伊利的刁难和打压,硬是在重重围剿之中杀出一条血路,6年之后,蒙牛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超过伊利成为全国第一。  传奇的背后隐藏了太多的秘密,郑俊怀何以对辅佐自己16年的牛根生反目?牛根生何以在短短6年之内凭空打造出蒙牛? 6年以来,牛根生及蒙牛上上下下一直对外界三
期刊
亲爱的青年人:  今年6月2日早晨,一个北京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悲观与烦闷之中,写了一封很沉痛的信给我。这封信使我很感动,所以我在那个6月2日的后半夜写了一封一千多字的信回答他。  我觉得这个青年学生诉说他的苦闷不仅是他一个人感受的苦闷,他要解答的问题也不仅是他一个人要问的问题。今日无数青年都感觉大同小异的苦痛与烦闷,我们必须充分了解这件绝不容讳饰的事实,我们必须帮助青年人解答他们渴望解答的问题。 
期刊
是到了该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的时候了。  很久以来,不少人对本刊卷首语关注有加,笔者也听到了不少议论,有夸奖赞誉,更有疑惑,认为本刊的卷首语不论从形式上或是内容的体现上都与一般刊物的卷首语有所不同。  是的,一般刊物的卷首语无外乎这么三种:一种是完全推介式,就相当于杂志导读;第二种是独立文章,就像杂文,夹叙夹议,和自己刊物内容有所关联;第三种是在第二种的基础上根据观点,把刊物最具代表性的东西给提炼出
期刊
天下鲜花,唯洛阳牡丹最艳;  天下倩女,唯宋氏三姊妹最妍;  天下的故事,唯三姊妹抗战的故事最为经典,堪称绝唱。  ——作者手记  序曲:繁华散尽亦风流  放在我面前是一本上了年纪的老画册。是我作为访澳学者,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莫那什大学洲际图书馆借来的。书题《丽人抗战》;副题《抗战中的宋氏三姊妹》,是民国纪年台湾帝国版本。画册的四角斑驳破损,内容也缺斤少两,看来翻来覆去地不知经过多少学人、雅士之手
期刊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每逢历史重要时间节点,我们总会回望历史,让历史之光,照亮前进的道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中国以大阅兵形式隆重举行纪念大会,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意义重大,举世瞩目。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时代报告》精心策划,重磅推出两组不同体裁的大型系列宣传文图:一组是特别报道,突出思想性、理论性、精准性,站在世界、时代大背景下,全方
期刊
2015年9月,我到河南大学参加了为期两个月的县处级干部培训。在结业讨论会上,我把这两个月里思想上得到的荡涤、升华跟同学们做了分享。  在培训的两个多月里,有省内外的很多专家、教授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做了讲解、分析,将习总书记上任之后的治国理念做了精辟阐释,也对中国未来五年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做了展望。这一切都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要坚定不移地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心中无法取代的
期刊
有人说,在中国大地上不乏奇景,但是能真正让人魂牵梦绕和耕耘不殆的终究是自己的故乡。河南睢县是我的家乡,故土情结让我更加关注家乡的那些人和事。2015,这一年,记者这个职业让我有苦有乐,有泪水有汗水,有付出有收获。回首这一年,睢县水上义务救援队那些可爱的救援队员们奋不顾身救人的场景、睢县新华书店为留守儿童送温暖的情景……都从我的脑海跳出来。但最让我动容的还是那些用不屈的身姿挺起民族脊梁的抗战老兵们。
期刊
2015年11月,中国最热门的政治议题里,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还在升温。在这场攸关中国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的全局性会议结束之后,“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报告会召开”“经济学部召开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研讨会”“中央宣讲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报告会在榕召开”,等等,学习贯彻这次会议精神的研讨会、报告会在全国各地举行。  10月26至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研究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期刊
沉淀  11月10日,关于“陈道明质问吸毒艺人”的新闻登上了娱乐圈的头条。极少出现在娱乐新闻里的陈道明,这次的采访全文竟达两千多字。在报道里陈道明坦言,演员普遍比老百姓挣得多,即使有压力,也并不是生存压力,而是在名利场想出名、想风光的压力。用压力之说来解释吸毒,纯属算是一种借口。“现代人谁没压力?难道只有你有压力?你压力有老百姓大吗?”他这句振聋发聩的质问,让观者无不拍手称快。  曾参加2014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