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读中-思悟创写阅读模式实践探索

来源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m2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古人亦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读”是古已有之且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以读为本”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四读;思悟创写;实践探索
  一、理论基础与发展历程
  (一)背景分析
  1.国家层面:
  我们应以此为手段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实践,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储存,在读中创造,在读中学表达,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四读中-思悟创写”这一阅读模式正是以读为基础,在读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这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是适应时代发展的。
  2.区域层面:
  我区越来越重视 “以读为本”的教育理念,区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做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和内容。要求在语文课上,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读,构建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的导演角色,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思,读中想,读中领悟,读中升华,读中学表达,切实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读书”的重视程度早已提升到战略的地位。
  3.学校层面:
  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在意识上虽然已经重视了“以读为本”的理念,老师们却常常陷入对作品内容作过多的分析之中不能自拔,方法上重串讲串问,轻感悟朗读,轻语言的运用,轻思维的发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程式化的提问和学生脱离文本的讨论,使得教学“耗时多、效率低。”学生们缺少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很多家长也缺少专业知识,不知道读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基本上在家里不朗读,在课堂上连课文的正确朗读都做不到,阅读能力停滞不前。四读中-读思创写教学模式给与我校教师更明确的阅读结构模式,引领老师们的课堂更清晰、更高效。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实践证明,本教学模式是实现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一条可行路径,对于家庭教育方面,尤其是课外阅读,也给学生和家长提供了一种方法。
  (二)理论基础
  语文学习离不开读,而学习起于思,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思、悟、创、写”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有效手段,更是孕育学生思维的土壤。让学生在读中有思、思中有悟、悟后有创、学后能写,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文本,观察自然和社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判断世间的真伪与善恶,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书写个人独到的人生感悟是语文老师永远的追求。本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最后能学以致用,从中发展思维和语文能力。
  主要的理论依据有:
  1.《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标”同时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实践证明,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也不是问懂的。如果没有忘情而深入地朗读,学生如何去感知文本,那些讨论和讲解犹如空中楼阁。
  2. 现代课程论认为,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是语言积累运用,它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发展的必要条件。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模仿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学生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往往需要以模仿为阶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语言积累也是语言规范的过程,读书时琅琅上口,熟读成诵,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不读不背不记是学不好语言的。
  3.《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我们这一模式,使得阅读和写作实现了融合,弥补了习作次数少、习作与阅读割裂的状态。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认为:语言历来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人类智能的卓越范例”。语言是使别人信服其行动过程的一种能力。语言智能是其他智能的基础。而我们的教学模式,恰恰就是在读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进行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发展历程
  1、积极学习,更新观念
  语文组的每位成员要积极学习、勇于改革。在教研活动中,在专家的引领下,通过校本培训、个人自学、组内交流、上课、观课、磨课、反思等多种方式来转变观念,逐渐提升专业素养,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
  2、在实践中,获得新知
  在实践中,我们创生了新的思路,我们发现: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本”,思维是阅读教学的“魂”,语文学习离不开读。小学阅读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認识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阅读教材,认识的基础是阅读实践,认识的条件是教师的指导;认识的任务应是从接受作者的知识、经验、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培养理解和表达能力。读书与思维,二者缺一便不能成为阅读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了中高段语文教学“四读中--思悟创写”的模式。并且,在实践中,发现以此教学模式科学有效。
  3、经验积累,总结提高
  目前,我们教科研意识上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教学能力大幅度提升。在创建模式的研究过程中,组内教师积极合作、实践、思考、总结。组内老师的公开课受到好评,老师们的课堂也更加高效。同时,我们有了阶段性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相关的研究影音材料,得到专家的好评。模式正在不断完善中。   二、模式内涵与操作流程
  四读中-思悟创写教学模式基本内涵是:以學生读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把读书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设阅读平台,以读为媒,以读为本,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鼓励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主动钻研,相互探讨,在读书过程中积累读书方法,培养阅读习惯,逐步学会怎样阅读,怎样写作。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思悟创写等思维培养是语文阅读的魂。本和魂相辅相成。
  “四读中——思悟创写”阅读教学的课堂基本模式是围绕一篇课文或一个段落的教学过程设计的。其框架与操作流程为:针对一篇课文(或是一个段落),自读(了解文本结构)—品读(体会事物的特点)—美读(感受精彩的描写)—诵读(进行语言积累),在这四读中,融合“思悟创写”的思维过程和学习过程。可简称作“四读四融”。
  “自读——了解文本的结构”
  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思路是最重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因此,学习文本,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自由地读,整体感悟文章的脉络,领悟作者的情感。
  “品读——感悟事物的特点”
  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精要,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读,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理解课文“怎么写的”。并通过品评,鉴赏,进而体会课文“写得怎样”。
  “品读”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从词句入手,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咀嚼品味,理清作者的思路,掌握课文内容,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我们意识到品读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分析、比较、批判、概括等思维力的成长。因此,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品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的导演角色,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思,读中想,读中领悟,读中升华,提高语文能力。在这个阶段,学生一定要读得充分、读得深入,在“理解”上下工夫,力求“自得”。
  “美读——感受描写的精彩”
  课文中有许多“美”的鉴赏因素,如美的语言、美的景物描写、美的行为、美的思想境界等,美读不仅是一种方法,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一种享受.美读能帮助孩子们咬文嚼字,培养语感,发展孩子们的语言;美读能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美读能活跃孩子们的思维,激发孩子们的想象;美读还能使孩子们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灿烂文化,从而更好地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我们应强调”读”的指导和训练,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充分地读,有层次地读,透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发展思维能力。
  “诵读——进行语言的积累”
  本范畴属于积累性阅读阶段,目的让学生把精彩的片段背下来,从而积累语言,形成能力。读书的过程,就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读得愈熟、领会愈深;读得“滚瓜烂熟”,文章作者的语言就逐渐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博闻强记,熟读背诵。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让学生多背一些文章。通过熟读背诵,把范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的语段融入到学生的语言仓库中,语言积累多了,阅读写作就有了坚定的基础。
  三、应用原则
  1. 鼓励质疑的原则。质疑是个体在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认知上,提出有效问题,并通过个体之间互相的交流、碰撞、融合,获得对问题比较满意解释的过程,而品读教学则是语文教学中启发孩子的心智,涵咏生命价值的重要手段。具体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作者用心斟酌的最准确、最传神地表达感情的字词,对那些内涵丰富而又深刻的语句段落,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玩味、品析、吟诵。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培养语感。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提高质疑的质量,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地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逐步走进并融入文本,达到阅读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主体性原则。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教师在带领学生品读教学中要突破教材的局限,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合理地调控课堂生成资源,变传递结论为由学生自己发现真知,发展思维。
  3.读思议相结合的原则。学习始于思,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必须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引导学生读中思,思中读,重训练过程,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要指导“议”的方法,调控“议”的过程,使“议”落到实处。在议的过程中要重视读的作用,如有不明白的地方、认识产生模糊的时候,都要再认真读读课文,仔细想一想,以便更好地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4.读写结合原则。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不仅仅引领学生读懂了文本的思想内容,而且要关注阅读和习作方法的习得。这样学生沿着品读的路径,越读越深刻,越读越精彩,学生的能力也不仅仅表现在知识和能力上,更显示为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价值分析
  (一)区域层面
  丰富了区教育模式,为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进行了尝试。
  (二)学校层面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读——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方法和途径。指导学生把在文本阅读、拓展阅读中学到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能,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顺应课程改革要求。本课题实际上是顺应了2011版新课标中的新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本课题将读与思、读与悟、读与创、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语文综合素养。同时注重了对写作方法的指导,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这将是受益终身的。
  2、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文是作者情感抒发、心理升华的产物,是反复锤炼的语言艺术;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的继续和深化,四读模式是学用一致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如果让“读”的活动贯穿课堂始终,将思、悟、创、写融入读的活动中去,促进知识的迁移,促进思维的发展,那么,将会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强调读与语文素养的关系:阅读积累对表达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丰富有效的思维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研究与实践,引领本校的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努力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师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的持续的发展。
  4、促进学校语文教学的发展。开展本课题研究,必然会将学校的教育科研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从而创建起语文学科品牌,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这对于学校的又快又好发展,老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学生的个人发展,致力于促进教育教学全面改革。高中语文作为一门夯实学生人文底蕴,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科目,通过高中语文应该实现思想碰撞心灵交流情感润泽等。然而过去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将语文课文分崩离析,按照考试知识点进行讲解,缺少思想的感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所以,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求,高中语文应该创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
期刊
摘要:让学生有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发展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和方法;有效融合  一、选题的意义  我们课题组于2019年5月以《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和方法有效融合应用研究》为题向周口市基础教育教研室提出申报,2019年9月被正式立项。研究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县教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时代,为此为了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就越来越需要更多的英语专业的技术人才,职业院校是培养这些专业的技术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为此它必须承担起培养专业英语人才的重任。通过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从而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专业英语人才,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英语能力;提升;方法  一、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现状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园林工程建设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园林植物是园林景观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植物生命具有着一定的周期性,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园林建设中,施工团队通过科学合理运用植物季相变化,可以打造出不同的园林景观。本文对植物季相变化分类、运用价值等进行了相应分析,并结合园林景观建设需要,阐述了园林工程中植物季相变化应用措施。希望可以给相关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帮助
期刊
摘要:课堂秩序和准则是日常教学运行是否正常的重要关键点。本文围绕课堂秩序与准则的维护和秩序从理论与实证做了相关研究。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口头和非口头的称赞、有形的认可和家庭的参与,处理消极行为的步骤等能较好的维护和执行课堂秩序和准则。  关键词:课堂秩序;准则;维护  一、课堂情境  课堂的情景中让学生确定了不遵守秩序和准则所产生的后果。在遵循秩序和准则时,学生能得到积极的后果或赞同。另一状况是,学生
期刊
摘要:比较文学走到当前的阶段,并非是偶然,而是各个学派自身所具备的比较意识在起决定性的作用。梳理比较文学中西学派发展的脉络,比较二者在建设比较文学理论方面所站的视角,振叶溯源,来探讨中国学派的比较意识。  关键词 中国学派;比较意识;比较视角  立足于中西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来阐述了中西比较文学学派的理论特征。从中可以看出西方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有其传承性——在西方比较意识的指导下诞生和发展的。而
期刊
摘要:丧葬文化作为人类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应得到更多重视和研究。中国丧葬文化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整套丰富的习俗和范式。近年来,中国丧葬文化和祭祀用品通过自媒体在海外得以传播绝非偶然的社会现象。深入研究这以文化的传播现象,本文发现其深刻的情感基础和凸显的现实理由。本文发现我们对丧葬文化研究的很多不足之处。对比西方丧葬文化中蔚然兴起的自然葬法,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  关键词:丧
期刊
摘要:张怀瓘,唐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文字论》、《书议》、《全唐文》中收录的《书断》便是书法理论中极其重要的几篇书法理论著作。《书议》中主要论述的是“风神”和“骨气”两个相关的书法品评标准。《书断》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主要阐述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飞白、行书、草书等各种书体的源流及演变,观点精辟,文辞雅驯。中卷及下卷是以神、妙、能三品为标准的评论,列书家姓名于前
期刊
摘要:本文从相似变换的理解与分析出发,指出对角化矩阵是相似变换的核心。要使矩阵对角化,必须矩阵要有n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要使普通二次型变成标准二次型,正交变换、对角矩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相似变换;对角化矩阵;正交变换;标准二次型  引言  相似变换是线性代数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计算方法已经渗透到了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工程技术的诸多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了适应当今
期刊
摘要:尽管社会发展得很快,但是这种快速发展似乎也没有给教育的发展带来相应的推动力,教师缺乏,教师压力大,教师工作量大,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有待提高,等等问题,让我们目前的教育并不是那么乐观。面对如何提高教师的幸福感,我们各级单位,各个部门也积极的采取了措施,但是效果却并不是那么显著,就我们目前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来说,虽然有国培、县培,学科培、素养培,网络培、线下培,示范课、异构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