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傳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存在不足,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都致力于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上改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诸多方法策略。把地方史融入课堂教学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文章尝试在教学中通过以史学史的“共情”教学方法,探究地方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历史共情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从家情怀升华到国情怀。
关键词:历史课堂;以史学史;共情能力
共情,指的是对同理心的理解,意思是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在历史教学中,共情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体会历史,使课堂充满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历史知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如阅读、探究、考察,都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式,其中以史学史的方法颇具成效。以史学史,就是用已知历史来解读学习未知历史;用容易掌握的历史帮助学生理解生涩难懂的历史;以相辅历史助力掌握学习新的历史知识,以相通历史促进人文情怀的感悟。以史学史的方式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历史共情能力的培养,即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当下的认知方式理解感知过去历史背景,历史环境下的人物悲欢离合,事件的来龙去脉。
一、中学历史课堂传统教学思维模式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的课程体系、框架、结构基本依托于教材编排,而教材存在滞后性,这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有些教师不具备教材整合能力,缺乏再立意、再创作的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角度、宽度、深度受限于教材固有知识,缺乏相关知识的补充学习,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历史史观的培养。
传统的历史教学流程一般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导致学生学习机械化、知识掌握固定化。授课方式普遍是单一制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参与课堂教学,缺乏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但是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了学生以记忆背诵为主的学习方式,忽略了学习趣味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二、地方史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一直在改革与完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一直在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规定化、机械化、表面化等不足。而地方史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由于历史事件存在一定的年代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到更深层次的人文情怀,因此完全有必要加入地方史的相关内容,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通过与地方史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及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从而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相通。教师把“共情力”引入到历史课堂中,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将地方史完整地引入到课堂实际教学中,现实感的转变和生动的语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强烈的感染力,置身于历史中,为整堂课学习的交流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实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史学习是需要具备共情能力的。将地方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处的地方历史与国家历史的共融,既有利于学生历史共情力的提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以史学史,学生历史共情能力的培养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三维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家国情怀培育。“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诸多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是学习和探究历史时应该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教育,不单单是让学生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以宏观的大角度感悟得失,进而影响未来。从三维目标来讲,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反思的态度去思考,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认知、有改变,有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家国情怀的感悟要基于一定历史史实的学习,形成历史知识体系脉络,在基于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情感教育需要学生具备历史共情能力,能共情才能认同,能感知才能理解。
共情能力的产生需要一个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历史教学,就要培育学生的历史共情能力。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于学生而言存在距离感,从教材现有知识去学习缺乏代入感,而从地方史为突破口学习新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只有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产生一定的共情能力,才能客观、公正的做出历史评判,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共情理论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相比其他学科来说内容更丰富、更神秘,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学习方法呈现多样化,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在课堂中融入地方史,用历史学习历史,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共情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及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雍静. 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要点构架[J]. 新智慧,2018(22).
[2]第斯多惠.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 袁一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关键词:历史课堂;以史学史;共情能力
共情,指的是对同理心的理解,意思是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在历史教学中,共情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体会历史,使课堂充满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历史知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如阅读、探究、考察,都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式,其中以史学史的方法颇具成效。以史学史,就是用已知历史来解读学习未知历史;用容易掌握的历史帮助学生理解生涩难懂的历史;以相辅历史助力掌握学习新的历史知识,以相通历史促进人文情怀的感悟。以史学史的方式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历史共情能力的培养,即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当下的认知方式理解感知过去历史背景,历史环境下的人物悲欢离合,事件的来龙去脉。
一、中学历史课堂传统教学思维模式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的课程体系、框架、结构基本依托于教材编排,而教材存在滞后性,这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有些教师不具备教材整合能力,缺乏再立意、再创作的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角度、宽度、深度受限于教材固有知识,缺乏相关知识的补充学习,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历史史观的培养。
传统的历史教学流程一般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导致学生学习机械化、知识掌握固定化。授课方式普遍是单一制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参与课堂教学,缺乏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但是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了学生以记忆背诵为主的学习方式,忽略了学习趣味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二、地方史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一直在改革与完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一直在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规定化、机械化、表面化等不足。而地方史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由于历史事件存在一定的年代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到更深层次的人文情怀,因此完全有必要加入地方史的相关内容,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通过与地方史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及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从而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相通。教师把“共情力”引入到历史课堂中,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将地方史完整地引入到课堂实际教学中,现实感的转变和生动的语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强烈的感染力,置身于历史中,为整堂课学习的交流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实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史学习是需要具备共情能力的。将地方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处的地方历史与国家历史的共融,既有利于学生历史共情力的提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以史学史,学生历史共情能力的培养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三维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家国情怀培育。“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诸多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是学习和探究历史时应该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教育,不单单是让学生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以宏观的大角度感悟得失,进而影响未来。从三维目标来讲,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反思的态度去思考,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认知、有改变,有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家国情怀的感悟要基于一定历史史实的学习,形成历史知识体系脉络,在基于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情感教育需要学生具备历史共情能力,能共情才能认同,能感知才能理解。
共情能力的产生需要一个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历史教学,就要培育学生的历史共情能力。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于学生而言存在距离感,从教材现有知识去学习缺乏代入感,而从地方史为突破口学习新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只有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产生一定的共情能力,才能客观、公正的做出历史评判,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共情理论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相比其他学科来说内容更丰富、更神秘,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学习方法呈现多样化,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在课堂中融入地方史,用历史学习历史,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共情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及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雍静. 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要点构架[J]. 新智慧,2018(22).
[2]第斯多惠.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 袁一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