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控制人对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c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利用2007-2010年深交所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实际控制人对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实际控制人为民营单位时,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较差;实际控制人的股权比例与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所有权分离度与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研究结论表明,对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及规范,不能仅仅停留在直接控股股东层面,而应追溯至实际控制人。
  关键词:信息披露质量;公司治理;实际控制人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3)01-0072-06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是资本市场高度关注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公司的透明度和投资人的决策,还会进一步影响整个资本市场的公平性和稳定性。中国有关管理部门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高度重视,先后于1999年和2004年推出《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主要目的就在于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实践中影响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研究发现,包括公司领导权结构、董事会机制、企业财务状况、外部审计机构、市场及法律环境等多种内外部因素,都会对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产生一定影响。例如,Charles Chen和Bikki Jaggi通过对香港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有助于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改善。高强、伍利娜的研究发现,董事会秘书兼任公司副总能显著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但两职合一(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则会降低信息披露质量[1]。王斌、梁欣欣的研究则发现,公司规模增大、盈利能力增强,均有助于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2]。Lev 和Penman的实证研究也发现,公司规模与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3]。Inchausti发现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与信息披露质量成正比。
  目前,国内对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较多关注股权结构因素,并已取得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得到的某些结论却并不完全一致。王斌、梁欣欣的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持股与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2];然而娄权的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4];高强、伍利娜也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正相关,同时,股权制衡度与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1]。
  事实上,人们对公司治理的认识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推进:Jensen and Meckling1976年发表《企业理论:管理层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以来,人们对公司治理问题的关注点主要在于管理层和股东的冲突。但后来发现,这一视角事实上主要建立在美英公司股权高度分散的条件下。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研究者的视野突破了美英公司的局限,发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公司的股权结构不是普遍分散,而是相对集中的,相应地,公司治理的主要矛盾被认为是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冲突。到了1999年以后,La Porta 、Lopez-de-Silanes、 Shleifer、 Claessens、 Djankov、Faccio 和Lang等学者相继发现,世界各国很多上市公司不是由公司的直接控股大股东控制,而是受实际控股股东的影响。实际控股股东的利益倾向和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行为。因此,公司治理的状态和公司各方面的行为表现,都应追溯至实际控制人那里来寻找解释。所以,实际控制人的行为及与其他股东的冲突应该成为公司治理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中国学者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这一结论也适合中国上市公司。刘芍佳等较早地提出了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问题。之后,苏启林和朱文、戴璐和孙茂竹、邓建平和曾勇、李善民和王德友、王鹏和周黎安、谷祺等[5]、韩亮亮和李凯[6]在实际控制人框架下对公司价值、股利政策、公司绩效、资本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实际控制人的利益倾向与行为确实对公司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笔者在实际控制人框架下,展开对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剖析实际控制人究竟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一、研究假设
  众多研究文献表明,大股东的性质(身份)会对公司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江伟、沈艺峰发现,第一大股东为生产性单位时,上市公司会出现严重的资产替代行为。朱明秀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性质会显著影响公司绩效。
  在实际控制人分析框架下,实际控制人与公司之间的关系,除了中间链条可能延长之外,其作为控股大股东的经济本质并无根本变化。因此,实际控制人的性质对公司决策、运行、日常管理以及公司价值均会产生重大影响,当然,也就会自然影响到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和最终的信息披露质量。在笔者的研究中,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对样本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按其性质分为两类:民营控股和国有控股本文使用CCER数据库在对实际控股股东的分类方法,将实际控股股东分为:国有控股、民营控股、外资控股、集体控股、社会团体控股、职工持股会控股6类。但从实际统计结果看,国有控股和民营控股股东占了绝大部分,其他性质的实际控股股东数量很少。因此我们剔除了其他性质控股股东的样本,重点研究国有控股和民营控股。 。我们认为,在不同的实际控制人控制下,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和信息披露质量会有明显差异。因此,提出假设1。
  假设1:实际控制人的性质影响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根据传统的代理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随着控股股东股权比例的提高,股东的利益与公司及其他股东的利益趋向一致,代理冲突逐渐减弱。按照这个逻辑框架,具体到信息披露问题上,当实际控股股东的股权比例提高时,由于代理冲突减小,它会倾向于促使公司进行及时、全面信息披露,此时公司的透明度较高,信息披露质量较好;反之,当股权比例较低时,代理冲突严重,此时终极股东为保证自身的某些“非正常利益”的实现,可能采取各种方法干扰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以保证自身对公司信息的垄断地位,结果必然导致信息披露质量的下降。因此,我们提出假设2。   假设2:实际控制人的股权比例(控制权或现金流权比例)越高,信息披露质量越好。
  笔者采用La Porta等[7]和Djankov等的方法计算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即,控制权为实际控制人与上市公司股权关系链或若干股权关系链中最弱的一层或最弱的一层的总和,现金流权则为实际控制人与上市公司股权关系链每层持有比例相乘或实际控制人与上市公司每条股权关系链每层持有比例相乘之总和。
  按照上述计算方法,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并不一致,并且,通常的结果是控制权大于现金流权。从现金流权的计算方法可以看出,现金流权实际上表示了股东对公司资源的实际占有和分配比例。Bebchuck、Kraakman和Triantis指出,大股东可以通过交叉持股、金字塔持股以及双重股份结构等方式分离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结果能使部分股东(主要是大股东)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实现超过其对应比例的更大的控制权。很多国家实际控股股东的实际持股状况已证明了这一点。Cleassens S等[8],Denis、Mcconnell,Marchica等的研究发现,当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出现偏离时,会导致实际控制人与被控制公司利益的不一致,公司的代理冲突加大。在实践中,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往往对应着错综复杂的股权结构,而实际控股股东则利用这种关系从被控制公司那里实施有利于自己、但有损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的利益转移行为(隧道行为)。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度越大,实际控制人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偏差和代理冲突也会加大,其隧道行为则更加普遍和严重。而为了保证隧道行为的顺利实施,操纵和控制公司的信息披露则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无疑,这会导致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下降。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假设3。
  假设3: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度越大,信息披露质量越差。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考虑到研究的时效性和研究中使用的财务数据的严格可比性(中国于2007年推行了新的会计准则),我们的研究时段设定为2007年到2010年,选择在深交所已经上市的所有A股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公司),但扣除了金融地产类公司和数据残缺公司。最后得到总样本3 378个,其中2007年的样本公司677个,2008年的样本公司745个,2009年的样本公司800个,2010年的样本公司1 156个。
  深交所各年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考评结果来自深交所网站“诚信档案”。实际控制人的性质来源于CCER,其他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二)变量和模型
  深交所对上市公司信息考评的原始记录为定性变量,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及格4个等级。为了便于研究,我们进行了一个转换。将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分别赋值为4、3、2和1,显然,数值越大表示信息披露质量越好。然后,主要采用多因素回归模型来考察有关因素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为信息披露质量,解释变量为实际控制人性质、股权比例、控制权/所有权分离度等因素。
  已有研究发现,公司财务状况和治理结构对信息披露质量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因此,我们考虑在模型中引入反映财务状况和公司治理的控制变量。引入流通股比例、董事长总经理是否兼任、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会规模等因素来控制公司治理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引入企业规模、负债率、无形资产比例、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来控制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最后,还引入了行业哑变量和年度哑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表1)。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在资本定价模型的基础上,按风险来源把人力资本价值分为内在价值和外部价值。通过模型反映出人力资本价格以学历、年龄等内在价值为中心,随外部风险变化而波动的规律。同时为真实反映外部异质性下人力资本的马太效应,利用门槛面板模型求解学历对产出的门槛值,克服了通过常规求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不足,能更有效地反映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此外,文章给出的包含内、外部价值等因素的人力资本定价模型,既能反映当
期刊
调解与判决系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制度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各有其制度功能和价值,不可偏废。文章从调解实际运行入手,同时结合西方法律经济学理论,尝试为二审调解本身找到一个可以支撑、验证翔实的理论,通过在二审当中对调解结案案件的指标分析,从而得出已经调解案件的特征,以便在二审中“识别”具有可以调解特征的上诉案件。使此理论运用于指导法院二审调解适用工作,为调解的科学化、规范化、可操作化进行理论上的奠基。  关
期刊
摘要:文章采用实物期权法,探讨了在土地市场行情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环境下,把握土地供应时机策略选择,分析管理柔性以及不确定性的信息带来的土地价值。研究发现,土地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土地供应的机会价值;土地供应机会损失提高,期权价值下降;无风险利率提高,期权价值增加,政府土地购置成本降低,但不会降低其回报。因此,在市场行情不确定性环境下,政府应持续持有土地,而不是卖空;机会损失越大,土地储备量应减持;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对重庆市主城区44座大中型商场建筑能耗与能源管理状况的调查,将其能源管理制度水平划分为4个等级,就能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部分项目进行了后续的追踪调查,最后分析了商场建筑能耗水平与其能源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无论是采用节能技术还是改进管理措施,对于建筑能耗的降低都具有明显的作用,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则为商场建筑能源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关键词:商场建筑;建
期刊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第338条进行了大幅修改。这次修改降低了“污染环境罪”的入罪门槛,扩大了其适用范围,增强了刑法在惩治环境污染行为方面的威慑力。但是,本次修改仍有不少疏漏之处。例如,《刑法修正案(八)并未给出“严重污染环境”的判断标准,也未明确“有害物质”的范围,其量刑设计也沿用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规定,并未结合实践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两高”应采用司法解释
期刊
摘要:在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鉴于层次分析法的特点与优势,在专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每个指标的权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具有模糊性,故可以采用基于专家咨询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方法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其基本步骤依次是:设定指标权重向量、建立评价指标集、建立评价等级集、构建二级指标模糊判断矩阵、计算二级指标的模糊向量、构建一级指标模
期刊
摘要:在新产品扩散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产品成长过程中不断创新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产品价格波动,构建出新产品预期收益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数学解析发现预期收益存在三种可能的分布形态:典型的“钟“型分布,以及不常见的单调递增和单调递减分布。  关键词:新产品扩散;渐进创新;市场收益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6005505  一、新产品扩散机理及预期收
期刊
基于关键词共现和时序分析三、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一) 000多万在校生,居世界第一[2],2010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人数已超过134万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对中国如此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来说,科学的评价和管理非常必要。中国教育评估制度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3-4],此后对高等教育评估和评价的研究越来越热:研究的主体越来越多,既有官方,也有高校科研机构,还
期刊
摘要:节能家电在居民家庭中的推广使用是实现国家总体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以实证方法研究消费者对节能及节能家电的认知、态度和习惯对节能家电购买行为与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镇消费者的节能家电购买行为与产品认知程度、环境关切和社会责任感显著正相关,与节能家电产品的价格显著负相关,与居民的日常能源使用习惯无关。对消费者购买节能家电决策影响最大的因素为价格因素,其次是产品认知、环境关切和
期刊
摘 要: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呈现出空前的压力。文章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了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在现阶段要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仅要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转变就业观念,而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从社会的多角度来重视高校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的改革,通过完善教育理念,改进培养方式,深化就业制度,界定用人标准,打破观念和地区壁垒,从而缓解人才供求诸多矛盾的压力,促进高校与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