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鲶鱼效应”这个概念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管理层的追捧。它的故事是这样的: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而且市场上活鱼的价格比死鱼高许多。于是,渔民们都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死亡了。但是,有一条渔船却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来是老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桶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桶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桶里的水也因此而变活了,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它们也就不会窒息而死,都能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
这个故事大致是指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团队活跃起来,从而激活和提高团队的综合竞争力。不可否认,“鲶鱼效应”确实是一个先进而且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但是,稍微细想,你会发现“鲶鱼效应”的事理逻辑存在很多漏洞:鲶鱼是一种淡水鱼,生活在内陆的湖泊与河流中,而沙丁鱼则生活在大海里。那么,老船长带着鲶鱼出海时,究竟是把鲶鱼养在淡水桶里,还是海水桶里呢?
如果养在淡水桶里,那么在捕了沙丁鱼之后,是不是把沙丁鱼倒进淡水桶里呢?如果是这样子,沙丁鱼或许不需要等到水里的空气消失殆尽就已经死光了。有人说,那就把鲶鱼养在海水桶里带出海吧,再把沙丁鱼放进桶里不就没事了?其实这样更不行,把鲶鱼养在海水桶里,可能还没等捕到沙丁鱼,鲶鱼早就先一命呜呼了,指望它和沙丁鱼追逐游戏,往水里加氧气?省省吧!
这样一分析,你会发现“鲶鱼效应”是个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其荒诞程度,类似于有个人养了一条金鱼,并声称这是用来鞭策蚯蚓抓紧时间松土的。
或许有人说,故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可是,话又说回来,难道只要能说明事理,其他的一切就可以抛开,这样的习惯究竟好不好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以“鲶鱼效应”为例,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概念来自国外,因为它还有一个英文名叫“Catflsh Effect”。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它和“温水煮青蛙”等理论一样,是原产于中国的“忽悠”理论,无数次地以讹传讹后就成了舶来品。到如今,人们甚至已经无法查证真正的原作者是谁,而故事却成了“经典”。
这个故事大致是指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团队活跃起来,从而激活和提高团队的综合竞争力。不可否认,“鲶鱼效应”确实是一个先进而且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但是,稍微细想,你会发现“鲶鱼效应”的事理逻辑存在很多漏洞:鲶鱼是一种淡水鱼,生活在内陆的湖泊与河流中,而沙丁鱼则生活在大海里。那么,老船长带着鲶鱼出海时,究竟是把鲶鱼养在淡水桶里,还是海水桶里呢?
如果养在淡水桶里,那么在捕了沙丁鱼之后,是不是把沙丁鱼倒进淡水桶里呢?如果是这样子,沙丁鱼或许不需要等到水里的空气消失殆尽就已经死光了。有人说,那就把鲶鱼养在海水桶里带出海吧,再把沙丁鱼放进桶里不就没事了?其实这样更不行,把鲶鱼养在海水桶里,可能还没等捕到沙丁鱼,鲶鱼早就先一命呜呼了,指望它和沙丁鱼追逐游戏,往水里加氧气?省省吧!
这样一分析,你会发现“鲶鱼效应”是个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其荒诞程度,类似于有个人养了一条金鱼,并声称这是用来鞭策蚯蚓抓紧时间松土的。
或许有人说,故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可是,话又说回来,难道只要能说明事理,其他的一切就可以抛开,这样的习惯究竟好不好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以“鲶鱼效应”为例,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概念来自国外,因为它还有一个英文名叫“Catflsh Effect”。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它和“温水煮青蛙”等理论一样,是原产于中国的“忽悠”理论,无数次地以讹传讹后就成了舶来品。到如今,人们甚至已经无法查证真正的原作者是谁,而故事却成了“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