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与习作间架一座金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xiao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习作能力的提高必须根植于语言训练的沃土中,现有的每周两课时的习作课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因课设练,见缝插针地安排小练笔不失为一条扎实有效的途径。所谓“小练笔”,就是一种形式多样、篇幅短小、灵活自由的习作训练方法。下面就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给课文补白,使小练笔成为“有米之炊”
  
  学生写作兴趣不浓的原因之一是觉得无材料可写。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借助于教材,从教材中挖掘素材,进而使获得的素材变为练笔的内容,学生会兴趣倍增。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练了笔,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1 扩写:课文中简写的内容。课文为了表现中心的需要,往往会采用有详有略的叙述方法,有些内容甚至一笔带过,这给我们的训练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教学时,可有意把这些句、段单独提炼出来,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如在《三袋麦子》教学中,当学生读到“小猴呢,他觉得面前的这袋麦子是上等的麦种,便把一口袋麦子全种下了地”,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根据土地爷爷的夸奖“你真聪明!真能干”,想一想:小猴是怎样耕地、播种、管理、收获的?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详细地说一说当时的情景,并写下来。
  
  2 补写:课文中省写的内容。有些课文,在结尾给读者留下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詹天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老师可以这样引导:“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
  
  3 续写:课文中仍可发展的情节。有些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继续或有新的发展。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如学完《爱之链》一文后,很多学生对乔依醒来以后会和妻子怎样处理老妇人留下的钱财很感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兴奋点,因势利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文中心,写一篇《爱之链Ⅱ》吧!”这是顺应“民意”的,很容易把学生带到激情满怀的“创作”之中。这样既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又使读写真正落到实处。
  
  二、模仿课文写法,使小练笔“取法其上”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也认为让学生抄一抄范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率更高。因此,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顺应了儿童的写作心理的很重要的练笔方式。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写作技法上各具特色,流光溢彩。有的选材精当,有的构思奇特,有的立意深刻,而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在练笔中模仿借鉴的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此外,还可对人物内心活动,人物外貌、动作进行仿写。
  
  三、体裁变式训练,使小练笔“有声有色”
  
  通过体裁变式训练,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进行改写。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冗长拖沓为生动活泼,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使学生的练笔兴趣顿生。
  
  1 将古诗词改写为记叙文。古诗词语言精练,讲究的是一种意境。把诗词改为记叙文,就是要把这种意境通过记叙、描写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如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先让学生观察课文配图,体会课文语言,想象这首词描绘的情景,然后说一说,再把它写下来。
  
  2 将故事情节生动的课文改为课本剧。改编课本剧既能促进课文阅读,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营造艺术气氛,培养创造才能。应指导学生充分想象每一个角色的形象、性格特征,让学生设计好角色的语气、动作、神态等。如教学《三打白骨精》这一课时,可根据课文内容,参照插图,选择合适的场地,并配以简单的服装道具,让剧中主角联系课文内容练好有关动作,特别是一些充分体现人物性格的关键性动作,如闪、夺、摔、笑等。前后的对话内容要基本忠于原句,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变化。武打场面可以简单些,还可适当加进一些观众的反应,以烘托气氛。
  
  四、勤写读后感,使小练笔成为“情感宣泄的平台”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如教《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滴水穿石的启示》等文章后,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把语言的训练点和学生的兴奋点结合起来,适时有效地进行小练笔的训练,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化整为零,聚沙成塔,为习作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闯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其他文献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下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共有7课,是以凤仙花生长发育的顺序为脉络组织教学内容的。  教材选用凤仙花作为观察对象,是因为它是一种常见的生命力很强的植物,在全国具有普适性,容易栽培管理,生长周期相对而言比较短,从理论上讲:3~4月播种,6~7月种子成熟,生长周期刚好在一个学期内,似乎没什么问题。然而,据我们不完全调查,09年光笔者所在地附近就有30多所学校师生种的凤仙花到6月初
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做得不好,会让你焦头烂额;但同时它又是一门艺术,管理科学会产生一劳永逸的效果,让你充满成就感。那么,怎样才能把千头万绪的班级管理工作做好呢?多年的经历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爱”。正如卢梭所说:“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爱是最成功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方法,只有爱,才能成就一切。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考试命题应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淡化传统试题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监控、导向、激励、促发展的功能,以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改革服务。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孕育人性——让命题体现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的考试应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体现生本思想和人文关怀。  【典型试题举例】  一是以设计卷首、卷尾语等形式提
在儿童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起始阶段,小学英语教师无疑是引领学生步入英语世界的第一位“导游”。教师准确、精练、优美、幽默的口语表达,是让每一位学生成功迷上英语的第一把“金钥匙”。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让他们学会倾 听,理解口语的含义,学会表达与交流,进行流利的英语口头表达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取得的一点经验,就教于方家。  一、扣本起步,激发口语兴趣  口语交际是比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动态化的评价过程,也就是说,评价学生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所以在评价时,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促使学生的转变和发展,让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数学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经常化。  一、搭建施展平台,实施展示性评价  1.进行数学能力检测,评定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技能  结合各个年级数学教学的不同内容和要求,制定展示性评价的内容及标准。根
教师机智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能够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能够灵活果断地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执行教案”逐渐走向师生“互动生成”。在构建“互动生成”中如何运用教师机智是一个值得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让教师机智引导课堂走向动态生成的天地。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统一体。传统的语文课过于强调预设,使得一节课就像计算机设定的程序一样,狭窄、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鲜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对小学数学和谐课堂教学的最好诠释。一个和谐的数学课堂,最重要的标准是:学生是否乐意上这堂课,是否乐意参与探索、交流等。只有做到学生乐学,能够有所获得,一个美好、和谐的课堂才会得以构建。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粗略地分,有写景散文、状物散文、叙事散文和说理散文四类。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抓住不同种类散文的艺术特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欣赏,才能取得切实有效的散文教学效果。  一、写景散文的教学——赏析式  写景散文大都文辞优美、意境深邃、人文和谐,这些特点汇聚成一个字——美。因此,可以采用情境式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融入美  1.利用多媒体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前几天,同学们为我做了好多生日卡片,并送给了我快乐和祝福,我特别开心。今天老师就随机抽取一些卡片读给同学们听,来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  师:(指着一名男生)从女同学的贺卡中,可能抽到你的卡片吗?  生1:不可能。  师:从男生的贺卡中,可能抽到你的卡片吗?  生1:可能。  师:那抽到你的贺卡的可能性有多大?  生2:是十五分之一,因为今天上课的男生有15人,所以抽到他的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展开创造性思维,从而产生创造性成果。因此,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疑,而且要充满热情地促使学生质疑。    一、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数学的思维美吸引学生,创设质疑情境,使教学活动产生强烈的诱惑感,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浓厚兴趣。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进行“考老师”的游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