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飞扬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1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多关注学生的朗读。笔者认为:朗读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激发情感美。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的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例如《白杨礼赞》,作者由衷赞美了白杨树,从白杨树的外形到内在精神,再到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层层深入,逐步推向高潮。反复朗读,自然会激发学生对白杨树、对英勇的抗日军民的钦佩、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激发想象力。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种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要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则必须有合乎情理的想象。例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教师抑扬顿挫、极富感情的朗读,一开始就把学生带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冰天雪地之中,想象那“长城内外,惟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雄浑壮阔,激发学生无穷的联想和想象。
  三、激发学习兴趣。试想,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谁会无动于衷?有谁不产生尝试一番的念头?所以,加强朗读大有裨益,特别是对“诗词曲赋”的朗读,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些体裁的回环美、节奏美、韵律美、音乐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陶冶美好情操。这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朗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会知道如何有浩然正气;朗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会知道朋友情谊的深厚;朗读朱自清的《背影》,会知道父爱的伟大;朗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会知道母爱的深沉……
  由此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老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将课文中无声蕴情的文字转化成有声色、溢感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使其产生思想与感情的共鸣,进入最佳的吸收知识的心理状态。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朗读的过程要循序渐进。《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显然,这已为我们清楚地指出了朗读教学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切不可“跳跃式”发展。朗读教学的第一步:读正确。在朗读教学时,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运用普通话发准字音、清晰响亮。另外要求学生朗读时不指读、不添字、不漏字、不颠倒、不重复、不读错字。 朗读教学的第二步:读流畅。在训练学生朗读时,希望学生能做到不结结巴巴、语速恰当、语气流畅,能恰当地把握作品基调。朗读教学的第三步:读出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时,能够自觉地通过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生动、形象地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春》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教:初次读,要求学生读得正确响亮,初步感知课文;再次读,读得流利;第三次读,读得有情有境,体味文中情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二、加强教师的朗读示范,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范读是教师把自身对教材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地示范传达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其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快速走进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起学生强烈的朗读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准确清晰、洪亮流畅、饱含感情的示范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避免读错字、读错句,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诱发情感共鸣,激发他们从中寻找蕴涵的文字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兴趣,激发朗读欲望,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获得美的熏陶。当然,范读的方式可以灵活多变,如在教学文质兼美的文章时,往往可以由读入手,采用配乐读、分角色读、表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通过读来整体感知内容,鼓励学生形成个性见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品读,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朗读之前,教师要作必要的朗读指导,如针对不同的课文进行节奏、语调、停顿、轻重音等的朗读指导。如朗读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应该朗读得轻缓,而且带有一点淡淡的愁思,要读出诗人所表现的思乡之情。如教学《春》时,课后要求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加以朗读指导:开头的“盼望着”一词反复出现,要重读,读出一种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情感;“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中的“来”和“近”要重读,读出春天亲近大地带来的亲切感;“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朗读时要对“朗润”“涨”“红”这几个词特别重读,读出一种春天到来时的满怀喜悦之情。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朗读时要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要读得满怀深情。对其中第一句中“新的”“生长”,第二句中的“笑着,走着”第三句中的“健壮”“上前”等词语应重读。
  总而言之,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让他们在朗读中真正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从而焕发语文课堂新的活力,让语文课堂神采飞扬。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我发现一个班上学生完不成作业或不做作业的情况时有发生,并且这些学生屡教不改,作业问题成了让教师头疼的大问题。事实上,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有些作业是高不可攀的,是“吃不了”的,这才造成他们做不完甚至不做;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这些作业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是“吃不饱”的。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设计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如何设计分层作业才能充分展示学生才艺特长,
期刊
摘要: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乐教;乐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小学阶段,兴趣的培养成为每个教学工作者必须面临的课题。对于生活在边远地区的学生而言,英语无疑是难学的学科之一,单一的英语
期刊
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老师问:“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
期刊
在小学体育教材中明确提出:“小学的体育教材内容,特别是在小学的中低年级应以游戏为主线,即走、跑、跳跃和体操、球类等,多运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这主要是因为游戏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融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健康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参与运动,掌握动作技能,增进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等,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可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两块,很多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也源于对实验的喜爱。在新的教材中,更加突出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尤其增加了探究性实验,这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其动手能力及协作精神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点。那么如何上好实验课,本文就略谈几点心得。  一、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正确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教
期刊
长期以来,在我国英语教学工作中,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总是不遗余力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则采取记忆、背诵等机械式的学习方式,结果,同样的做法并不能使所有学习者都学得好,并且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空间。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效率。实行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两者的有效结合,是减轻师生负担,让学生感受英语的魅力,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关键。
期刊
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矛盾十分突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数约6000个(平均每学期按20周计算),其中有近2000个课时用来学语文,占三分之一左右。无论哪个年级,语文课时在各门功课中都是最多的,可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还不过关,小学语文成了一种低效的劳动。究其原因,除了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方面的因素之外,还有受教学方法的影响。那么,如何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效益呢?  一、更新观念,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前
期刊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无条件地升入初中学习,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初中教材内容的加深、教学要求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变、外界因素的干扰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特别严重。在英语方面尤为突出,优生在不断减少,后进生在逐渐增多。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定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我们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长期以来,初中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是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它
期刊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一个重要方式,只有通过家访,才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也是教师对个别家庭实行沟通、搭建亲情关系的重要渠道。  有一年,我担任六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称是我班一位女生的母亲。这时我才知道我班该女学生,在她4岁时母亲因与父亲关系不和,已离家出走9年了。现在她母亲经济条件宽裕了,很想回家来看望女儿,但又担心其父亲不理解不允许,也怕女儿不认自己,这位母亲在不得已
期刊
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教学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其关键是要摆正教和学的关系。教和学的成败在于教师能否借助教材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不能简单地直接灌输,应该从参与意识入手,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和合理的引导来养成和实现。  首先,教学中要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