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说到底,是门“交流”的艺术
得阅读者得天下,得语文者得高考。可是,语文学习,最紧要的几个问题是什么呢?
很简单,就八个字——听、说、读、写;感、悟、证、行。这个我称之为八字真言。“听、说、读、写”,这是四条基本途径;“感、悟、证、行”,是四个内在要素。
天下学问,无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文学艺术,无非一个词——“交流”。就语文而言,当然也是如此:听与说,读与写,就是一个双向的交流;感悟与证行也是一个双向的交流。
既然是交流,就是一个双向的,一个叫“表达”,一个叫“接收”。要交流无碍,双方都要讲究一个“准确、完整、艺术”。
学语文,更要重视“听力”
由于这些年的教育过于功利、过于机械,始终盯着应试中的阅读与写作,以至于最基础的“听、说”环节被大大地忽视了——虽然“听与说”一直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且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然而它却一直处于一种原始、自发状态,没有经过科学而有效地针对性训练——据我所知,除了幼儿园,我们还没有哪家学校像搞英语听力那样的专门训练语文听力训练的。
真地很怀念小时候只有小喇叭广播和收音机的时候。吃着饭也听,干着活儿也听,《小喇叭广播》《听曹灿叔叔讲故事》《岳飞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有一些电影广播、歌曲、新闻等等吧,只要收音机里有播出,只要有机会听,那叫一个思接千载、神游万里,那叫一个浮想联翩、想象瑰丽!
只有声音,没有照片、图形、视频的时候,反而极大地调动了人的接受的积极性,刺激了人的想象力和记忆力。古往今来,多少东西都是靠口授耳记心传!远了就不说了,我奶奶她老人家从小大字不识一个,可就靠着从她那当老师的叔父那里听讲古,背诵了大量的古诗、故事和佛经,终生不忘,那叫一个清楚,做人做事,那叫一个明白!
喜欢《西游记》的朋友,可能没有读过清代刘一明的一篇叫《西游原旨》的文章。这里面说,孙悟空的金箍棒是古圣口口相传,附耳低言之法,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所以需要藏在耳里。耳朵眼里啊!这真可称“妙解”!所以父母、老师、领导总是说:“你长不长耳朵眼儿啊!”真假美猴王一章里说假猴王是六耳猕猴,能听得见天地之间一切,故而法力高强,此话自然不假。地狱神兽谛听,它能分辨真假美猴王,靠的也是谛听。
听,有如此无边法力,可是生活中、教学中、工作中,总是见一些人一些时候,除了心不在焉、不想听之外,却总是头冒汗、眼睁圆、努力听,总也不得法、聽不明白,老实点的就抓耳挠腮,聪明点的就点头如捣蒜,究其原因,无外乎知识储备不够和平时缺少科学、有效的听力训练,而后者才是问题真正的关键所在。
所以,我建议家长朋友高度关注这件事,平时与孩子一起时,也要尽量多安排共同的听力活动,然后一起交流,看孩子接受信息的能力如何。
让孩子多“说”——朗读、演讲、唱歌,别整出个闷葫芦来
接下来就是“说”,对话、复述、朗读、演讲、辩论、话剧甚至在公众场合下唱歌。在公众场合下的这些活动,对于孩子的心理素质、肢体语言、语言技巧,都是一种极好的训练与提升。
当有人问起我的课堂语言为什么比较生动时,我忽然想起,自己从小学就经常有机会在老师外出开会、回家干农活时充当小先生、给同学上课,从那时就得到锻炼了。即使如此,当我在济南七中实习、第一次正式走上讲台时,还是经历了大约三分钟的“触电过程”,从胳膊肘麻到手指,心“突突”地跳个不停。有个学生第一次上台读自己的作文,竟然紧张到肚子疼,几乎晕厥过去;有个赫赫有名的大记者朋友,平时学富九车、才高三斗、强闻博记、出口成章,可是场上超过十个人就张口结舌、不办事了;更有些领导在大会上离开稿子就说不了话,一个劲地拿毛巾擦汗,还经常读破句子。这些事经常见吧?再看看那些即兴演讲的、脱口秀主持人,真是羡慕得不要不要的呢!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现在带头脱稿演讲,这就是一个信号!我们过去一直说什么“贵人语迟,叫花子屁多”这样的混账话,这些话害人不浅,中国人特别是男人都被培养成了闷嘴葫芦!
说起唱歌,我真是特别的有感慨:那么好的艺术、那么好的交流形式、那么好的教育活动,让我们搞得都不敢在大庭广众之前张嘴了,独唱自不必说,合唱呢?那可是凝聚人心的好办法,可是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区有几个像样的合唱队、合唱团呢,当年我教学的时候,每接一级新生,有几首歌是必须要教会的:李叔同《送别》、胡适《兰花草》,当然还有其他的,要判断是不是我的学生,很简单哦!然后隔三差五的,学生要在课前五分钟搞个演讲或者唱支歌。学生那叫一个喜欢。有个叫焦桂爱的小女生反串唱了一首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举座皆惊,至今难忘!
我这里说的“说”,其实还包括读,有声读。文章有没有读懂,学生语文学的怎样,张口一读不就全知道了?还用着“字词句段篇章”绞尽脑汁地讲解啦!磕磕绊绊、错字连篇、读不成溜儿,是一种水平;毫无节奏、毫无感情、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一种水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声情并茂,是另一种水平!前一段时间,网上有个视频,是一个小男孩读《刘胡兰》,读得泣不成声,真令人感动、令人赞叹!十多年前,我课前读到《语文月报》上写纪念前苏联宇航员科马罗夫的文章,大为感动,当即决定下节课就先读这篇文章。结果我读到三分之一,就哽咽地读不下去,请课代表接着读,课代表读不下去了,再找一个同学接着读,这才读完。全班同学鸦雀无声、多数同学都流了泪。很多年以后,学生们聚会,说起来,无限感慨:“那才是爱国主义教育,那才是人性化教育!这样的课,怎能忘记!”
可喜的是,这些年社会上吟诵、朗诵之风渐起,陈琴、王财贵、徐建顺、李志华、李宁等一批有识之士在大力推动,虽然还是停留在在社会上、私立学校、培训机构里,估计今后,慢慢地就会在学校逐渐铺开。中央台的董卿开办《朗读者》节目,又是一个强力推动,仅山东邹城一个县级市的朗读协会就有成员500人之多,这些都是很好的兆头! 写,不仅是写文章,还包括把字写好
至于“写”,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书写”。古人十分重视书写,有“字如其人”之说,虽说人品的好坏与书写的优劣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不能划等号,但是书写确实从审美,到增加文化知识,到修身养性,对于个体生命的修养提升有很大的帮助。点画之间,提按之间,黑白之间,都是一点一滴地感悟、升华,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说的再功利一点,写得一笔好字,无论是考试答卷,还是将来工作中填写履历、书写请帖等日常之用,也都非常有用。特别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中高考试卷,国家都对书写有要求;即使国家没有要求的时候,就我本人参加中高考阅卷的体会来看,书写好的试卷,与书写差的试卷,一科试卷中,上下能差出10分来。我原本以为只是文科试卷是这样,一次跟数理化和英语教研员聊起来,他们也是一样的看法和结论!这样看来,汉字、数字、英语书写不好的学生,参加五科考试,就能比别人差出50分,这是相当惊人的。书写不好,基本上就与顶尖高校无缘了。
一开始,我还觉得接受不了,因为我的书写也很一般,后来反复考虑,终于明白:一个对美没有感受,对书法的间架结构都没有感觉的孩子,一般不会有大成就的。这就如同當年美国反思自己的科技被苏联落下,究其原因是艺术教育没有跟上是一样的道理!
对生活有感觉、有感悟,才是学语文的境界
第五个字“感”,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意义之一。没有感觉、感受、感动,这个世界对我们还有什么意义吗?草木、动物,凡有灵性的,都能感动,我们作为万物灵长,岂能辜负这个世界的馈赠?生活中的人和事,往往都能感动我们,因为那些都是有声的有形的。
不过,这还不是真本事。那有真本事的,就得从抽象的文字里读出喜怒哀乐,读出庄严与神圣,读出寂寞与悲凉,读出人生的微笑与泪水。当年早自习,我读苏东坡的《江城子》,情动于衷,泪流满面,老师凑到跟前关切地问:“怎么了?有什么事吗?”呵呵!还记得鲁迅先生写他老师寿镜吾先生读书的场景吗?读书就要这样!这才叫“感”!
至于“悟”,就是要读出一种道理,知道一种意境,学会一种方法或者技能,无论是从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个事实还是一个公式定理中。
至于“证”,就是要整合不同的观点、说法,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得出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判断来。
最后,就是“行”,遵照自己的内心,按照规律和大道,去实践呗!
八字真言,一应俱全。始于“听”,终于“行”,这是认识的一个小循环。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你就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大写的人了!
陆游有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一个想学好语文的人,如果仅仅盯着常规的“阅读”与写作,是不大可行的。两点之间,直线不一定最短!
得阅读者得天下,得语文者得高考。可是,语文学习,最紧要的几个问题是什么呢?
很简单,就八个字——听、说、读、写;感、悟、证、行。这个我称之为八字真言。“听、说、读、写”,这是四条基本途径;“感、悟、证、行”,是四个内在要素。
天下学问,无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文学艺术,无非一个词——“交流”。就语文而言,当然也是如此:听与说,读与写,就是一个双向的交流;感悟与证行也是一个双向的交流。
既然是交流,就是一个双向的,一个叫“表达”,一个叫“接收”。要交流无碍,双方都要讲究一个“准确、完整、艺术”。
学语文,更要重视“听力”
由于这些年的教育过于功利、过于机械,始终盯着应试中的阅读与写作,以至于最基础的“听、说”环节被大大地忽视了——虽然“听与说”一直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且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然而它却一直处于一种原始、自发状态,没有经过科学而有效地针对性训练——据我所知,除了幼儿园,我们还没有哪家学校像搞英语听力那样的专门训练语文听力训练的。
真地很怀念小时候只有小喇叭广播和收音机的时候。吃着饭也听,干着活儿也听,《小喇叭广播》《听曹灿叔叔讲故事》《岳飞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有一些电影广播、歌曲、新闻等等吧,只要收音机里有播出,只要有机会听,那叫一个思接千载、神游万里,那叫一个浮想联翩、想象瑰丽!
只有声音,没有照片、图形、视频的时候,反而极大地调动了人的接受的积极性,刺激了人的想象力和记忆力。古往今来,多少东西都是靠口授耳记心传!远了就不说了,我奶奶她老人家从小大字不识一个,可就靠着从她那当老师的叔父那里听讲古,背诵了大量的古诗、故事和佛经,终生不忘,那叫一个清楚,做人做事,那叫一个明白!
喜欢《西游记》的朋友,可能没有读过清代刘一明的一篇叫《西游原旨》的文章。这里面说,孙悟空的金箍棒是古圣口口相传,附耳低言之法,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所以需要藏在耳里。耳朵眼里啊!这真可称“妙解”!所以父母、老师、领导总是说:“你长不长耳朵眼儿啊!”真假美猴王一章里说假猴王是六耳猕猴,能听得见天地之间一切,故而法力高强,此话自然不假。地狱神兽谛听,它能分辨真假美猴王,靠的也是谛听。
听,有如此无边法力,可是生活中、教学中、工作中,总是见一些人一些时候,除了心不在焉、不想听之外,却总是头冒汗、眼睁圆、努力听,总也不得法、聽不明白,老实点的就抓耳挠腮,聪明点的就点头如捣蒜,究其原因,无外乎知识储备不够和平时缺少科学、有效的听力训练,而后者才是问题真正的关键所在。
所以,我建议家长朋友高度关注这件事,平时与孩子一起时,也要尽量多安排共同的听力活动,然后一起交流,看孩子接受信息的能力如何。
让孩子多“说”——朗读、演讲、唱歌,别整出个闷葫芦来
接下来就是“说”,对话、复述、朗读、演讲、辩论、话剧甚至在公众场合下唱歌。在公众场合下的这些活动,对于孩子的心理素质、肢体语言、语言技巧,都是一种极好的训练与提升。
当有人问起我的课堂语言为什么比较生动时,我忽然想起,自己从小学就经常有机会在老师外出开会、回家干农活时充当小先生、给同学上课,从那时就得到锻炼了。即使如此,当我在济南七中实习、第一次正式走上讲台时,还是经历了大约三分钟的“触电过程”,从胳膊肘麻到手指,心“突突”地跳个不停。有个学生第一次上台读自己的作文,竟然紧张到肚子疼,几乎晕厥过去;有个赫赫有名的大记者朋友,平时学富九车、才高三斗、强闻博记、出口成章,可是场上超过十个人就张口结舌、不办事了;更有些领导在大会上离开稿子就说不了话,一个劲地拿毛巾擦汗,还经常读破句子。这些事经常见吧?再看看那些即兴演讲的、脱口秀主持人,真是羡慕得不要不要的呢!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现在带头脱稿演讲,这就是一个信号!我们过去一直说什么“贵人语迟,叫花子屁多”这样的混账话,这些话害人不浅,中国人特别是男人都被培养成了闷嘴葫芦!
说起唱歌,我真是特别的有感慨:那么好的艺术、那么好的交流形式、那么好的教育活动,让我们搞得都不敢在大庭广众之前张嘴了,独唱自不必说,合唱呢?那可是凝聚人心的好办法,可是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区有几个像样的合唱队、合唱团呢,当年我教学的时候,每接一级新生,有几首歌是必须要教会的:李叔同《送别》、胡适《兰花草》,当然还有其他的,要判断是不是我的学生,很简单哦!然后隔三差五的,学生要在课前五分钟搞个演讲或者唱支歌。学生那叫一个喜欢。有个叫焦桂爱的小女生反串唱了一首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举座皆惊,至今难忘!
我这里说的“说”,其实还包括读,有声读。文章有没有读懂,学生语文学的怎样,张口一读不就全知道了?还用着“字词句段篇章”绞尽脑汁地讲解啦!磕磕绊绊、错字连篇、读不成溜儿,是一种水平;毫无节奏、毫无感情、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一种水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声情并茂,是另一种水平!前一段时间,网上有个视频,是一个小男孩读《刘胡兰》,读得泣不成声,真令人感动、令人赞叹!十多年前,我课前读到《语文月报》上写纪念前苏联宇航员科马罗夫的文章,大为感动,当即决定下节课就先读这篇文章。结果我读到三分之一,就哽咽地读不下去,请课代表接着读,课代表读不下去了,再找一个同学接着读,这才读完。全班同学鸦雀无声、多数同学都流了泪。很多年以后,学生们聚会,说起来,无限感慨:“那才是爱国主义教育,那才是人性化教育!这样的课,怎能忘记!”
可喜的是,这些年社会上吟诵、朗诵之风渐起,陈琴、王财贵、徐建顺、李志华、李宁等一批有识之士在大力推动,虽然还是停留在在社会上、私立学校、培训机构里,估计今后,慢慢地就会在学校逐渐铺开。中央台的董卿开办《朗读者》节目,又是一个强力推动,仅山东邹城一个县级市的朗读协会就有成员500人之多,这些都是很好的兆头! 写,不仅是写文章,还包括把字写好
至于“写”,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书写”。古人十分重视书写,有“字如其人”之说,虽说人品的好坏与书写的优劣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不能划等号,但是书写确实从审美,到增加文化知识,到修身养性,对于个体生命的修养提升有很大的帮助。点画之间,提按之间,黑白之间,都是一点一滴地感悟、升华,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说的再功利一点,写得一笔好字,无论是考试答卷,还是将来工作中填写履历、书写请帖等日常之用,也都非常有用。特别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中高考试卷,国家都对书写有要求;即使国家没有要求的时候,就我本人参加中高考阅卷的体会来看,书写好的试卷,与书写差的试卷,一科试卷中,上下能差出10分来。我原本以为只是文科试卷是这样,一次跟数理化和英语教研员聊起来,他们也是一样的看法和结论!这样看来,汉字、数字、英语书写不好的学生,参加五科考试,就能比别人差出50分,这是相当惊人的。书写不好,基本上就与顶尖高校无缘了。
一开始,我还觉得接受不了,因为我的书写也很一般,后来反复考虑,终于明白:一个对美没有感受,对书法的间架结构都没有感觉的孩子,一般不会有大成就的。这就如同當年美国反思自己的科技被苏联落下,究其原因是艺术教育没有跟上是一样的道理!
对生活有感觉、有感悟,才是学语文的境界
第五个字“感”,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意义之一。没有感觉、感受、感动,这个世界对我们还有什么意义吗?草木、动物,凡有灵性的,都能感动,我们作为万物灵长,岂能辜负这个世界的馈赠?生活中的人和事,往往都能感动我们,因为那些都是有声的有形的。
不过,这还不是真本事。那有真本事的,就得从抽象的文字里读出喜怒哀乐,读出庄严与神圣,读出寂寞与悲凉,读出人生的微笑与泪水。当年早自习,我读苏东坡的《江城子》,情动于衷,泪流满面,老师凑到跟前关切地问:“怎么了?有什么事吗?”呵呵!还记得鲁迅先生写他老师寿镜吾先生读书的场景吗?读书就要这样!这才叫“感”!
至于“悟”,就是要读出一种道理,知道一种意境,学会一种方法或者技能,无论是从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个事实还是一个公式定理中。
至于“证”,就是要整合不同的观点、说法,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得出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判断来。
最后,就是“行”,遵照自己的内心,按照规律和大道,去实践呗!
八字真言,一应俱全。始于“听”,终于“行”,这是认识的一个小循环。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你就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大写的人了!
陆游有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一个想学好语文的人,如果仅仅盯着常规的“阅读”与写作,是不大可行的。两点之间,直线不一定最短!