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三线”建设的历史回顾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ai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在1964年5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出了“集中力量,抓紧时间,建设三线,加强国防,进行备战”的战略决策。陕西是进行“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之一,并在1965年正式开始进行“三线”建设。1966年1月11日,西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统一领导和组织西北的“三线”建设。1968年8月14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在生产组下设置了内地建设办公室,12月1日决定将内地建设办公室交省革委会“三线”建设指挥部领导。为加强对“三线”建设的领导,省革委会又于12月5日成立了基本建设指挥部,负责陕西省的基本建设(1971年11月撤销了省基建指挥部,成立了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从1966年至1979年长达15年的时间,国家在陕西投入建设资金208.38亿元,建成投产工业企业2400个。经过这场大规模的建设,不仅使陕西形成了工业新格局,更对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记者: “三线”建设程序复杂,一般是按什么程序进行的,建设过程都遇到什么问题?
  任钧:“三线”建设总的来说是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的。比如说修一个工厂,首先要“三通一平”(电通、水通、路通,土地平整)。要修铁路,先得通公路,必须得按基本建设的程序来。但由于当时特定的环境、条件,所以有些工程也不是完全按程序来,比如建设襄渝铁路,即湖北襄樊到重庆(当时属四川省)的这条铁路,修的时候公路并没有通,所以当时就是公路、铁路一起上。我从安康到紫阳,在修建襄渝线的这段走了个来回,所经之处到处都是施工队,人山人海。
  进行这么大规模的建设带来了许多问题。首先,生活物资供应跟不上。不要说没有菜吃,粮食供应都困难,有些地方甚至连食盐都断供了。我们有几个同志长期在安康工作,说买盐困难,所以我们去安康时,就给他们带一些盐过去。陕西的“三线”建设,当时即使按照建设程序办,也是全面开花、全面建设的,所以物资供应相当紧张。汉中有个别国防工厂,在建设时因砖供应不上,用火车由外省运砖。我记得有些地方,我们去了以后必须按时到饭馆去吃饭,因为人家卖饭是有固定时间的,过了这个时间就吃不上饭了。当时从安康到紫阳这段路上,有些地方就没有卖饭的,我们只能到机关单位或者去施工队吃饭。你想,那么多人进行建设,粮食的供应是个大问题。铁道兵(在襄渝线施工)就组织民工从四川背粮,这样就对人力、财力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记者:“三线”建设的主要时期,正好是我们国家十年内乱期间,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非常不安定。请您谈谈在当时的状况下,“三线”建设是如何排除干扰开展各项工作的。
  任钧:“三线”建设时期,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因此,它们是搅在一起的。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三线”如何进行建设呢?这里先谈谈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学校停课,学生全国大串连,只要通火车的地方都可以乘坐火车随便去,因为“造反”是“革命”行动,所以许多人也是坐着火车到处游逛。单位普遍被“造反派”夺权,不管你是不是“走资派”,都得夺权。当时的社会秩序大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精神的伤害,对生产的破坏、教育的破坏、文化的破坏是很大的。但即使是在这样混乱情况下,“三线”建设依然坚持着,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原因何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进行“三线”建设是为了备战,是为准备打仗而进行的建设。只要是负责“三线”建设,就好比得到了上方宝剑,不管你是什么人,有什么理由,“三线”建设是谁也不能破坏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文化大革命”中,“三线”建设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的原因。从陕西来讲,陕西省建委是执行“三线”建设的单位,我当时是建委主任兼党组书记。在建委,我平时和机关的干部、工人关系相处得比较好;再一个,因为要抓“三线”,有“三线”建设这个上方宝剑,所以当时建委的情况比较好,相对稳定。1967年2月,建委机关全体人员开大会夺权,对我宣布:从今天夺权以后,你应该在“造反派”监督之下工作。至于如何监督则没有说明。对我来说,我的责任就更轻了,因为党组工作没有了,机关事务性工作也不用我去管,这样我就可以专心致志地去搞“三线”建设,有更多的时间去建设现场看。但这样也引起了外界的注意,觉得你建委是怎么进行“文化大革命”的,只是出了些大字报,各处室工作照常进行,不像别的单位在开批斗会、揪斗会,你们怎么没有大的动静呢?所以,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西安交通大学就派了名为“炮战队”的小组进驻了建委机关。为什么叫“炮战队”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建委是个顽固堡垒,仅用机枪是攻打不下来的,必须要用大炮来轰,所以他们就起名为“炮战队”,意即要用炮来摧毁“顽固堡垒”。来了以后,他们想从机关内部挑起斗争,结果怎么也挑不起来,驻了一个月后,就悄无声息地走了。虽然“炮战队”走了,但这不等于没有事情了。
  随即,陕西省建筑工程局的大字报就贴出来了,指责省建委是进行“文化大革命”的阻力。当时工程局下属有5个建筑公司,还有许多工厂,所以他们认为自己力量比较强大,就想煽动群众,把火烧向建委,进而整垮建委。就在这种混乱的局势下,从1967年开始,陕西省军区派出了“支左”部队进驻建委。当时的建委机关干部也就有50多人,而“支左”部队的干部来了20多人,在进驻建委的“支左”队伍中,有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李学廉、副政委陈效真、咸阳军分区的司令员以及许多团职干部,这个阵容是相当强大的。如果说他们单纯是支持“左派”闹革命的话,建委才多少人,他们来两三个人也就够了,这里面另有深意。虽然他们名义上是支持“左派”闹革命,但实质上真正目的是来保护“三线”建设的正常进行的。那时,有一些“造反派”又来省建委造反,解放军就出面解决问题,他们名义上是“支左”部队,是来支持“左派”闹革命的,“造反派”再来客观上就多此一举,这样就把来的“造反派”挡回去了。我不了解别的单位的“支左”情况是什么样的,所以不能说所有的“支左”部队都和建委的情况一样,但来建委“支左”的解放军,和我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很长,我是了解他们的。在“支左”的这段时间里,他们是全心全意地维护“三线”建设的,除了保护建委的工作不受干扰外,有些同志还到“三线”建设的工地上去看,了解情况,碰到问题还会提一些好的建议。所以说到建委来的这些“支左”干部,在保证我们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讲这些,也可以让大家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当时到处都是造反派,批斗、揪人,乱哄哄的,你说在这种情况下“三线”建设怎么搞嘛。所以说在当时进行正常的建设确实是很困难的。我到各个工地去,有的工地有“造反派”,他们持棍在门口站岗,我们经过说明情况,一般都是畅通无阻,可以进去的。有一天,我到一个运载火箭试验基地去。这个试验基地当时秩序比较好,里边没有贴大字报、揪斗这些事,完全是集中精力搞建设。但在它的附近有“造反派”。一天,“造反派”来到单位,在门口遇到哨兵的阻拦。单位告诉这些“造反派”,现在省里有搞“三线”建设的人正在这里,需要问一下他们的意见。单位的同志来问我,我说你们单位的工作属于国家的重要机密,你告诉他们,他们谁能够对暴露国家机密敢负责任,谁就进来,如果不敢负这个责任,那就不要进来。“造反派”一听这话,感觉事关重大,最后还是走了。所以在当时,“三线”建设是上方宝剑,只要说破坏“三线”建设,他就担不起这个责任。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在“文化大革命”那样动乱的年代中,“三线”建设一直没有停止,而且取得了重要的成绩。
  我在汉中时还碰到过一件事,因为要备战,所以当时北京大学在汉中褒城成立了一个分校,正在打一个大的山洞,以便备战时把它作为研究试验基地。有一天,我去看,去了以后,他们正要开批斗大会。当时我觉得有些奇怪,因为他们派过来的人都是搞“三线”建设的,“走资派”是不会来的,那他们批谁呢?当时领导北大分校建设的是北大校长周培源,他是全国知名人士。我看见他坐在一个藤椅上,坐在那里挨批。我想,周培源也不是“走资派”,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如果是“走资派”,是不可能让他那么舒服地坐在椅子上的。开这个批斗会,大概是因为北京大学当时在“文化大革命”中一直是带头的,到汉中来后,他们也想表现一下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吧。不管怎么样,周培源也属于“当权派”,“当权派”会受“走资派”影响,这个问题伸缩余地就比较大了。周培源也很合作,他要批就批吧,批完以后也就没什么事了,照样搞建设!
  
  记者:“三线”建设在陕西取得的成就是比较大的,建设规模也是空前的,在建设过程中有哪些突出的矛盾?另外,您认为“三线”建设对陕西的经济、对老百姓有什么影响?
  任钧:“三线”建设开始后,对当地老百姓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要进行建设,交通、建筑材料等问题就必须解决。当时陕西的建筑队伍没有那么大,大量的建设工程怎么办?国家就从东北等地调来建设队伍,主要是技工队伍,普工队伍就从当地农民中招募,砖、瓦、灰、沙、石等材料就地取材,这就促进了地方建筑队伍和建材工业的发展。大的工厂企业来了以后,需要有相关的保障机构,比如学校、医院等,这样就带动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农民也失去了土地。“三线”建设项目选址时,一般都是以“山、散、洞”为原则,靠山隐蔽的地方土地本来就比较少,经过征地,相当一部分农民就失去了土地。虽然没有土地以后,一部分年轻人可以招聘到企业里去,但是年龄大一些的人,企业就不要,所以造成了一部分失地农民的困难。
  当时从各地区来看,一般来说大家对“三线”建设项目都是持欢迎态度的,因为一方面这是全局问题、备战的问题,这是大家所能理解的;另外一方面,从陕西自身来说,陕西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大家希望能趁这个机会,推动陕西各个方面的发展。但是这就又涉及到了土地问题。比如,当汉中火车通了以后,铁道部想在汉中建立一个编组站,汉中地委书记罗铭因为汉中土地少,农民耕地占有量很少而一直不同意。后来我也考虑,铁路是个网状,回旋余地比较大,这样就否定了这个项目。农民就是靠种地为生的,如果被侵占了耕地,他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对一些不能安排工作的农民,就造成了困难。所以,我们在工作中,最难解决的就是土地问题,这是个现实问题。甚至现在,也是这个问题。现在国家提出必须保证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证他们今后的社会保障问题,过去没有这一点,而且补偿较少,所以这个矛盾就特别突出,也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就是依靠当地各级政府做农民的工作,离开当地政府就没有办法,我们无法直接去找农民要地,主要问题就是我们补偿得太少,这不仅是那个时候,多年以来一直是这样。所以,我觉得国家现在采取的措施是非常好的,不仅要保障失地农民当前的生活问题,更要保证他们今后的生活保障,这是个好政策。
  总的来说,“三线”建设对整个陕西来讲,影响很大。“三线”企业在各地的建设,促进了当地服务业、建筑材料等行业的发展。从陕西全省来讲,不管是科研基地建设、教育建设,还是经济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三线”建设对陕西地方工业、科技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李树泉)
其他文献
与王光美的相识,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准备收集有关刘少奇在天津从事革命活动的史料,计划编辑出版一本《刘少奇在天津》的史料集,当时决定由我负责。我通过曾在天津工作过的王光英联系到了王光美的秘书王小苏。不久便很顺利地和王光美见面了。王光美听说我是天津人,很高兴,可能因为她母亲也是天津人吧,多少有天津老乡的一种情感,很热情地接待了我。见面后我告诉她,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要编辑一本
人民解放军首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早年曾留学苏联,当时使用的名字为王松。笔者在研究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的档案时发现,20世纪20年代留苏人员中还有另一位中国人王勋,当年使用的名字也是王松,且两个“王松”日后竟产生过“交集”,成为空中对手。王勋其人  王勋(1904—1998),字王叔铭,1904年生于山东,中学未毕业,自愿赴广东军队中工作四年,黄埔军校一期学员,后进入广州革命政府创办的军事航空学
【编者按】早在2003年,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就确定以“专业化、规范化、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立校。十几年来,学校潜心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了三个转变:从一位名师到名师引领下的专业团队;从学生的心理陪伴到教师的心理优化;从生动的教研实践到严谨的学术探讨。这样的发展轨迹折射出学校对心理教育的恰当定位,符合教育发展的渐进规律,是一种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积极探索。2014年,学校成为苏州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阅兵是一个国家集中展现其国防工业实力、军事科技水平及军队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天安门广场前一共举行过16次大型阅兵。在1949年到1959年间连续举办的11次国庆阅兵式上,受阅的武器装备从“万国牌”“苏式造”迅速跃升为“国产化”,我国国防工业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跨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是政治局扩大会议常常安排在晚上进行。会议经常开到很晚,凌晨一两点还没散会是常事。考虑到中央领导同志晚饭吃得较早,到深夜会饿,食堂就为大家准备了一点夜宵。所谓夜宵,也就是一碗手擀清汤面,再加点青菜而已。即便如此简单,毛主席对夜宵的控制也很严格。  一天晚上,毛主席在颐年堂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叶子龙请示主席:晚上几点吃夜宵?毛主席严肃地说:今后不管是在颐年堂开常委会、
王郁昭,1926年生,山东文登人。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安徽工作,1970年起任全椒县革委会主任,县委副书记、书记;1975年起任滁县地区革委会主任,地委副书记、书记;1982年起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安徽省省长,为安徽新时期农村改革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使老百姓吃饱饭,  探索农村发展新路子    历史上凤阳灾荒不断,凤阳花鼓传遍大江南北,成为贫穷讨饭的象征。“说凤阳,道凤阳,凤阳
【关键词】高中生;希望感;绘画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0-0065-02  【作者简介】1.谢伟,浙江省长兴中学(浙江湖州,313100)心理健康教师,高级教师;2.王永中,浙江省长兴县煤山中学(浙江湖州,313100)教师,二级教师。  设计意图:  上了高中后,经历身心的成长与剧变,同时面临着学业的压力与挫折,许多学生感到不自信
时任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的回忆  1958年7月,淮安县委、县人委派王汝祥进京,向周恩来汇报淮安工农业生产情况,请求帮助解决办工业所需的500吨钢材和300吨钢管。周恩来于7月27日晚接见了王汝祥。  第一次见到总理,我心情激动,本来想好准备说的话,总是语不达意,丢三落四的。总理因为有重要外事活动,接见时间不能太长,于是对我说:“我和你的事改日再谈吧。”  两天后(即1958年7月27日——编者注)
今年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1985年11月中下旬,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来到江西视察调研、指导工作。在南昌,他参观了八一起义纪念馆和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听取省委常委会工作汇报后发表重要讲话。在吉安、赣州、抚州,他行程1280公里,听取三个地委以及所属的井冈山、宁冈、遂川、兴国、瑞金、广昌、南城七个县、市委负责同志工作汇报,同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座谈,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有一位毛泽东亲点的“炮兵元帅”,他就是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朱瑞。朱瑞1905年出生于江苏宿迁,1924年考入广东大学,一年后赴莫斯科中山大学求学,其间加入苏联共产党。1927年在中山大学毕业后,朱瑞考入克拉辛炮兵学校,毕业时取得笔试和实弹射击第一名的优异成绩。1930年朱瑞回国投身革命,曾任红五军团政委、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等职务。作为人民炮兵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