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煅炼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下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教学 学生 问题意识 培养新课程确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根本,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难点,而要突破这一难点关键在于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新课程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的原因
1 问题生成是学生是否具备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前提和源泉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构建过程,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辅助条件,去构建新的思想和概念,而当学生已有知识不足以生成和构建新的知识和概念时,新旧知识之间将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表现为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学生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的火花,没有问题,何谈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呢?
2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成也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而注意问题意识的培养,可较好地形成学生的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和构建价值观,这与学生是否形成良好品德、健全人格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所以,问题的生成和解决,是新课程学习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要环节,是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发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3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必然要求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由教师操纵,学生的求异思维受压制长期得不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缺失。因此,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培养。
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1)问题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也可以由学生的自主探究获得。问题可以是历史学科内部的问题,如:为什么既要肯定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又要肯定元朝的大一统,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有关问题,如:从中国历代都城的迁移中,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问题可以是单一性的,如:怎样评价西汉武帝的功过是非;问题可以是综合性的,如:中国古代北方人口的南迁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什么影响,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起过什么作用。问题还可以是单纯的历史问题,如:怎样看待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问题也可以是与当前社会紧密联系的,如:当代青年,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多层次、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
(2)在培养学生问题兴趣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去内化、感悟、解疑。为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教材及历史课外书籍的阅读;或通过教师所创设的历史情境,从中受到感悟与启示;并产生情感上的体验。如对岳飞这个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教师可以讲述岳飞抗金的有关史实。当讲到在开封郊外朱仙镇,岳飞大败金军主力,取得郾城大捷,欲直捣黄龙府时,学生会喜形于色,内心受到鼓舞,当讲到岳飞被迫接受宋高宗班师回朝的命令,感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抗金大好形势由此逆转时,学生会感到惋惜;当讲到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惨死于风波亭,年仅三十九岁时,学生会深感悲痛……,学生的面部会相应出现表情的外显变化,或喜、或惜、或悲,这些外显行为的变化,说明历史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已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对岳飞这一历史人物产生了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正是这一情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岳飞这个历史人物的个人见解。
以上例子说明,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烘托情感氛围,选择恰当的易被学生接受的切入点。在选择切人点时,既要考虑史实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情感因素,又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学生由于情感的投入——接受而产生兴趣,这是新课程历史教学成功的重要一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由于经过一番努力,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也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2 通过探究发现和自我学习来生成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兴趣的形成只是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开始,要想将之转化为学生自身探究发现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还需正确引导学生。如,在学生学习原始农耕文化,当知道半坡人种粟、居住地穴式的房屋,而河姆渡人却种植水稻、住栏杆式建筑的史实后,在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就会生成“原始人的这种农耕和居住方式是否与自然环境有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有人认为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是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试说明理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怎样?谈谈你的看法。”通过步步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和自我学习,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以学生情感体验为基础,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做出价值的判断,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价值倾向性。如学生从南朝无神论者范缜绝不卖论取官的高风亮节中,养成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中,确立历史的责任感,从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远大志向中,感悟历史的使命感,从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的壮举中,确信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以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从近代“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反思中,形成强烈的国际意识。
3 师生情感交融,让问题意识成为学生成功学习的推动力。
当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后,历史教师要烘托强烈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既要深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物做出价值评判,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确立为鲜明的情感态度。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成为学生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历史教育当然就发挥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爱其人,信其道”,在师生情感交融的融洽氛围中,问题意识将成为学生学习成功的推动力。
4 注意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外部条件。
教师的育人活动离不开一定环境,尤其是校园文化环境,会对学生产生决定性影响。为此,学校要注意为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提供外部条件,如: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阅览室、读书角、黑板报等成为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内才”的重要场地,让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和空间去应对问题,避免教师在教学中演独角戏。
总之,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从而以高度集中的精力,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能激发学生认知历史的冲动感和思维的活跃性。所以,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历史教师教学中责无旁贷必须实现的教学目标,完成的教学任务。又是新课程改革国家教育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学生个性和能力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教学 学生 问题意识 培养新课程确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根本,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难点,而要突破这一难点关键在于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新课程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的原因
1 问题生成是学生是否具备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前提和源泉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构建过程,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辅助条件,去构建新的思想和概念,而当学生已有知识不足以生成和构建新的知识和概念时,新旧知识之间将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表现为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学生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的火花,没有问题,何谈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呢?
2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成也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而注意问题意识的培养,可较好地形成学生的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和构建价值观,这与学生是否形成良好品德、健全人格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所以,问题的生成和解决,是新课程学习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要环节,是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发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3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必然要求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由教师操纵,学生的求异思维受压制长期得不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缺失。因此,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培养。
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1)问题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也可以由学生的自主探究获得。问题可以是历史学科内部的问题,如:为什么既要肯定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又要肯定元朝的大一统,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有关问题,如:从中国历代都城的迁移中,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问题可以是单一性的,如:怎样评价西汉武帝的功过是非;问题可以是综合性的,如:中国古代北方人口的南迁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什么影响,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起过什么作用。问题还可以是单纯的历史问题,如:怎样看待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问题也可以是与当前社会紧密联系的,如:当代青年,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多层次、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
(2)在培养学生问题兴趣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去内化、感悟、解疑。为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教材及历史课外书籍的阅读;或通过教师所创设的历史情境,从中受到感悟与启示;并产生情感上的体验。如对岳飞这个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教师可以讲述岳飞抗金的有关史实。当讲到在开封郊外朱仙镇,岳飞大败金军主力,取得郾城大捷,欲直捣黄龙府时,学生会喜形于色,内心受到鼓舞,当讲到岳飞被迫接受宋高宗班师回朝的命令,感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抗金大好形势由此逆转时,学生会感到惋惜;当讲到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惨死于风波亭,年仅三十九岁时,学生会深感悲痛……,学生的面部会相应出现表情的外显变化,或喜、或惜、或悲,这些外显行为的变化,说明历史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已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对岳飞这一历史人物产生了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正是这一情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岳飞这个历史人物的个人见解。
以上例子说明,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烘托情感氛围,选择恰当的易被学生接受的切入点。在选择切人点时,既要考虑史实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情感因素,又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学生由于情感的投入——接受而产生兴趣,这是新课程历史教学成功的重要一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由于经过一番努力,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也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2 通过探究发现和自我学习来生成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兴趣的形成只是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开始,要想将之转化为学生自身探究发现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还需正确引导学生。如,在学生学习原始农耕文化,当知道半坡人种粟、居住地穴式的房屋,而河姆渡人却种植水稻、住栏杆式建筑的史实后,在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就会生成“原始人的这种农耕和居住方式是否与自然环境有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有人认为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是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试说明理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怎样?谈谈你的看法。”通过步步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和自我学习,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以学生情感体验为基础,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做出价值的判断,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价值倾向性。如学生从南朝无神论者范缜绝不卖论取官的高风亮节中,养成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中,确立历史的责任感,从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远大志向中,感悟历史的使命感,从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的壮举中,确信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以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从近代“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反思中,形成强烈的国际意识。
3 师生情感交融,让问题意识成为学生成功学习的推动力。
当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后,历史教师要烘托强烈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既要深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物做出价值评判,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确立为鲜明的情感态度。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成为学生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历史教育当然就发挥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爱其人,信其道”,在师生情感交融的融洽氛围中,问题意识将成为学生学习成功的推动力。
4 注意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外部条件。
教师的育人活动离不开一定环境,尤其是校园文化环境,会对学生产生决定性影响。为此,学校要注意为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提供外部条件,如: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阅览室、读书角、黑板报等成为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内才”的重要场地,让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和空间去应对问题,避免教师在教学中演独角戏。
总之,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从而以高度集中的精力,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能激发学生认知历史的冲动感和思维的活跃性。所以,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历史教师教学中责无旁贷必须实现的教学目标,完成的教学任务。又是新课程改革国家教育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学生个性和能力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