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关于结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中,由于种种原因,宏观经济学一直没有被纳入研究视野尤其是均势理论,通常排斥宏观经济学。其实,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各种疑问,排除这部分的理由并不充分,因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沃尔兹发明的理论。所以,均势理论和宏观经济学是紧密相连的,在均势理论中引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不仅可以扩展理论研究的覆盖范围,还可以加深研究的程度。
关键词:结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宏观经济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在结构现实主义环境下的均势理论,是国际关系理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一理论只停留在建立明显推理的基础层面上,而这种推理的前提是共同的理性。沃尔兹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国际政治领域新理论,通过与市场行为相比较,提出了自动生成均势的原理,强调了在无政府状态下可以限制单元行,这为均势理论增添了科学含量。
一、结构现实主义基础上的均势理论
长期受到国际关系研究者关注的现象称为“均势”,在无政府状态下与市场进行类比是均势得以成立的基本假定。通过沃尔兹的研究,我们发现,构建一种没有政府状态下的秩序构造要建立在充分考虑有关微观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这和市场经济是非常接近的,国际政治系统在根本上是自发形成的,也是个人主义的。与国际结构一样,市场的建立与维护也根源于每个单元所遵守的自助原理。所以,每个单元的存在或消亡都取决于自己。
这种理论利用无形的手来调配市场资源,把国际政治构造比作了自由竞争的市场,以达到整体均衡的目标。沃尔兹的理论假设有一条大概是这样的:只要
系统的成分是相似的,那么各种领域当中都可以使用构造的含义。经过改正之后的某一特定领域的理论,同样可以适用在类似的领域中。
二、宏观经济学的适用价值
目前,西方学者已经达成共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可以综合在一起,两者只是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同一种事物,并不是有分明的界限。宏观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市场能够自动达到均衡的假设,这样,一些有关宏观经济学的原理就给均势理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由于国际政治关系中理论机构与单元件的互动缺乏,导致无法完全否定宏观经济学的存在,但对宏观经济学理论还是有一部分的否定。
在微观经济学中,由看不见的手协调而实现的自动均衡的原理,单纯强调逻辑推导,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市场实际。这个理论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已经进行了出色的论证,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起点,但绝对不是终点。在之后的微观经济学中,亚当·斯密也证明了这个假设。竞争关系下的平衡需要具备的条件有很多,所以一些利己的市场主体行为,即使完全竞争也无法实现最好的均衡状态。还有一些学者的观点是国家也是可以理性行动的个体,所以国家的自助行为也同样可能造成平衡而无法确立。价格战会使得每个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由于这种情况,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应该是最好的政策。但沃尔兹并不承认这个观点,他认为外力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均势没有确立的原因。
这一观点受到的冲击还来自宏观经济学给自动成立均衡带来的挑战。假设一般情况下,均衡的成立需要许多条件,那么沃尔兹没有看到的论点就可以被肯定,就可以将平衡的破坏与维护统一到一个层面上来。这样的研究方式对于已经被建立起来的结构现实主义层面的均势理论构成了挑战和补充。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于喜好,购买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促销产品,这种不理智的行为就为市场经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所以市场微观主体的大部分决定都是有一定的情感倾向的,并没有加入理性的思考,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国际政治生活中,国家进行调控对为关系经济学中的均衡是自动生成的进行了一定的批判,每个国家在作出重大决定时,都要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要考虑到自身的收入以及需求。
三、结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当前的国际关系中,每个国家都是独立的,这些独立的个体间又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国际政治秩序想要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就要求每个国家都能够理性地掌握自己的行为,但这种结构并不能够长期存在。以上表明,市场中的平衡状态主要是依靠没有瑕疵的理性而达成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状态根本无法实现,虽然沃尔兹发现的理论并没有建立在每个国家理性的基础上,但是这个论点确是理性活动的基础,是达到市场平衡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有力的干预,市场就很难实现均衡。在个体与群体有严格的冲突时,这种理性的成立就会有严格的约束条件。由此可见,沃尔兹对均衡达成条件的认识,并不能彻底排除宏观经济学。
所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并没有完全分隔开,宏观分析的方法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对于宏观经济学要就事论事,要建立均衡的形态,就需要有完全的理性。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理论为均势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并使其吸引力增强。所以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沃尔兹提出的理论拓展了理论的视野,具有不能完全证明的部分,对宏观经济学的适用也应当区分条件和场合,而不能将其一概排除。
四、结语
综上,结构现实主义基础上的均势理论不应当完全排除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所提出的个体自主行为可以导致均衡不能建立以及均衡建立需要个体完全理性的假定,能够为结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一个新的兴趣方向。
参考文献:
[1]江帆.试析结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中的相互矛盾逻辑及其成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01).
[2]李义虎.關于国际关系理论的本体论问题——从西文理论到中国理论[J].国际政治研究,2005(01).
[3]江帆.简约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否必然排斥历史因素——试析制度变迁理论对结构理论借鉴意义[J].前沿,2010(10).
[4]周厚虎.人、国家与理论——探寻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视角[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
[5]江帆.结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J].社会科学家,2010(10).
作者简介:刘思伟(1984-),男,北京,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专业2011级。
关键词:结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宏观经济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在结构现实主义环境下的均势理论,是国际关系理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一理论只停留在建立明显推理的基础层面上,而这种推理的前提是共同的理性。沃尔兹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国际政治领域新理论,通过与市场行为相比较,提出了自动生成均势的原理,强调了在无政府状态下可以限制单元行,这为均势理论增添了科学含量。
一、结构现实主义基础上的均势理论
长期受到国际关系研究者关注的现象称为“均势”,在无政府状态下与市场进行类比是均势得以成立的基本假定。通过沃尔兹的研究,我们发现,构建一种没有政府状态下的秩序构造要建立在充分考虑有关微观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这和市场经济是非常接近的,国际政治系统在根本上是自发形成的,也是个人主义的。与国际结构一样,市场的建立与维护也根源于每个单元所遵守的自助原理。所以,每个单元的存在或消亡都取决于自己。
这种理论利用无形的手来调配市场资源,把国际政治构造比作了自由竞争的市场,以达到整体均衡的目标。沃尔兹的理论假设有一条大概是这样的:只要
系统的成分是相似的,那么各种领域当中都可以使用构造的含义。经过改正之后的某一特定领域的理论,同样可以适用在类似的领域中。
二、宏观经济学的适用价值
目前,西方学者已经达成共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可以综合在一起,两者只是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同一种事物,并不是有分明的界限。宏观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市场能够自动达到均衡的假设,这样,一些有关宏观经济学的原理就给均势理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由于国际政治关系中理论机构与单元件的互动缺乏,导致无法完全否定宏观经济学的存在,但对宏观经济学理论还是有一部分的否定。
在微观经济学中,由看不见的手协调而实现的自动均衡的原理,单纯强调逻辑推导,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市场实际。这个理论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已经进行了出色的论证,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起点,但绝对不是终点。在之后的微观经济学中,亚当·斯密也证明了这个假设。竞争关系下的平衡需要具备的条件有很多,所以一些利己的市场主体行为,即使完全竞争也无法实现最好的均衡状态。还有一些学者的观点是国家也是可以理性行动的个体,所以国家的自助行为也同样可能造成平衡而无法确立。价格战会使得每个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由于这种情况,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应该是最好的政策。但沃尔兹并不承认这个观点,他认为外力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均势没有确立的原因。
这一观点受到的冲击还来自宏观经济学给自动成立均衡带来的挑战。假设一般情况下,均衡的成立需要许多条件,那么沃尔兹没有看到的论点就可以被肯定,就可以将平衡的破坏与维护统一到一个层面上来。这样的研究方式对于已经被建立起来的结构现实主义层面的均势理论构成了挑战和补充。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于喜好,购买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促销产品,这种不理智的行为就为市场经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所以市场微观主体的大部分决定都是有一定的情感倾向的,并没有加入理性的思考,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国际政治生活中,国家进行调控对为关系经济学中的均衡是自动生成的进行了一定的批判,每个国家在作出重大决定时,都要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要考虑到自身的收入以及需求。
三、结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当前的国际关系中,每个国家都是独立的,这些独立的个体间又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国际政治秩序想要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就要求每个国家都能够理性地掌握自己的行为,但这种结构并不能够长期存在。以上表明,市场中的平衡状态主要是依靠没有瑕疵的理性而达成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状态根本无法实现,虽然沃尔兹发现的理论并没有建立在每个国家理性的基础上,但是这个论点确是理性活动的基础,是达到市场平衡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有力的干预,市场就很难实现均衡。在个体与群体有严格的冲突时,这种理性的成立就会有严格的约束条件。由此可见,沃尔兹对均衡达成条件的认识,并不能彻底排除宏观经济学。
所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并没有完全分隔开,宏观分析的方法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对于宏观经济学要就事论事,要建立均衡的形态,就需要有完全的理性。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理论为均势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并使其吸引力增强。所以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沃尔兹提出的理论拓展了理论的视野,具有不能完全证明的部分,对宏观经济学的适用也应当区分条件和场合,而不能将其一概排除。
四、结语
综上,结构现实主义基础上的均势理论不应当完全排除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所提出的个体自主行为可以导致均衡不能建立以及均衡建立需要个体完全理性的假定,能够为结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一个新的兴趣方向。
参考文献:
[1]江帆.试析结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中的相互矛盾逻辑及其成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01).
[2]李义虎.關于国际关系理论的本体论问题——从西文理论到中国理论[J].国际政治研究,2005(01).
[3]江帆.简约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否必然排斥历史因素——试析制度变迁理论对结构理论借鉴意义[J].前沿,2010(10).
[4]周厚虎.人、国家与理论——探寻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视角[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
[5]江帆.结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J].社会科学家,2010(10).
作者简介:刘思伟(1984-),男,北京,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专业2011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