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多关注学生的朗读。笔者认为:朗读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激发情感美。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的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例如《白杨礼赞》,作者由衷赞美了白杨树,从白杨树的外形到内在精神,再到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层层深入,逐步推向高潮。反复朗读,自然会激发学生对白杨树、对英勇的抗日军民的钦佩、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激发想象力。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种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要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则必须有合乎情理的想象。例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教师抑扬顿挫、极富感情的朗读,一开始就把学生带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冰天雪地之中,想象那“长城内外,惟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雄浑壮阔,激发学生无穷的联想和想象。
三、激发学习兴趣。试想,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谁会无动于衷?有谁不产生尝试一番的念头?所以,加强朗读大有裨益,特别是对“诗词曲赋”的朗读,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些体裁的回环美、节奏美、韵律美、音乐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陶冶美好情操。这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朗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会知道如何有浩然正气;朗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会知道朋友情谊的深厚;朗读朱自清的《背影》,会知道父爱的伟大;朗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会知道母爱的深沉……
由此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老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将课文中无声蕴情的文字转化成有声色、溢感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使其产生思想与感情的共鸣,进入最佳的吸收知识的心理状态。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朗读的过程要循序渐进。《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显然,这已为我们清楚地指出了朗读教学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切不可“跳跃式”发展。朗读教学的第一步:读正确。在朗读教学时,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运用普通话发准字音、清晰响亮。另外要求学生朗读时不指读、不添字、不漏字、不颠倒、不重复、不读错字。 朗读教学的第二步:读流畅。在训练学生朗读时,希望学生能做到不结结巴巴、语速恰当、语气流畅,能恰当地把握作品基调。朗读教学的第三步:读出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时,能够自觉地通过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生动、形象地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春》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教:初次读,要求学生读得正确响亮,初步感知课文;再次读,读得流利;第三次读,读得有情有境,体味文中情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二、加强教师的朗读示范,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范读是教师把自身对教材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地示范传达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其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快速走进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起学生强烈的朗读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准确清晰、洪亮流畅、饱含感情的示范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避免读错字、读错句,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诱发情感共鸣,激发他们从中寻找蕴涵的文字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兴趣,激发朗读欲望,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获得美的熏陶。当然,范读的方式可以灵活多变,如在教学文质兼美的文章时,往往可以由读入手,采用配乐读、分角色读、表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通过读来整体感知内容,鼓励学生形成个性见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品读,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朗读之前,教师要作必要的朗读指导,如针对不同的课文进行节奏、语调、停顿、轻重音等的朗读指导。如朗读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应该朗读得轻缓,而且带有一点淡淡的愁思,要读出诗人所表现的思乡之情。如教学《春》时,课后要求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加以朗读指导:开头的“盼望着”一词反复出现,要重读,读出一种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情感;“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中的“来”和“近”要重读,读出春天亲近大地带来的亲切感;“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朗读时要对“朗润”“涨”“红”这几个词特别重读,读出一种春天到来时的满怀喜悦之情。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朗读时要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要读得满怀深情。对其中第一句中“新的”“生长”,第二句中的“笑着,走着”第三句中的“健壮”“上前”等词语应重读。
总而言之,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让他们在朗读中真正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从而焕发语文课堂新的活力,让语文课堂神采飞扬。
一、激发情感美。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的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例如《白杨礼赞》,作者由衷赞美了白杨树,从白杨树的外形到内在精神,再到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层层深入,逐步推向高潮。反复朗读,自然会激发学生对白杨树、对英勇的抗日军民的钦佩、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激发想象力。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种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要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则必须有合乎情理的想象。例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教师抑扬顿挫、极富感情的朗读,一开始就把学生带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冰天雪地之中,想象那“长城内外,惟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雄浑壮阔,激发学生无穷的联想和想象。
三、激发学习兴趣。试想,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谁会无动于衷?有谁不产生尝试一番的念头?所以,加强朗读大有裨益,特别是对“诗词曲赋”的朗读,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些体裁的回环美、节奏美、韵律美、音乐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陶冶美好情操。这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朗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会知道如何有浩然正气;朗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会知道朋友情谊的深厚;朗读朱自清的《背影》,会知道父爱的伟大;朗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会知道母爱的深沉……
由此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老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将课文中无声蕴情的文字转化成有声色、溢感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使其产生思想与感情的共鸣,进入最佳的吸收知识的心理状态。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朗读的过程要循序渐进。《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显然,这已为我们清楚地指出了朗读教学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切不可“跳跃式”发展。朗读教学的第一步:读正确。在朗读教学时,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运用普通话发准字音、清晰响亮。另外要求学生朗读时不指读、不添字、不漏字、不颠倒、不重复、不读错字。 朗读教学的第二步:读流畅。在训练学生朗读时,希望学生能做到不结结巴巴、语速恰当、语气流畅,能恰当地把握作品基调。朗读教学的第三步:读出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时,能够自觉地通过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生动、形象地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春》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教:初次读,要求学生读得正确响亮,初步感知课文;再次读,读得流利;第三次读,读得有情有境,体味文中情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二、加强教师的朗读示范,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范读是教师把自身对教材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地示范传达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其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快速走进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起学生强烈的朗读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准确清晰、洪亮流畅、饱含感情的示范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避免读错字、读错句,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诱发情感共鸣,激发他们从中寻找蕴涵的文字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兴趣,激发朗读欲望,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获得美的熏陶。当然,范读的方式可以灵活多变,如在教学文质兼美的文章时,往往可以由读入手,采用配乐读、分角色读、表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通过读来整体感知内容,鼓励学生形成个性见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品读,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朗读之前,教师要作必要的朗读指导,如针对不同的课文进行节奏、语调、停顿、轻重音等的朗读指导。如朗读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应该朗读得轻缓,而且带有一点淡淡的愁思,要读出诗人所表现的思乡之情。如教学《春》时,课后要求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加以朗读指导:开头的“盼望着”一词反复出现,要重读,读出一种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情感;“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中的“来”和“近”要重读,读出春天亲近大地带来的亲切感;“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朗读时要对“朗润”“涨”“红”这几个词特别重读,读出一种春天到来时的满怀喜悦之情。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朗读时要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要读得满怀深情。对其中第一句中“新的”“生长”,第二句中的“笑着,走着”第三句中的“健壮”“上前”等词语应重读。
总而言之,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让他们在朗读中真正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从而焕发语文课堂新的活力,让语文课堂神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